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

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

2011-04-17 16:35:42 来源: 查常平的艺术空间 作者:

 奥登伯格(Oldenbury):《巨型三相插座》( Giant 3- way Plug),雕塑,1970 

王庆松:《过去,现在和将来》,观念摄影,120x550cm,2001 

1.什么是人文?

在汉语思想传统中,凡自然现象都可以称为“文”,如天文与鸟兽之文;“人事亦曰人文”。如果我们把这里的“人事”诠释为一切同人相关之事,那么,“人文”亦包括“天文”之类自然现象。因为,“天文”乃是人观察自然现象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古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得的博文或博学,就是今人所谓广义的人文学之内涵。从发生学看这意味着:任何人文现象的出现,离不开人(或“个人”)的在场。正因为有人的存在,才产生人文现象。这样,人在世界中仿佛就处于参照点的位置,至少对于人文现象是如此。不过,当说“人在世界中”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回答何为世界之问题。

 2.什么是世界?

事实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由语言、时间、自我、自然、社会、历史和上帝(或终极存在)之类世界因子生成的最大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最大的”,因为没有任何事物不在其中;它又是“生成性的”,其原因在于所有的世界因子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即使像上帝这样的终极存在也在人们的理解视域中不断发生变化(纯粹同人无关的、不变的上帝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基督教的三一上帝也是借助人的语言启示出来的存在);作为个体生命的个人,我们始终是绝对有限的存在者。我们在世界中以自我的身份和其他世界因子形成后面的七重关系。人在世界图景中可以说处于一个核心参照点的地位。我们无法摆脱自己作为个人的身份才能与其他世界因子发生关系的命运:人言关系(=人-言关系=个人与语言的关系)、人时关系(=人-时关系=个人与时间的关系)、人我关系(=人-我关系=个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物关系(=人-物关系=个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系、人与肉体生命的关系)、人人关系(=人-人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史关系(=人-史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人神关系(=人-神关系=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我们思想这些关系的结果,便得到了所谓的世界图景逻辑。

为了言说的可能性,我们首先假定世界因子在一个相对的时段中的不变性。这种不变性,对于有的人可能是几年,如人人关系中的同学关系;对于有的人可能是一生,如人人关系中的血缘关系。不过,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世界因子都具有现成性与生成性两个方面。按照这种关于世界的现成性与生成性的逻辑,于是我们对它的描述就有应然的世界与实然的世界之分别。

一定意义上,当代艺术批评就是透过当代艺术的现象去展开世界图景的实然之在,从分析、评论艺术家作品的原初图式中打开当代人何以从实然之在走向应然之在的途经。对于个别的批评家而言,他需要批判性地反省自己心目中的应然世界是什么(批评家的价值观),需要知道什么是理想的艺术(批评家的艺术观),需要从作品中发现这种应然怎样隐藏于实然的现象图式中,从而以文字邀请、引导艺术爱者在个人性的意识生命与社会性的精神生命中完成从实然的实存向应然之更新。

 

 

唐志冈:《中国童话》(chinese fairytale),油画,180x150cm,2007

 

3.什么是人文批评?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路径:社会学批评、历史批评、文化批评、图像学批评、人文批评。借助世界图景逻辑的构成分类而言之,社会学批评侧重于探讨艺术中的人人关系,探讨它们应当有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的生命情感伦理;历史批评侧重于讨论艺术所透露出的人史关系,个人应当如何面对人类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批评以人我关系为研究对象,因为文化本身就是对于个人的心理意识生命的耕耘,回答个人需要塑造一种什么样的自我形象问题;图像学批评把人言关系当作自己的问题域,注重作为媒介的艺术语言如何通过图像得以开掘发现。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最缺乏从人时关系审视艺术现象的时间学批评,缺乏源于人物关系的科学批评以及源于人神关系的神学批评。人文批评的兴起,就是从一个方面补足后者。

人文批评以艺术中的人我关系的考察为出发点,把人理解为不止是一个意识性的存在者,而且是一个精神性的、文化性的存在者。它在捍卫人的神圣尊严的同时升起对于神圣者临在的盼望,批判并且拒绝任何把人异化为物、把人异化为神、使人丧失个人性而沦为“无我”之他者、让人从历史生者中被遗忘的艺术现象。它在世界图景中守护人作为人相对于自然的主体生命、相对于社会的个体生命、相对于自身的我体生命的存在。

 

4.人文批评的资源

既然当代艺术批评是为了从艺术现象(包括艺术创作、展览、传播等等)发现世界图景的实然与应然之在的两个向度及其达成方式,那么,如果从世界图景逻辑来审视当代艺术的批评工作,作为当代艺术批评的一种路径的人文批评从何处获取自己的思想资源呢?批评家展开人文批评的素质从哪里得到造就呢?

