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教育 >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携全院教师亮相上海西岸艺术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携全院教师亮相上海西岸艺术中心

2020-01-19 20:39:35.919 来源: 邱志杰 作者:于邱志杰工作室

首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FutureLab)将于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行。教博会由展览、论坛、工作坊三大板块构成,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组织27名教授及教师参加本次教博会。在为期一周的博览会期间,将实时开设40门专业课程,将实验艺术学院的教学带到展会现场。

这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学面貌的全面展现,也是实验艺术学院的专业课程首次集中面向公众开放。

上海艺术教育博览会课程安排

工作室介绍与课表

实验艺术工作室

Experimental Art Studio

实验艺术方向保持了实验艺术的最初内涵,研究文化传统与当代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关系。实验艺术方向课程体系由两大板块构成:传统语言课程体系与物质化呈现课程体系。在传统与当代文化对冲的视野中,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进行整体的认识与了解,对自身特点与当代社会特点展开更具体的了解与验证。

Experimental art studio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The studio mainly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al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ry art.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xperimental art direction consists of two parts: Traditional art language conversion and Materialized presentation. In the view of the hedge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we should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a more specific understanding and verification of ou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实验艺术方向课程

Experimental art course

11月25日 上午10:00-12:00 

《绘画中的观看》 邬建安

Viewing in painting


11月25日 下午14:00-16:00 

《科幻写作与实验艺术创作》 邬建安

Science fiction writing and experimental art creation


11月26日 上午10:00-12:00 

《当代·艺术·材料·空间》 张国龙

Contemporary · art · materials · space


11月26日 下午14:00-16:00 

《当代艺术呈现方式的发展趋势》 张国龙

The trend of contemporary art presentation


11月27日 11:00-14:00 

《长时间自我介绍》 谭天

Long time self-introduction


11月28日 上午10:00-12:00

《现成品艺术的历史脉络》 陈明强

The history of ready-made art


11月28日 下午14:00-16:00 

《中国现当代艺术中的现成品运用》 陈明强

The application of ready-made products i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11月29日 上午10:00-12:00 

《传统语言转换——寻找另一个自己》 杨茉

Traditional art language conversion - find another self


11月29日 下午14:00-16:00 

《家庭审美调查——物·人·家》 杨茉

Investigation on family aesthetics -- things, people and family


11月30日 上午10:00-12:00;下午14:00-16:00 

《纸艺术》 张愉

Paper art


12月01日 下午14:00-16:00 

《造型立体书》 於飞

Pop-ups Art


科技艺术工作室

Science & Technology Art Studio

目前的科技艺术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人机交互、数字媒体、新型材料等高新科技为全新方向,是具有广泛社会需求和巨大创新能力的艺术、科技交叉的领域。科技艺术是实验艺术学院重点发展的专业,培养深度融合最新科技手段来从事艺术创作的综合性人才,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可能性。

Science & Technology Art Studio tak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otechnology,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igital media, new materials and other high and new technologies as its new direction.This is an area where art and technology intersect with broad social needs and great innovation capac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t is a very important major of Experimental Art School.It cultivates comprehensive talents who deeply integrate the lates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ays to engage in art creation, and provides new possibilities for contemporary artistic practice.


科技艺术方向课程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t

11月25日 上午10:00-12:00 

《影像艺术语言》 祁震

Video art


11月25日 下午14:00-16:00 

《泛生物艺术》魏颖

General biological art


11月26日 上午10:00-12:00 

《影像装置》 祁震

video installation


11月26日 下午14:00-16:00 

《空间·知觉·光》 胡国剑、刘宏剑

Space·esthesis·light


11月27日 上午10:00-12:00 

《声音艺术-声音合成》 丁昕、孟奇

Sound art-audio synthesis


11月27日 下午14:00-16:00 

《年轻艺术家面对的问题:质量,销量,音量》 徐震、周大为、周冰心

Problems for young artists: quality, sales, volume


11月28日 上午10:00-12:00 

《从创作方案到实施》 王郁洋

From creative scheme to implementation


11月28日 下午14:00-16:00 

《社会影像》 曹斐

Social media


11月29日 上午 10:00-12:00 

《技术思维》 陈抱阳

Technical thinking


11月29日 下午 14:00-16:00 

《人工智能的创造力》 陈抱阳

The creativity of AI


11月30日 上午10:00-12:00 

《互联网艺术》 叶甫纳

Internet art


11月30日 下午14:00-16:00 

《从“科学美术”到媒体艺术》 孙冬冬

From science art to media art


12月1日 上午10:00-12:00 

《超链接美学》 叶甫纳、北鸥

Hyperlink art


12月1日 下午14:00-16:00  

《数据,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 龙星如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rt creation


社会性艺术工作室

Arts and Society Studio

社会性艺术方向最大的教学特色就是将实践迈向社会公共空间。社会性艺术视野下的实验艺术理念,是要在社会激流中完成动态的实验和创新,它致力于引导学生超越小我,在社会的历练中获得大我,在社会中承担其历史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

核心课程有:《总体艺术》、《新形态公共艺术》、《语境艺术》、《物体剧场》、《实验戏剧》、《展览策划》、《特定时间/空间/对象创作》、《田野调查》、《采集性创作》、《叙事模型与创意写作》等。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Arts and Society studio’s education is to put art teaching into social public space. The studio concept is to perform dynamic experiments and innovations in social practice,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social car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public responsibility.It guides students to transcend their narrow ego and gain a bigger self in the society.Enabl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社会性艺术方向课程

Arts and society course

11月25日 上午10:00-12:00 

《美术学院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邱志杰

What kind of students do art colleges need?


