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盘点2016︱回归的行为与肉体

盘点2016︱回归的行为与肉体

2017-01-26 23:40:24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撰文/王家北

▲ 布鲁斯∙诺曼 《作为泉的自画像》

 

回归的行为与肉体

导言

2016年,对于人们的回忆来说,十年前是2006年,而不是脑海中浮现的1996年。在这一年,虚拟现实、火星移民等技术渐露峥嵘,“未来”似乎就在眼前,但科幻小说中星系移民的重要因素——社会与环境问题,也在这一年井喷式爆发。而行为艺术,也在纷杂光谱中再次剧烈激荡起来。

艺术的发展源于社会机制、经济及环境的变化,历史螺旋上升,且常有相似之处,所带来的结果则会是人们丢弃或重新拾起某一阶段的艺术风格,或某一种艺术形式重新绽放光芒。行为艺术,这一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八九十年代在中国产生激荡影响的艺术形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潜伏后,于2016年重新在种种复杂的景观下,再次重起波澜。
 
在当代社会下,这其实是一种背反:网络及虚拟现实让人逐渐脱离客观与肉体社会,转而沉浸在非实体的行动模式中。然而,在此同时,日常生活的“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高强度系统化”,却带来了人们重新对于自身肉体的强烈关注与再次认知。同时,身体,这一肉体性的,在古代与精神性对立的所谓“皮囊”,在如今的当代社会,却与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合而为一,以非格式化的“偶发性”共同对抗着异化的外部世界——个人独特的、实打实存在的、标志着我之所以为我,人之所以为人的肉体,在艺术创作与生活中被凸显的尤为重要。就如美国艺术家布鲁斯∙诺曼曾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作为泉的自画像》:他裸露着上身,从嘴里吐出水珠,以自己的身体做出喷泉的姿态,申诉着艺术家的身体本身就是创作的源泉,这也是身体创作的根本意义:艺术家不仅仅是创作者,也是创作的对象和艺术本身。

行为艺术成为2016年纷乱中的一种共振,源于肉体和精神所获得的来自外界的猛烈异化:社会对于人体自身、感知方式与精神状态的三种刺痛。人类,或者其它本能生物,在面对外在的刺激时的第一反应都会是“战”或“逃”的选择。而在这个战也战不过,逃也逃不掉的现实环境中,行为艺术相较于水墨、装置、雕塑等其它艺术形式所独特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成为了人们本能对抗的“第三种选择”。在这里,“身体在作为行为艺术的重要媒介时,一方面是在发挥自身的身体物理性,使身体与外界的介入之间达成‘克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身体对特定语境的介入,进而达到某种隐喻性的启示。 ”

当代艺术实践和理论再次转向了身体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种转向意味着来自于肉身的真实感觉终于打破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屏蔽现实的仿真图像,让人们再次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人性化的世界。

雾霾之气

雾霾在过去的一年格外严重,或只是其pm2.5指数不断攀升的其中一个节点。2016年,卖的最好买家最多的商品是空气净化器和防霾口罩,这也喻示着人们在接收外界刺激的同时不断更加注重自身肉体及其器质性变化。

▲ 2016年12月20日,艺术家孔宁在北京街头进行一场行为艺术表演,表达对雾霾天气的关注。

“5米内视力模糊,10米内人畜不分,身边的人走着走着就不见了。”网络段子看似好笑,但其背后却蕴含着对于身体异化所引发的恐惧。每个个体在肉体上的不断变质,必然带来人与人彼此关系间的消失或错位。在网络时代刚刚兴起时人们对于未来人类在电脑前四肢萎缩的幻想还未消失,雾霾带来的慢性死亡的钟声就已然不断敲响,这两种不幸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通过对于肉体的不断铸造而获得健全,而后者则是越动越加快其通往深渊的速度。

肉体不在,人何以为人?

