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教育 > 川美新媒体——建构一个未来实验室

川美新媒体——建构一个未来实验室

2015-07-22 01:47:42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桂森

2015川美新媒体艺术系毕业展现场

导语:“2009年我的老师张杰打电话说让我过去组建新媒体系,考虑了大半年,2010年就决定去了。”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张小涛在2009年之前一直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传播学院。接到邀请之后,摆在张小涛面前的难题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新媒体系应该是什么样?

“中国美院2002年就开始做新媒体,中央美院在2005年左右也开设了实验艺术系,四川美院在这一点上不算靠前,如何找到一个清晰的思路显得特别重要。”

张小涛最终找到的答案是:建构一个未来实验室。

当代艺术是一个试验场域

2012年张小涛和周斌、荣涛在成都当代美术馆策划了《细胞加工厂——四川美院的新媒体艺术实验》展览,展览包括现代舞、行为艺术和动画电影等内容,和公众有了很多的交流,获得一些正反的意见,这让张小涛有不少的启发和思考,例如新媒体如何面对公众?如何超越美术馆模式?新媒体如何与社区互动?“当代艺术是一个试验场域,我们如何在个国际化的平台中去讨论我们的困境,我们希望在此建构一个未来实验室,来发现新的方法与视点,透过新的媒介实验产生新的观念和思想、方法。”

为什么要办新媒体艺术系?张小涛坦言,川美新媒体系更多的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偏重于实验艺术方向,这个专业最初定位是要提高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技术可以找人来做,关键是需要把握整体的规划,要了解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不能只是从技术到技术,而是通过整体到微观,然后微观到宏观,转换某种思路。当代艺术是知识生产,不只是技术变化,思想和技术是融合在一起的。其实在中国的美术学院体系中,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这一块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容易学,但差距还是在新媒体理论上,如计算机编程等等,这些信息化技术可能与中国整体的学科背景缺乏联系,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认识不到,以为发展技术错了,现在技术成为了观念,成为改变媒体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

尽管川美新媒体系的师资很少,张小涛还是坚持开设了数字摄影工作室、实验动画工作室、实验电影、新媒体理论和多媒体互动等五个工作室。他要求学生通过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和数字艺术的训练和实践,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当代社会的文化、科技、艺术潮流有相对完整的认识和把握,并且能进行跨学科、跨媒介的总体视觉文化研究。

“在几个工作室中,我们希望建立的是一种跨专业的融合,既有专业的知识也有跨界的联系。开设新媒体系科是很困难的,因为今天的中国就是一个实验场域,而新媒体艺术系这种实验在体制和学校中是极其有风险的,学生中能真正学成的是极少的。这就是几个优秀的老师和有志于做艺术同学的相遇,可能只有少数人能传承一个区域的文脉,你一点一滴地用你的方法开始延伸最后形成一个系统。新媒体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譬如15世纪油画是新的媒介;19世纪末摄影是一种新媒介,这是西方对于自然模仿的美学历程;延展到今天的影像、生物技术、虚拟现实、互联网技术为新媒体艺术带来了发展和产业振兴的新契机。新媒体是我们重新认识时代与社会的一种观念和形式,它应该随着人文与科技的互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张小涛说到。

第三届国际新媒体论坛

中心即书院,教育即传灯

为了强调重视实践,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建立了一个1300平米的新媒体艺术中心。“有这么一个专业的空间,我们也经常利用这个展厅做国际交流。这个展厅在设计的时候,我就和设计师交流我的想法,我希望它是一个white box,是一个能放进去很多梦想和变化的空间。这个展厅我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从地板漆到板凳到墙、灯,我觉得这个展厅也代表着我们对新媒体系这个专业的一个要求——它是全新的。访谈、出版、展览、论坛、研讨会、工作坊、实验室的概念。”

张小涛希望把中心当成一个流动的实验室,让展览和教学融在一起。“我们想把中心做成一个‘书院’,来做传灯的概念,让更多的研究生、本科生进入展厅,艺术中心和展览的对话、工作坊和讲座,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所以这是我们艺术中心重视教学实践的部分。”

