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视觉文化——作为艺术史概念逻辑的替代性表述

视觉文化——作为艺术史概念逻辑的替代性表述

2015-01-07 14:10:20 来源: 张强博客 作者:张强

视觉文化
——作为艺术史概念逻辑的替代性表述

(提要/原文约1600千字)

文︱张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中心)
    
首先需要提示的是,我们在此使用的“视觉文化”概念,并非常规意义上的针对艺术史对象扩展的“视觉文化”,而是针对艺术史的概念逻辑的替代性概念,换言之,视觉文化是针对于艺术学、美术学这样的概念而做替代性表述的。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相关的“艺术学、美术学”的概念看做是古典学科意义上使用的概念,而“视觉文化”则是试图将以上学科概念当代化,开放化的一种努力,即在艺术史研究之中,如何达到知识的重组与范式的转换目的。即便是以上的概念仍在使用,但是,也应该可以让我们明了其语境如何。

我曾在2002年左右,写作过一篇短文《美术学在中国》(张强文集·一,〔M〕重庆出版社2010),在其中探讨了“美术学”其实就是一个艺术的行政概念,只是便于管理、使用而已,它与学科构建情况没有多少真实的关系。而除了东亚地区如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之外,欧美的大学只有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等分类,却绝没有“美术学”这样的概念。

导致我们使用新概念的冲动,其实就在于我们目前对于艺术史这个概念的认识,仍旧局限于古典的本质主义立场与视野,一直以为有一个现成的“艺术史”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考掘,去认知,其实,这个前提本身就陷落在一个巨大的盲点之中。

受自于古典文献的启发,我们远距离地观察,可以看到艺术史这个概念、以及相关的话语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在元代郝经的《陵川集·移诸生论书法书》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颇具启发性:“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以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始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为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174 页)郝经这段文献的重要性在于,他是在艺术史这个概念话语之外的观察结果,如果我们以此作为进入艺术史的一个特定的视角,无疑会有新的获益。

如果把在书写行为之中 “寓性情、襟度、风格”,“见其为人”作为书写主体的独立,作为书学成立的标志,这个阶段我们设置在魏晋时期,那么,之后书法史上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气、明尚态、清尚质的各种说法,也就成为一种风格学的描述。而对于郝经所言:“不以为学”、“无书法”、“不计夫工拙”的“三代、先秦”,该当如何处理呢!?其实,尚质的清代书坛对此以南北书派论,崇碑卑帖的方式,进行了颠覆性的价值与意义赠予。这就是籍籍无名于书法史的郑道昭可以被转瞬间推举到“北方书圣”的地位。非书法、非主体性的书法、在这样的一个艺术史的“追认原则”之下(张强,艺术史的原则〔J〕张强文集·一,〔M〕重庆出版社2010)

有趣的是,当我们获得了艺术的成立、追认之后,我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对于艺术起源这样的重大问题摆在眼前。如果艺术史是“成立”之后所进行的“追认”行为的话,那么,“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说”(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M〕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也就成为一个油滑的谎言,因为在此语境之下,“艺术起源”这里命题本身,就已经沦为“伪命题”了。而所谓的艺术起源的种种的学说,不过是艺术史上对于艺术对象进行“追认”的理由罢了。

明了于此,我们自然可以对于绘画史上由董其昌倡导的“绘画南北宗”分析时就会发现,执著于南北宗学说的“历史真实性”性没有意义,它已经被“文化的真实性”所替代。后者的意义在于,南北宗绘画揭示了一种美学与趣味上的真实存在,并且由此导致对于“历史真实”的改写。

由于当代艺术的发展,风格学的描述理论被彻底地颠覆,后现代艺术对于审美非审美、艺术非艺术的理论超越以及“被讨论语境的构建”,使得原有的艺术分类概念也被颠覆的支离破碎,所以,在此情况之下,再使用原有针对古典学科意义的概念,已经呈现出捉襟见肘的窘迫了。

于是,超越学科门类概念意义的、以感官特点进行文化表达的一个概念——视觉文化,被我们所选择。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使用的“视觉文化”,并非“本质的规定与描述”,而只是一个“替代性表述”的概念。

2014-08-14 于燕京匢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