11月25日 下午 14:00-16:00 

《材料思维》 吕智强

Material thinking


11月26日 上午 10:00-12:00 

《科技艺术全景》  邱志杰

Science & Technology Art full view


11月26日 下午14:00-16:00 

《田野考察》 何贝莉

Field work


11月27日上午10:00-12:00 

《人类学与口述史》 何贝莉

Anthropology and oral history


11月28日 上午 10:00-12:00  

《当代中国艺术40年》 邱志杰

40 year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11月28日 下午14:00-16:00 

《怎么读研究生?》 邱志杰

How to be a master?


11月29日 上午10:00-12:00 

《脑科学艺术》 李澄宇

Brain science and art


11月29日 下午14:00-16:00 

《艺术的治与愈》 章燕紫

The healing power of art


11月30日 上午 10:00-12:00 

《声音艺术》 张梓倩

Sound art


11月30日 下午 14:00-16:00  

《科技艺术与体验升级——从70周年国庆联欢视觉设计说起》 王志鸥

Technology art and experience upgrade——Start with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National Day's visual design


12月01日 上午 10:00-12:00 

《叙事模型》 张梓倩

Narrative model


12月01日 下午 14:00-16:00 

《特定时间创作》  王沂

Create at a specific time


课程时间与教师信息介绍

11月25日


11月25日 上午10:00-12:00

《影像艺术语言》 祁震

“影像艺术语言”课程将从美术史的角度切入,着重分析影像进入艺术领域的历史时期,并结合艺术作品案例,展开介绍影像作为艺术表达媒介的形式语言和美学特征,最后通过不同课题作业的练习,让同学们能够使用影像媒介进行创作。

祁震,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工作室副教授,留法期间主要从事影像艺术的创作,回国任教后开展影像艺术的史料和现象研究及相关的教学。目前,祁震正在编写“影像艺术”课程教材,其编著的《影像艺术语言研究》即将出版。祁震的影像及装置作品不仅在国内频繁展览,也在国际各大展览中频频亮相。


11月25日 上午10:00-12:00

《绘画中的观看》 邬建安

《绘画中的观看》,是实验艺术学院基础课程“视觉方式”中设计安排的一场讲演,旨在探讨在绘画生成的过程中,一个假定的观看者视角的预先存在情况,以及在这个视角决定或影响下的观看者身份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能够有效激发艺术创作者的角色体认,同时也能刺激学生拓展思考一种“艺术家艺术史”的想象与写作。

 

邬建安,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书记,实验艺术工作室负责人,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他善于以当代的观念对经典的文学、宗教和哲学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建立其与个体精神世界的联系,发掘其中潜藏的有关当代社会和文化现实的问题,并通过综合性的材料和形式语言探索,从观念、内容和艺术形态等多个层面建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与融合。教师简介:邬建安,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书记,实验艺术工作室负责人,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他善于以当代的观念对经典的文学、宗教和哲学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建立其与个体精神世界的联系,发掘其中潜藏的有关当代社会和文化现实的问题,并通过综合性的材料和形式语言探索,从观念、内容和艺术形态等多个层面建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与融合。


11月25日 上午 10:00-12:00 

《美术学院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邱志杰

今天,中国的美术教育该怎么发展?一所伟大的美术学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要如何培养艺术人才?艺术工作者要承担什么样的历史使命?过去的美术高考招生的弊病何在?庞大的考前班产业为艺术院校准备了合格人才了吗?今天的美术学院应对着新的历史任务,招生方式和内容、考核标准不断发生重大变革,美术学院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应该发出明确信号。

 

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院特邀艺术家。

作为艺术家和策展人,邱志杰担任了第9届上海双年展、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曾获得艺术中国奖年度艺术家装置多媒体类大奖、《南方周末》全球华人精英奖、古根海姆美术馆Hugo Boss大奖提名奖、国家美术金星奖年度中坚人物、艺术中国奖年度最佳展览大奖、萨迦国际艺术双年展荣誉奖等。


11月25日 下午14:00-16:00

《科幻写作与实验艺术创作》 邬建安

《科幻写作与实验艺术创作》,是“叙事模型”课程中的一个延伸板块,旨在通过梳理科幻写作(包括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关键议题,探讨科幻想象的某些基本模型,在这些模型的思考方向上,当代科技的种种进步都将在艺术家的人文视野关注下得到迈向未来的大胆想象。当话题与想象基本成型,讲述故事就水到渠成了。


11月25日 下午14:00-16:00

《泛生物艺术》魏颖

“泛生物艺术”旨在探讨生物技术如何从各个维度与艺术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范式;以及在美术教育中开展的相关教学实践。

魏颖,策展人、研究者。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 也是“泛生物艺术工作室” (PBS) 的创始人。她于2018年获得“Hyundai Blue Prize”(中国青年策展人艺术奖), 她近期的研究及兴趣方向为后人类语境下的科技艺术,包括生物艺术、人工智能与生态艺术的融合等。她策划的项目包括《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2019,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抵抗的涌现:表象之眼》(2016,泰康空间)和《当形式不成为态度——生物学和当代艺术的相遇》(2016,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她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2019)、第一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技术伦理”(2016)和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后生命”(2018)等。她也是欧盟科技艺术奖STARTS的国际顾问(2019)。


