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王友身(Wang Youshen)

王友身(Wang Youshen)

2009-02-03 18:42:44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王友身(Wang Youshen)

简历
王友身,1964生于北京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个展
1998年“王友身:清洗—暗房”,新南威尔士州立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2000年“王友身:千年虫”,艺术公社,香港。
2003年“王友身:清洗”,LA BOX画廊 ,布鲁日。
2004年“王友身:清洗”,香格纳画廊,上海
2007年 “清洗”, 季丰轩画廊,香港
2008年 王友身:清洗,季丰轩画廊,香港

联展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中国现代艺术展”,东京画廊,东京
1990年“悉尼之春”,新南威尔士州立美术馆,悉尼
1991年“新生代艺术展”,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
1992年“欧洲外围展(k-18)”,卡塞尔
1993年“后89中国新艺术”,香港艺术中心,香港
      “毛走向波普”,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悉尼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
1994年“中港台当代摄影展”,香港艺术中心
      “北京国际艺术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北京
      “汉城国际艺术展”,国家当代美术馆,汉城
1995年“新亚洲艺术展”,大坂,东京
      “从国家意识形态出走”,k3国际艺术展厅,汉堡
1996年“前景”,舍恩美术馆,法兰克福
      “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北京
1997年“中国90年代艺术展”,鲁道夫美术馆,布拉格
      “另一长征”,布瑞德
      “进与出”,拉萨尔艺术学院美术馆/新加坡;墨尔本,悉尼/澳大利亚;深圳,北京
1999年“伊西双年展”,伊西文化馆,巴黎
      “亚洲装置艺术展”,床垫工厂美术馆,匹兹堡
2000年“社会”,上河美术馆,四川
2001年“多元城市”,艺术宫,汉堡
2002年“传媒与艺术”,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
      “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山西
      “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东
2003年“距离”,广东美术馆,广东
      “别墅美术馆”,慧谷根园,北京
      “大家”,复旦大学博物馆,上海
      “打开天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2004年“超越界限”沪申画廊,上海
      “过去和将来之间”,斯马特美术馆,芝加哥
      “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5年“墙”,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术馆,纽约
      “此岸的彼岸”,平遥,山西
      “柏拉图和它的七种精灵”,OCT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北京
      “聚焦—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中国美术馆,北京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TS1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城市的皮肤”,塔石艺文馆,澳门
2006年“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
      “江湖”,提尔顿画廊,纽约,洛杉矶
      “柏拉图和它的七种精灵”,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
      “城市的皮肤”,深圳美术馆,广东
      “第27届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
      “创造历史: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纪念展”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

艺术家作品

报纸·室内装修,1993

报纸·窗帘,1991

王友身《报纸·广告》1993,报纸、丝网印刷、白棉布,北京、八达岭长城

暗房·广东

暗房·匹兹堡

暗房·上海

暗房·圣保罗

晒·军营俱乐部

王友身是知名观念艺术家之一。他不断在利用媒体材料和符号的方法上进行着实验,对文字所处环境的特殊意义和文字所延伸出来的涵义有很强的敏感性。他的报纸系列作品暗示了新闻媒体对人们无所不在的影响。自1994年起,他利用图片成像和清洗两种相对立的化学程式开始了他的“清洗”系列,表达了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时间的质疑。近年来他常采用新闻图片和私人相片创作各种不同的重要主题。王友身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88年至今任北京青年报美术编辑,美编室主任,艺术总监。

王友身的艺术其特色来源于对公共媒体施加给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的关注。就比如,一种包容和抵斥的手法,如果从来没有明确规定过,那么就由价值判断观来决定。在他以照片作为载体的图像里,王友身使用经过筛选的现成图片和私人照片,作为对图像多样的功能和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的基础,包括它们内容的真实,和使用的方式。作为一名报纸编辑,王友身特别关注印刷图像的力量。这个很明显地反映在他的作品“报纸”(1993)中。以报纸作为原材料,用来覆盖了所有的墙面,并直接印刷在织物上作成衣服。类似的作品“报纸广告”(1993)里,他用报纸覆盖了部分长城。把这些印刷媒介置入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再使用,王友身破坏和质疑着它们的原始意义。

在一个被命名为“清洗”(2003)的单色照片系列里,他的出发点来自于两张原照片,这两张照片真实纪录了二战时期日本军队活埋几万中国人。其中一张照片描述的是一些来自葬场残骸被冲走的场景。利用清洗(即去成像)的标志性手法,王友身考虑着关于清洗的问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宣泄的形式,或是一种遗忘的形式,一次对记忆的清洁。王友身的视觉试验表明了他的意图,想发展出一种艺术沟通的模式,可以识别任何一种媒介所必须的和琐碎的天性。因此,他拒绝接受把作品减至成为单调一致的叙事的概念。 

√ ,1989,装置(与杨君合作)

