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艳俗艺术
  • 世界当代艺术格局初探
  • 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化进程
  • 当代之后——广东艺术的新趋势及其它
  • 70年代声音艺术史
  • 当代艺术与当代理论的联动--《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译后记
  • 自相冲突、自我批判的文化性格——德国当代艺术综述
  • 全球化:一段当代艺术的历史
  • 后物派
  • 包豪斯九十周年
  • 围墙倒塌后:25年后柏林当代艺术的未来
  • 90年代中国美术的基本问题
  • 什么是我们讨论当代艺术史的基础?
  • 摇摆的潮流与不变的自我价值——对话汉斯贝尔廷
  •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前沿(一)
  •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前沿(二)
  • 禅宗与美国现代艺术——从一次现代艺术作品说起
  • 从现代到当代—西方现代艺术的“艺术客体”观念转化
  • 情感的肉 欲望的皮——中国青年私影像漫谈 文/李响
  • 广东当代艺术及生态现象扫描
  • 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作为时间史
  • 查常平: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引论
  • 从“垃圾箱画派”到“军械库展览”——谈美国现代艺术
  •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前沿(三)
  •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前沿(四)
  • 天美11月18召开《当代艺术史书写——国际研讨会》
  • 关于“换域/唤喻”的承诺:从吴玛悧的社会实践对话艺坛思潮
  • 中国油画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978-1993
  • 上世纪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考察报告
  • 吕澎︱历史是什么
  • 吕澎︱艺术史有什么用
  • 声音艺术(不)在中国——中国声音艺术的深层策展理念
  • 张海涛︱后现代、当代、未来艺术思潮的历史逻辑与特征
  • 关系美学:Claire Bishop 访谈
  • 对抗与关系美学
  • 脱胎换骨——台湾当代艺术发展概况
  • 论思潮——欧洲的思想和中国的思潮
  • 未来主义——现代文艺思潮之一
  • 卷入思想史的当代艺术
  • 隐藏的宝库:1958年到1965年的绘画
  • 中国当代绘画叙事视角的演进
  • 没有线条的历史——对中国当代艺术史叙事的思考
  • 平面化的艺术史和艺术系统
  • 新美术馆中的艺术史:寻找自身面孔的努力
  • 波普艺术总览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2014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

    2014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

    2014-12-15 23:32:40 来源: 2014iDOCS 作者:

    2014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
    放映时间:2014年12月12—12月17日
    放映场馆:北京电影学院标放厅
    场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
     
    2014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iDOCS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orum 2014,简称iDOCS2014)于2014年12月12至17日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基于以往三届的成功经验,iDOCS在2014年保留了精华环节,即大师班工作坊、主题研讨会、国际最新获奖纪录片展映,以及始于2010年且广受好评的片花甄选(Trailer Park)。在此基础上,2014年特别针对中国纪录片人的现实状况增加了关于“低成本电影制作”的案例分享和探讨。另外至少有3组以上在国际纪录片领域获奖颇多的夫妻档纪录片团队,也会分享他们家庭团队作业的诀窍。

    本届iDOCS论坛展映20部国际最新获奖纪录片,其中由Agnes Sós执导的《爱不止息》Stream of Love以及由Jason DaSilva执导的影片《当我行走时》When I Walk分别作为开闭幕影片进行展映。此次展映的影片超过半数为2013年新作,多部为2012年作品。几乎所有这些获奖影片都是首次在中国合法公映。中国观众可与世界同步,尽享6天超过30小时的纪录片“饕餮盛宴”。

    2014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专业活动内容日程

    展映影片

    《爱不止息》

    艾格尼丝·索斯(匈牙利纪录片导演、纪录片电影节主席)

    案例分析

    《爱不止息》是一部反映农民性文化这一神秘文化的禁忌性题材影片。这种性文化的本质无非就是一种随遇而安地生活和延续生命。

    导演风格——隐匿的摄影机

    l  单镜头拍摄

    我以极强的专注力和敏感度投入到工作中,并竭尽我所能地与拍摄对象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我的方法是尽量接近我的拍摄对象,近到不能再近为止,这样才能原汁原味地刻画出他们的命运。

    l  电影的主题如何进入我的脑海?

