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向往虚空的伊夫·克莱因

向往虚空的伊夫·克莱因

2015-04-29 13:52:34 来源: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作者:王端廷

文︱王端廷

如果我们要具体介绍新现实主义团体每个艺术家及其创作,首先应该叙述的是伊夫·克莱因,他是这个团体中的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虽然只活了34岁,从事艺术前后不过八年时间,但他不仅是新现实主义运动最杰出的代表,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的生命像燃烧的焰火,虽然转瞬即逝,但却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年4月28日出生于法国尼斯一个艺术家庭,他的双亲都是画家,但两人的画风绝然相反,父亲画具象画,而母亲画抽象画,但他一开始并没有当艺术家的兴趣和志向,他甚至不是一个学习用功的学生,以致连高中毕业文凭都没有拿到。青年时期,他先是醉心于爵士乐,19岁时又迷恋上了柔道。20世纪40年代中期,克莱因先后进入尼斯商船学院和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学习航海和日语。学习航海是因为他喜欢大海的蔚蓝和辽阔;学习日语则是为了去日本学习柔道。24岁时,也就是1952年秋天,他如愿以偿前往日本留学,专习柔道,一年多的时间,他获得了四段段位(这是柔道中的高级段位)。此时,克莱因踌躇满志,希望在法国开设自己的柔道馆,并打算将教授柔道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还撰写过一本关于柔道的小册子,但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柔道发展计划胎死腹中。

早在1947年,克莱因在学习柔道的同时加入了一个名叫“玫瑰十字社”(Rosicrucian)的团体。“玫瑰十字社”是一种于17世纪初在德国兴起、后来长期流行于欧美的带有宗教性质的自由结社形式的组织,该团体倡导人们轻肉体重心灵,轻物质重精神,追求人的生命与宇宙精神的和谐统一。这一宗旨非常投合克莱因的内心需要,他如痴如狂地信奉这一理想,竭力追求这一境界,直到这时,他才想到要通过艺术来表达其思想观念。

1954年,26岁的克莱因带着从柔道和“玫瑰十字社”的宗旨中领悟到的超越有形之物、抵达无形之境的观念,踏入了艺术之门。当年他推出了他的第一批创作“单色画”(monochrome)。这种单色画就是在画布上均匀地涂上一种颜色,不仅没有形象,甚至没有一点一线,作为抽象绘画它们简化到了极点。克莱因的单色画所使用的颜色有蓝色、金色和红色等几种,其中蓝色是他最喜欢的颜色。据说,克莱因在少年时代就迷恋蓝色,18岁那年他与阿尔曼和克洛德·帕斯卡尔(Claude Pascal)两个青年时代的伙伴躺在尼斯的海滩上,三人开玩笑想要瓜分世界,阿尔曼选择了陆地,帕斯卡尔包揽了空气,克莱因则希望拥有蓝色的天空,他甚至幻想在天穹的另一边签下自己的名字,他想成为蓝天的主人,想将蓝天当作他的作品。在克莱因眼里,蓝色代表的是天空、水和空气,是深度和无限,是自由和生命,蓝色是宇宙最本质的颜色。

1956年,克莱因在一位化学家的帮助下合成了一种独特的天青石蓝色,1960年他为这种颜色申请了专利,称为“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 简称IKB)。克莱因的单色画完全摆脱了色彩本身的悦目和谐等视觉心理学效应,而进入了纯粹精神性的观念领域。他说:“借助色彩,我体会到一种与空间同化的感觉,我是真正自由的。”他还说:“一幅画的质量,它的终级实在存在于它的视觉性之外。”这批单色画面世后随即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英国展出,引起欧洲艺术界极大关注,克莱因随之成为法国前卫艺术中最耀眼的明星。

1958年4月,克莱因在巴黎伊利斯·克莱尔画廊(Galerie Iris Clert)举办了一个名为“空无”(Vide)的展览。展览之前他将这家画廊展厅内所有物品搬空,把墙壁刷白,他把这个空无一物的空间作为他的一件作品,对外开放,供人参观。展览开幕后,成千上万的巴黎观众前来观看,把画廊所在的小街挤得水泄不通。为了维持秩序,警察都出动了。克莱因衣冠楚楚站在门口,迎接观众分批进入展厅参观。对于这件史无前例的作品,有的观众哈哈一笑,掉头而去;也有人留连忘返,深受感动。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看过展览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文字:“空无充满着力量。”克莱因的《空无》是在单色画的基础上朝着非视觉性、非物质性的观念艺术迈出的更远的一步。

1960年3月9日,克莱因在巴黎国际当代艺术画廊创作了一个名为《蓝色时代的人体测量》(Anthropométrie de l’époque bleue)的表演艺术作品。他请来三个美丽的裸体女模特儿,将她们身上涂上颜料——就是被他申请了专利的国际克莱因蓝,然后指挥她们在铺在地面上的画布上翻滚拖拉,或在挂在墙上的画布上贴靠按压,将身体形态和姿势的痕迹留在画布上。表演还包括一个由20位交响乐演奏家组成的乐队,现场同时演奏克莱因创作的《单调交响曲》,这个交响曲由单独一个音符持续演奏10分钟,然后间以10分钟的沉默,如此交替而成。他还请来了许多盛装男女作为观众观看表演。整个过程被记录在一部名为《狗的世界》(Mondo Cane)的影片中。而那些印有女人体痕迹的画面则被题为《裹尸布》。