11月25日 下午 14:00-16:00

《材料思维》 吕智强

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物质材料的使用依然会起着支撑的作用,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新材料出现,以及处理已有材料的技术在进一步发展。那么了解和感知材料的属性就至关重要,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材料是一个过程,知行合一才能更好的应用到创作中。本课程从当代艺术的历史中整理和归纳了众多案例,并也不停更新中,将正在发生的案例也归纳其中,试图去讨论、归纳和总结,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物质材料如何被使用,这些材料又如何在作品与观众见面时发挥作用。

吕智强,1986年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现任教于该部门。曾大量使用物质化材料做社会性介入很强的装置,倾向于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展开创作。也有以研究西方透视法为线索的绘画,近期作品关注声音这种材料。作品曾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OCAT(西安)、安仁双年展展出。


11月26日

11月26日 上午10:00-12:00

《当代·艺术·材料·空间》 张国龙

“艺术表达的物质化呈现”作为实验艺术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基础研究实验性或理论性的工作,目的是为了获取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根本基础的新知识,从而获得一种“有效性”的获取方式。作为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感觉状态,尽管每个人的经验中都默知这一经验,但研究通向不可言说事物的方式,法式是可说的,关于这一方式的问题,才是我们作为研究课题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于是,对于艺术表达的追问就可以转换成对获得表达方式与呈现方式的追问。

艺术表达的物质化呈现是相对于艺术的智力化(观念艺术)、数字化(多媒体模拟)而言的。在一切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艺术将以何种状态、结构、面貌整体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它必然是诸多物质性要素、元素之间形成的或静态的或动态的系统关系结构之中——新的结构关系;二、它表明的是造型要素以特定样式交织而成的艺术整体形态面貌;三、艺术存在方式是关于艺术存在的直觉形式,它既可以称为现象,又可以称为本质,它更趋向于符号媒介,载体媒介和传播媒介,它的基础创建是重新对物质结构、组织结构以及意义结构进行新的发现,在转型与重构中,以新的方式解读,新的方式呈现——新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前提下,“物质材料语言研究”作为一门课程,就需要有阶段地、有步骤地进行安排,有关“物质化呈现”的课程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带有原理性质的核心分支,这种基础训练是建立在对造型元素的认识和对材料媒介的初步了解与体验为基础的,探寻艺术表现媒介的原理性知识,基础规律以及转换方式等的“技术再造”;第二部分是建立在学科之间所形成的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现象研究,通过对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等综合性体系,使之置换,转译成为有意义的话语方式,从而传递出具有信息价值的“形态再造”。

张国龙,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1988年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德国美茵兹(Mainz)大学自由艺术系 师从克劳斯 · 尤根 - 费申教授(Professor Kalisz • Juergen-Fischer)  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三十年来张国龙的艺术风格,一直围绕着“绘画精神”上的中西融合,藉由材料的物质属性抒发自己意欲谋求的文化意象,也在对综合材料的把握和运用中构筑起自己作品的个性形态特征。张国龙的艺术作品,2013年参加了“第55届威尼斯双年”的《文化 · 精神 · 生成》中国大型项目展览,2017年在美国洛杉矶艺博会举行了“中国国家展”项目:《长城 --- 张国龙艺术展》。在中国本土,每年举行了多次“个人艺术展”,同时参加了很多重要的艺术联展,作品被国内外艺术博物馆、国际艺术机构、画廊和私人等收藏。


11月26日 上午10:00-12:00

《影像装置》 祁震

“影像装置”课程是以影像艺术作品展示形式入手,介绍不同的装置类型和形式语言,探讨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以及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审美关系。


11月26日 上午 10:00-12:00

《科技艺术全景》  邱志杰

科技艺术致力于培养兼具科技和艺术教养,具有研究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复合人才。目前的科技艺术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人机交互、数字媒体、新型材料等高新科技为全新方向,是具有广泛社会需求和巨大创新能力的艺术、科技交叉的领域。

课程将从科技艺术史作为切入,由浅入深地逐步介绍人类发展史上科技作为艺术手段的案例,并与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相结合,从媒体艺术、互动艺术、数据艺术、生物艺术等各领域探索艺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11月26日 下午14:00-16:00

《当代艺术呈现方式的发展趋势》 张国龙

本次课程将通过画语、物语、话语、展示四个部分来向我们讲述当代艺术的未来与发展趋势。张国龙老师通过两个富有深意的问题开始了画语部分中画面造型的讲述。“空间”是贯穿课程的核心线索,摆放空间、呈现空间、空间的结合,艺术创作要向空间“要话语”。课程的另一核心是“材料”。在认识材质时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要想‘借物还魂’,就应当在创作时重视物质的选择,关注物质的形态。

文化构建、资源整合、永恒主题构成了课程的第三部分“话语”。讨论当代艺术的话题性,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新的文化格局需要艺术家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自己,从生命的角度找寻而不是人的角度,重新建立东方与西方、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程的第四个部分是展示,以视觉传达为主要手段的信息传播行为。“展示”的作用就是把概念形态转化为有意味的现实形态,让作品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生长并开花结果。为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愿望提供了一个知觉和认识的场地。


