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曹星原:什么是方法论

曹星原:什么是方法论

2015-04-22 13:31:58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曹星原

编者按:曹星原老师长期执教于国外大学,于2013年在国内组建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近期,曹星原老师长居国内,体验到了美术界的惊人发展。受国内美术界现状的启发,曹老师撰写系列短文《十侃美术史方法论》,以美术史学者的专业态度,轻松易懂的口吻解释一些美术史上的流派以及方法论,作为送给美术史论年轻学子的礼物。

工具箱

原标题:《十侃美术史方法论》第一侃:什么是方法论

首先特别感谢99艺术网给我这个平台。近几个月回国转了一圈,看了一圈,听了一圈,看到听到了许多美术界的惊人发展。只要进了798,没几个小时就出不来;到了宋庄挨家看,看到最后觉得最好马上也搬过来几天好好感受一下。什么保利啊,今日啊等大美术馆,拍卖公司几乎已经夺取了纽约当年的风光。每次到三联书店一转,都要买两三包书,拎都拎不动。孔乙己说,偷书不算贼。只要书拿在手里不管是偷的还是买的,再重也就不算重了;精神的力量强大,所以拎起书来如同刚注射了小公鸡血,气宇格外昂扬。这些装帧美丽,用词高端上档次的书看多了,还是有了一些情况,所以谨借99艺术网来把我感受到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由于离开国内时间较长,难免把握不准,敬请各位读者多多指教。

这几个月受到国内文化气氛熏陶,更感受到美术界那勃勃的雄心和热热的壮志。但是这些火热的场面上总少不了美术史论家作为学术标志来出场。看久了,看出门道了。国内艺术场面的推手也开始分辨得清楚了。看出一点门道之后,格外对美术史莘莘学子的虔诚和努力感到敬佩,因此,我的第一个系列短文是送给美术史论年轻学子的礼物:“美术史方法论十谈”,以轻松聊天的口吻解释调侃一些流派,方法,并希望得到年轻学者们的反响、交流与批评。希望永远在年轻人的一边。

第一侃:什么是方法论

在八十年代中“文化热”时期,大家痴迷于哲学,觉得哲学能够解决我们的许多问题。到了八十年代末,汉堡包随着对西方当代哲学进入长安街王府井一带,从社会科学院到老美院之间,马路上的气氛里的烤汉堡肉饼味,薯条味把深奥的美学、哲学思绪给搅乱了。虽然学者们渐渐地也不再张口哲学、闭口方法论,但是对文化的一种怀旧心理时时通过对方法论的探讨使学人们感到穿插在各种美食、咖啡店之间还有真正学问的拷问使得肾上腺素激增后的满足感。通过二三十年的大量翻译工作,欧美各家各派的方法论几乎都有中译本。多少年来,美术史方法论是全世界美术史的必修课程,也有很多专门研究已知方法论的著作,近年来在国内这类的翻译著作,自撰著作比比皆是;比如前些年出版的《中西美术比较: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最近参加的一些活动中也常常听到年轻学者张口必引用欧美学者,其情之切,其学之诚每每让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究竟方法论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美术史论家不是收藏家。美术史论家关心的是作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个文化历史意义可以通过对技巧的突破和特殊性得出,也可以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得出,更好的当然是将题材内容和技巧表现以及画家的生平经历和社会大背景放在一起得出重要的文化意义上的新思维。而方法论则是帮助史论家找到这些意义的工具。 因此方法论就是: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美术史范畴里,就是解决美术史中特定问题的特定方法。几年前,有学生虔诚地让我教给他一个最有力度的、最新的、西方的解决美术史中问题的方法时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对美术史而言的方法论,就是对木工而言的工具箱。你能告诉我哪一件工具能够既雕精细的装饰,又能将大树破开?”不同的活,就要用不同的工具,所以一个给力的工具箱一定有多种工具。(图1, 给力的工具箱)那些蹲在马路边上,提着一把锯,两把刨子找零活的木工一定不能同时包揽大活和细活。

工具的多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判断用什么工具的能力。无论多么好的工具,用得不是地方,比没有工具还糟糕。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第三个方面就是对这个工具的掌握能力了。作为第一篇文章,我想在此引个头,不做深谈仅以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工具的比喻。

希坡利特·阿多尔夫·丹纳

学界熟知的希坡利特·阿多尔夫·丹纳(1828-1893) 在1865年以题为《艺术哲学》书中就给带有社会美术史先驱意义的方法定下了一条规则:“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丹纳《艺术哲学》,转引自《傅雷译文集·第十五卷》(安徽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47。] 初看起来,毫无问题,因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是社会动物,而文化是社会动物的出品。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经历的制约。

这个方法只解决了一半问题,那就是属于社会和环境的问题,是人文科学得心应手的从文献到文献,然后提出几个因为…所以…。这种方法只研究了美术史的外围问题而忽略了美术的核心问题:美术语言,美术语言所表达的内涵等问题。换句话说,丹纳的美术史方法论提供给我们的是美术家和艺术作品所处的时代研究而不是美术研究。是一个见林不见树的概念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反美术史的,是将美术作品降低到为历史插图的地位。更进一步批评他,他那对社会,种族和时代的概括和分析方法,完全蔑视了艺术家的个人和个性在艺术创作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再说得深一点,他的理论几乎是一个文化种族主义的宣言!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当殖民扩张主义正当其道时,丹纳关于民族习惯的文化烙印给了殖民者以理论的支持,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再使用这种方法时不得不严格地检验它的适用性。

1.丹纳《艺术哲学》,转引自《傅雷译文集·第十五卷》(安徽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47。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