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柏林对话︱重要的不是艺术—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柏林对话︱重要的不是艺术—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2024-04-30 14:24:43.747 来源: 蓝书屋 作者:

110.jpg


讲座信息

讲座日期:2024年5月11日,星期六

讲座时间:下午15:00 – 17:30 

地点: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

Habelschwerdter Allee 30, 14195,Berlin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艺术也随之开始解冻。时代潮流当中的中国艺术家,自觉地反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艺术,也反对学院里刻板的艺术教学法。在1985年,不约而同地,一股新艺术浪潮席卷中国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区,以现代主义思想观念作为艺术改革的旗帜,艺术家们开展大量先锋性的艺术活动,被艺术史称为“85新潮美术”。


22.jpg


1993年1月,“中国前卫艺术展”在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启动其欧洲巡回的序幕。参展的16位中国艺术家大多是“85新潮美术”运动的主力成员:


221.jpg

顾德鑫参加“中国前卫艺术展”作品

23.jpg

倪海峰参加“中国前卫艺术展”作品

24.jpg

方力钧参加“中国前卫艺术展”作品

25.jpg


王劲松参加“中国前卫艺术展”作品


栗宪庭是“85新潮美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借由栗先生近期来访欧洲的宝贵机会,蓝书屋荣幸地邀请到他,同时也荣幸地邀请到廖雯女士、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先生、靳卫红女士这几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亲历者,来一起谈谈自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状况。


34.jpg

《江苏画刊》是“85新潮美术”运动的积极参与方,与《美术报》、《美术思潮》并称为“二刊一报”,靳卫红自1991年起担任画刊编辑

《江苏画刊》是“85新潮美术”运动的积极参与方,与《美术报》、《美术思潮》并称为“二刊一报”,靳卫红自1991年起担任画刊编辑


28.jpg

栗宪庭1993年在《江苏画刊》上发表的艺术评论

29.jpg

栗宪庭1993年在《江苏画刊》上发表的艺术评论


一些艺术研究认为,以“85新潮美术”作为开端的中国当代艺术充满盲目性,也缺少原发的自我表达方法。然而,艺术家创作的能量在多年压制下喷薄而发,它在盲目寻找“路标”时,所展示出来的鲁莽的原始力量,使之张力强劲,日新月异。在之后20多年间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受到了世界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它很快也在资本市场中崛起,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追捧,尤其是2000-2010年,中国本土的艺术市场也加入潮流,助推其市场价值,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接受,摆脱了此前近20年的地下状态。


本次活动,四位嘉宾将在柏林自由大学,分享他们眼中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与衰弱,回顾其中的重要实践,分析当代艺术和中国社会的关系,也检讨当下中国艺术的处境。

 

42.jpg

胡向东《争艳》1995

52.jpg

罗氏兄弟《欢迎世界名牌》2006

 

对谈嘉宾

63.jpg

栗宪庭

“85新潮美术”运动中最重要的名字之一。作为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他向中国介绍世界前卫艺术,同时也向世界描述中国当代艺术的本质。他推动了中国几个艺术流派的发展,如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泼皮艺术、艳俗艺术),是中国当代文化身份强有力的表达者。2000年以后,他开展支持和从事独立电影的策展与研究工作。2014年,“栗宪庭电影基金”被中国政府关闭。他的艺术批评集《重要的不是艺术》是1980-1990年代当代艺术实践珍贵的文本。他对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1.jpg

廖 雯

她在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发展的同时期,以独立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身份在当代艺术现场工作。自1990年代以来,她的艺术实践范围包含对国际和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是中国研究女性艺术的先行者。她关注艺术中心灵和技艺的关系,以及艺术方式与艺术家自我的关系,也以此为主题策划过很多当代展,主要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心血匠器》、《占地一平方米》、《假园》、《存在》等等。近十年以来,她进行一系列剧场实验,名为“活演剧场”。她同时担纲导演、剧作者和演员,以剧场形式,连接艺术、历史和现实,并在当下的语境中重新定义它们。

 

81.jpg

阿克曼

Michael Kahn-Ackermann1980年代创建北京歌德学院,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对中国当代艺术、中国水墨艺术予以关注的西方人。他以北京歌德学院院长身份与80年代以来的重要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交集甚密。1993年,中国第一个在欧洲的“前卫艺术展”,阿克曼是组织者之一。阿克曼收藏其中一些人的早期作品,并为他们举办过展览。他撰文推荐介绍中国当代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系列评价文章,集合了近40年来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在其中,他提出“误读的好处”、“混杂的文化”等观点。

 

91.jpg

靳卫红

当代艺术家,1980年代末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后,参加艺术活动并开始担任《江苏画刊》编辑,后担任该杂志主编。她与栗宪庭、廖雯、阿克曼相识于90年代初,自此互有合作。她在《江苏画刊》工作20余年,其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从地下转入公开的关键时刻。《江苏画刊》从80年代中开始,是当时中国仅有的、能发表仍处地下位置的当代中国艺术的出版物。这本刊物在后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当中,扮演重要的推动角色。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