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2010-05-30 11:38:39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港台地区译为安迪·沃荷)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后裔。沃霍尔从小酷爱绘画,曾在卡耐基技术学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学习。1949年(21岁)他离开匹斯堡去纽约寻找发迹机会,他明白要在美国的视觉艺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让人们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众传媒给了他许多启示。 1952年(24岁)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业化倾向的风格。他的作品早于1952年就在纽约崭露头角,并于1956年得到广告人梦寐以求的“艺术总监会赏”(Art Director’s Club Award)大奖。他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内聘请了一组工作团队,摒弃古典艺术,立志从事于颠覆传统的概念创作。“大量复制”(mass productions)当代著名人物的脸孔就是其中之一,将浓汤罐头与可乐瓶化身成艺术品也广泛为人所知。1954年(26岁),沃霍尔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1956年(28岁)和1957年(29岁)他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以日常物品为作品的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的现实生活,他喜欢完全取消艺术创作的手工操作,经常直接的将美钞、罐头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贴在画布上,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 

作为20世纪波普艺术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他“歪曲或包装“过毛泽东,玛丽莲·梦露,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队,可口可乐,美元和Chanel五号,尤其是他对the Velvet Underground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令这个乐队成了音乐史上唯一可以媲美“披头士“的奇迹,而the Velvet Underground自此就没有停止过他们对这个世界及其文化的影响。

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沃霍尔的作品没有欧洲设计师那么观念化、哲学化、个人化,他的作品风格体现出了:实用主义、商业主义、多元化、幽默性。“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这是安迪·沃霍尔留给媒体时代最乐观的寓言,但以其对当今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言,他自己的15分钟还远未结束,无论是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还是现在,对于美国还是世界,安迪·沃霍尔都是个传奇人物。

艺术家作品

安迪·沃霍尔1968年作品《金宝汤罐I:番茄》

“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的中国回响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安迪·沃霍尔是最有影响力的波普艺术家。

那一天是1987年2月22日。

关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不确定的事和确定的一样多,他是美国最广为人知的艺术家,但只有不多的人知道他真正做过什么。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他死亡的日子。

这是事隔20年后,艾未未回忆起他得知安迪·沃霍尔意外离世的那一刻的复杂感受。后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旗帜性人物的艾未未,当时正在纽约求学,而吸引他跨越重洋来到纽约的最大理由,是安迪·沃霍尔也在那儿。

“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安迪·沃霍尔留下了这句最著名的预言。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会惊异地发现他先知般敏锐的洞察力。

20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开始以日常物品作为表现题材,来重新诠释和反映美: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罐头盒、可口可乐瓶子、美钞、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单调、无聊地重复排列,被视为“传达出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1982年,这位西方前卫艺术的超级明星以一名普通海外游客的身份,进入刚刚开放不久,对外面世界一片好奇却所知不多的中国。跟4年前万众瞩目地行走在北京街头的另一位时尚大师皮尔卡丹不同的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个54岁的不修边幅的外国小老头。

短短48小时里,他那头蓬乱的白发,那张瘦削冷峻的脸,与天安门、故宫、王府井、长城等典型的“中国符号”一起,留下一幅幅“到此一游”的照片。站在天安门城楼高悬的毛主席巨幅画像下面时,他不由感叹道:“嘿,真大啊!”在此之前,头顶上那位西方世界既陌生又熟悉的社会主义领袖的画像,他曾经画过不下400遍了。

尽管过去30年来中国整整一代前卫艺术家的创作,都受到安迪·沃霍尔不同程度的影响(时至今日,在北京798艺术区仍能处处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印迹),但是,在他悄然踏足中国又悄然离开的28年之后,他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仍然没有机会与中国普通观众面对面。

“这就是我此次中国之行的主要使命之一。”艾瑞克希纳(Eric C Shiner)微笑着说。

艾瑞克希纳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艺术史教授,关注研究亚洲艺术多年,并以独立策展人身份为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美国举办过作品展,自2008年8月起,他接任位于匹兹堡的世界最大私人美术馆——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的艺术总监一职。2010年初,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

私人美术馆是四力合一的机构

《中国经营报》:作为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私人美术馆,安迪·沃霍尔美术馆是怎么设立和运营的?对中国如今方兴未艾的私人美术馆(博物馆)热潮,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艾瑞克希纳:说到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的建立,有一个故事:1987年安迪·沃霍尔突然去世,当时他留下众多形式的作品,除了绘画,还有电影、录像、摄影、装置以及不少很难归类的艺术作品,他有一大笔钱,以及非常大的名气,当然也有不少争议,当时成立了一个管理他作品和财富的基金会,想为他建一个美术馆。安迪·沃霍尔主要生活在纽约,他也是在此成名的,他的作品与纽约紧密相联,但基金会跟纽约的古根海姆、MOMA等著名美术馆接触时,人家不愿接受,因为那时对安迪的艺术成就仍然褒贬不一,他也还没像后来那样红遍全球,所以美术馆最后落户他的故乡匹兹堡。

