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双年展是展览也是机构:专访双年展基金会总监玛莉克·冯·霍尔

双年展是展览也是机构:专访双年展基金会总监玛莉克·冯·霍尔

2014-12-11 14:42:16 来源: 典藏今艺术 作者:高子衿

作者:高子衿︱来源:典藏今艺术

 

玛莉克·冯·霍尔(Marieke van Hal)现为「双年展基金会」(Biennial Foundation)总监,目前旅居柏林,任职双年展基金会期间,曾创办「世界双年展论坛」(World Biennial Forum),组织并主持数个以双年展为主题的讨论平台。2007年曾担任首届「雅典双年展」(Athens Biennial)总监,2009年与菲利波维奇(Elena Filipovic)和Solveig Øvstebø两位策展人共同策画「卑尔根双年展会议」(Bergen Biennial Conference),并担任《双年展读物》(The Biennial Reader)共同编辑,该书是首本收录当代双年展相关学术论文的文集。

今日,双年展文化正在不断地成长壮大,并在策展领域中六续受到诸多讨论,此次特别趁著玛莉克·冯·霍尔访台期间,请她一谈对於发生在双年展领域中种种变革的观察,以及在不同影响因素下所可能面临的挑战。

请问您创立「双年展基金会」的目标为何?「世界双年展论坛」所关注的重点核心又是什么?

「双年展基金会」的成立与「欧洲双年展联盟」(European Biennial Network,简称EBN)的成果有关,二零零七年我以该届「雅典双年展」策展人的身分,参与了EBN,它的资金是由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所支助的,合作伙伴有「雅典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Liverpool Biennial)、「伊斯坦堡双年展」(Istanbul Biennial)、「柏林双年展」(Berlin Biennale)和「里昂双年展」(Biennale de Lyon)等,在那两年期间(二零零七-二零零九)有许多工作坊与讨论不断发生,我便是从那样交流的经验,理解到与双年展相关的集体知识和网络活动平台最好由独立的机构来组成,才能够有效触及在欧洲疆界以外的对象。

「世界双年展论坛」是国际上第一个为双年展主办单位和相关专业人士举办的论坛,它不仅是策展平台,在今日全球化的情境下,也成为最重要的文化机构,无论是策展、组织或赞助等,只要与双年展的举办相关,都可以成为论坛关注的主题,论坛的目标在於能让来自世界的专业人士碰面并分享专业、同时讨论最前沿的议题。全世界有超过一五零个的双年展组织单位在从事同样的工作,「世界双年展论坛」是唯一提供交流与研究的独立平台,进而促进双年展组织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可能。

您曾指出,我们已不适合再将双年展以一个大标题来讨论,因为每场双年展运作的脉络和產生意义的文本是南辕北辙的,今日,双年展的处境变得非常复杂?

双年展没有放诸四海皆準的通用守则,它无法被以一概全,因为代表这个混种的文化事业整体的单一形式并不存在,而所有种类的模式都是可能的,例如有些只活跃於展览期间,有些却可能规画了一年期的活动项目,也有一些不再锁定必然要组织惊人或是大规模尺度的国际性展览类型。双年展绝对可以改变其自身的角色,它在艺术设施方面已经发展健全,与支援当代艺术发展设施比较贫脊的地方,一定也有不同的功能与挑战,简言之,双年展具有易变的、有弹性的与各种面向的特质,故而当我们试著釐清如何面对这个复杂的情势时,一方面需要广泛地研究过往今来在不同场域的各类双年展模式,另一方面,当面对每一个双年展时,都需要重新的检视与评估。

在不断衍生的双年展现状中,是否已经发生在地理版图上重新定位的现象?您对於过往多数投注在欧洲,但近期开始转向於亚洲的目光,这个转向有什么看法?

欧洲和亚洲这两个有所差异但却可能相互依赖的社会,来到了一个紧要的关键时刻,对於亚洲,有来自於欧洲的许多好奇。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一直是被极度关注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今日全球的兴趣却转移到了亚洲。在欧洲,有一些双年展逐渐疲乏,和怀疑是否朝向了一再重复自我的展览模式,这些问题都已经被艺术专业人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因而我们不禁质问自己,如何重新再次校準双年展?我觉得接下来观察欧洲双年展的实践者,会以什么方式在和他们的亚洲同儕交流时得到灵感啟发,这将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您认为客座策展人来自於不同地理区域和文化背景,如何能与当地社群建立关系与对话?

瞭解双年展是如何以及对谁说话是很重要的,我们皆知道双年展有能力吸引许多观眾,在多数的双年展中,我假设台北也是相同,吸引的潜在和主要群眾来自於地方社群,而非艺术世界中,那些主导著对於双年展的评论话语之专家学者或是爱好者。

然而,外国策展人可以为该城市带来新的观点,参与的艺术家、国际到访者与媒体,聚集一起形成了能带给生活新的想像之社会空间。由三位媒体人组成的瑞克斯三人组(Raqs Media Collective)曾经这么说过:外国艺术世界的精英对於当地状况可能会有所误解、误传、异国情调化,甚至不合乎当地真实。这些的确是非当地策展人的「优势」,找当地的策展人和团队当然也有其意义,然而,若能跨越疆界、拥有一个混融的组合,一直以来通常是最棒的事情。

您提到双年展是介於展览与文化机构之间的涵义为何?

双年展可以同时是重要的文化机构以及展览活动,当我们讨论时,必须留意两者之间的差异。你们可能会想知道台北双年展属於哪种?我猜我会将台北双年展分类至机构的双年展。机构双年展是由美术馆和艺术中心来进行策画,并以双年展做为该馆的著名标誌,也是他们机构例行性的艺术节目或计画的一部分。其中由位於匹兹堡的卡内基美术馆(Carnegie Museum of Art)所策画的「卡内基国际展」(Carnegie International)是最古老的一个案例,而成立於一九三二年的「惠特尼双年展」(Whitney Biennial)由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来主持,则是另外一个,「柏林双年展」是一九九六年由柏林当代艺术中心(KW-KunstWerke Institute)创立,此外还有纽约的「新美术馆三年展」(New Museum Triennial)、广州美术馆的「广州三年展」(Guangzhou Triennial),英国的「泰德三年展」(Tate Triennial)等,皆属於同样的范畴。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