    《爱不止息》是一部纪录片,主角是一位失去妻子的老年农民鳏夫。他一心想着碰碰运气,以再次坠入爱河。在与村子里许许多多女性接触的过程中,蕴藏在“身体与灵魂的爱”和生活乐趣之中、那深厚又激动人心的奥秘,再次焕发了生机。

    l  我为何选择这种“故事/梦境”的风格?

    伴随老菲力在村里溜达着寻找新的恋情,一个人们从未谈论过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呈现在每个人面前,唤醒着每一个人,尤其是这把年纪的老人。而这一切又都是如此幽默,如此迷人,以至于我们都无法分清是什么让我们热泪盈眶。事实是如此感人;换句话说,又是如此惊人。因为在这些看似滑稽的戏剧化生活情境下隐藏着的是往昔文化中的美好与抗争。

    l  让我的拍摄对象展现自己很难做到吗?

    并不难!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如果他们感觉到你爱他们;如果他们足够信任你的话;那么他们就会马上向你展现他们自己。我必须让自己和主人公之间建立起非常稳固的关系,那样他们就可以在镜头前,用一种舒适、放松的心情,去展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很多私密的细节,而不必担心我会利用他们。

    l  道德问题:

    导演不得不一再强调道德问题。“界限之内”和“超出界限”往往只是一线之遥。

    此外,对于镜头前无助的主人公们我们是应该以笑声相对还是以牺牲其利益为代价;对于他们力图呈现的事物我们是感同身受还是鞭挞斥责;我们究竟是应该把他们当做寓言故事、在不侮辱其人格的前提下当做传递道德讯息的符号,还是滥用他们;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我的名字叫盐》

    鲁兹·柯勒曼(瑞士纪录片大师、摄影师、电影制片人) & 法丽达·巴夏(纪录片导演)


    1.从美学, 技术和制作方面分析独立纪录片的创作

    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有限的预算在沙漠中拍摄,以及如何通过众筹完成后期制作。

    2.从小成本纪录片到全球影视节的宠儿

    《我的名字叫盐》是法丽达·巴夏的首部长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从调研到首映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影片的创作是一个非凡的成功的故事。这个低成本项目始于“新兴国家”印度,至今,这部影片已成为本季受邀最多且获奖最多的纪录片之一。法丽达将与联合制片人鲁兹·柯勒曼,以本片为案例,展示独立纪录片的创作。

    在这个展示中,我们将介绍,从纯影视的眼光来看,在预售和初步成片的过程中,写实记录影片的局限和威力。我们坚守原则,不因为融资和众筹的原因而做出妥协。影片中选取的片段,将呈现电影人在讲故事和影视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取舍。

    工作坊大纲:

    l  创作视野

    l  找到风格

    l  低预算情况下的制作

    l  在沙漠中拍摄的挑战

    l  一步一步与影片一起成长

    l  瑞士国家电影资助体制——对文艺影片的前所未有的支持

    l  众筹

    l  电影节巡展

    展示结束后,学员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一部独立纪录片的制作,同时也会了解电影融资和委托制作方面的机会和陷阱。

    《心灵重荷》 

    爱丽斯·奥尔森     IrisOlsson    (芬兰纪录片导演)

    为《心灵重荷》筹集资金的过程很特殊。整部片子用了六千欧元,拍摄和调研同时进行,共用了六个星期。完成拍摄之后,我们才向芬兰电影基金会和芬兰电视台申请资金,完成该片的制作。我可以谈谈芬兰各电影基金会的资助扶持体系;也谈谈我为什么在一开始,即使预算很低,仍坚持先把片子拍出来;我也会详细谈谈故事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影片背后的构思。关于纪录片行业,我可以介绍我为什么从事电影事业,怎样开始的,我如何以不同的观点看待纪录片。

    《照片中的人生》

    塔玛尔·塔尔(以色列纪录片导演、摄影师、作家)