今年刚好是这家美术馆建立15周年,事实证明,它给匹兹堡带来了很多好处。大家都知道,“文化游”是目前世界旅游业的一种新潮流,出色的艺术品能让人受到感染和触动,而匹兹堡本来只是一座工业城市,现在很多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了参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展览,它为这座城市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客流,也逐渐聚集了一些艺术家。2009年9月,匹兹堡举行声势浩大的G20峰会,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入选为举办地点之一,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此设宴款待G20成员国首脑的配偶。

一个美术馆是由政府、富人、广大公众及艺术家4个群体合作支持、共同推动的,在北京有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但其他的城市比如南京、武汉未必有这样的条件,如果有一些知名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家乡来展览,也会给那个城市带来很多的好处。

记者:安迪·沃霍尔是先创作跟“中国符号”有关的作品,然后才到中国来,短暂的中国之行对他产生了不少触动。这次你也是第一次来中国内地,你觉得此行会给你对中国艺术的研究带来什么影响?

艾瑞克希纳: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和艺术,最初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后来是当代的,在美国也交了不少中国的艺术家朋友,他们会对我讲述中国的情况,所以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些了解,但真正到了这里之后,还是感到印象深刻,不只是艺术方面,一切都很奇妙,远远超乎想象。比如说北京比东京或纽约更漂亮、更酷,今年5月我还要到上海去,那儿要办世博会,我想中国不仅艺术发展非常快,社会变化也是非常快的。

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当代的艺术,发现最近这些年的发展是“大爆炸式”的。在当代艺术方面,美国已经有50年历史,而中国只走过了15年,这让人很兴奋。15年前,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很难公开地展示作品,或者只能到国外举办展览,而现在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布展了。我认为政府的宽松管理很明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这样做可以表明国家的强大,以及文明水平的提高。

从艺术史的角度说,艺术品过去曾经跟皇室、跟国家的财富和力量紧密相联,是展示这一切的形式之一。比如在亚洲,16世纪日本武士阶层建立的城堡,外观非常漂亮,除了炫耀武力外,是因为他们认为建筑本身也可以展示他们的强大。在欧洲是法国大革命之后,也就是距今大约200年前左右,才产生所谓私人收藏,即民间的有钱人收罗艺术品,以不同于官方的形式收藏和展示。对中国来说也一样,以往通过官方博物馆的收藏来展示国家的实力和权威,而现在一些非营利性的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逐渐兴起,说明民间财富的丰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政府意识到艺术的积极作用,对此予以支持和肯定,是一件好事情。时尚就是复古,潮流不断反复,这没有什么新鲜的。

艺术是国际交流的捷径

记者:近期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有没有来中国展出的具体计划?考虑到他的艺术思想和作品风格的特殊性,这个计划会不会受到什么阻碍?

艾瑞克希纳:我很希望几年内能够达成这个愿望,因为安迪·沃霍尔本人对中国非常感兴趣,他说过他喜欢中国文化胜过喜欢西方的文化,因为它更简单。安迪1982年来过中国,在那之前他创作了不少带有中国符号的作品,包括众所周知的毛泽东画像,他的思想和作品风格也深深影响了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因此我相信他的作品展能在中国观众中受到极大的关注和欢迎,坦率地说我此行也是带着这个目的来的。

有什么实际困难?没有,政府方面我相信不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也能找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这件事情,但可能有部分作品,比如一些以性为主题的作品,无法在中国展出,因为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不同。我希望将来在中国的展览能对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做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包括他童年的、大学时代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及80年代的作品。

记者:大多数西方普通公众对中国所知有限,艺术作品可能是他们了解中国的渠道之一,也会塑造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中国当代艺术家受安迪·沃霍尔的影响很深,喜欢在作品中使用社会主义革命年代“工农兵”等特殊符号,其实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过去式,并不代表中国当下的真实,会不会这些艺术作品在西方市场的流行,反而起到了强化西方公众对中国固有偏颇印象的作用?

艾瑞克希纳:首先西方普通公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关心艺术的,他们要为温饱、为工作、为家庭忙碌,根本无暇多想,他们的视野狭窄短浅,只看到眼前的事,所以艺术怎么表现都影响不到他们,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处都差不多。西方公众有关中国的信息,更多是通过大众媒体得到的,比如美国人爱看CNN,里面涉及到中国的节目半年里可能有一两次,每次半小时,而且大多是政治方面的报道,不会有北京大街上普通人的生活细节,这对他们中国印象的形成有更大影响。我觉得这不是艺术的错,不是艺术所能改变的事情。

当然,很多西方人包括美国人,对中国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印象中就是“共产主义、工农兵、毛泽东”这些符号,一些中国艺术家了解这一点,所以他们有的作品有意无意地迎合市场的需要,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不仅仅是中国的艺术家会这样。