报纸·窗帘,1991

报纸·读报

报纸

黑板报-1,No.3

愚公和他的子子孙孙,1988

通缉系列,1989

王友身:观念艺术的信息能量

文︱黄专

传媒对王友身而言有两重含义:既是他的职业,也是他艺术工作的方式。1989年在“中国现代艺术展”上他与杨君合作的作品就是以传媒的基本信息载体--新闻图片为主题的。为了制作一幅“人的广告”,他们用带三角架的相机采用自动测光及每隔一分钟拍摄一张的随机性的“新闻”程序,记录了在中国最著名的闹市区——北京王府井单位时间里进入相机取景框范围的人群图像,在放大制作完上百幅图片后,他们在作品表面用油漆涂写上巨大的√字符号,并覆盖上一张真正的法院布告。这幅作品强烈的批判性的社会学指向虽然在王友身以后的作品中并不常见,但发掘摄影图像自身巨大的信息能量开始成为王友身工作的基本方向,这种努力也使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使用摄影图像最富个性和最为深入、成功的艺术家之一。

以1994的《清洗·我奶奶去世前后》为标志,王友身开始形成自己对图像处理的完整的工作形态,在这组以家族图像为素材的作品中,他利用图片的成像和清洗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化学程序,使图像的真正呈现处于某种暖昧和矛盾的状态之中,这也成为王友身处理图像信息的为独特和最具专利性的观念主义手法,在这观念手法中,不仅仅是图像本身的信息,而且包括成像和去成像(清洗)的化学过程都可以强化和变异图像的信息能量,后来他又加入了“清洗空间”:暗房这个三维因素。1995年在日本举行的中日韩三国“新亚洲艺术展”上王友身使用这种手法成功地处理了一个反战题材,在《清洗·1941大同万人坑》中艺术家以大同万人坑惨案图片的成像和清洗的悖论过程探讨历史的记忆和遗忘间的复杂情愫。近年来他大量使用现成新闻和私人图片在作品中涉略到一系列性质各异的重大题材:从人的家族意识到自然与城市的关系,从人的社会身份认同感到信息时代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潜在压迫作用,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观念艺术的一种社会、人文和历史性关怀,在《清洗·千年虫》、《清洗·风景》中这些问题都在这种独特的观念手法中得到了有效地视觉阐释。

《唐装 骆驼》2002年

清洗·我奶奶去世前后,1994

清洗·國家公園 (一) 2006

清洗·日曬 (二) 2006

清洗·國家公園(三)2006

王友身的“新闻化”

Melissa Chiu——(选自《Art Asia Pacific》,Australia,No.2,1996) 王友身一向看重艺术家完成作品的理由或是态度。其作品总有一个应该说服自己并也说服他人的动机,这也是他作品中一直关注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和心理关系的原因。……王友身的作品与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相关,无论报社工作为他提供了解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态,还是作为普通人的艺术家日常生活现状,都为其艺术工作提供了与他人不尽相同的指向和理由。

张晓凌——(选自《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从—观念艺术》,吉林,1999) 王友身的作品决定于一种纯粹而独特个人内心体验,而构成这种体验的基本材料分别来自于他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在报社的公共空间内,他被复杂的社会信息资源所包围;返回日常生活,他又常常被生活中某个琐细的日常事物所打动,或对某中纯物物理属性的物品发生兴趣.如果说,他潜心于前者的体验是迫于某种社会责任感,那么,在后者范围内建立起的体验则完全源自于本能——我们或许可以“家族情结”这类心理分析词汇来加以分析,尽管这并不十分准确。在心理体验的水平上,两种不同来源的材料是不分种属而自由地相互僭越中呈现和使用的,并由此导致了整个作品价值和属性的僭越,具体表现为公众话题的私密性,以及私密性话题的公众性。试图在王友身作品建立某种主题,就必须从他的这种体验开始:因为正是这种内在体验的冲动和表述的渴望,才把那些日常的琐细的——不管它们是公共资源还是家庭生活中的事件推到了表达的高度。王友身在那些卑微的﹑琐细的﹑不起眼的事件﹑信息和物品上看到了这个时代惟一的真实——一种存在的真实。尽管它们看上去寒碜,却比那些空洞的﹑抽象性的生命格言﹑宗教教诲和虚伪的精神性承诺——这在当下文人的多愁善感的矫情文字中比比皆是——更令人感动。

余小惠——(选自《艺术新闻》,台湾,No.9,2000) 王友身的艺术创作一直与“新闻”﹑“报纸”有密切关系,早期擅长利用报纸作为创作的媒材以及展示﹑传播﹑与外界沟通的媒介。90年代中期以后,王友身逐渐将关注的焦点转向新闻影像本身,直接利用传播媒体图像的资源,使作品更“新闻化”。同时,他也开始更加关注起作品﹑作者和观者之间的关系,……这其中蕴涵了许多交流﹑互动﹑社群﹑沟通﹑分享的涵义。

黄专——(选自《1979—1999中国观念艺术》,湖北,2001) 在讨论公共问题时……近年来王友身的作品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的、但性质各异的问题:从人的家族意识对人的社会身份性的影响到社会传媒方式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压迫性作用;从对战争的质询到对消费文化的清理。……信息和传媒时代对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潜在伤害成为他作品新的主题,其极少主义色彩和过程主义的特征,使他表现的主题具有某种怀旧和伤感的色彩。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王友身 职业报人 业余艺术家
view.php?tid=8272&cid=21

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王友身:当代艺术创作不是考古
view.php?tid=8273&cid=21

上一篇: 张培力(Zhang ..  下一篇: 杨勇(Yang Yo..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