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谁的个展让42位批评家200多位艺术大咖齐聚武汉?

谁的个展让42位批评家200多位艺术大咖齐聚武汉?

2016-01-19 01:22:16 来源: 文艺星球 作者:小愚儿

近两年坚持当代方向的湖北美术馆,今天又放大招。首先,来感受一下现场的热烈气氛。

42位批评家、200多位艺术大咖空降武汉,开幕现场有近2000观众,如此大的阵仗,源于一个大家耳熟能详、但出镜率并不高的名字:魏光庆。

▲傅中望馆长致开幕词(后排左至右:批评家殷双喜、魏光庆、策展人冀少锋)

作为85时期的老将,魏光庆没有被彻底市场化,或者变成非常重要的市场明星。同时期的王广义、张晓刚都已过千万,比他晚一点的曾梵志也以艺术明星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这可能跟他没有选择北京,而是在湖北美院工作,留守武汉有关。在85之后的很多年,武汉是非常沉寂的,很多艺术家离开了武汉,这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魏光庆的坚持。这场展览,也被认为这是对85时期的一种价值和成就的确认。

 

如今的魏光庆,似乎成为了还没有被充分市场操作的潜力股、优质资产的代名词。从这次投入相当大的展览,看得出85时期的叛逆者30年后已经成为了艺术权力和市场的主流英雄。

由四十多位批评家组成的研讨会,配合展览在上午进行。这个研讨会的阵容之大,被很多人形容为“相当于批评家的年会”的体量。豪华展览,学术的重量也同样深厚。

《自杀计划》,是魏光庆在80年代很重要的作品。在那个对艺术样式的接纳度还比较狭窄的时代,做这个作品时的刺激还是可想而知。

1989年,在“中国现代艺术展”的第一展厅,魏光庆展出了他在一年前创作的《自杀计划》,它被后来的批评家评价为“具有独特的中庸色彩的自残性作品”。这件作品不仅是对加缪那句哲学名言的视觉注解,还几乎包揽了那个时代中国现代艺术作品所有的性格特征:形而上学的含糊语义、虚拟的悲剧场景和情节以及存在主义式的戏剧体验。

不过更能代表魏光庆的,似乎是他之后的一批波普作品。魏光庆在2005年创作的《中国制造》或《金瓶梅》,就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与“本土性”的生成而言颇具意义。

《中国制造》制造的视角奇特而谲诡,作为背景的彩色条形码和“中国制造”、“CHINA”字样可以看作是当时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的符号呈现;充满色情想象带有颠覆性意图的《金瓶梅》插图,很明显只是以色欲为幌子,其旨意并不在色欲,但同样明显的是它所指涉的现实是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巨大的“性观念”变革。

就“波普”符号的运用而言,与同为波普艺术家的安迪沃霍尔、王广义相比对,魏光庆的波普创作没有拉出足够大的距离,这也造成了某种解读上的落差。

展览中还有很多装置作品,视觉的观看上足够丰满,但形式上的某种新颖似乎没能完全同化为核心与本质。事实上,这样一场大展,在中国已经足以称得上稀缺和优秀。但也同时抛出了一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在国际艺术界的大的背景下,该怎样进行身份的确认?

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的后进生,中国人只有在有能力创造新的语言模式的时候,成功才不再是我们自我想象里的东西。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