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哲学 > 后现代主义之后是什么——呈现自然是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未来

后现代主义之后是什么——呈现自然是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未来

2014-08-18 11:34:40 来源: 艺术国际 作者:朱雨泽

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追寻真理的过程,或试图接近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艺术的性质和本源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和美学领域的问题。所有伟大的艺术变革都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的。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造,探索生命的内核、彰显人生的价值。艺术家不视创造为艺术最高追求,不以创作为人生之终极价值,那么他的艺术人生就根本不存在意义。

2011年9月24日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博物馆和艾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后现代主义——风格与颠覆(1970---1999)》展览,并召开了学术研讨会。英国作家爱德华·多克斯在《展望》上发表文章说:“这等于是正式宣布后现代主义的死亡与终结”。他们认为后现代主义之后将是“本真主义”,这个“本真”是哲学美学的概念。我和李广明等人也多次探讨后现代艺术之后是什么,以及超越后现代主义的中国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它因该是:呈现自然,在这个前提下探索艺术的形式发展,通过艺术的方式传导尊重自然并批判工业的思想。

其实后现代主义在国内始终是被误读着,现在也好在国际上它将成为过去时了。在中国艺术领域里,许多西方现当代艺术探索的学术课题,国内现在还尚未涉猎,比如从哲学和宗教层面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追问和探寻,对人类的心理空间与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的相互规律的揭示等等。在国内纯水墨艺术的探索以及材料自律性和呈现艺术本体精神等课题也是少数开始涉猎。

人类的视觉艺术在20世纪从具象到抽象形式的巨大转变。在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之后成长、成熟或在这时期进入创作高峰的艺术家,多数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创作反映出对艺术发展史的自觉意识和对艺术理论问题的重视和探求。当代西方艺术中,艺术家自身强烈的个人痕迹和后现代的符号印迹,正被慢慢淡化,逐渐将主观成分剥离的特性成了体现当代人文关怀的代名词。

在今天的西方,现当代艺术与科学始终是密不可分并同步发展的。今天,能够表现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数码艺术更是西方当代艺术新的潮流,传统的架上绘画在20世纪末一度被排挤为了一个保留品种,似乎丧失了它曾经拥有的至尊地位。那么“架上”艺术和其它平面绘画还是否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成了困扰全球艺术家的最大问题。

后现代主义的终结

是谁终结了后现代主义?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先天包含着一种悖论和必将自毁的种子。

现代文化工业的兴起使得文化生产,精神生产全面地商业化了。一方面,在今天,连高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艺术精英、思想精英等等都可以“批量生产”了,新的思想家,新的艺术家一次又一次地“被大批量地制造出来”。另一方面,艺术家们和思想家们的艺术创作和精神创作比以往更多地受制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艺术创作和精神创作活动被强行纳入到了一定的程式之中。

随着艺术与非艺术,学术与非学术,艺术与生活、理论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界限的日益消失,艺术、学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活动正日益受到生活化、平庸化的处置。所有的文化行为首先被当作也要求被当作是一种商业行为。艺术活动、精神创作活动首先被要求遵循的是商品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科学活动、学术活动、艺术活动和其他精神创造活动都已经丧失了传统的价值意蕴和社会地位。

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于某种特殊精神财富的探索者和创造者,而成了为填补人们的空虚而进行批量生产中的商品化的特殊生意人或工匠。成了迎合社会中各色人等之特殊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的可怜小丑。中国当下的文化活动也基本上是在追随这一状态。

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促成了后现代主义,并且使之成为一股颇具吸引力的思潮。由于“现代社会是可怕地复杂和复杂地可怕”,早期的后现代主义便采用一种拒斥的逃避的虚幻化的态度来对待现代世界:“把现代世界变成一堆感觉或技巧问题,宣称这个世界的不可知性,甚或不存在;或者逃出这个世界而躲进青春期;或者把它保持为一部小说……或虚幻,或真实,像其他小说一样,或者对这个世界采取偏执狂的态度。”如此等。由此,后现代主义便在当代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并且很快地向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渗透开去。但是近几年的后现代理论家也在修正着他们的观念,在批判“超人”思想给大自然带来的危害的同时,使自身的理论逐渐形成与完善,试图引导人们在宗教之外寻找精神家园,这些为超越后现代主义打下了基础。

呈现自然,呈现本真

传统绘画是“再现客观”,也就是人类“模仿的时代”的写实艺术,它的最高追求是忠实地再现客观。虽然说摹仿是艺术的起源,摹仿是可以激起人的快感以及求知欲望的。但摹仿有其局限性,它只是较低级的求知体现,而将其从低级转变成智慧的过程就是艺术逐渐走向现当代的过程。

现代艺术是“表现主观”,它是主客二分哲学的产物,它彰显主观的巨大性、优于其它物种的智慧性,但却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无限破坏性。在主观表现至上的“意识形态的时代”,就是“现代艺术”时期,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是“表现”,即主观表现。现代艺术通过畸形的人体、分裂的性格、变态的心理以及不和谐的意象、机械性的律动等,真正揭示出现实社会中的不和谐及冲突,表现出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创伤,现代艺术只是用形式上的丑来否认这个丑的世界表层的美。在主观表现膨胀的时代也恰恰是工业时代鼎盛时期,人们认为人无所不能,人可以战胜自然,艺术家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扭曲着主题和主体,包括在色彩方面的使用。

