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网络时代的艺术新青年

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网络时代的艺术新青年

2015-01-24 18:59:01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熊晓翊

 

“第二届CAFAM未来展”开幕现场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2015年1月15日,第二届CAFAM未来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人山人海的开幕现场相当火爆,没有人会否认,这是农历2014年年底最热门的一次大展。

在年轻艺术家群展层出不穷的当下,CAFAM这个展览首要的特点在于“够大”——来自六十多家机构提名的两百多位艺术家,在徐冰挂帅的六位专业策展人的挑选下,九十多位年轻艺术家集结而出,如果不是大杂烩,势必会呈现出一种新的艺术面貌,而这正是CAFAM希望能从年轻人身上找到的新东西。

展览以“创客”为主题,在于强调突破传统艺术的边界,用“非艺术”化的思路,对当代艺术体制化和模式化的反叛。谈到突破传统体制,自然能令人联想到前不久在798几大画廊联手的群展“不在图像中行动”,说到这两个展的区别,策展人李振华十分轻松地说:“当然是完全不同的,那个展我很欣赏,它完全是针对当下艺术市场的一种反抗,而CAFAM选择的这些年轻艺术家是目前学院和市场认可的年轻艺术主流。”

关于本次展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跟踪展“未来方程式”中的艺术家是上届参展过的艺术家,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与上届艺术家完全没有重叠。策展人王春辰认为这意味着过去两、三年,中国又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创作、积极活动,出现频率高的青年艺术家,在这两、三年被大家关注,所以说才被机构提名,这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而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为了证明展览并不以市场为导向,则向记者强调,这次的提名主要来自于非盈利的艺术机构,和少量的优质画廊。

展览的基调是为年轻人点赞,来看一看展览就能知道自己究竟有多老,70后己经完全被排除在外了,这里是清一色80后的天下,85前出生的就己经算老人了,十几位90后的艺术家参展,证明小鲜肉己经集体登上了舞台。主办方更是特意安排了90后艺术家胡为一作为唯一的艺术家代表在开幕上发言,这也表达了展览对新生代热情的中肯态度。

艺术家:胡为一

据说有近三分之一的参展艺术家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洋气”的展览,作品都以装置及新媒体为主,虽然全场充斥着各种“奇奇怪怪”的作品,但整体视觉感观精美,形式上制作优良,你绝对找不到那种拒绝作品化的“纯天然”艺术,也看不到愤青屌丝苦大愁深的现实主义,当然也不太有含蓄深沉的传统符号与民族意识,年轻化的姿态更多呈现为炫酷狂拽吊炸天的自我实现与游戏精神。

步入展厅,首先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是何翔宇巨大而“疲软”的坦克与关尚智邀请人们推倒的《水马》,醒目的物象、与参与性的作品贯穿着整个展览;在二层,毕蓉蓉在整面展墙中间辟出一块涂上了颜色,而其余的部分则留给观众,等到展览结束,她会将中间那由艺术家涂上颜色的地方摘去,呈现出一片空间,以期揭示艺术创作与观众参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三层,迎面对着观众笑的是艺术家谭天的结婚登记照,作品的名字与逻辑都很直白——《认出我》。事实上,在展厅的各个角落,各种视觉轰炸级的作品都会令人应接不暇:陈天灼带来的具有剧场感和重口味的《缺》,同样具有剧场感的是胡为一利用废弃物呈现伤害感的《低级景观》,罗苇制造了充满奇幻感《晶体星球》与《白色剧场》,张钊瀛华丽的《泰坦之宴》……邀请观众体验的作品也很多,王欣的《在此我们创造未来的艺术家》试图用她的催眠术,让观众获得奇妙的体验。吴珏辉作品《器官计划:离线眼球》则邀请观众带上他发明的奇特“眼球”,体验一把“眼球”脱离身体的感觉,以期对“看”建立新的认智。在张增增的《无形之形》里,你可以触碰到一个虚拟的巨大的“巧克力球”……除了奇思异想,也有一些特别环保、特别有爱心的艺术家,秦观伟收集了很多来自美术馆展览后留下的各种垃圾,力图提醒人们艺术所消耗的资源。肖般若则关注生态的自我循环,探讨植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陈天灼《缺》

谭天《当代艺术家如何自我推广——与美术馆合作——CAFAM——认出我》

罗苇《白色剧场》

张钊瀛华丽的《泰坦之宴》

吴珏辉《器官计划:离线眼球》

张增增《无形之形》

怎样看待这样一种年轻艺术面貌的出现呢?长期活跃在国际策展舞台的策展人李振华认为:“在这里,你不会觉得这些艺术家是中国的年轻人,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在观念水准上与国外艺术家没有差距,也没有任何特殊性,这证明艺术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很多人认为全球化对艺术不是一件好事,但正像歌里唱的:‘英特耐雄纳尔一定会实现!’看看这次展览,你会觉得它在某种程度上己经实现了!”