11月26日 下午14:00-16:00

《空间·知觉·光》 胡国剑、刘宏剑

“空间·知觉·光”关于光的运用引发的视知觉的研究,同时借鉴不同的以光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概念及感知体验,开展一场以光为媒介和主题的教学实践。

胡国剑博士自 2012 年担任瑞国际照明设计大中华区运营总监至今。其具有 16 年照明规划、设计、研 究以及项目管理的经验,以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全面的设计能力带领团队完成各类照明设计任务。荣获了北美 IES、英国 LDA、中照奖等国内外知名奖项。有关规划、设计和研究的工作及作品曾在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 大会报告、澳洲照明杂志 《Lighting》、《中日韩国际照明论坛》以及国内相关专业期刊《理想空间》、《城市规划》、《照明工程学 报》、《城市规划》、《中国建设信息》、《照明设计》等公开媒体上发表、刊登,参编的书籍有《2010上海世博会照明规划与设计研究》等。胡国剑博士同时在同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两所院校担任专家授课。

刘宏剑毕业广州美术学院后参与负责很多重要的美术馆、艺术中心的展览照明项目,包括:“不息”(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Re-睿”(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安尼施·卡普尔”个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西岸美术馆(蓬皮杜)、萨尔瓦多·达利-潜意识里的时光梦境”、“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明珠美术馆)、木木艺术社区、“文学的舅舅:巴尔扎克”(木心美术馆)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上海展览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松美术馆)、王郁洋、曾梵志、展望、向京、何翔宇等等个人项目。多篇专业论文发表于《画刊》、《照明工程学报》等等。


11月26日 下午14:00-16:00

《田野考察》 何贝莉

对文化、族群、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从事创作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然,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从事参与观察和调查研究,则需借鉴更专业的学科方法。社会人类学是社会科学领域里,以经验研究(定性分析)见长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要求研究者长期生活在自己的调研地区,与当地人共同生活,通过参与观察,理解地方社会的“整体性社会事实”,习得当地人的观念与经验。最终,研究者会以“民族志”写作的方式,“深描”自己的田野点,并作以分析和研究。如此经验,或可为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创作视野和体悟。

何贝莉,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讲师。长期在藏地从事田野考察;关注藏传佛教寺院研究、藏学人类学学术史研究、民间美术学术史研究、策展与博物馆学、艺术与社会科学的跨界研究等。著有专著《桑耶寺:仪式空间与文明的宇宙观》和《无始无终:阿尼玛卿转山记》(待出版),以及“动荡中的学术之链:西藏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述略(1949-1999)”、“苯教及其三界宇宙观”等20余篇论文。


11月27日

11月27日 11:00-14:00

《长时间自我介绍》 谭天

长时间自我介绍这门课展示的是我在实验艺术学院中真实的授课现场,学生围成一圈就坐,进行一段长时间的漫无目的自我介绍,由我开始。这门课程不需要做任何事先的准备,只是需要你携带一些零食,因为我们没有午饭时间。

谭天,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hunter学院(MFA),伦敦金斯顿大学(BFA),现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近期的个展包括:欢迎光临,北京,中国(2016);第二个个展,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5)。近期的群展包括:全球定位,乔空间,上海,中国(2017);抵抗的涌现,泰康空间,北京,中国;新伊甸园,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苏州,中国(2016);波普之上,余德耀 美术馆,上海,中国(2016);转向:2000 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上海民生当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2015,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 中国,江苏现代美术馆,南京,中国(2016);为未来而创造:想象不可想象之事,柏林 MOMENTUM 艺术中心,柏林,德国(2015);第二届 CAFAM 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2015)。谭天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11月27日 上午10:00-12:00

《声音艺术-声音合成》 丁昕、孟奇

“声音艺术-声音合成”从技术上分析声音合成的原理。初步认识声波、电流、数字信号,以及我们如何用简单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课上演示MAX_MSP模块化编程,讲解电路设计图,同时结合部分经典合成器的核心理念进行分析。此门课程在中央美术学院已经教授了近6年,具有丰富的乐器设计案例和声音实践积累。

孟奇是有着多重身份的音乐人,不仅是电子乐 艺术家,还是合成器设计师和教师。他发表过很多音乐作品,包括专辑《山水恋》《山水颤》等。他发表过一系列的模块化合成器教学文章(midifan月刊)和模块合成器教学视频。他曾在多地开设乐器制作工作坊及讲座。孟奇是当代中国数字艺术的先锋人物,他创造的音乐和独一无二的乐器和设备让他名声在外。这些设备已经被世界各地的电子音乐家所使用。

丁昕,实验电影人,实验音乐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与科技中心学术与研究主管,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未来媒体工作室教师。他毕业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电影与视频艺术专业,实验电影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电影节,包括:鹿特丹电影节、伦敦电影节、爱丁堡电影节等等。他在2014年组建了噪音实验乐队“液体宫殿”,活跃于北京的各个演出场所。他从2015年开始手工制作电子乐乐器,自制作了Serge模块合成器系统,并多次运用改装电子乐乐器用于装置作品、演出、和影片配音之中。


11月27日 上午 10:00-12:00

《人类学与口述史》 何贝莉

人类学研究强调通过研究者的直接参与和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的经验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田野报告和系统研究。在具体实践中,人类学尤其强调“口述史”方法的运用。通过对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或主题式的,或人生史式的,以个人视角切入,还原出每个人眼中的“主观历史”。承认主观历史的存在,意味着我们能在“客观历史”(建构在文献基础上)之外,承认并理解每个人对历史事实的参与和建构,承认个人生命体验之于社会和文化建构的意义。