因此我想人们要真正来到中国,亲眼观察,亲身经历。不同的人来中国,因为他们的背景和见识不同,可能效果也不一样,比如马可波罗当年来中国,既向西方报道了中国的富庶繁华,同时也引起了西方对中国财富的觊觎,带来了几个世纪后的西方军队。如果有一些一知半解的人来了,回去传达的可能就是错误的信息。

因为我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比较了解,我来到这里,用我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思考,可以把我观察到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况带回去,介绍给那边的观众,我觉得我来到这里的心愿,就像28年前安迪·沃霍尔来中国一样,作为一名信使,让世界更紧密,Make the world closer。 

安迪·沃霍尔酷爱拍照

安迪·沃霍尔的影像世界

无论作为一位艺术家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安迪·沃霍尔都非常喜欢拍照片。早在他少年时期,他哥哥就曾送给过他一台相机,让他喜欢上了摄影;在他成为商业艺术家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相机已经取代了素描的地位。

在1976年2月,他买了刚刚发布的相机Minox35EL,这款当时最小的相机能够拍摄全景的35mm的照片。“这太棒了,这就像詹姆斯·邦德的相机。”沃霍尔说。从1976年到他去世前,在11年中,他几乎每天都要用掉一卷黑白胶卷。夜复一夜,每当他出门参加艺术展开幕式、电影开幕、图书会或者只是赴宴和去跳迪斯科时,他的夹克口袋里总是塞满了胶卷和电池。“这是一项工作。”沃霍或许会这样说,不管是对于他参加的派对还是拍摄照片。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史泰龙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歌手约翰·列侬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滚石乐队主唱Mick Jagger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球王贝利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篮球手贾巴尔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拳王阿里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阿诺德·施瓦辛格,1977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电影明星Debbie Harry,1980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MariaShriver,1986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Dennis Hopper, 1977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行为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

安迪·沃霍尔喜欢自拍。在他的照片中,有时候是真实的自己,有时候却是实表演中的安迪·沃霍尔。在他的自拍中,你可以看到的是有趣的创意和一个人精神的展露。

 

 柔和的沃霍尔

这是沃霍尔最著名的自拍肖像之一。

严肃的沃霍尔

这张照片里,沃霍尔像一个严肃的哲学家。

严肃的沃霍尔

沃霍尔直立的头发让这张照片广为流传。

安迪·沃霍尔和他的缪斯EdieSedgwick在帝国大厦下

安迪·沃霍尔、EdieSedgwick、ChuckWein在一起

沃霍尔周围总是一些明星和美人,沃霍尔喜欢美丽的东西,也喜欢和美人一起拍照

和骷髅一起拍照,够酷的吧

变妆的沃霍尔

遭遇了1968年枪击事件后的安迪时刻紧张,异装躲进了他的摄影师Christopher的镜头,效仿着他描摹过的梦露等女星的模样。     

中国味道儿的沃霍尔

沃霍尔在1982年到访过北京,这是沃霍尔在北京饭店里学中国人打太极拳的照片。

安迪沃霍尔从北京回到纽约后,买了中山装、帽子、红星,装作中国人的样子拍摄了照片。他误买了一颗六角形而不是五角星。  

    孩子般的收藏——安迪·沃霍尔的宝丽莱静物作品

剪刀、手枪、皮鞋、香水,被宝丽来相机直直的闪光灯拍的闪亮。从这里我们看到安迪·沃霍尔似乎是个孩童,对酷酷的东西、可爱的东西、优美的东西的执迷,把自己的喜欢拍摄下来、收藏起来。从安迪·沃霍尔拍摄的东西就可以看到这里可以看到安迪·沃霍尔后来波普艺术的影子。

戏谑的沃霍尔

沃霍尔很注意手的动作在自拍中的变化。手的姿势是沃霍尔的一种语言。

安迪·沃霍尔拍摄的一大类照片叫做PhotoBoothStrip,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一个小简易的摄影棚里,在简易的白背景前给一个人拍摄不同表情,不同姿势一长串照片,并且把所有照片都展示出来。摄影大师布勒松的理念是拍照要拍决定性瞬间,然而安迪沃霍尔德理念却认为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瞬间,人千变万化的表情、瞬间都很有意思。在安迪沃霍尔的PhotoBoothStrip中,许多张照片构成一个人的真实生动的存在。

“小米(米诺克斯相机)是我的利器哦”(设计对白)

安迪最喜欢明星,迈克尔·杰克逊兄弟来了,当然要前去拜访拍照。

手里的东西这么多,但沃霍尔也要拍!

宝丽来是安迪最常用的相机。

轻松的态度专业的架势——安迪·沃霍尔在拍照

看看安迪·沃霍尔拍照时的状态吧,相机不离身,永远双手持机,面带笑容满怀喜悦,轻松地按下快门。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