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林奇:“绘画式”的电影导演
  • 赵亮:独立而优雅地纪录
  • 798——“Out of the Box”先锋影像展
  • 影像与建筑——关于李巨川录像作品
  • 1988-2011中国影像艺术相关事纪年表
  • 12.27︱电影女祭司玛雅·黛伦的神性与诗意
  • (天野チヒロ/三才ブックス)的《放送禁止映像大全》
  • “色即是空”,日本当代摄影审美情趣
  • “色即是空”,日本当代摄影审美情趣(二)
  • 记忆与身体——关于刘铮的《国人》
  • 史蒂夫·麦克奎恩《饥饿》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奖
  • 辛迪雪曼访谈—我如何拍摄“无名电影”系列
  • 去法国看Photoquai摄影双年展
  • 里面外、外面里II —— 西方影像艺术最新趋势
  • 杨小彦︱摄影进入中国的讨论困境
  • 摄影180年在中国的四个时间片段
  • 2020德国当代摄影双年展:图像的生命与爱
  • 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片单元入选影片介绍
  • 巫鸿︱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
  • 电影活动:香港独立电影在北京
  • 动漫美学百相[林大艺术中心]
  • 我为什么要研究摄影展览的历史︱《照片秀》缘起
  • IDF 2018︱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圆满落幕
  • 2018 北京国际短片联展 获奖名单
  • 赵半狄电影《让熊猫飞》挑战《功夫熊猫》
  • 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 2016)入围、获奖影片暨颁奖现场
  • 鲍昆:现在纪实摄影缺乏专题性,普遍为街拍!
  • 与印度纪录片发行人迦琪·森的对话
  • 李振华:关于影像艺术——录像艺术的起源、分类
  • 亚当·马扎尔《城市生活》
  •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 董冰峰:电影的孤独
  • 亚洲视野:AMNUA国际影像论坛暨特别展映
  • 第十三届中国独立影像展评审委员会
  • IAF2021动画双年展开幕
  • 对话鲍昆︱“纪实摄影的前世今生”
  • 第二届VAFA国际录像节成功开幕
  • 贡萨洛·比利亚尔摄影
  • 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各奖项揭晓
  • 2014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
  • 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为摄影调温
  • 胡介鸣: 一分钟的一百年
  • 首届Wolgin奖得主录像艺术家Ryan Trecartin
  • 我爱过日本摄影的黄金时代
  • [现场]ON SPACE十秒影像展“像博尔特一样快”
  • 国内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王卫(Wang Wei)

    王卫(Wang Wei)

    2008-11-07 11:36:42 来源: 作者:

    201811130121562130.jpg

    王卫

    简历

    王卫,1972年出生于北京;

    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目前在北京生活与工作。

    个展

    2005 捕捉器,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 

    2003 临时空间-王卫的一个实验作品,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北京

    群展

    2018 泰国双年展,泰国甲米;

    2018 银川双年展,银川当代美术馆;;

    2017 加利福尼亚太平洋三年展,美国橘郡美术馆;

    2010 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威尼斯;

    2009 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深圳;

    2007 真实事件,利物浦泰特美术馆;

    2007 有异物,维也纳美术馆项目空间;

    2005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

    2005 布拉格双年展,捷克国家美术馆;

    2004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

    2002 首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

    1999 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北京;

    艺术家作品

    2e78ee939a.jpg

    ▲ 这儿没有夜行的动物 Site specific installation

    现场装置,2007

    作品的主体由四个分割独立的小房间构成,模拟再现了动物园中夜行动物馆的样子。房间内有倾斜的树干、绳索、蔓藤、巢穴、散落的食具,甚至标示着动物 产地的灯箱……虽然作品标题很明确的叫作“这儿没有夜行动物”,但很多第一次进入这件装置作品的人还是会“有所防备”,恐怕这些狭小黑暗的屋子里会突然冒 出什么不明生物。而这种因未知而产生的好奇和紧张感也许正是艺术家所渴望达到的效果。虚拟的身临其境感是一个圈套,由此观与被观的置换得已实现,此在的主 体性被客观逼迫而加强。

