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媒体]《艺术界LEAP》2014年8月号

[媒体]《艺术界LEAP》2014年8月号

2014-09-02 23:30:31 来源: 《艺术界LEAP》 作者:

本期的封面专题汇集的不是对双年展的评论,而是来自这个想象中边界双年展的寓言:混杂了对边界地区现实问题的研究、触及艺术生产方式中边界问题的虚构写作——这些文章本身又是模糊写作创作和艺术评论界限的试验。“致双年展的寓言”并不打算为双年展提供一个框架,或去评论其现有的状态。正相反,当面对边界区域时,这些文章以对艺术的想象力去建构自身。或者说,这样的假定就是针对自身需求的写作行为。专题中建筑批评家王家浩在反思柯布西耶和库哈斯两个博物馆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个超级博物馆机器;洪迈的《金极/地球之外》以唯我的笔法放大了当代艺术创作者们追求无限量超越艺术边界逻辑矛盾;光哲带来一篇先于作品而诞生的艺评;卓睿的《献给一个崭新的世界》虚构了一件作品,又让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它被创作时的社会环境;此外,专题还选择了茨满村和香港作为分析城乡边界、区域边界问题的案例。

本期的艺术家专题介绍了两位老一辈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从武艺对传统的渴求,或王功新潜在的空虚中,无不揭示出今日艺术思考与往昔的鸿沟。最后,将艺术家汪建伟在展览“时间寺”里的作品作为本期封面,意在自我拷问,我们对空间思维的理解和批判是否足够彻底—任何形态的边界及其所划定的空间都是值得警惕的,因为那些基于国际、国家、城市、展厅生成的想象和既有价值判断,往往将每一个艺术实践者画地为牢。

本期“里程”栏目中,采访了2014年台北双年展策展人、《关系美学》作者尼古拉斯·伯瑞奥德。海因茨-诺贝尔特·约克斯、苏伟、梁展峰、阿莱恩·斯奈尔思、尼尔斯·贝托里·迪尔在“会议室”栏目探讨了文化差异背景下的集体主观性及其美学;“未看完的录像”栏目介绍了刚获透纳奖提名的年轻艺术家詹姆斯·理查兹在北京魔金石空间的个展“以扰之名”;“素材”栏目将带领我们走进由瞿潇和刘风雅发起的独立艺术小组阿斯巴甜的独特艺术创作世界;“书架”栏目为我们推出两本理论著作《当代艺术范式:一场艺术革命的结构》和《我们从未现代过》;“声音”则由“声场与视域”国际声音艺术展引出了一段法国声音艺术小史;在“机构透视学”栏目为我们梳理了杭州清影当代艺术空间的成长历程;“展览制作”栏目由参观红砖美术馆的经历反思策展与艺术创作以及空间投资人、策展人、艺术家这三者的关系;“特别报道”栏目聚焦龙美术馆举办的陈逸飞个案研究展览。

本期共有展评15篇,介绍了包括“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拼凑亚洲”等国际群展,以及梅丁衍、戴汉志、周滔、李明、邵志飞、胡介明、陈佩之、简策、王音等艺术家展览的展评也将与你见面。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