11月27日 下午14:00-16:00

《年轻艺术家面对的问题:质量,销量,音量》 徐震、周大为、周冰心

“年轻艺术家面对的问题:质量,销量,音量”的课程从不同角度探讨青年艺术家面临的问题。在艺术史的过往之中,策略是不可避免的话题,不同时期的艺术家面临不同的时局的需求与淘汰。在表达自我思考的同时如何有效的呈现与面对成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徐震,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家、策划人、没顶公司创始人。1977年出生,工作和生活于中国上海。徐震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标志人物,2004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项,并作为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参加了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2001)主题展,徐震的创作非常广泛,包括装置、摄影、影像和行为等。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双年展均有展出,包括威尼斯双年展(2001,2005)、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04)、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2006)、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2007)、纽约军械库展览(2014)、上海龙美术馆(2015)、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2017)、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等。

周大为,1985年生于上海,居于香港和温哥华,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双修艺术史与国际关系。上海廿一艺博会(Art021)创办人、Cc基金会创始人、青年收藏家中坚力量,曾是画廊总裁兼艺术总监,艺术基金职业经理人。其产业涉足领域多元,包括金融、地产、互联网、时尚、艺术品等。这位信都国际董事长总经理,是中国当代艺术界里最有力的推手之一。

周冰心,没顶画廊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荷兰莱顿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回到上海首先担任艺术家张洹先生助理。后任上海当代艺术馆助理策展人,负责馆内展览项目的执行。2010年就职于法国密特朗艺术中心,负责密特朗艺术中心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轴国际雕塑项目的整体执行与宣传计划。2011年开始,担任纽约 James Cohan画廊上海副总监,负责上海画廊的全面运营。2014至2015年,任职于凤凰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艺术副总监和凤凰艺术全媒体华东中心总监。


11月28日

11月28日 上午10:00-12:00

《现成品艺术的历史脉络》 陈明强

本课程旨在了解现成品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脉络,现成品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以及在实验艺术学院教学的运用和成果。将“现成品”运用于艺术表达中,是扩展和丰富学生的艺术创作的思路和渠道之一。通过课堂方案讨论和动手创作实践,增强学生的理性统筹能力和实践能力,开阔艺术知识视野,获取丰富创作资源和艺术创作奠定扎实基础。

上午10:00-12:00《现成品艺术的历史脉络》 陈明强

本课程旨在了解现成品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脉络,现成品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以及在实验艺术学院教学的运用和成果。将“现成品”运用于艺术表达中,是扩展和丰富学生的艺术创作的思路和渠道之一。通过课堂方案讨论和动手创作实践,增强学生的理性统筹能力和实践能力,开阔艺术知识视野,获取丰富创作资源和艺术创作奠定扎实基础。

陈明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个人艺术创作方向和研究兴趣,主要涉及材料语言本体研究,传统非遗工艺在当代艺术语境的活化转换,日常废品的艺术再生等。举办的个展为“金汤:陈明强个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18),参与的部分群展包括“工作进行时—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作品展”(山水美术馆,北京,2017),“中国青年实验艺术展”(鲁台会展中心,山东潍坊,2016),“暂住证”(独角兽非盈利艺术中心,草场地,北京,2015),“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今日美术馆,北京,2014),“实年一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教学十年成果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2014),“有组织无纪律——青年实验艺术小组第四回展”(星空间,北京,2013),“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2)等。


11月28日 上午10:00-12:00

《从创作方案到实施》 王郁洋

“从创作方案到实施”创作教学着重于强调“有价值的命题”以及“恰如其分的运用语言手法”,最终达到“艺术表达的有效性”结果。此课程从讨论创作灵感的推敲、提出质疑到清理思路、反复修订、引申与醇化。当作品主体设置和制作完成之后,还并不能够轻言最终的完成。最后是呈现作品尤为重要的“现场”,因此,在展览场地为作品的搭建、安装、布置和光效,被称之为“艺术表达的物质化呈现”最关键、也视作重要的阶段,以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作品的品质,给观众创造良好的视觉空间,获得艺术家与社会、公众对话的通畅。

王郁洋,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并担任副院长。同时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科技与艺术中心副主任。他的作品在中国及欧美的主要展览和艺术节上都有展出过。


11月28日 上午 10:00-12:00

《当代中国艺术40年》 邱志杰

当代中国艺术的历史叙事如何建构?既要全面的应对这40年来的社会发展史和技术发展史,也要与全球艺术发展的大格局相呼应,每个人更要从中找到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从而获得自己“耳语的艺术史”。这堂课将高度浓缩地叙述40年来当代中国艺术的历史脉动、板块格局和代际分布。


11月28日 下午14:00-16:00

《中国现当代艺术中的现成品运用》 陈明强

本次课程重点介绍现成品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变发展化。在我们的课程中,现成品主要指经过工业化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明确使用功能和属性的人工制品(区别于自然物)。它经过艺术家的干预后,在新的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属性,成为艺术作品的载体。


11月28日 下午14:00-16:00

《社会影像》 曹斐

“社会影像” 它作为社会评论、社会情绪、社会境遇的一种反映。让学生结合对特定社会空间的观察和研究,用影像语言进行表达和探索,从而让学生通过影像的学习和创作,了解自身和社会系统的关系,以创作来反观社会运作模型。