同年秋天,迷恋非物质并对空无的向往达到疯狂程度的克莱因完成了一个名为《空中的画家跃入空无》(Le peintre de l’espace se jette dans le vide)的行为艺术作品。为了体验飞翔和失重的感觉,在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克莱因置生死而不顾,从巴黎郊区让蒂尔-贝尔纳街3号(Rue Gentil-Bernard)一栋楼房的二楼窗口纵身跃出。这几乎是一次玩命的行为,尽管他在柔道中接受过纵身腾空而落地无伤的训练,但在这次“跳楼”行为中,他还是轻微扭伤了腿脚。克莱因腾空飞翔的身姿被摄影师哈里·勋克(Harry Shunk)摄入镜头,该照片后来被克莱因发表在他自己创办的名为《1960年11月27日星期天》的报纸上面,这是一份“仅存一天的报纸”。

完成了上述表演和行为艺术创作之后,1961年,克莱因又着手进行另一种被他称之为“宇宙起源”的实验性绘画。他将涂上颜料的画布绑在汽车顶上,然后开车在雨中飞驰,通过风吹雨淋,使画面产生各种偶然的抽象痕迹。这样的作品是人力和自然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除了风雨之外,克莱因还把火作为绘画创作的手段。1961年2月,克莱因在法国燃气试验中心,用喷火器当画笔,将炽热的火焰喷射在涂有红黄蓝各种颜料的石棉板上,由此创作出一批《火画》(Peinture feu)。在那些《火画》中,红黄蓝各种颜色经过烧灼,产生一种热烈奔放的视觉效果。关于这组作品,克莱因写道:“总的来说,我有两个目的,首先是记录在今天的文明里人的影响力的痕迹,其次是记录引起这种文明的源头,换句话说,就是火的痕迹。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所思所想总是与空无联系在一起,我肯定,在空无的中心,如同在人的心脏,有火在燃烧。”(1961年写于纽约,引自1965年巴黎亚历山大·伊奥拉斯画廊《伊夫·克莱因画展前言》)

在克莱因的有形的作品中,除了上述勉强可称之为绘画的平面作品之外,还有三维的立体作品,他利用海绵、石膏和树脂等材料创作了大量雕塑,其中一组根据新现实主义各位成员的形象创作的纪念浮雕像尤其引人注目。1962年创作的这组肖像浮雕都是通过从真人身体翻模而制作完成的,每个人像都涂有颜色并配有底板。克莱因将自己的半身像涂上金色,固定在蓝色底板上,而其他人则是蓝色形象,金色底板。这组作品在展出时,一字排开,克莱因将自己的金色塑像置于正中心,其他人像则被排列在左右两边。这组肖像浮雕作品的创作和展览方式充分显示了克莱因狂狷自大的心态。

在克莱因的艺术创作活动中,还有一件买卖观念艺术作品的行为值得一提。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59年的一天,克莱因将原来存放在画廊中准备出售的作品全部取走,然后告诉画廊老板说,自己的作品是非物质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顾客要购买,仅仅留下支票,交易就算完成了。这样的买卖似乎荒诞不经,但是克莱因最终还是与一位名叫佩皮诺·帕拉佐里(Peppino Palazzoli)的意大利人做成了一笔这样的交易。1962年1月26日,克莱因将帕拉佐里约到塞纳河边,当着证人的面,将一件他称之为《非物质的绘画感受区》(Zone de sensibilité picturale immatérielle)的作品——其实就是一张收据——交给帕拉佐里,帕拉佐里则付给他一片金箔。克莱因随即将金箔扔进塞纳河,而帕拉佐里则按要求将收据烧毁。如此这般,克莱因完成了一件独特的行为艺术创作。通过这件作品,克莱因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有形的作品来源于无形的观念,因此无形的观念就是作品,甚至比有形的作品更重要。

1959年,克莱因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一个报告会上高声说道:“什么是感觉?感觉就是存在于我们自身存在之外,但又永远属于我们的东西。生命本身并不属于我们,但我们的感觉让生命属于我们,我们用感觉来感受生命。感觉是宇宙,是空间,是大自然通用的货币,我们可以用它来购买‘元物质’状态的生命。想象力是感觉的交通工具,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获得作为绝对艺术的生命。”

1962年6月16日,克莱因因心肌梗塞猝然死亡。这位毕生渴望超越实在,进入虚无的艺术家,留下他那崇高而永恒的观念,从物质的世界消失了。在克莱因仅仅八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1077件作品,这些作品是他传达艺术思想的载体和媒介,它们被后来的艺术史家分别归入极简主义、环境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偶发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各个不同的门类,事实上,克莱因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各种后现代艺术流派的先行者,这位短命的天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德国的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齐名的极少数可以与美国艺术家相抗衡的欧洲艺术家之一。

在雷斯塔尼眼里,克莱因的逝世意味着新现实主义作为一场运动的结束。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