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教育 > [现场]“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

[现场]“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

2015-06-26 13:08:52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Gege、李凯

凤凰艺术:2015年5月23日上午10点,《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揭幕。中国美术学院开创性地设立了艺术实践类专业的博士学位,而5位国内首批艺术家博士的毕业作品也于今天呈现给观众。

展览海报

本次展览的题目《本份》试图在“人生何为”、“教育何为”、“艺术何为”等本质性问题,上进行研讨与质询。当前中国的博士教育,由于过度技术化、功利化的影响,使其演变为“知识权力下的技术精英”从而丧失掉了教育之为人性、为人本的生命价值。

展览开幕式现场,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高士明主持

高士明邀请5位博士生的导师杨劲松和邱志杰教授发言。首先发言的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杨劲松教授。

杨劲松教授表示,在这个展览的实现过程中,他是非常忐忑的。站在学术的本份上,和做人的本份上,如何培养艺术实践类博士,如何来面对这样一个教育课题,他和邱志杰老师都是慎重的,都对这个范畴寄予很高的希望,很希望在培养艺术实践类的博士中间,能让他们的论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他们的作品和展览能成为艺术事件或者成为一个文化现象。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艺术家邱志杰发言

第二位发言的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艺术家邱志杰,谈到当初设置这个当代艺术博士奖时,是当时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第一个博士奖,无论对于学生还是他和杨劲松老师自己也都是第一次,都抱着非常小心和慎重的态度。这次的毕业展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到场的同仁能一起探讨,如何能把当代艺术实践类博士的培养做好,让这样一次展览成为一次讨论的机会。

第三位发言的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在读博士、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未

“带着寻找自我,然后呈现自我的这样一种方式,希望大家能多给予我们批评,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在读博士、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未,在发言中表达了作为在读博士生的学习体会:“博士阶段的学习,一方面需要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要深入到个体,展开研究。但其实更多的是对自我的一个发掘过程,这种发掘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还要求具有建构性。”

此次展览的5位博士,右起:马秋、汤南南、黄小捷、雨晨、胡辉

颁发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流动工作室导师聘书

随后高士明借这次机会,宣布由中国美术学院的管怀宾、牟森、姚大钧、施慧教授为第一批跨媒体学院流动工作室的导师们颁发聘书,获颁聘书的导师分别为:吴山专、陈界仁、胡介鸣、刘韡、徐震。

高士明表达了对四位艺术家加入跨媒体学院的欢迎,并说到,希望在大家的共同推动下,能够做到打通学院内外,让学院与江湖血气之间,能够互相流通。

颁发跨媒体学院流动工作室研究员聘书

接着,由毛建波、李振鹏、尔东强、张闳颁发跨媒体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研究员的聘书,他们分别为:陆兴华、郑波、黄孙权、董冰峰、田霏宇。

主办方和现场嘉宾全体合影

展览概况

据策展人张未介绍,5位博士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与国家,并从对自我拆解与剖析出发,延展出一系列研究的方向与实践的技巧。汤南南从华侨背景及其社会主义与当代传统出发,指出了真实而又虚幻的“当代乡愁”如何被商业利用,从而统治我们的生活;胡辉立足于自身环境设计的背景,对环境与生态的视觉问题进行了剖析与呈现;黄小捷则出身医学院,通过研究面部与整形问题,对当代人的心理发生机制与自我统御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马秋Matthieu Delourme从互联网的角度,不仅解构了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的传统艺术,还解构了互联网之上当代社群与个体的日常状态;雨晨Christelle Herve则从中国的农耕文化中,找到了法国农场业与城市景观的未来形态。

马秋 Matthieu Delourme

马秋Matthieu Delourme作品概况

展览现场,马秋Matthieu Delourme作品

展览现场,马秋Matthieu Delourme作品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风景名胜前摆出相似的姿势摄影,并上传到脸书之类的社交媒体,这样的图像生产,每天数以万计地重复发生,并互相教导启示,自我繁殖。当千万张这样的图像重叠之后,具体时空中的个人消失了。到场的是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貌似个体自由,实则被集体无意识编辑过的行为荒诞。

展览现场,马秋Matthieu Delourme作品

展览现场,马秋Matthieu Delourme作品

展览现场,马秋Matthieu Delourme作品

同样来自互联网回收的X光照片,来自不同的人体。通过X光,我们可以发现植入人类身体的各种物质。不同的医疗用骨骼支撑物、耳环、耳钉装饰品等等。它们衍生出一种“不可能的舞蹈”,以此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趣味,以及维系这种回收行为的巨大空洞。

展览现场,马秋Matthieu Delourme作品

展览现场,马秋Matthieu Delourme作品

马秋称自己是“没有照相机的摄影家”,作为一个互联网上的“图像拾荒者”,他将各种图像,拼接、重叠、组合在一起。重复的图像形成了一种即时且瞬间的共时感,重叠在一起的图像则将这种共时感转化为一种模糊的历史性时刻。

雨晨 Christelle Herve

雨晨Christelle Herve作品概况

展览现场,雨晨Christelle Herve作品

展览现场,雨晨Christelle Herve作品“劳动”,圆珠笔、宣纸,172x90cm

展览现场,雨晨Christelle Herve作品

展览现场,雨晨Christelle Herve作品

雨晨灵活的游走在绘画、装置、摄影之间,持续地向我们重提人是如何改变环境,而这种改变又是如何反过来重塑了我们自己。她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对上海居民“耕种”观念进行调查与跨文化比较,研究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农耕生活方式及其凝固下来的集体无意识,如何顽强地存在于号称最现代化的都市核心地带。

胡辉

胡辉作品概况

展览现场,胡辉作品,装置《板凳龙——历史符号的转译》

展览现场,胡辉作品,装置《板凳龙——历史符号的转译》

黄小捷


黄小捷作品概况

展览现场,黄小捷作品“体像计划”

展览现场,黄小捷作品“体像计划”

展览现场,黄小捷作品“体像计划”

展览现场,黄小捷作品“体像计划”之开幕身体表演秀

展览现场,黄小捷作品“体像计划”之开幕身体表演秀

黄小捷作品“体像计划”系列之开幕身体表演秀,包括三幕:第一幕:身体测量与规范;第二幕:情感与政治;第三幕交互与思维控制。

汤南南

汤南南作品概况

展览现场,汤南南作品

展览现场,汤南南作品

展览现场,汤南南作品

展览现场,汤南南作品

展览现场,汤南南作品

展览现场,汤南南作品

展览现场,汤南南作品

博士的原意是“博雅之士”,这不仅意味着一面采百家之所长,一面体悟世界与艺术的真谛,还意味着他们必须具有“士”之精神,在每一次面对自我、面对历史的博弈之时,都拥有一种无畏的勇气。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的勇气”,才使得他们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也正是由于这种勇气,才让他们懂得剖析自我,以此反观世界寰宇之大,体察生命历史之盛。其淬炼而成的作品,也因而能行知合一,于百家争鸣中立一家之言。

这5位博士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学习,从个人的生命经验中体悟到他们“不得不为之”的人生方向,并以此衍生出了一系列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解读,也同时是对社会与历史的观察与剖析。他们分别给出了他们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也同时让这一认识能在他们自己身上掷地有声的贯彻始终。

展览时间:2015年5月23日—6月1日
开幕时间:2015年5月23日10:00
展览城市:浙江 - 杭州
展览地点:中国美院美术馆
学术主持:高士明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协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 展 人:杨劲松、邱志杰、张未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