    关于《照片中的人生》的制作过程,我可以谈很多。我目前在做的新项目《只是孩子》,也可以谈。内容涉及创意的发展、调研、国内资助和国际资助。我可以放映新的片花,谈市场营销活动、片花运用、以及如何预售。

    工作坊大纲:

    塔玛新片《只是孩子》案例研讨:在以色列拍个影片——并希望其它国家观众同样喜欢

    l  筹集资金——转播商和基金会(政府资金)

    l  创意发展阶段

    l  拍摄及制作片花--调研画面和成功的以色列影片的片花

    l  国际产业将互联网带进本地产业——联合制作及预售活动

    l  推销你的项目,了解你的影片的全球性潜力

    l  影片的预算

    l  在本国以及国际发行电影——了解你的目标受众

    l  国际联合制作之利弊

    l  最后,电影完成之后——充分利用国际电影节巡展

    《噩梦惊醒》

    皮特·拉塔斯特(荷兰纪录片摄影师、制片人, 30 多年纪录片制作经验)

    工作坊的主题:摄像机在纪录片讲故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为什么选择,以及如何拣选一部纪录片的视觉风格。

    《瓜熟蒂落》

    雅各布·安胡(澳大利亚纪录片导演)

    《瓜熟蒂落》是我的第一部长纪录片,历时七年完成。开始拍摄之前,我希望跟越南当地的环境和人能建立感情,所以计划在当地住上一段时间。我走访了河内和西贡的几家孤儿院,但最终选择在越南中部的芽庄拍摄。

    拍摄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例如寻找人物、预算的限制、加上很多技术方面的限制。这些困难贯穿整个约七年的拍摄过程。其中最艰难的事是孤身一人拍摄。这不是因为我缺少制作方面的后援,而是因为孤独感极难克服。尽管我在整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仍然在学习。所以在工作坊中,我的主要目的仅仅是和大家分享我在拍摄《瓜熟蒂落》中的各种经历和犯过的错误。

    工作坊大纲:

    l  物色人物——交朋友、会敌人

    l  预算和各种限制因素,以及千方百计找到需要的资源

    l  技术方面包括后期制作—因陋就简与物尽其用

    l  拍摄过程中的失误--吃一堑长一智

    l  出乎意料的结果:从人物失踪,到文化差异;从拍摄过程中故事情节的扭转,到影片获得的反馈

    《生命之歌》

    艾琳·朗格曼(德国纪录片导演,30多年电影和纪录片方面的制作经验)& 沃尔夫冈·伯曼(德国知名电影制片人, 40 年电影和纪录片方面的制作制片经验)

    神奇时刻与叙述视角

    所有的纪录片制作人都知道:神奇的瞬间是突然而至的。它很少会在自己的计划之内。有时候,你会在拍摄时感受到,有时候会在观看画面时体会到。我们将会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

    纪录片里的叙述视角是一个往往被低估了的问题。纪录片的历史来源于电影的方法,电台节目的特点又消极地影响了现代纪录片。在我们的影片《生命之歌》里,我们有一个“主要视角”,与多个随之发生的“主观视角”,它们构成了一个有趣的组合。

    《金边摇篮曲》

    帕维尔·克洛茨(波兰纪录片导演)

    我将借助影片中的一个场景,与观众展开对话。纪录片制作的边界是一个宽泛的话题。我将以我的影片为例,阐述在揭示甚至改变人物生活方面,导演能够走多远。同时,我将说明,摄影机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存在。

    《慈善啊慈善》

    卡特琳·基亚(丹麦纪录片导演)

    这部片子的拍摄历时五年,我将介绍这五年的拍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相当有戏剧性。到最后,我不仅仅是想拍这部影片,而是必须拍。我所需面对的各种道德和伦理方面的困境,对我来说前所未有。刚开始想拍的完全是另外一部片子,可是在拍摄过程中,我的世界观彻底改变。我还会谈谈这部影片掀起的媒体风暴(这部影片是丹麦史上观众最多的纪录片),还有它引发的政治后果。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