新媒体与新社交

在如今这个“未来”已来的高科技媒体时代,对于被包围在VR、AR的一片浪潮中的人来说,也许源自二十世纪中叶的“赛博朋客”(cyberpunk)的观点仍然历久弥新:在科技的裹挟中关注人类自身与肉体本身——这个人类进行任何行为必须使用的“媒体”,而抛弃肉身性的纯粹交流或许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通过媒介,天涯变为咫尺,咫尺却也扩为天涯。而在梅洛-庞蒂看来,人的肉身不只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是一种体验的永恒条件,一种感知外在世界的结构。有意识的视觉经验和身体体验在获取知识中的作用。

行为艺术作为一种强调在场性的人类艺术表达,我们所观看的不再是一个物体或没接,而是另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缺乏一种对人类、对我们周围的人及他们在现实中的行动的思考。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张张自拍,而是与疏离感相反的,面对面的情感体验,是同在,是融合,是团结。我们需要这些永远无法从手机上获得的人类情感。我们需要感受到其他人类的存在,而不是仅仅把他或她当作一个物体或图像。”
 

社会环境

行为艺术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伊始就极度社会化,意在以这种直接的方式对抗禁锢的政治文化环境,到后来开始挑战生理极限甚至法律,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行为艺术突然吸引了媒体与公众的注意力,甚至在90年代形成了大致以北京东村等为中心的“行为热”,其原因是,这些艺术家似乎变得极端和难以接受了。曾有外国艺术家很羡慕中国艺术家一直有创作的灵感,这在于本地不断存在与发生的矛盾及其复杂性。
 
艺术家们用真实的肉身反对来自宗教、商业、社会、政治等各种体制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束缚,如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里早在1972年的著作《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和精神分裂症》就曾提出了以身体对抗体制的方式。

此外,既然行为艺术是作为一种既“既定”又“即兴”的身体情感表达,那它必定存在失败的风险。行为艺术的风险就是,你可能会在“既定”面前失败。但在同时,又呈现出某种“堂吉诃德”式的悲壮。现场表演也许会让艺术家时刻面临调整,甚至得到的结果有可能是一事无成,但在面对观众,面对失败的可能性时,其中积极的、为之高兴的反而是即兴的偶然所激发出的个体的无限可能,甚至直到艺术家能量的耗尽,这或许更能展现出强烈的、震撼人心的作品。
 
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到的是,当肉身与外界接触时,注定会留下痕迹。然而,信息时代的痕迹,是否依旧那么明显与有效?作为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的行为艺术,是否则是整个时代的“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阿Q精神?

2016年发生在中国的行为艺术

超越行动

关键词:之上

此次行为艺术展呈现了中国行为艺术跨越时间较长的13位艺术家,从其作品中能看到中国行为艺术的深厚积累。整个展览基本呈现了中国行为艺术发展的概貌,如行为艺术界比较资深的艺术家张洹,还有“神话级”的谢德庆和具有创造性的马六明尽管没能参加此次展览,但他们都是90代年中国行为艺术重量级的艺术家,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 开幕式现场

▲ 黄锐行为现场

▲ 苍鑫行为现场

 

紧身:瑞士亚洲之窗

关键词:蜷缩

“紧身——瑞士亚洲之窗”行为表演艺术系列活动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此次活动为观众带来了近年活跃在行为表演、剧场、舞蹈、视觉艺术等领域的5位瑞士艺术家的现场行为艺术作品,以及一个针对单人表演的工作坊。此次系列活动也将3月20号至27号由上海巡回至北京、香港和澳门等城市。

▲ 艺术家Yann Marussich的作品《浴室休憩》

 

伴你们一生一世

关键词:自由

从2016年4月27号开始,曾经在中央美院首届安迪·沃霍尔中国展上放飞了几万只苍蝇,而一夜成名的艺术家华韡华,这一次在环铁艺术城的工作室开始了一个为期30天或许时间更长的艺术项目“伴你们一生一世”。他将以一个国王的姿态统领着“苍蝇帝国”的所有苍蝇。此项目策展人为梁克刚,学术主持为唐佩贤。

识理应代表着人的个体想法,但也象征着整个社会机制的意识形态。可以说人和人,人和事物之间的意识关系间接地反应着他们之间的身份关系和平等关系。华韡华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把苍蝇作为“个人自由”的化身,在近几年实施了诸多行为作品:在中央美院首届安迪·沃霍尔中国展上放飞了几万只苍蝇,瞬间引起轰动,并为此被拘留了25天;他带着100多万只自己饲养的苍蝇,站在竹筏上横渡长江,在渡江的过程中,带去的100多万只苍蝇全部死亡!因苍蝇的飞行距离是10几米,很多飞出去的苍蝇再也飞不回来了。尽管苍蝇在华韡华的作品中只是作为一种材料,但这是建立在尊重苍蝇自由的观念前提下发生的。

