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制造的联觉感官体验
  • 当代嗅觉艺术
  •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系列对话︱控制论、艺术与数字文化
  • 新媒体艺术的“内在性”特征
  • 张海涛:中国独立动画发展中的问题和现状
  • 论坛︱张海涛:近未来影像艺术的媒介趋势
  • 圆桌讨论︱互联网与当代艺术
  • 讲座︱肯·里纳尔多&艾米·扬斯《机器人和生物艺术中的跨物种共生》
  • 唤醒万物——百度AI沉浸式互动艺术体验展
  • 谭力勤︱在A.I.冲击下,不可视艺术的智能拓展
  • 第三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 深圳元宇宙科技艺术展 33组全球先锋作品呈现
  • 美博物馆欲办气味展
  • 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将建立嗅觉艺术中心
  • M+呈献数码艺术先驱Beeple《人类一号》,游走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 星空实验室多媒体作品征集
  • 科技与艺术结合 展览业需要转型
  • 与袁小潆浅谈生物艺术
  • [杭州]“迷因城市:骇进现实”第一届跨媒体艺术节
  •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可触摸的全息影像
  • 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舞台剧
  • 第二届“感受力:中国媒体艺术教育论坛”
  • 漂亮的和痛苦的——关于马修·巴尼的电影
  • 服务机器人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简版)
  • 艺术小组HeHe
  • 2017电子艺术节第三日
  • “重返”首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 张海涛︱未来艺术学概论——天津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系列学术讲座回顾
  • 中国元宇宙峰会2021
  • 11月盘点全球新媒体艺术
  • 新媒体艺术会带来产业链吗
  • 颜晓东:新媒体艺术作品由多方参与制作
  • [台湾]人工智能改 - AI Plus 展
  • “3rd Eye”:纽约大学艺术家把相机植入头部
  • 《首届VR艺术研讨会》前言
  • 科学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出炉 癌细胞的"探戈"
  • 声音装置艺术家首获2010年度当代艺术特纳大奖
  • 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心灵世界:作为虚拟艺术工程
  • 新媒体考古:中国当代录像艺术
  • 中国新媒体艺术大事记
  • 中瑞媒体艺术联展“延时”亮相中国美术馆
  • 施勇、石青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文化评论功能
  • 动画的未来在网络 电视动画渐衰落
  • 专访李振华:尊重新媒体艺术的精神价值
  • 宇宙之外是“元宇宙”
  • 未来媒体艺术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AI好还是不好?

    AI好还是不好?

    2020-06-13 17:08:14.006 来源: Cosense新青年 作者:LIN


    你觉得

    AI好还是不好?


    最近关于AI的一个试验和一个展览能帮助你思考,不过,它们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个试验   


    设计师 Stanislas Chaillou告诉我们AI将为人类想象力加上科技的翅膀,助力设计师与建筑师的天马行空。 

    这些年,AI一直在进步,特别是审美方面,以前仅仅停留在欣赏简单粗暴的横平竖直,现在已经可以上至模仿达芬奇下至评价四岁小儿的画,值得一提的是AI已经不再局限于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

    1.gif

    ▲ AI训练模型图

    Stanislas Chaillou做了一个试验,他训练AI学习建筑设计,让它自主预测建筑未来的设计风格,项目最亮眼的地方在于Stanislas Chaillou证实AI已具有设计意义上的重组空间能力,其最终输出的平面图结果非常出人意料,它没有刻意模仿某一种风格,而是真正在融合创作,最终成果是充满人为设计感却从未曾相识过的全新作品。

    这样看来,AI可以成为人类在设计领域突破想象力局限的重要工具,甚至是对手。 

    先别急着定论,下面你可能就改主意了。


    一个展览  

    “恐怖谷: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生活”(Uncanny Valley: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I)展览正在美国旧金山迪洋美术馆(De Young Museum)展出,美术馆虽因疫情暂时关闭,这场展览却引发热烈讨论。

    3.webp.jpg

    展览邀请的14位艺术家大多数对AI的看法并不积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Simon Denny的作品“Amazon worker cage patent drawing as virtual King Island Brown Thornbill cage”,作品分两部分,有一间宛如棺材大小的底层工人操作间,转身都成问题,另一部分是虚拟现实制作出的已灭绝鸟类:“King Island Brown Thornbill ”。

    你看不到的是互联网巨头亚马逊被“强行出场”,操作间其实是亚马逊未采纳的工作间真实设计,艺术家想说的话很明显了,既剥削人又影响生态,互联网大鳄的AI帮了谁?

    参展艺术家Mr. Paglen一直在创作“AI恐怖”类作品,此次参展作品为“They Took the Faces From the Accused and the Dead … (SD18).”

    6.png

    3240名犯罪嫌疑人的相片被他拼接在一起,而拿到这些照片甚至不需要被人授权,所以当然不止他一个人使用过这些照片,这些犯罪嫌疑人照片曾被拿去当作人脸识别系统的输入数据,Mr. Paglen 不禁发问:“意思是我像照片中的某个人,我可能就会被打上犯法的标签?”

    7.webp1.jpg 

    除了AI的商业背景以及数据偏见问题,Ian Chang的《BOB(Bags of beliefs)》正在思考另一个话题,我们的爱好真的需要大数据吗?她设计了一个名为BOB的AI,观众可以通过手机app“BOB Shrine”与它互动并影响它的行为轨迹,人类反过来变成AI的大数据。

    8.webp1.jpg 

    “我讨厌大数据”,这话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本应该开放的互联网因为大数据兴起变得越来越狭窄,用户只能看到喜欢的内容也会觉得毫无新意,大数据算来算去,还是没算清人类到底有多喜新厌旧。

    9.webp1.jpg

    ▲ Agnieszka Kurant︱A.A.I    

    10.webp1.jpg

    ▲ Zach Blas︱The Doors

    11.webp1.jpg

    ▲ Stephanie Dinkins︱Conversations with Bina48

    12.png

     Pierre Huyghe︱Exomind (Deep water)   

    14.png

    ▲ Christopher Kulendran Thomas Annika Kuhlmann︱Being Human

    15.png

    ▲ Martine Syms︱Grand Calme


    AI会替代人吗?

    如果训练AI的人反社会人格,AI是不是也反社会人格?

    AI会性别歧视吗?

    大数据有意思吗?

    一系列关于AI与人类的讨论都在这场展览中无声却激烈地碰撞着,或许新一代AI会来解答这些问题。

     

    你呢,你怎么看待AI?

     

    本次展览原计划展至十月,受疫情影响,美术馆暂时闭馆,展览目前还未有延期通知,有兴趣的朋友记得随时关注美国旧金山迪洋美术馆(De Young Museum)官网更新。

     

    参展艺术家  

    Zach Blas

    Ian Cheng

    Simon Denny

    Stephanie Dinkins

    Forensic Architecture

    Lynn Hershman Leeson

    Christopher Kulendran Thomas and Annika Kuhlmann

    Agnieszka Kurant

    Lawrence Lek

    Trevor Paglen

    Hito Steyerl

    Martine Syms

    Zairja Collective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扩展阅读:张海涛︱人工智能学与AI艺术观念简史——AI、哲学、艺术的历史逻辑




    上一篇: MIT Techno..  下一篇: 异变观察︱吴珏辉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