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宋冬1990-2015年创作回顾德国个展

宋冬1990-2015年创作回顾德国个展

2015-12-16 14:44:44 来源: 佩斯北京 作者:

 

艺术家宋冬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The Kunst­hal­le Düs­sel­dorf)的个展即将于12月6日开幕,此次个展将展出宋冬自90年代初以来创作的几十件作品,全面回顾这位中国最重要观念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此次个展为杜塞尔多夫美术馆与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Groninger Museum)联合主办,后者已于今年6月至11月成功为宋冬举办了大型个展“Life is Art, Art is Life”。同时,德国著名艺术出版社Hatje Cantz为宋冬出版了首本以创作主题为线索梳理宋冬全部作品的专著《SONG DONG》一书,这本三百余页的英文画册呈现了艺术家艺术观念的发展及核心议题。

▲ Hatje Cantz出版的《SONG DONG》内页

画册梳理了宋冬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精神世界及具体生活同时进行艺术探索,而二者之间又互为影响。

▲ Cultural Noodles (Book & Noodle Machine), 1994, performance & installation.

在宋冬1994年创作的作品《文化面条》中,他用面条制作机把书剪成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面条”形状,显示出了其对于当代艺术文化形式的敏感度。

精神的食粮(书)和物质的食粮(面条)在这里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但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精神层面的东西(书)正在向物质层面(面条)过渡,或者说精神层面的东西正在寻找和建立自己的物质基础。拿这一件作品和1987年黄永砯的作品“中国绘画史与现代绘画简史”作比较还是非常有意义的。黄永砯在《洗书》这件作品中把当时在中国影响较大的翻译出版的“西方美术史”和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美术史”一同放进洗衣机里搅拌,最后,搅拌在一起的纸浆被呈现了出来,“西方”和“东方”在去文明后融入在一起。这件作品是非常精神的,艺术家试图用纯粹精神的方法达到去(de-)精神的目的。而在7年后,搅拌的书成了“面条”的形状,精神在向某种具体的文化实在性过渡。
——冷林,《水中捞月》,2004

而1997年开始创作的《抚摸父亲》则更多地可以看到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家庭记忆对于创作的影响,这些线索一直延续到之后的《物尽其用》、《三十六历》等诸多创作中,这些个体经验同时又具有着强大的普世情感。

▲Touching My Father, 1998, performance & installation.

这些作品中,“记录行为”往往成为比“行为”更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意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基于对媒介重要性的认识,宋冬进一步把媒介发展为作品的一个表现要素。在1997年《抚摸父亲》中,艺术家预先用录像拍下一只手,然后用投影机把这只手投在艺术家的父亲身上,艺术家端着投影机用虚象的手去抚摸对象。影像从记录延伸为行为,真实和虚拟在作品内部构成了一种对话。《水中捞月》(2001)直接把这一真实和虚拟的对话视觉化为一个中国成语。对于“实像”和“虚像”的运用使宋冬在他的录像作品中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冷林,《水中捞月》,2004

▲ Touching My Father Part 2, 2002, Video tape & tape case

2002年宋冬父亲的离世给宋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此之前,宋冬对于父亲的“抚摸父亲”一直以投影为中介进行。但是,在父亲遗体火化前,宋冬第一次用手抚摸了父亲的身体。这个震撼而痛苦的过程也被艺术家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永远封存在磁带中。

而与此同时,父亲的离世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促成了他3年后诞生的代表作之一《物尽其用》系列,这件宋冬与母亲合作的作品自2005年首次展出后,先后在纽约MoMA和伦敦Barbican Centre等重要的艺术机构中展出。用宋冬自己的话说,他正是希望用这种方式将母亲从悲痛的世界中拉出来。

▲ 宋冬与母亲赵湘源,摄于1970年

▲2009年《物尽其用》在MoMA展出现场

艺术再次帮助了我们,它曾经在我与父亲的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其实艺术在这里已经不重要。展示只是看得见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在这儿给母亲提供了一个场所,一个整理她回忆她的历史的场所,也是对今天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的反思,她在这里被推到一个艺术家的位置,给她找了个工作,而我成为她的帮手。帮她整理,帮她装修她的房子,使她生活在快乐中。使我们共同以艺术作为媒介,共同开始新的生活。
——宋冬,《物尽其用》,2005