▲ 行为现场

 

异质共生

关键词:开放 多元

2016年5月2日下午,异质共生——国际现场艺术节于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开幕。“异质共生”想讨论的是,如何在我们的时代让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平心静气地在一起讨论我们怎样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活,寻找共融共生的途径,唯如此才能够消除战争,恐怖袭击和有利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而作为重庆首个现场艺术节,在开放与多元的社区空间中呈现,艺术家运用多种媒介如声音、舞蹈以及行为艺术来创作作品,将作品放置在人群、自然和公共空间的多重场域中穿插与交融,作品的力量在重叠的景观中即时衍生与扩充,呈现出新媒介艺术介入公众、介入空间的态势。本届艺术节以其独特的形式吸引了圈内外人士的关注,同时这次艺术节的举办,对推动重庆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极限自由

关键词:自由

2016年5月10日,由艺评家、策展人廖雯策划的行为艺术展《极限自由》,邀请了何成瑶、何云昌、李暐、栗宪庭、王光权、徐向东、易鹤达、朱冥8位艺术家。每个表演者限定在一平方米的舞台上表演,表演者的行为不能超过一平方米垂直空间,包括上方无形的空间。8位表演者同时不间断表演一个小时。表演者和观众的体验和感受,将共同构成《极限自由》的表达。

▲ 艺评家、策展人廖雯策划的行为艺术展《极限自由》

▲中国当代艺术“教父”、艺评家、策展人栗宪庭在《极限自由》展览中所做的行为作品

▲ 艺术家李暐在《极限自由》展览中所做的行为作品

 

肖鲁:洗钱—反洗钱

关键词:经济

2016年5月15日下午,当代行为艺术家肖鲁作品《洗钱》在上海泓盛空间举行开幕发布会。该活动的意义在于首次将行为艺术引进金融投资领域,开创了艺术与金融紧密合作的全新模式。开幕现场上,肖鲁再度演绎“洗钱”,为该行为赋予新的内涵。

 

▲ 行为现场

 

异教徒

关键词:信仰

行为表演是刘成瑞重要的创作方式之一。艺术家擅于统筹表演现场的视觉语言,通过严谨、仪式化地应用自己的身体,引发观众对精神和意志本能的一种信仰之情。本次展览由一场持续七天的行为表演构成,讲述了一个认知生命局限、并与之达成和解的过程,可谓一场“异教徒”的朝圣之旅。


▲ 展览海报

▲ 刘成瑞行为现场

▲ 刘成瑞行为现场

 

啊昌

关键词:修行

“啊昌”此次展览由艾未未、崔灿灿策展,将何云昌个人的创作轨迹、现实处境、形式转变为主线,借用回溯、截取、错置等叙述手法,进行全新的联结与对话,试图勾勒出何云昌多年艺术创作中,观念逻辑的丰富性和视野的广阔性。展览以特殊的布置展现出何云昌系列创作中的隐喻性结构——将今日美术馆1号馆的2、3、4层联结为一个循序渐进的整体,对应艺术家创作的多个阶段:缘起、激荡、回响。

 

▲ 何云昌行为现场

 

周斌365天创作计划

关键词:时间

2016年8月7日,《周斌:365天创作计划》在西安终南山开始了第一天的创作,之后,周斌前往青海西宁当代艺术空间驻留创作一周,数日前又返回成都。辗转之中,周斌持续执行着自己长达一年,每天一件新作品的创作计划。失眠、焦虑、疲惫、亢奋与狂喜,一日复一日,这个被周斌称为“自我改造计划”的创作项目在持续执行中,但也才刚刚开始,还有350天的工作在前面。

▲ 周斌作品《抄报纸》行为+装置,2016年8月9日,中国西宁当代艺术空间

 

行为企划案

关键词:边界

艺术家何利平带着“行为艺术不是什么?或是什么之外的可能性?”来策划、实施了《行为企划案》这件作品。他把日常的东西用超出日常经验的方式来呈现,把坚持行为艺术的语言探索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两者结合起来推进艺术创作,探索行为艺术的边界。包括这次的《行为企划案》也是建立在这样框架基础上。

▲ 展览海报

▲ 展览现场

 