曹斐,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曹斐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变迁。曹斐曾参加过的国际双年展和三年展包括:上海双年展(2004年)、莫斯科双年展(2005年)、台北双年展(2006年)、第15 及17 届悉尼双年展(2006年/2007年)、伊斯坦堡双年展(2007年)、横滨三年展,以及第50、52 和56 届威尼斯双年展(2003年/2007年/2015年)等多个国际双年展和三年展上展出。她的作品曾在蛇形画廊(2006年/2008年)、伦敦泰特美术馆(2013年/2014年)、纽约新美术馆(2009年)、古根海姆博物馆(2011年/2018年)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5年/2016年),易威登基金会(2016年)、巴黎东京宫(2005年/2017年)和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03年/2014年/2019年)。2016年曹斐在纽约MoMA PS1举办首个个人展,她也是首个获得宝马艺术车委任创作的中国艺术家(2017年)。近期项目包括2018年的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香港大馆美术馆个展以及德国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个人回顾展,以及2019年6月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行的个展,  8月Apple和纽约新美术馆合作的增强现实艺术项目。未来计划包括2020年伦敦蛇形画廊个展。曹斐于2010年获提名“Hugo Boss雨果博斯艺术奖”及“未来一代艺术奖”。 2006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的“最佳青年艺术家”奖项及“最佳艺术家奖”。2016 年获“昆卡双年展”的“Piedra de Sal 奖”。曹斐曾经担任第八届柏林双年展策展人遴选委员会评委(2014),荷兰博尼范登当代艺术奖评委(2016),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评委(2019),劳斯莱斯“缪斯”全球艺术项目艺术家遴选委员会提名人(2019)。


11月28日 下午14:00-16:00

《怎么读研究生?》 邱志杰

考研已经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选择,不管是在国内读研究生还是出国读研究生,为什么要读研究生?什么样的人适合读研究生?在什么时间段什么状态下才应该开始就读研究生?为了获得理想的研究生涯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准备?读研究生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大家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节课将从什么是研究,什么是研究方法,为什么要做研究,以及研究与创作的关系等角度,来和大家探讨应该怎么样读研究生。


11月29日

11月29日 上午10:00-12:00

《传统语言转换——寻找另一个自己》 杨茉

人们在网络时代中,物理上的聚合数量急剧减少。基于这种生存生态,人变得越来越单向和具有“偶人性”,都在寻求一种间接语言来表达自己。人对于人自身 “对象性”的思考需要比以往更加迫切。迷失在虚拟世界的人越来越多,主客体在意识上界限的模糊、主体内部精神与心理的瓦解,人从内心更需要梳理自身的历史及对当下的观照。艺术承担了释放精神和心灵的责任,当代艺术中将人的 “灵魂载体”不断唤醒,以主客双方思考的角度运用“人偶”这一“巧妙的工具”来对于进入现代性迷惘的人们加以注释,使人拿到了一面镜子来不断审视自己。

杨茉,2001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11月29日 上午 10:00-12:00

 《技术思维》 陈抱阳

“技术思维” 我们通常将数字技术视作工具或是媒介,例如对于摄影作品的解读通常都难于避免“机械复制”的标签,似乎技术手段只是在表象上达成了各种或酷炫或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介入,尤其是创作者们不断地将数字技术引入到作品当中,艺术创作中占主导地位的“作者”身份开始变得模棱两可,我们似乎在悄悄地将自己的智力与主权让度给数字程序。

陈抱阳是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工作室教师。他的创作基于对于“作为作者的科技”有写作与研究。通过对科技本体论的研究,探寻科技与艺术家及大众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被发表于IJCAI与IEEE的会议与期刊,也是EMNLP的评审成员。他的个展包括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2.0(武汉K11,武汉,中国,2018),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杨画廊,北京,中国,2017),不可能的即兴(云图画廊,纽约,美国,2016)。


11月29日 上午10:00-12:00

《脑科学艺术》 李澄宇

李澄宇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驻校科学家,数据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专家。在课程中,他将介绍脑科学的前沿问题以及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对人类智力和创造力的启示。

李澄宇,中国科学院神经所研究组组长。1995-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2004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200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李澄宇博士的兴趣主要在行为的神经元环路基础,包括动物的社会行为,工作记忆和长时程记忆等。他的研究方向为现代神经科学急缺对复杂而有序的大脑环路功能性的理解,关注的问题包括:在行为中的动物,脑内神经元是如何组织和连接的?这些连接是如何对脑功能作出贡献的?脑的功能是如何调控神经元连接的?


11月29日 下午14:00-16:00

《家庭审美调查——物·人·家》 杨茉

随着文明的进程,社会分工越来越趋向细微琐碎,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职业,而艺术家往往忘记自己在文化舞台整体当中的角色和站位,偏执地强调个性与自我,忽视了“艺术行业”以外的群体和广大的基层公众,导致了当今世界普遍的“艺术沙漠”现象及当代艺术与公众间的严重隔膜。

因此,了解社会、公众普遍的审美状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搭建公众与艺术之间联系的桥梁,将是现在至将来很长时期内艺术从业者们应承担的必须任务。