“另外,我也比较重视和美术馆机构,跟上双城市馆、动画双年展,建筑双年展等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去。像有和韩国的首尔大学美术馆,英国、德国大学做了很多交流,让学生们进入国际化的平台,这是我们比较加大了力度,从海外引进展览,同时我们也对准输出一个展览,这是我们新媒体艺术中心做的工作,也是把学校和社会和江湖这种边界扩掉,让他们有一个融入其中的感觉。”

身体跨媒:行为和现代舞

从2012 开始,川美新媒体艺术系邀请周斌、幸鑫、杨志超等艺术家开始教授行为艺术,这也是四川美术学院第一次把行为艺术正式的设为本科教学的课程。在张小涛看来,新媒体艺术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概念就是——互动。观众在新媒体展览的现场不是一个被动的观众而是一个参与者甚至是一个未完成作品的创造者。行为艺术也是如此,在行为艺术的现场往往将观众考虑在自己的作品里面,观众是作品的参与者,和艺术家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呈现。

行为艺术课程的设置让川美的新媒体系总有一股“诡异”的力量,在新媒体艺术中心以往的展览中,行为艺术表演总能成为展览“套餐”的惯例。去年在第三届国际新媒体论坛:媒体年代学的展览上,周斌的学生王丹丹将一纸关于自己行为作品《24小时箱体生活》的协议书经见证方在现场宣读,招募与之合作的“乙方”。王丹丹的行为艺术计划是将自己装在行李箱中呆24小时,由“乙方”随身携带,并由“乙方”用王丹丹提供的相机进行拍摄,摄影时间为每小时拍摄一次。24小时结束后,“乙方”应当将行李箱中的王丹丹带回至展厅,也就是川美新媒体艺术中心。很快,这样的计划得到了认领,一位毕业于美院的男生将王丹丹装到事先准备好的行李箱,离开展览现场。“新媒体年代学”展览也随之开始。

川美新媒体系的学生正在实施行为艺术作品

不仅如此,散落在黑暗的展厅角落有一位女学生拿着菜刀在菜板上切洋葱,口里一边嚼着洋葱一边念着一封她从男朋友身上无意发现的写给别人的情书。而展厅另一侧还有位拿着小太阳取暖器的女学生。猜想应该也是一个作品。她已经将手里的小太阳对着一位观众的后背站了许久,待在一旁的老师周斌在旁边嘀咕着:“那位男生衣服好像快冒烟了吧……”

“因为新媒体太‘干净’了,如果有‘极端分子’在里面‘撒泡尿’,‘拉一堆屎’,里边会‘臭’,这都是现场的一部分,当代艺术在今天需要很多实验。”张小涛坦言,需要用行为艺术调动各个感官部分,用来“破”掉新媒体的展厅。听教师周斌说,最夸张的时候是有一次一位女学生用装满了牛奶的假乳房直接扔向系主任张小涛,张小涛反应过来时已经太晚,口里用无奈的川谱说到:“好~好~……”,学生才将目标转向其他人。

通过行为艺术的教学和实践,川美新媒体系的同学先后举办了“薪火”现场行为艺术节,参加了如澳门行为艺术节、成都行为艺术节、西安行为艺术节,何香凝美术馆、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成都当代美术馆的展览。

2015川美新媒体艺术系毕业展现场

此外,现代舞课程的开设也是新媒体系的一个创新之举。张小涛邀请到了艺术家荣涛,一位非常优秀的现代舞编导,多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受邀参加国际上知名大学和艺术机构的学术交流和舞蹈工作坊,现代舞课程根据每一个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编排舞蹈,以现代舞汇演的形式呈现教学成果,如“移动的树”、“盲区”、“即近即远”、“写在身体上”等现代舞汇演。

“这些课程是我们在弥补新媒体脱离人、社会,容易从科技到科技,从技术到技术的弊端。这几年荣涛和周斌的长进非常大,对学生的鼓励也很大。针对学生的改变,他们接触的一无所有的,只有身体怎么做行为艺术的时候,现代舞的行为都给我们做出了答案。我们的学生已经陆陆续续都参加了国内外美术馆和行为艺术节,把他们带进一个现场,周斌和荣涛的工作特别投入和收效,这是我这几年教学当中的亮点之一。”张小涛说到。