    ▲ Propaganda PavilionPlywood, Glass mirror1 200x170x260cm 2011

    1587516502(1).jpg

    ▲ SamplesPlywood, Tiles 200x90cm 2010

    ▲Scaffolding GardensInstallationDim var 2006 2007

    ▲ TrapWood, metal scaffolding, birdsDim var2005

    ▲ Temporary SpaceBrick, sand, lime 1000x1000x400cm 2003

    ▲Temporary SpaceBrick, sand, lime1000x1000x400cm 2003


    一片鹰架结构中隐约透露出捕鸟器的原形1;一个矩形的红砖建筑物建好两天后被拆除;一座覆满竹叶的熊猫屋子,人们可以窥探却无法进入。这只是三例用语言来描绘的,北京艺术家王卫(1972)创作的令人沉迷的奇妙装置艺术。看起来不像是艺术作品,而更像一个联繫日常生活的巧妙媒介,王卫积极而恰当地将现存空间与视觉元素结合,然后进行丰富与扩展,使其适应作品所身处的展览环境。通过这种攻击,处理和去语境的本质程式,他质疑呈现于肉眼之前的自然形体的真实性,并建造视窗以便研究新层次的意义。

    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后,王卫其时已开始关注空间的基本原则,观者互动以及感官感知。作为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以及本世纪初期的艺术家群体“后感性”成员,此运动也同时将其本性释放出来:一种即兴发挥的性格4。这个群体倾向于组织未经预演的先锋派展览,常常是令人震惊的,不仅仅寻求紧张强烈的情感反响,也将王卫的作品带入表演领域,尝试开拓全新的自主空间。

    一件重要的早期作品是“临时空间”(Temporary Space,2003);由王卫徵募的10个外来工或称“砖贩子”-他们的生计是从被拆毁的场地收集砖头,然后再转卖给新的建筑场地,用两万多块砖头在画廊内部建起一个100平方米大小,高4米的方型空间。建好几天后,这件工程即被拆毁,砖头被运走卖掉,如此就完成了一次循环,整个过程歷时17天,还原了一场建造和拆解的週期。

    在其职业生涯之中,王卫持续创作包含一种表述元素的装置作品,并不断加强对巧妙技法的研究探索。譬如自2007年以来,王卫已创作了一系列启发自北京动物园的作品;在一次游览中他震惊于动物围栏内的墙面设计——这些到底是为人而设还是为动物而设?此类想像的“自然”栖息环境由此激发了许多装置作品的灵感,包括“没有动物的动物园2”(A Zoo, No Animals 2,2007),这件作品是他在维也纳艺术馆项目空间览区内重建的一个完整的熊猫居室,以及广州观察社的作品“自然史6”(Natural History 6,2013),在一面弧形墙前,王卫使观者身临非洲龟笼子的背景之中,庞大的撒哈拉沙漠的前景却是一片不协调的丰满而灵动的蓝色湖泊。

    最后,王卫的作品坚持并随沉浸技术带来的挑战而成长。一方面,通过带入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并将其嵌入白盒子空间,他将原物脱离语境——利用其中性空间的特性。

    ——强调我们日常环境的双重虚构和荒谬的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这类白立方空间,他挑战原空间的优越性,并打破其假定的中立性。虽然不再处于地下状态,王卫却给自己设定更大的挑战——面对具有浓厚排外气息的空间——不是通过改变其结构,而是通过将其沉浸于一个构筑的叙述序列之中而改变其意义,使其充溢视觉和实体印象。

    王卫的作品曾在众多重要的展览中展出,包括: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2010);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2009);“真实事件”(The Real Thing):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2007);“有异物”(Foreign Objects):维也纳美术馆项目空间(2007);“别样”(Beyond):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5);“第二视线”(A Second Sight):布拉格双年展(2005);“在过去与未来之间”(Between Past and Future)中国新影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2004);首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2002)。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上一篇: 杨振中(Yang Z..  下一篇: 石青(Shi Qin..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