当代艺术的主旨应是“呈现自然”,“呈现本真”。在后工业时代人类的智者发现了工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破坏,提出了消解与遏制人类主观无限膨胀的问题,提出了颠覆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论,而应该是主客合一问题等,西方哲学家发现这些问题早在中国的道哲学里得到了很好的论证。“呈现自然”,再造“第二自然”,这本身就是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和一般的现代艺术创作形式及理念。“第二自然”是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自然”借用于西方美学的术语。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第二自然”是对奥德布李特“第二位的新的对象”、庄子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情景融合”、禅宗富有精神性内涵的“境界说”等内容进行熔铸和提炼,而形成“第二自然”。我们认为这个的“第二自然”也是超越主客二分、“主客合一”思想的结晶,是对今人具有特别的方法论意义。在这里“第二自然”是画家对自然界之规律先存之心中,然后表之于“手”的艺术展示或呈现,这要求细致观察大自然、研究透视学、掌握光和影的技术、应用色彩原理,通过对这些科学手段的使用,并以自然的真实性规律的掌握来呈现大自然,力图获得如同自然本身的艺术效果。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人类工业化社会在全球普遍实现,部分地区和国家进入到后工业时代,面对人与自然的对立日益严重的事实,20世纪后半叶起,后现代哲学和生态哲学美学相继出现。后现代哲学与生态哲学美学彻底地颠覆了现代哲学观与价值观,认为现代哲学的主客二分论是错误的,必须要超越的,人类不能将自己独立于自然之外,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当代哲学(后现代哲学)认为人就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编织在一起的存在之网和生命条链,没有任何部分能够单独抽出又不改变其特征的。今天的地球人应摒弃人类“自以为是”的、“高于一切”的愚昧性高贵,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不再是被人类改造、役使、敌对的对象,而代之以一种平等和被尊重的面貌出现。后现代哲学美学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作是主体性的审美关系,把自然看作自由存在的生命主体,并蕴含着自然是有内在价值,包括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思想。特别是生态哲学美学认为自然事物有自己的内在价值,把其他物种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的存在。即使一粒花粉,微小得几乎不为人类所察觉,它依然有它自己高贵的存在理由。它落到尘土中,顽强地、倔强地开出小小的花朵,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恰恰回到了道家的哲学和禅学境界里来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艺术必然走向哲学

早在几百年前黑格尔就断言:艺术必将走向哲学。我们认为今天的艺术探索也肯定是与今天的哲学研究是同步的。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是当代哲学家们的共识。

在艺术界最前沿的学术就是呈现自然。我们认为当代艺术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去掉具体的形与色,甚至是“去掉绘画性”,将物质世界最本质的规律抽取出来加以呈现或使之呈现。这就是禅家讲的“去执著”。真正的当代艺术家不是无道理无意义的抽到绘画性语汇和元素,他首先来自哲学和美学的修为与修养,即抽掉了内容只注重形式。西方艺术家最早认识到这一学术问题的是波德莱尔,他的审美性思想包括了审美的自律意识、和审美的创新意识。审美的自律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学观上,他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论断,认为艺术是自在自为的。在写给他自己母亲的信中说:“我一贯认为文学和艺术追求一种与道德无涉的目的,构思和风格的美对于我已足矣。”

现当代艺术走向哲学性思考,走进哲学,走进美学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呈现自然——中国艺术的未来主攻方向

有目共睹的是: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长,经济稳步提高,人们物质生活也从温饱型逐渐向小康迈进。在今天的中国作为生活的另一层面,精神生活的空间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提高精神生活的环境仍被一些因素左右着,要化解这一问题还必须从哲学层面上来考虑。文化与艺术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可以消解大众与管理者的矛盾。在当代的中国的艺术家们千方百计地在找寻着艺术的新发展方向。

呈现自然的艺术作为学科交叉的产物,综合集中的体现了这种发展的人文意识。知本时代的个性化追求、生活的艺术品位、思想的自由、对整个人类大环境的担忧都成了当代的绝对话题。因此后现代之后的艺术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呈现自然的生态艺术。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程,也强烈地冲击着艺术的各个领域,在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而引起了许多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忧虑和思考。

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体系重建,它是一个“价值颠覆”的过程,即传统的价值观念、意义消解与新价值体系重新建立的过程。在这个“价值颠覆”的过程中该不该有“价值回归”,是否对存在了两千多年的道哲学也进行新的吸收与发展?这是摆在当代艺术家面前的大问题。我们认为那些在真诚的形式中业已获得、展现和揭示的东西,包含着超越直接现实化和解决问题的真理。

当代艺术必将是向有相应美学知识和有悟性的观者呈现禅境、道和天人合一的境界,它需要具有一定修养和思想境界的观者才能理解的艺术。它不是讲故事和叙事的绘画,它不同于描画实物的再现客观和画家凭主观臆造的现代主义作品。一个没有禅悟和当代哲学思想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当代艺术的。“藏为”是道学中的重要理念,道家的“藏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也恰恰是道哲学在当代的意义,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存在。

今天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有自己的强盛?靠什么作为自己民族艺术的名片?我们认为还是水墨,当然不是昔日的水墨,也就是中国人崇尚的儒释道的哲学精神,以及介入当代艺术元素的艺术创作。这一当代艺术的主攻方向有待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共同完成。

朱雨泽
2011年11月18日于北京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