通过学生对某一社会群体或文化阶层、行业团体的审美问题调查,掌握具体翔实的文化现状数据资料,将有益于有效建立和调整艺术创作的公众意识。


11月29日 下午 14:00-16:00

《人工智能的创造力》 陈抱阳

“人工智能的创造力” 科技创新不止于输赢。从高频金融交易,到深蓝、AlphaGo,以及2019年在大放异彩的扑克AI与麻将AI,人工智能在输赢的游戏间已可与人竞技,有时可将人类逼入败境。图灵曾设问机器是否会思考,如今我们该问AI是否有创造力。如今,人工智能(AI)展示了创造创新的潜力。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以将 AI 纳入诗歌生成 ,创作经典或流行音乐和自动图像生成。本课程将探索AI 如何帮助艺术实践,如何丰富了创造创新实践的可能性,如何AI 可被视为共同作者。


11月29日 下午14:00-16:00

《艺术的治与愈》 章燕紫

艺术对人心灵的治愈已经有了很多研究和实践,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运用治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的创作?艺术的治与愈是从“自愈”的理念出发,强调观察、体会、表达的内在循环,而非依赖外界的干预。课程将通过艺术家案例,指导学生对人的生命进行观察和体验,从外观到内观,进而滋养自己的创作,形成兼具抒发自我与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

章燕紫,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主编。章燕紫一直在思考艺术与生命的关系,探索艺术的社会作用,艺术语言的边界,在创作中,从自我生命经验出发延伸至对文化、社会状态的思考,并以传统语言在当代语境中恰当的形式予以呈现。


11月30日

11月30日 上午10:00-12:00;下午14:00-16:00

《纸艺术》 张愉

“纸艺术”基于实验艺术学院对“传统语言转换”专业学科建设及教学研究的需要,以及鼓励学生创作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背景的学术定位,通过对传统及现代剪纸艺术的考察和制作,让学生了解传统剪纸的艺术语言特征、详细类别及艺术表达与传统造型语言的关系,理解和掌握传统语言转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传统剪纸的艺术语言特征,深入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同时通过剪纸的制作与研究,基本达到理解和掌握传统语言转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学生在了解传统剪纸的艺术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并初步掌握单色剪纸的制作手段,有效的运用剪纸手段,创作性地尝试体验了传统语言转换的艺术表达。

张愉,2009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并获博士学位,师从吕胜中教授,博士论文《纸艺术研究》荣获中央美术学院2016届博士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讲师。教授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田野考察方法和民间文化采风、传统语言转换等课程,其中独立任教的课程《纸艺术》、《剪纸艺术与技法》荣获2012年、2017年“央美术学院优秀选修课程”。


11月30日 上午10:00-12:00

《互联网艺术》 叶甫纳

“互联网艺术”是一种在互联网网上创作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摆脱了画廊和博物馆系统的传统形式,通过互联网来传达审美经验。很多时候,观众会和作品互动或参与作品的创作。网络艺术品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作品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集体性的、开放的、交互式的装置。互联网艺术可以用来传播社会性信息,与社会性艺术和参与性艺术有关。课程会从互联网的历史讲到互联网艺术发源 历程的和部分国内外作品案例。

叶甫纳,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工作室教师。作品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用幽默和反讽的手法探讨权威结构和多元文化的关系。如大众媒体对少数民族等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完美”的审美观下虚构的风景。以引用,戏仿或反讽一些模式文化的方式,来分类和处理这种形态类似的典型图片,对他们的主旨进行分析和引伸。


11月30日 上午 10:00-12:00

《声音艺术》 张梓倩

声音艺术课程简介:

一、科学基础:1. 数理基础:从振动到感觉;2. 生理基础:从感觉到感知;3.心理基础:从感知到感受。

声音与世界的关系:1. 具象——自然声景的构成、分析方法和组织关系;2. 抽象——音乐在文明史中的作用。3. 关于声音的技术史。

三、音乐的组织原则、工作方法及在空间艺术中的运用(重点教学内容):1. 基础:1)十二音体系的数学基础和五度圈;2)基本元素及练习:旋律、节奏、和声;2. 曲式;3. 交响结构的构成方法;4 以上逻辑和组织方法在空间艺术如装置、策展中的可能性。

四:制作. 1. 录音与制作基础;2. 材料置换;3 记谱法在创作上的帮助和可能性。

张梓倩,中央美术学院高精尖中心研究员,实验艺术学院教师,导演,声音工程师。自幼接受古典音乐的训练,后于英国学习戏剧与音响工程,曾任中国国家话剧院首席声音设计,Electronic Art(电子艺界游戏公司)声音设计等。作品常见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林肯中心艺术节、伦敦Dance Umbrella舞蹈节、柏林舞蹈节、巴黎之秋艺术节等。代表作品有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演出“不息”;中国国家话剧院“青蛇”、“四世同堂”、“美好的日子”;国家大剧院“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荷兰歌剧节“人声”;北京国际音乐节“逐”等。


11月30日 下午14:00-16:00

《从“科学美术”到媒体艺术》 孙冬冬

基于中国现代美术既有的现代性议题,搜寻与发现历史话语与当代实践之间的连续性。

孙冬冬,自由策展人与独立撰稿人,曾担任《艺术界|LEAP》杂志资深编辑,负责学术专题策划与展览评论,并曾为UCCA、广东时代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策划展览,现工作与居住于北京。


11月30日 下午 14:00-16:00 

《科技艺术与体验升级——从70周年国庆联欢视觉设计说起》 王志鸥

课程将从建国70周年庆典的视觉设计与多媒体展演出发,结合黑弓科技所从事过的国家级大型展演工程、沉浸演出、公共艺术、数字策展等项目,介绍多媒体科技艺术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的科技艺术美学,促进中国的审美体验升级。