“青年100”艺术行为现场

关键词:接地 青年

2016年“青年艺术100”首度联合行为艺术研究中心(COPAR) ,邀请唐佩贤策展,以现场行为与影像记录并行的方式展示青年艺术生态中关于行为艺术的独特探索,也将行为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给艺术爱好者。参展艺术家分别为:何情、孙少坤、李子沣、张磊、刘东东、汪华、胡懿菲、刘雪芹、Alessandro Rolandi、伊可、BRA热情学院、邓菡彬、曾不容、赫然 、一真及常文铎。

▲ 策展人唐佩贤博士(左)和艺术家白蕾(右)

▲ 孙少坤行为现场《无题》

▲ 艺术家汪华现场做准备

 

“新城代谢”胡同艺术节

关键词:姿态

 2016年9月22日,80后女性艺术家孙少坤自杀身亡,死因不详。这是艺术家生前参加的最后一个展览。由策展人于歌与德国策展人妮妮、安妮联合策划的“新陈代谢”胡同艺术节于9月16日举办,孙少坤在现场做了4小时的互动行为作品“看门儿”。她将门面上的兽环用铜环连接,并拷住双手,人流出入需低头放低姿态,艺术家也重复抬举姿势如作揖状放行出入游客。

▲ 孙少坤行为现场《看门儿》

 

为什么表演?

关键词:表演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将举办艺术展览“为什么表演?”。经过一年对“表演”形式的展演实践,美术馆本次策展将视角回归至“表演”这一概念本身,参展作品来自国内外50多位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关于“表演”的作品,涵盖影像、声音、舞蹈、诗歌等诸多领域。由邱志杰和付了了担任策展人。

▲ 赵半狄 一个人的奥运会 2005 录像︱电影 27分钟 版权声明 ©赵半狄

 

第一届“北京·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

关键词:国际化 专业性

新生的第一届“北京•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于2016年10月14-23日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798艺术区的丹麦文化中心和歌德学院举行,本次行为艺术节由丹麦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丹麦、瑞典双国籍)发起并策划。

首届“北京·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可谓是目前国内专业性最强的国际行为艺术盛会,包含了当代行为艺术既丰富多样、又不拘一格的不同表达和趋势。参加活动的32位艺术家来自17个不同国家:奥地利、捷克、中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印度、爱尔兰、韩国、荷兰、挪威、波兰、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为观众展现了当代行为艺术舞台上多样的表达方式与发展趋势。同时,也将举办工作坊、讲座及论坛等活动。

▲ 行为现场

 

第17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

关键词:取消

“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是在中国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一个非官方民间国际行为艺术节,创始于2000年,设计为每年一届,旨在中国建立“自由的国际行为艺术平台”。艺术节秉承着独立、开放与表达自由的策展理念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文化影响。成为国际行为艺术界知名的一个展演平台。2000年第一届“OPEN打开国际艺术节”由陈进、舒阳、朱冥共同策划。

OPEN行为艺术节已历经十六年,从非公开逐渐成长到可以公开实施作品,至今艺术节已经分别在中国北京、成都、西安、长春、上海等地成功举办了16届,参与涉及美、英、法、意、德、日、澳、加拿大、芬兰、希腊、爱尔兰、新加坡、斯洛伐克、丹麦、瑞典、墨西哥、波兰、等50多个不同国家以及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近600多位国际艺术家及作品实施。

2016年10月21日,由陈进策划的第17届国际行为艺术节被临时取消,后转移至798艺术区的创意广场,活动仅持续了几个小时。

▲ 展览海报

▲ 展览取消通知

▲ 艺术节临时转移至798艺术区创意广场

 

道象——王冬龄书法艺术

关键词:道

第三届《诗书画》年度展——道象-王冬龄书法艺术”于北京太庙举办。该展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联合策划。墨斋总监林似竹博士为该展的学术顾问之一。“道象”展示了王冬龄在巨幅透明亚克力板上书写的突破性“乱书”作品,并融合太庙的古代建筑和空间,同时,艺术家也在现场进行了书法表演。

 

▲ 王冬龄在现场进行了行为书法表演

 

人机共舞

关键词:控制

《Inferno:人机共舞》是由菲利普·德摩斯和比尔·沃恩共同制作的机器人表演。这场演出创造性地将机械装置穿戴在观众身上,人的肢体在机器的控制下舞动。一场名副其实的“人机共舞”。

▲ 行为现场

 

