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Gayil Nalls:嗅觉艺术、文化记忆与人类新文明

Gayil Nalls:嗅觉艺术、文化记忆与人类新文明

2015-09-30 16:37:49 来源: Makeplus_Sh 作者:Briony Cartmell

△ Gayil Nalls

Gayil Nalls,美国艺术家、哲学家和理论学家。她致力于在更大的生态及社会体系中探索个体内部那些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神经美学、植物学、嗅觉人类学及组织解剖美学等。

作者︱Briony Cartmell
来源|http://www.aestheticamagazine.com
翻译|惠羽凡
编辑|刘洁

△ Gayil Nalls的代表作、社会性嗅觉雕塑《普天同感(World Sensorium)》在2000年世纪之交在纽约时代广场公开亮相

能跟我们说说你是如何创作出《普天同感》的吗?

多数人并不相信,千万年来,植物也同我们一样以不同的感官体验着世界的变迁,但也有人从小就坚信植物也有感知力。我从小就觉得万物是相连的,并知道大自然毋庸置疑的强大力量,于是我对自然世界周而复始的生物化学循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创作《普天同感》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许多研究,最终确定了在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进化过程中上升到至高文化地位的植物。我本能地想通过所有的感官来探索自然世界,随后,这种渴望填满了我的生活,并为我带来过超凡的体验。我希望在艺术作品中重现这种感受。

你怎么会养成如此独特的兴趣呢?

我特别喜欢去那些具有生态多样性、保持着远古生命力的地方。我惊讶地发现,自然正从我的感官中慢慢消失——并不是因为我的感官变迟钝了,相反,是自然正逐渐失去活力。这些稀有之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逝。这些自然岛屿得蜷缩得多小我们才能善罢甘休?而它们又该如何保持自身的自然生态平衡?这些古老的地方蕴藏着令人惊叹的力量。它们让我能够最大限度地探索自己内在生命力,而我也发现了植物们的内在的生命力。接近自然让我更能接近自己。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固化在社会嗅觉艺术装置中的瞬间。不幸的是,我隐约觉得自然的消亡似乎预言着人类未来的命运。在天才们横空出世彻底逆转局势之前,我们或许只能暂时依靠科技苟延残喘。《普天同感》意在成为一种纽带与桥梁——它将在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们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联系。我希望能借此唤醒一种全球文明。

△ Gayil Nalls 在工作室

你是如何创造出关于嗅觉的语汇使得艺术、科学与公众之间都能轻松对话,甚至成为评论家们的共同语言?

为了艺术作品而与世界各国解释在具有文化重要性的气味,在某种意义上是要解释世界性的文化气味以及人脑的协同进化,这的确是一个巨大挑战。五年来,我反复地向人们说明我的设计。在此过程中,我提炼出了一些描述“嗅觉艺术”以及“嗅觉社会雕塑”的词。多数人很难将这两类艺术与香水区分开来,因为香水尚是唯一与它们类似的参照物。

嗅觉艺术家同世界的对话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那时,就我所见,几乎没有当代嗅觉艺术作品。Edward Kienholz(美国观念艺术家)的作品具有气味。Walter De Maria的“土室”和 Joseph Beuys 有关脂肪等有机物的作品也涉及到嗅觉及其他感官的表现。1979年,我曾在Joseph Beuys的展览上与他本人碰面,同年也参加了他在库伯联盟学院举行的公开讨论会。他的理论和芳香材料的使用方法显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92年,Janine Antoni创造了《噬咬(Gnaw)》,夸张地将嗅觉和味觉视觉化。

△ Walter De Maria在纽约的“土室”(Earth Room)

△ 作品《噬咬(Gnaw)》,Janine Antoni, 1992

直到Linda Buck和Richard Axel因为发现嗅觉受体及破译了嗅觉受体基因而获得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关于嗅觉与记忆的假设才有了有力的科学佐证。同年,我创造了一个新作品用以唤起不同类型记忆,比如在早年编码的再认记忆(注:再认记忆是指根据一定的参照来提取之前相关的记忆经验,在这一提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再认情况)。

通过对创意工作者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我们得到了他们心中与故乡、家庭、自然、创想、睡眠、各种滋味及重大事件相关的自传式的气味,由此创作出集体身份嗅觉艺术装置《铭心》(2004)。我们用管道将这种嗅觉艺术品输送进展览馆,将它与调查参与者的自传式作品一起呈现给观众。

△ 美国科学家Linda Buck和Richard Axel,200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你的作品是如何表现记忆和身份的呢?