王志鸥,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视觉总设计;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多媒体总设计,青岛上合峰会视效总设计;北京印刷学院艺术硕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客座教授;快公司FastCompany“2019中国商业最具创意人物100(MCP100)”榜单人物;清华大学“国家艺术基金--面向冬奥会的艺术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企业导师。

王志鸥专注多媒体创意、设计与传达领域十余年,于2010年创立中国顶尖的跨媒体创意机构黑弓Blackbow。黑弓作品覆盖文化、旅游、地产、科技等领域,目前具有交叉学科如舞台美术、影视制作、互动开发、平面设计、空间设计、文学创作、广告营销等背景人才百余人。十几年积累,让王志鸥先生与黑弓形成对“艺术+科技”融合语言的独特见解,在中国乃至国际范围打造出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事件和文化记忆。


12月1日

12月1日 上午10:00-12:00

《超链接美学》 叶甫纳、北鸥

“超链接景观”(hyperlinked landscape)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其描绘的图景决不止于轻触鼠标所产生的页面更替,而是直接打通了虚拟与现实、此处与别处、已来与未来的庞大体系,是站在信息的山头上俯瞰艺术世界的野心。北鸥将结合自己多年网页设计方面的经验,给出一些网页美学的案例并分析。而叶甫纳将结合自己的项目经验谈一谈“后网络”语境下艺术创作。

北鸥1987年生于浙江省龙泉市,现生活工作于北京。重要的舞蹈作品有:2013年“静物,钢铁,坏掉的女人”,蓬蒿剧场,北京。2012年“生物”,Zajia Lab,北京。重要的剧本写作以及表演作品有: 2014年“ADAHA ”,“野餐 天堂 婊子”, 陈天灼,北鸥个展,BANK,上海。2015 “ADAHA II”,“陈天灼”,东京宫,巴黎。2017年“自在天”,维也纳戏剧节,维也纳。2017年“一种奇怪的脑损伤” steirischer herbst, 格拉茨。重要的现场有:Seismographic Sounds”KKB Kunstraum Kreuzberg / Berghain, CTM Festival, 柏林;BOCA Bienal Lux Club,里斯本;“ASIANDOPEBOYS feat Aisha Devi”, Barbican centre, 伦敦;“Trayastrimsa” Tokyo Fesitval, 东京。


12月01日 上午 10:00-12:00

《叙事模型》 张梓倩

从经典的情节模型、人物原型和经典叙事中抽取 DNA,通过对于经典作品的分析,学习将故事“逻辑化”和“模块组合化”,并将经过“逻辑化”、“模块化”的叙事能力推广到不同领域的创作中。课程包括:1. 莎士比亚戏剧选读;2. 人物原型分析与人物练习;2.经典情节的构成方法;3. 故事的时空布局;4. 故事新编。


12月01日 下午14:00-16:00

《造型立体书》 於飞

实验艺术专业基础课造型原本以宽广的艺术史视野,通过课题教学使学生获得丰富多样的造型能力。近两年来,教学实践以“立体书”创作为作业形式,在为期4周的密集教学活动中,围绕着造型语言关于时间与空间相关课题的思考,希望将“艺术家手工书”与“立体书”相结合,平面图像与空间造型并重,叙事内容与书籍形式恰当结合独特创意,拓展“书”的概念和阅读过程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希望推广“艺术家手工立体书”这种艺术作品形式。

於飞,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讲师,多年致力于专业基础课、研究课与创作课的教学工作,开设的课程如《摄影语言》、《造型原本》等多次获得校优秀课程奖。


12月1日 下午14:00-16:00 

《数据,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 龙星如

“数据,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将讲解量化思维的源起、演进和其对近代科学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影响,并分析数据的挖掘、结构、分析和演绎等方法,以及2015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起,如何形成新的艺术研究课题,创作工具与思辨框架。

龙星如(Iris Long),策展人,写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普适运算与数据充斥的时代语境下,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数据艺术课程。译《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并获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2019年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


12月01日 下午 14:00-16:00

《特定时间创作》  王沂

《特定时间创作》是社会性艺术工作室基于时间概念的实践类课程,分为案例研究、习作和创作三个部分。分析对象基于但不限于美术史中表现时间变化的作品,亦包含当代艺术领域中基于特定时间概念而展开的相关创作,也包括社会和民俗系统中的相关时令性活动。通过分析和梳理,探讨并实践基于特定的时间范围或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开展艺术创作,进行艺术表达的诸种可能,进而在更大社会空间中,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趋势开展相关文化实践。

王沂,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EAST科技艺术战略执行委员会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国家科技成果视觉优化计划项目负责人。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执行策展人;2019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之文明匠心——亚洲非遗大展执行策展人;第三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教学相长执行策展人;教育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美术学知识体系专项研究”课题组成员;国家艺术基金非遗传承人专项培训课题组成员;国家艺术基金皮影传承专项人培训课题组成员;《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方案》策划课题组成员;北大资源集团艺术中心“致敬先生-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特展”策划课题组成员。曾获2019 年度靳尚谊青年教师奖提名;2017 年度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教师;2017年度“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提名;2016年第八届“中央美术学院影像嘉年华”动画组别一等奖;入选2015年度“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课题引导计划”。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