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4、2015年 > 张海涛:化解当代艺术全球语境下的核心分歧

张海涛:化解当代艺术全球语境下的核心分歧

2015-01-14 18:14:04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威尼斯收租院》1999,蔡国强

全球化是一种因为经济一体化、信息同时化、政治上利益互相依存的必然结果。“地球村” 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积极上看国与国之间可以消除隔阂,互相制衡、共同面对世界安危,消除极端差异而造成的冲突。消极的看也会使发达国家对弱势国家发动“后殖民侵略”,还可能会对差异性文化有所冲击。国际关系应该提倡包容地“求同存异”会更好,利益共存的同时,允许不同的文化和声音存在。

当代艺术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会在全球化环境中失去独自的价值判断,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机遇中顺势并积极地学习西方好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来表达和转换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生存感觉和经典思想。因此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品质上与西方具有同等地位,不应该亚于西方。尤其直击中国混杂荒诞的现实时便凸显当代艺术的优势,这应该是中国艺术自信的一面。

“全球化”现今的文化分歧是什么?

化解“全球化”核心的分歧就是消除极端同化的霸权,也要消除极端的差异隔离,需要倡导中国经典思想中的“包容与中庸”,“物极必反”。中国的中庸之道其实就反极端化,要恰到好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极端同化的霸权会让传统和民族文化消失掉,这样会导致全球文化趋于一极化,世界便不再丰富多彩,艺术的创造力、可能性就会丧失,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和中国文化大革命都想达到一极化的统治结果,终究失败;相反极端强化差异,也会发生冲突,中东阿以战争、卢旺达大屠杀、印尼排华事件、犹太人大屠杀等冲突则源于宗教、种族、性别的极端差异思想,这是人性中极恶的一面。未来文化应倡导共同面对世界的危机如全球生态、伦理、金融、外太空侵略等危机,强调多元发展、求同存异。

全球化模式对本土的艺术生产有什么影响?

全球化带来的模式是经济发达者文化话语权强,反之则弱。这种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艺术冲击还是很大,即使有文化的地方没有经济支撑是实现不了艺术的生产与运作的。因此不发达国家一直在迎合西方的艺术审美趣味和体制。

当代艺术在中国处境艰难就象世界的国际关系一样,从工业革命开始就形成了没有经济现代化就等于挨打的政治模式。掠夺和封杀弱者与自然,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和人文道德伦理的危机,世界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也是个恶性循环的特征。

当代艺术的现状:需要去边缘化吗?

国内当代艺术在表达真实与想象的同时永远是处于文化思想前沿的地位,因此也处于边缘、弱势、小众状况。它的敏感不具备大众消费、当权者支持、商业运作的条件,目前现状只能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一切向钱看的工业化时代,文化保持平衡物质的支点,当代艺术也需要试图结合工业化模式争取和创造自己的话语权与空间,去边缘化和隔离状态寻求不同时代不断变化的价值标准。这样才能使艺术的功能增强,加大介入现实的力度。
 
全球化互联网时代对当代艺术和民间工艺的价值体现

互联网不可能泯灭艺术,我们要以发展开放的眼光看新艺术创作,还会激活传统僵化的艺术。从艺术在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提供给艺术家媒介、语言、题材、感受不同,互联网可以给艺术家大量提供创作的素材(文本)和最新的感觉信息,也可以让艺术作品的思想最快捷和最大化的传播出去,而影响和介入现实,使艺术的功能得以体现。甚至新媒体互联网艺术直接借用互联网平台创作,与其密不可分。

有些民间手工艺术受到工业高效的人造复制品艺术的冲击,致使有些民间手工艺术消失了。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物及必反,我认为在未来手工艺术的地位会被重新恢复,更加重视,更加珍贵。

世界全球化大众风潮与先锋思潮的关系

互联网加速了赶时髦的风潮这已是凸显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大众信息化思维的潮流。而这时反而独立性强的先锋思潮却被这种大众风潮淹没掉了,2000年后很难出现艺术的先锋流派。

好的原创艺术家不会因互联网信息同化的速度而失去土壤和根基。只会把它转换为有利于自己的平台和空间。摆脱各种时代束缚,所谓“前卫”一直是相对的概念,艺术的敏锐性在任何时代都是区别于普通大众和历史的。

结语:

中国80年代前艺术信息少,艺术类型必然单一,这是中国当时政治和技术信息封闭造成的;艺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量增强了,但普通的观念上看艺术媒介、类型还是相对丰富了。然而这些大量的信息是相互挪用、转载的结果,人总是会视觉疲劳,不论信息多寡,具有高品质的精英艺术在每个时代,出现的比例都是少数,这个是上帝赐予艺术普遍的价值规律。

张海涛
2015年1月10日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