2005年开始,宋冬从《物尽其用》发展出了关注底层居民生活的《穷人的智慧》系列,2011年首次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 宋冬《穷人的智慧》2011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 宋冬《穷人的智慧》2013年在The Margulies Collection展出

“穷人的智慧”有着很多层面,这里面有机智、狡猾、周旋和无奈。这是一种价值观,是普通人在无奈中调动出的潜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爆发出的非凡创造力,从而获得实际生活和心理上的愉悦感和价值感。
——宋冬,《穷人的智慧》,2011

《穷人的智慧》令宋冬开始思考“挫折感”和“创造力”的关系,他认为《穷人的智慧》就是在用一种“抽象现实主义”的方式寻找着如何将挫折感转化为新价值的途径。而他使用“抽象现实主义”这个自造的充满了矛盾的词语来形容作品,也在表明作品本身的多层的理解层次。

宋冬的最新创作系列被艺术家命名为《剩余价值》,它延续了之前在《物尽其用》和《穷人的智慧》中的线索,3个主题个展可被视为“三部曲”。

▲ The beauty of garbage, 2014, installation.

▲ Doing nothing doing, 2014, installation.

宋冬从废品收购站买回了一堆已经被当作垃圾处理的东西,重新组合,形成一些造型奇怪的几何形体,但又最大程度保留这些材料的历史痕迹,有意模糊了意义和形式的边界。作为材料,旧家具、门窗原本携带的形式是应该隐退的,但宋冬仍然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形式功能。在这里,家具和门窗的形式语言在《剩余价值》中到底应该算材料还是形式呢?也许,对宋冬来讲,形式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足以形成消费意识之外的另一问题。
——Art289专访,《宋冬:与柴米油盐有关的艺术》,2015

12月18日,宋冬的最新个展《剩余价值》即将在佩斯北京亮相,将艺术家以生活为本位的创作在思辨性上进一步推进。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观念艺术家,宋冬自2015年年初以来,先后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布鲁日三年展,以及比利时、巴西、德国、瑞典及中国国内的多个美术馆及艺术机构的重要群展中展出。今年10月,宋冬于香港举办了双空间个展“草图”。而12月18日开幕的佩斯北京最新个展将作为2015年的收官力作,展现宋冬旺盛的创作力及艺术理念。

艺术家简介

 

宋冬 Song Dong(b.1966, 中国)

宋冬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重要的艺术家。他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行为、录像、装置、摄影、观念绘画和戏剧等多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并参与策划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宋冬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个展,也是各种群展的焦点。宋冬大多数作品都关注艺术的过程而非最终成品,因此也创造了其独特的媒介和装置方式。他的作品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比利时尤伦斯艺术基金会、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等重要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印水》,行为艺术,1996

▲《水写时间》,行为艺术,1996

▲《抚摸父亲》,行为艺术、录像,1997

▲《吃山水》,录像,2005

▲《穷人的智慧》,综合材料装置,2005-2011

▲宋冬作品《物尽其用》展览现场,作品曾在纽约MoMA和伦敦Barbican Centre等重要的艺术机构中展出

▲ 宋冬2013年在佩斯纽约的个展现场

————————————————————————————

佩斯北京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
电话: +86 10 5978 9781
传真: +86 10 5978 9781-818
周二至周六, 10时-6时

佩斯画廊是一家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画廊,代理了众多享誉世界的20世纪和21世纪艺术大师及作品。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画廊已经成功举办过超过700场展览,包括在博物馆推出的以学术性展示为主的展览在内;并出版发行了近400种画册。佩斯画廊在全球范围建立了8个地点,包括4间纽约画廊、1间伦敦画廊、1间占地2500平米的北京画廊,以及近期设立在香港和加州门罗公园的展览空间。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