从人言关系的向度看,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在于批评家对于不同媒介作为艺术语言的独特性的发掘,在于在这种独特性的理解中提出艺术语言同其他精神样式如形上、宗教之类语言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媒介语言的更新乃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首先表现在他是否发现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所创作出的原初观念图式。这种原初观念图式的形成,迫使其主体熟练地把握艺术媒介本身的特征和性能。就艺术批评而言,批评家从对一般语言科学的研究到具体的艺术语言的深度洞察,构成他从事人文批评的前提。语言科学与媒介传播的经典,包括艺术史上那些关于个别艺术媒介的研究性著作,成为批评家的第一个思想资源。艺术家与批评家,应当从语言科学的角度阅读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经典《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从人时关系的向度看,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在于批评家对于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的把握,在于在这种把握中指出什么是人类生活最理想的时代精神本身。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无论艺术家还是批评家,他们需要培养自己敏感于心理时间中的瞬间时点之能力,需要在有限的物理时间中进入永恒之精神状态的修辞表达能力。因为,艺术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样式,其超越时间的永恒性通过生活于有限时段中个人而得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关于时间科学的经典,无论是关于物理时间还是心理时间、无论是关于社会时间还是历史时间的著作,凡是以探索有限与无限之关系为对象的文献,将成为批评家的第二个思想资源。

从人我关系的向度看,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在于批评家对于自己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的深度体验,在于他对自己的生命理智结构、生命情感动力、生命意志超越是否有本真的内向觉悟。他在批评实践中面对的问题为:个人的心理意识生命应当是什么?当代人的意识生命是什么?如何达成这种从实然的意识生命向应然的转化?在根本上,批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新、成全批评家与一切艺术接受者的个体生命。一方面,艺术发生于艺术家的自我向超我之升华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就是要还原这种升华的具体历程,从而帮助艺术爱者更为深入地进入到对于自身的认识之中。批评家的第三个思想资源,植根于心理科学的经典传统。

从人物关系的向度看,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在于批评家对于自己所生存的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即身体)的观察,审视艺术家在媒材实验中是否带出了关于它的新的认知。由于人物关系中的“物”涵盖物质自然体、自然生命体以及肉体生命体,作为应然的物应当怎么存在?作为实然的物怎样存在着?这些其实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或地景艺术)与身体艺术的主题关怀。就媒材实验方面考虑,艺术是否帮助人们更为同情地认识到自然的物性,包括物质自然体的物质性、自然生命体的生长性、肉体生命体的生存性。批评家如果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离不开对于自然现象本身的阅读,离不开以自然科学的经典作为思想资源来吸取,在体会科学家对于物的发现中培育自己的“发现之眼”。

从人人关系的向度看,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在于批评家对于他所置身的由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共同体的体认与知识。任何社会生活的展开,无不选择伦理道德的、政治权力的、经济权利的、法律合法的形式。所有这些方方面面,事实上也内含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即我们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者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社会,我们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进程。人在社会中的精神生命应当是什么?当代人的精神生命如何?我们如何从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完成这样的转换?(神学的提问为:我们能够盼望什么?)当代艺术的所谓社会学转向所引发的社会学批评,在这些难题的解答方面应当有更大的作为。于是,批评家有必要进入社会科学传统的经典著作,从中发现自己的思想资源。否则,他就难免重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与当今盛行中国大陆的庸俗社会学批评的覆辙,即仅仅把艺术批评当作维护意识形态的统治和附和大众文化娱乐的工具而非批判性的手段。在这样的批评中,艺术沦为手段的手段。

从人史关系的向度看,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在于批评家对于历史科学的经典的吸纳。历史科学的经典题域,追问什么样的文化所塑造的历史文明是更有价值的文明?我们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究竟期待一种怎样的文化生命的延续?我们当代人作为历史同在者的一部分,其在文化生命上的个别性表达何在?我们如何从这种个别性进入到人类理想化的普遍历史之中。尤其是面对那些以历史题材为主题关怀的艺术作品,批评家有必要考察艺术家进入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具体场域的深度与广度,他在其中旨在倡导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传统,因为并非一切那样的作品就有历史性。其实,当代艺术的历史写作,也不能像目前几部著作呈现的那样仅仅注重艺术文献在物理时间上的先后排列,或者依附于某种现成的意识形态社会理论来诠释艺术现象的发生。艺术史的写作,应当通过艺术现象的分析打开思想史的大门。当然,其中离不开对于艺术现象所植根的社会处境的评价。无论如何,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今天的批评家更需要有全球的视野和对于艺术所产生的他者族群文化传统的内在把握,更要有对人类历史的大传统关怀。

最后,从人神关系的向度看,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在于批评家对于历代神学科学的经典的批判性考察。神学科学的经典,始终关注人的存在的终极性依据问题,关注人如何在世界中生成为人的问题,关注以此为基点使自然成为自然本身、使历史成为历史本身、使社会成为社会本身之问题,关注作为超越性存在的上帝的神性之经典难题。据此审视汉语思想传统的当下语境,人文批评的问题意识为:我们作为人是否必然需要一位超越性的存在者?当代艺术在何种程度上展开了这样的追问与吁请?艺术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与超我意识交通的结果,难道仅仅就是源于人的本性升华吗?如果不是,当代艺术怎样确立它的神圣性价值?或者说,一种没有神圣性价值的当代艺术可能吗?它对于当代人的心理意识生命的生成将产生什么样的功用?

这里,我按照世界图景逻辑考察了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及其部分使命。不过,资源仅仅是资源,它要求批评家通过自己内在的生命意识的消化融会,使其成为展开实际的批评实践的感性心理文化动力。我姑且称其为世界图景逻辑批评,它期待更多带有使命与远象的批评家自觉的委身。此念昭昭,明者自明(2011-2-19/21于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柯士甸寓所)。

本文发表于《上层》2011年4期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