若是你想让别人更了解你,你会和他们分享造就你的往事,而往事源于记忆。在探索记忆对于个人和集体身份的影响与意义的过程中,目前的科学研究不过是管中窥豹,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只是我们自身就是记忆的源头。记忆是衡量我们与世界互动过程的尺牍。在体验《普天同感》——由不同嗅域的天然气味按地区人口比例复合而成的嗅觉社会雕塑——的过程中,嗅脑被多种分子的信息占据了。体验者的身心受到刺激,并激活放大嗅脑信号的重大感官经验。这种体验以及在创造《普天同感》时所作的研究,都提供了关于嗅觉感知、记忆、环境以及嗅觉艺术的互相啮合的事实。

此外,我们似乎能由此假定,那些为我们带来身心欢愉的体验最初是来源于嗅觉。这种独特的观点,也是嗅觉艺术家美学的基础。

最近,“气味地图”成为嗅觉艺术领域的热题,对此你怎么看?

有时,当闻到几种气味的混合,我会突然间置身于一个多年未去的地方。我会驻足体味这种宛如重生的感觉。这真是太美妙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气味常与童年时代富有感情色彩的经历相连,大多数都是美好的记忆。最近,我们也发现气味不仅能唤起回忆,也能唤起恐惧与憎恶。

《普天同感》诞生后,类似“气味地图”的艺术作品数量直线上升。人们开始理解如何通过气味来确定某地的特征。比如,Leslie Hill和Helen Paris 基于伦敦市民提供的信息,用嗅觉信息创造了描述伦敦城市特点的作品。之后,与“某地的气味”相关的项目与商业投资更是层出不穷。

△ 伦敦“自然”气味地图

△ 伦敦“汽油废气”气味地图

△ 城市气味分类表

在代表国家的气味中,你最钟情哪一种?

许多气味都能让人感到愉悦。在伊朗,文化与玫瑰香及宗教仪式息息相关。在麦加朝圣期间,大清真寺在特殊仪式中被纯净的伊朗玫瑰露洗涤一新,千里之外便可闻到玫瑰香。在中东,玫瑰自古以来就是入药与滋补的圣品。穆斯林化学家最早蒸馏出了玫瑰露。而今,花匠们与自然背道而驰,培育出徒具其形而不具其香的玫瑰。一旦你闻过那些芳香扑鼻的、古老美丽的玫瑰,这些人工培育的娇贵花朵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另外,我最喜欢的气味是代表帕劳群岛的姜黄。几个世纪以来,他们都为第一次生养孩子的女性进行一个叫“Omesurch”的仪式。早年,他们同时为母亲和新生儿沐浴来防止感染,现在,因为有了更好的医疗制度,为了节省费用,往往只有母亲一人沐浴。仪式中,母亲将被置于满是香花和姜黄的沸水之上,氤氲在芳香的蒸汽中,据说这有利于她身心的恢复。这是一个关于植物治愈力的玄妙传说,也是这些植物具有极高文化地位的象征。如今,我们已经能科学地解释姜黄的功效,但在遥远的过去,这却是口口相传的经验,是对一个母亲作为家庭载体重要性的认可。

浓郁的香气会不会影响你对整体气味的嗅觉?

《普天同感》是一场艺术之旅的产物,是一件拥有概念性结构、基于统计学的文化化学品。计划伊始,我就关注人口及其对自然的影响,并将其作为了解地球及其生命系统的有限容量的一个重要方程。在《普天同感》的综合配方中,不同国家是用与国家人口同比例的气味来描述。但精油有着惊人的气味效果,比如代表古巴文化的烟草气味就对整体效果影响很大。

人们对你的作品有什么看法?大众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嗅觉艺术了呢?

很多人都对嗅觉,特别是自然的芬芳,颇感兴趣。他们不仅为接受社会雕塑《普天同感》做好了准备,体验这个世界性的气味似乎成了他们逃离现实、积极面世的方式。在2000年时代广场一展后,我在切尔西也展出了《普天同感》,展馆中弥漫着它的气味,人们也成了承载它的器皿。

《普天同感》通过嗅觉系统进入人体、改变脑电活动,由此改变了人们对展馆的认知与体悟。据说我成功地再定义了“雕塑”一词。其实,已经有许多洞悉感官的真正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各种特性及我们周围的世界的嗅觉艺术作品出现,例如,2006年,“感官”会议在MIT举办,随展的有Sissel Tolaas的作品《恐惧》。艺术家在展会墙壁内埋入了人受惊时释放的汗腺激素(人工合成)。大家可以通过摩擦墙壁来释放气味。这是一个成功的嗅觉艺术品,极具互动性且为观众们带来嗅觉的非凡体验。

今后《普天同感》可能有什么用途呢?你是否认为艺术应该具有实用性?

我并不是在创造一个装饰品,更不是为了寻求挑战。《普天同感》是由世界各文化记忆中独特的气味构成的。它们通过嗅觉在人们的脑海中展现并定格了一个国家文化的基本历史知识。这些植物性芳香剂来源于医学、神学、宗教学和人类学。植物性材料的强度、浓度、渗透力及复杂性就是作品的一切,因而我甚至自己提炼出了最高品质的原材料。保存1999年完成的第一版《普天同感》非常困难。它记录了世纪之交的世界,因而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现在,世界已经改变了,我们也正为第二版《普天同感》诞生持续收集资料。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