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李国华︱全球化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浮沉——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

李国华︱全球化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浮沉——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

2023-10-19 13:40:22.089 来源: 新星星艺术 作者:李国华


不同于传统绘画或者以审美为倾向的现代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从诞生起就与社会事件保持了紧密联系,这样的关系在2000年后,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变得更为密切。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出现在全球的大游行,都让过去二十年至少在表面上运行得顺风顺水的全球化遭遇了重大的困境。与之相反,“新冷战”、地域保护主义、种族冲突,这些已经被证明是不光彩的历史词汇,又频频重新出现在了众多媒体和政客的嘴上。全球化营造出的“人类大团结”的美好画面,似乎正在被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冲突扯破了其美好的外衣。不过与此同时,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无论是中国的大雨、美国旧金山的大火,还是出现在撒哈拉沙漠的冰雪,都在提示人们,气候将成为人类共同的难题,并且这个问题,只有在人类共同团结努力之下,才能被解决。而解决环境问题,又事关整体人类的命运。于是,这些杂糅的问题交织在一起,让当下的世界显得一团乱麻,而这个“乱麻”已经不是早先人们给出那个“全球化”的答案能够给予解决了,至于这个困境解决之道在哪里,人们还并没有找到可以形成共识的方向!

全球化遭遇的困境显然给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我们知道作为全球化,尤其是全球化提倡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盟友,当代艺术在那些深度参与了全球经济分工的国家,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无论是在中国、东南亚还是非洲,当代艺术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在这些地域全面开花。当然,因为这些区域和国家的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当代艺术在这些国家的面貌也多多少少也不尽相同。确实,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比较有体系化的艺术群体性现象,虽然在世纪初,一些国内策展人和机构推出了一些与消费文化密切相关的艺术群体形式,比如“青春残酷”、“卡通一代”,但这些所谓的新群体,已经无法像八九十年代的“85美术思潮”、“政治波普”、“玩世现实”那样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象征了,他们仅仅代表了一小部分世纪初的青年人在消费主义社会与中国社会压力双重背景下的一种文化上的消极选择。并且随着市场的火热,艺术机构的不断崛起,艺术家群体的迭代速度明显加快了,当70后们还没有充分展现他们的艺术魅力时,80后与90后已经开始登场了。

.......................

.................

..........

全文详见:

李国华︱全球化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浮沉——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