陈天灼:自在天

关键词:宗教歌剧

陈天灼在长征空间的首次个展。展览与其最新“歌剧”作品《自在天》同名,灵感起源于古今印度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梵文宗教诗《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呈现了《自在天》的影像,以及近20件全新装置作品。展览作品中出现的不同形象,都来源于艺术家透过每次展览、表演、和事件的机会,所不断深度刻画并神化的“角色”,这些角色各有各的故事和生平,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都在“自在天”中揭示了出来。

▲ 表演现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关键词:虚假

今年 6 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出了美国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的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以及他在1985年来中国时的纪录文献与档案。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与声音艺术家张梓倩以劳森伯格在安徽泾县之旅及其表演艺术为灵感来源,共同策划了一场题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多媒体声音艺术表演。10 月 20 日《不足为外人道也》延伸展览和题为“忘路之远近”的多媒体声音现场表演于北京经济中心地区一座金融大厦的中庭再次举办。

 

▲ 展览现场表演

 

装傻

关键词:呵呵

2016年4月以来,纸老虎国际与歌德学院(中国)和激构(北京)合作,在北京歌德学院798的空间举办了一系列以“装傻”为主题、聚焦“参与”这一概念的身体、表演和文本工作坊。“装傻”(Playing the Fool ),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表达态度的方式:在参与中不参与。它代表着一种幽默,是一种心照不宣,将计就计的策略。

 

▲ 行为现场

俯卧撑

关键词:定性

迄今为止,区志航的“俯卧撑”已有约850个作品。这个坚持了超过十年的创作所构建的庞大体系,一直在不断地通过介入、传播、互动、解构、重组获得生效和成长。“俯卧撑”远不止是一张张行为照片,除作品本身丰富的意涵外,还有大量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和行动。所有围绕“俯卧撑”发生的一切,都是作品的一部分,这也是当代艺术创作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2016年,先后在国内外实施了115次有效的“俯卧撑”介入,当中包括介入2016年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的《那一刻》作品39个,介入往年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的《那一刻》作品30个,以及《景·观》、《近代中国》、《红色中国》系列46个。最终连同发生于往年但与今年密切关联的《那一刻》作品,进入“俯卧撑”2016年度盘点的作品共计183个,分法治问题、反腐问题、公共安全、民生问题、雾霾问题、意识形态、文革问题、香港问题、美国之旅、欧洲之旅等十个主题。

▲《那一刻》2016年8月14日北京 王宝强马蓉案

▲ 《那一刻》2016年11月5日河北严重雾霾事件


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

关键词:定性

1986 年,中国大陆第一例公开发表并当即造成社会影响的行为艺术作品《观念 21》在北京大学实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在此之前,也陆续有很多行为艺术活动零星展开。30 年后,朱青生与贾方舟、段君等人选取这个时间节点,举办“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对这个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 展览现场

 

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八〇九〇年代

关键词:档案

展览以“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八〇九〇年代”为题,展示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温普林以影像的方式相对详尽地纪录了许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展览、艺术现象以及艺术家创作现场的文献资料。此次,随着这些被尘封的档案的开启——虽然温普林介绍本次展出的仅仅只有其文献档案的十分之一——但足以使部分被忽略的或被误读的艺术史实逐一浮出水面,而它们也将为未来艺术史研究提供更详尽的素材和更多的切入点。

 

▲ 展览现场,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与前卫艺术记录者温普林

 

▲ 展览现场

▲ 讲座海报


段君新书交流会

《20世纪90年代北京东村行为艺术》

关键词:东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一批前卫艺术家在北京东村创作的行为艺术,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一席之地,其中最知名的作品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但东村行为艺术远不止这一件,他们还创作了多件具有强度和含有观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赤身裸体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生存的切身感受。本书讲述东村行为艺术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之上,对东村的具体作品和整体面貌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并结合中国当代艺术自85美术新潮以来的演进,推论东村行为艺术的意义。本书配以近百幅由几位著名摄影师当年拍摄的东村行为艺术现场和东村生活环境的照片,全景展现大约二十年前东村前卫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

 

▲ 新书发布会交流现场


共同——关于存在的艺术

关键词:有效

2016年12月21日,国际策展人和艺术史家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丹麦、瑞典双国籍)在新成立的上海美术学院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共同——关于存在的艺术》。他以非常生动的行为表演向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展现了作为一种存在之形式的行为艺术,并以理论和实践向结合的方式讨论了他对于行为艺术的理解。

▲ 讲座现场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