作为总策展的人的徐冰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 “这些艺术家都是35岁以下的艺术家,看他们的东西的时候,我在想,我35岁的时候,比他们要愚昧多了。比如说我在35岁的时候,在做《天书》这个作品,《天书》这个作品是非常中国东方智慧的东西,可是实际上我在做它的时候,追求的是我的作品能和西方是同步的。到现在这一代人,其实他们有很强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反映在他们的独立性上和个性上。他们对我们这个文化,对这个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其实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强,别看他们一个个都那么时尚,那么西方化。”

究竟全球化意味着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己经消失了,还是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更强了,这是展览带来的一个问题。

艺术需要高科技?

首届CAFAM主题为“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而本届的主题为“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展览的总策展人徐冰介绍:首届以“亚现象”为主题,关注的是一种年轻艺术家的生态现象,而这次以“创客”为主题,则主要侧重于突出新的创作方式。相对于第一届,这次是走出“亚现象”的跨越。

策展团队在考虑用一个词概括本次展览的特点时,有过若干轮的讨论,最终定下了“创客.创客”这样一个名字。“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原指那些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而国内外的“创客小组”多是由科技发烧友组成的小团体,他们热衷于尝试那些无法归类的创意行为。

不仅从策展思路上将艺术与科技进行挂钩,本次展览也用了美术馆的整整一层来呈现科技创客小组带来的各种项目,“创客工坊”之一的《最初的礼赞》由央美家居设计专业毕业的黄思颖带来,从新生婴儿脐带血采样中检索12位与众不同影响一生的重要激素水平作为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生成数字艺术雕塑。每一个人,每一个瞬间、每一组独特的数据都通过分形几何算法与3D打印技术精巧诠释,再现出创生秩序的细致与美丽。另一个跟3D打印有关的项目,是由南开大学电子系毕业的赵昕带来的3D影像馆,通过扫描和相机阵列,可以为你打印出一个“立体的你”出来。

3D照相馆

创客老爹带来了“鱼菜共生”的项目,是一种结合水产养殖与农业耕作,形成共生共荣的永续有机生产模式。Unmask项目由国外的一位创客发明,他专注于数字与人机交互设计,通过一种能读取面部表情的电路设备,借由LED点阵表达出人的不同表情,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能让人透过口罩看到表情的小发明。

就像策展人们认为的:“创客”概念本身己经涵盖了艺术家这一身份。那么是否意味着科技以及科技带来的新思想、新变化能够拯救缺乏创造力的艺术呢?“创客”作为科技发烧友们改变世界的一种清新姿态被引入到这次展览,成为一种精神旗帜,除了帮助艺术摆脱沉重的历史包袱之外,掀开“创意”这一层表皮,究竟诞生了多少真正触动人心深处的力量呢?这是需要观众来回答的一个问题。

当个人化走向共同体

如果说将“创客”理解为一种精神口号过于简单,那么策展人盛葳则认为“‘创客’在根本上,并不在于是不是新媒体或者是高科技,更重要的是,它聚焦于提供一个创造之网、一个可以释放年轻人创造力的系统机制,否则,其目的必然滑向科技未来主义的一面。创客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并不强调一个艺术家作为主体,而是希望能够有一种参与性,分享性,以及所具有的一种新的生产机制,这是青年艺术跟当代最合拍的一个地方。关于年轻艺术家的特点,以前我们也许觉得可能是自我体验,一种私秘性的经验,但是这次我们找到一种全新的生产机制,这种生产机制是与我们的互联网思维密切相关的。”

九口走召《昨晚我梦见九口了》

卢征远《合作公社》

王欣《在此我们创造未来的艺术家》

陶娜《光辉永烁》

对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艺术家卢征远有很好的诠释,在展览上他发起了“合作公社”的项目,依托于网络公开征集艺术创作的“材料”和“概念”,第二天由艺术家当日完成作品,并在网络销售,每天滚动循环,全程公开。所获得收益“提供者”、“公社”、“销售平台”三方均享。

另一位艺术家九口走召的摄影作品则来自他为网友拍摄的私密照片,在照片中,你很难知道谁是艺术家,谁又是模特。

当从“亚现象”中走出的一代,在摆脱了集体主义走向个人化的路途中遭遇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技术革命,由此带来的一种新的艺术生产与审美趣味,是否会形成一种新的集体主义,新的体制,这是留给未来的问题吗?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