未知的实践场域——来自韩国的新媒体艺术实验

学院教育和延伸

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往往能看到的是高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艺术家也往往需要技术人员的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作品的创意,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的关注点。由于新媒体艺术跨学科研究性的特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争取综合性的文、理、工、艺术背景支持是新媒体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张小涛坦言,在教育中缺乏的不是单项的天才而是系统地整合这些能力的人才,我们要培养的是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结构、软件的能力。比如,在新媒体实验动画创作领域易雨潇、王维思、赵坤等同学的作品以个人的视点去发现网络社群与虚拟世界、冥想与现实、低层社会与儿童世界的奇特相遇。她们分别参加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深圳建筑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城市馆、成都当代美术馆等项目。

张小涛和他的教师团队经常鼓励同学们在创作时组成小组,运用不同的知识结构来完善自己的作品。比如做电影方面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就拍一部片子作为毕业创作。尤其鼓励学生在毕创作中关注社会,比如环境污染、社会主义遗产、民间社会、乡村与文脉、边缘社群等社会问题,走出个人主义的小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多关注巨变的现场、社会、历史、文脉、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等。

2015川美新媒体艺术系毕业展现场

比如:2012届毕业生吴杰《虎头山》关注的是云南宣威市虎头山。那里是全世界肺癌最高发的地方,他的人道主义立场,冷静客观的纪录片语言获得好评。曾入围北京独立影展、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瑞士日内瓦黑色电影节、意大利人权之夜电影节、法国中国银幕纪录片电影节、大瑭·中国新锐艺术年度大奖。罗超琼拍的《盲童》系列,其独特的视点与语言去关注那些边缘身份的盲童,有一种很朴实的人道主义的悲悯和关怀。参加了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未来展,成都当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展览。

“其实7月份我要带我儿子量量去支教,还有我们系的本科生、研究生,去合川陶行知的小学。当年李鹏在这个地方读过书的,艾青也在这里教过书。我会让我们系的本科生和我一起去和留守儿童同吃同住,一起打篮球、写字、画画,跟他们一起做手工书,做很多亲子教育,给他们一些关怀。”

张小涛说他希望新媒体的学生跟社会有更多的关联和交往,包括支教的项目,希望把学校的下乡活动变成一个真正的社会实践,能够回报和乡村,和教育发生一种根本的联系。他将这种实践视为学院教育的一个延伸。

“我们今年的毕业创作看到学生一些好的变化,就是对底层、民间、传统的关注,就是到更广阔的一个社会的实验室中去,而不是仅仅是美术馆和展厅。我重视民间,也重视国际化,像我们和A4当代艺术空间做的‘隐秘的机场’这个概念,就是希望能够做一些搭建国际平台的一些工作,未来在新媒体领域,我们的优势跟国际是同步的。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条件和师资走庞大的学科建设,那我们就做一些尖端的,不做大而全,不搞全工全种,我们就做小而精。”

张小涛说他和新媒体系期待一种知与行的实践过程,笃信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也许我们是用一生对艺术信念去穿越这个边界,教育只是一个开始,面对一个浩瀚的全球化信息时代,教育的功能可能很微弱,关键是方法与价值观,你从哪里开始?怎样去解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面对巨变的中国现场与全球化的信息浪潮对时代的剧烈改变的症候以及你的思考、实践、工作方法?

“如何重建肉身经验与知识谱系的链接关系?如何重返公共经验?如何重建当代艺术与民间的联系?如何面对一个动荡的全球化信息浪潮?这些问题是展开工作的基本前提。让我们用个人的肉身经验去穿越边界,这个边界包含了性别与政治、精神与肉体、历史与现实、生理和心理之间,在全球化的时代艺术是政治与审美的交错,更是个人自由与政治交锋中的当代艺术身份问题,也许艺术教育给我们的就是能穿越日常边界的破坏力,用自己的独特工作方法去建构未来实验室,今天实验的意义一定会在未来显现……”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