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徐淳刚︱杉本博司《闪电原野》导读

徐淳刚︱杉本博司《闪电原野》导读

2020-05-12 16:03:10.42 来源: 徐淳刚 XU CHUNGANG 作者:徐淳刚

 

重新清醒的人类记忆:《闪电原野》

编译·撰文︱徐淳刚

数万年前让原始人感到恐惧、震惊的闪电,早已不可能让今天的我们过于恐惧、震惊。科学赶走了伟大神话中的雷神、电神、霹雳神,让闪电成为纯粹的自然现象。但那种对神秘世界的惊奇,似乎从未在人类心底消失,也不可能在艺术中泯灭。

杉本博司(1948- )是当代最杰出、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的摄影中,自然、艺术、科学总是紧密相连。他所呈现的影像既是原始的,又是形而上的,主题都关涉人类的记忆、历史与起源。

在《闪电原野》(Lightning Fields,2009)中,杉本博司冒着极大的危险,做出了惊人的挑战。他抛弃了传统相机,在暗房中手动连接电极,用携带40万伏特电流的金属球模拟闪电,将一幅幅不可思议的图像直接曝光在底片上。

但这些图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和实验。起初,金属球留下了圆形的烙印,显得生硬,画面也很模糊,并不理想。

灰尘、静电都是暗房的大敌,会损坏底片,作为世界顶尖暗房大师之一的杉本博司,正是苦于静电无处不在,曾多次搬家,甚至烧香拜佛。但最终他灵光一闪,化敌为友,干脆用强大的静电来“摄影”。他不光用电流直接在底片上曝光,还在水中通过静电曝光,从而得到了更形象、更完美的图案。

关于闪电的影像,现代摄影先驱安德烈·柯特兹早在1925年就拍下了迷人的夜空闪电。而在2000年代,杉本将“闪电”化作技术的冥想与艺术的沉思。

这些作品首先给人一种原始的美感,看不出有科技存在。它们更让人震惊。这些画面既感性又理性,既美丽又恐怖,既无序又有序。它们在表达什么?

黑夜,原野,树木,闪电,火花……看上去很美。但仔细观察,也有胎儿、喷气式飞机,妖魔鬼怪,天崩地裂……这些具象而又抽象的画面,仿佛诉说着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的奇点,让人深思自然与科学、人类与世界的最原初关联。

杉本博司始终对科学、哲学与艺术的边界充满兴趣。他曾参观过“电学之父”法拉第(1791-1867)在英国的家。少有人知的是,“摄影之父”之一的塔尔博特(1800—1877),曾和法拉第一起进行过静电研究。杉本博司想以自己的方式回到过去,并把过去带到现在。除了艺术上的创新与冒险,他更是在更深刻地追问:人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征服自然?机器发出的“闪电”是“自然”的、“美丽”的还是人工的、恐怖的甚至空无一物?“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类几百万年都处于可怖的黑暗中。旧石器时代有了火。9世纪有了最初的煤油灯。1752年,富兰克林在电闪雷鸣中放风筝,疯狂地把电握在手中(学他放风筝导电的人都被电打死了)。1858年才有了第一盏电灯。所以,人类对黑暗的强烈感知,对闪电的震惊、恐惧,对黑白瞬间、刹那生死的感觉和认知,是深深埋藏在神秘的集体潜意识中的。

作为科学、哲学和艺术思考的一种对象,闪电很有代表性、象征性,也很有迷惑性。“今天,闪电比两千年前似乎更为常见,更不令人震惊。人必须清醒过来表示惊奇。大概所有的人都应该如此。科学是重新使人入睡的途径。”(维特根斯坦)

而重新清醒、重新惊奇的方式之一正是艺术。比如“闪电原野”。它们让我们明白,这亘古如斯的世界,始终充满了恐怖、美丽以及无穷的生命力。


《闪电原野》作品集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