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逃离日常的规则:方璐的录像艺术

逃离日常的规则:方璐的录像艺术

2014-08-18 12:06:14 来源: 《画廊》 作者:

编者按:方璐生于广州,现居北京。2005年在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平面设计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新类型系的硕士学位。多次在国内外参加群展与举办个展,同时,是位于北京和广州的独立录像档案机构录像局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很难确切地用一段话或者几个词语去形容方璐的录像作品。在看似正常的日常生活场景里,录像中的人,表情认真,有时候似乎在思考,行为举止荒诞怪异,相悖于正常的日常行为。表达与叙事仿佛都故意的模糊化,让人捉摸不透却陷入思考,让人似有领会却又难以清晰明说。作为观者,往往很难说怎样去确切地说出方璐的作品意义或主旨,可是却很容易产生对这种模糊而神秘的录像作品的思考。究竟应该如何解读这位青年艺术家的录像艺术?本期《画廊》将对话方璐,试图理解这位身为女性,却不喜欢“女性艺术家”称呼的录像艺术家的观念和思考。

如何吃鸡蛋,六频录像(有音)

《画廊》: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录像艺术并且喜欢上用录像表现自己的想法?
方璐:我从一开始读大学就开始尝试做录像作品了,觉得是一个很直接、很让人兴奋的艺术形式。

《画廊》:你父亲是画中国画的,如果说耳濡目染,你应该更倾向于用传统的中国画手法去表达,为什么会用如此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世界?
方璐:可能就是因为我从小就在国画的环境中长大,所以才想要做不同形式的艺术吧。

《画廊》:你的灵感通常来自于何处?
方璐:很多时候源自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想不明白的问题,然后想用作品来实施有别于常规的事件,用另外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

《画廊》:你怎么看待影像的“叙事性”?它对于你的作品重要吗?
方璐:叙事性对于电影来说更加重要,我觉得对于录像作品并不重要。录像不要求观众像看电影一样把一个故事从头到尾看完。对录像作品,你可以“断章取义”,也可以反复看。

家务仪式,单频录像

《画廊》:有些女性艺术家并不喜欢自己女性的身份,你对“女性视角”怎么看?
方璐:我想对于“女性艺术家”这个说法不喜欢,很多时候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外界往往对于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解读过于简单,最后“女性”成为解答所有这些女艺术家作品的答案和结论。

对于我来说,“女性气质”是很当代的,它并不是局限在女性艺术家身上,有很多我喜欢的男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也能看到这种品质。我这里讲的不是性取向,它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从更远来说,我觉得我们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也在向“女性化”过渡,因为过去的那种绝对理性而建立的秩序已经在很多方面宣告失败。我不知道这样讲是否会有很多人不同意。当我们能够让自己重新进入充满未知的,不确定的世界时,我们就是对女性视角的重新肯定。

《画廊》:在创作的时候,你是怎样构思一个作品并把它具体地完成?
方璐:我经常是在有了一个初步的观念之后,在开始计划拍摄的过程把很多想法和细节具体下来。因为拍摄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很重要,拍摄的方式也是对录像这个媒体的思考,有时候很难和作品内容分开。

《画廊》:你觉得录像的表现形式最大的难处在哪里?
方璐:录像的表现形式不能说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说更难或者更容易,因为面对的都是艺术观念的问题。但是可能不同的是录像还有一层和科技非常直接的关系。拍摄技术、摄像机等都在不停的更新,有时候科技会影响审美,甚至会影响(帮助或者干扰)我们的观察和表达。

情感的结构,双频录像

《画廊》:如何传达自己的意思给为你的影像表演的演员?呈现和构思存在一定差距吗?
方璐:每次基本上表演者都是要在摄像机前执行比较特殊的任务,往往是一些他们从没有做过的事情。他们投入到“角色”就是投入到执行的这些行动上,跟“演戏”有些不同。所以其实每次都有意外,也可以说是计划去让 “意外”发生,这些“意外”让录像有“粗糙”的质感和“不完整”性。

《画廊》:你的作品有种荒诞的“仪式感”,你在进入作品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入戏”之后如何面对日常?
方璐:很难说有“入戏”和“出戏”的过程,这些更像是电影的状态,因为影片里的内容和现实生活很接近,或者说电影是去还原一段现实生活。但我的录像都是去实施一些计划,它们和日常有关但是本身又是逃离日常的规则的。

《画廊》:你的《恋爱的人就是艺术家》的两部和《情感的结构》都是2012年的作品,看标题都是跟情感有关,在你的眼里恋爱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
方璐:恋爱的人是与外部世界隔离的、颠倒的、敏感的、勇于冒险的、奢侈浪费的……

《画廊》:你的艺术风格受到哪些艺术家或者艺术流派的影响吗?
方璐:刚开始做作品的时候有受到美国早期录像艺术的影响。

《画廊》:你在创作时,最关心的东西是什么,你最思考得多的是什么?
方璐:我考虑得最多的是作品实施的过程。

《画廊》:从早期的作品,到最近的作品,你觉得你的创作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
方璐:早期的作品考虑得更多的是,什么是艺术,艺术工作的本质是什么。后来到最近考虑得更多的是,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画廊》:你对你作品的目标受众有什么定位?
方璐:我其实对受众没有什么定位,可能是很小的人群,但是里面又往往有我想不到的一些观众。

《画廊》:近期你参与的柏林的展览《八种路径》,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新作品吗?
方璐:这个展览里面我展出了《影院》,是一个录像装置。它构建了一个处于剧场和电影院两者之间的一个空间。屏幕上只有一位坐在观众席上的女演员,她是影片的主体,同时操控着拍摄她的多台摄像机。

《画廊》:你参与创立的录像局机构,是否寄托了你对录像艺术的一种理想?最初的动机是什么?
方璐:录像局寄托的是从一个很小的局部去完善艺术系统的期望,而这个局部:录像艺术,又是我自己很感兴趣的。最初的动机和现在的一样,是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够让研究者、艺术评论者、艺术家、策展人、学生、到普通观众,很系统地看到录像艺术。

《画廊》:未来,你有什么的创作计划或构想吗?
方璐:现在正在准备下一个作品,在七月份的拍摄。完成之后再谈具体的作品吧。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新青年 > 方璐(Fang Lu)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