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吞金术”潜浅摄影个展

[北京]“吞金术”潜浅摄影个展

2014-08-13 17:50:14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吞金术》潜浅摄影个展

策 展 人:毕昕
开幕时间:2014年8月16日(周六) 15:00-19:00
展览地点:应空间 - 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区A3
展览时间:2014年8月16日 至2014年9月19日, 每日上午10点至下午6点(每逢周一闭馆)

吞金术

金是欲望的物化,同时也是潜在的致命危险。对于潜浅而言,金构成了从毁灭到自救的过程。潜浅以“吞金术”为命题,在自身焦虑的真实生活状态下完成了这项表达焦灼的呈现。通过创作,她将拍摄对象的平行焦虑用感性的元素链接:弯曲的虎口可以抚摸情欲亦可结束生命;多棱形八面体构成视幻的矛盾空间;穿插的重复场景串联起云图式的逻辑与情节;虚焦造成的光晕捕捉到情绪的失控。潜浅将摄影放置于两性互为表里的错位以及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灰色地带,以虚构纪实的手法,捕捉拍摄对象隐藏的人格面具,并在拍摄过程中交换彼此能量爆发的体验。除了摄影作品之外,装置作品作为展览概念的原点,开启了对欲望、敏感以及安全感的解读。视频与音频作品作为叙事补充,回归了潜浅的个人非线性时间,与记忆达成和解,力图在游移不定的状态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展览现场

艺术家潜浅,策展人毕昕,画廊负责人赵剑英

吞金术

小孩儿,起立,蓝色的,
老人,坐下,白色的。
——《白,空白的白》,潜浅,写于2008年12月13日 03:24a.m.

记忆的和解:现实与梦境之中自我映现的摄影

罗兰·巴特在1980年用“曾在”与“刺点”描述关于摄影中时间的本质:“现在我知道了,除了‘细节’,还有另外一个刺点。这个新的刺点不再是形式的,而是有强度的,这就是时间。”观看照片的人体验到过去的那个时刻与现在观看的时间,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距离。记忆与梦境,是潜浅创作的源动力。

视频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潜浅对自己记忆的剖析,白天与黑夜的故事讲述关于时间的概念。拍摄过程中,她听着与过去有关的歌曲,声音唤起对回忆的感知,瞳孔因情绪而收张。融合的背景来自于在冰岛的经历:杀鱼的小男孩构成时间的刺点,孩子的“残忍”是对死亡的无知;梦呓的女孩带着猫脸妆,在神经质的对话中形成温情的互动。与两位天真孩童的分别相遇,结合自己对死亡的注视,潜浅打开内心情愫及心神阈限,组成了黑夜景象。犹如德雷克•贾曼(Derek Jarman)撰写的《现代自然》——在自身病重的死亡阴影下,贾曼借以对园艺生活的真挚描述,坦诚而平静地追溯过去的时光。在记忆扭曲的时空里,存在曾是可塑的,现在它就是塑造者,有其偏爱的方向和侵犯的轴线。

正如美国摄影师贝伦妮丝·阿博特(Berenice Abbott)所言,“摄影师是一个绝妙的当代人,透过他的眼睛现在变成过去。”潜浅的摄影几乎都是黑白,除了黑、白、灰本身构成的情绪起伏之外,黑白概念也与记忆有关。潜浅去除所有事物本来的颜色,凝聚当时抽象的、纯粹的情感。当再次观看照片时,记忆赋予当时情节真实的,或者偏差的颜色,从而构成当事者奇妙的体验。哲学家维勒姆·弗卢瑟尔(Vilém Flusser)认为黑白状态在“外在”(out there)世界中是无法找到的,因为它们是极限(limits),是“理想状态”(ideal situations)。黑色就是光的缺失,而白色则是光的彻底呈现。黑和白是光学理论中的“概念”,灰色是理论上的颜色。潜浅的黑白照片表现了灰度的、理论上的图像,以及记忆中不确定真伪的切片。

《吞金术》的初始方案源于对一个对梦游男子的臆想。他游走在两条河流之间,一条将他带入深夜,另一条又把他送回白天的光明和活动。他停滞在两条河流交汇的收缩空间,以一个心理子夜为中心,白天几何空间里的碎片在这里无逻辑地粘连在一起,成为不断膨胀或萎缩的漩涡。他因敏感而缺乏安全感,也正因为如此而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细长的手指构成弯曲的虎口,温柔时他以虎口抚摸情欲,狰狞时虎口是他了结生命的工具。金色的虎口镶嵌在多棱形二十四面体的视幻空间内,描述矛盾的欲望。

这个梦游男子事实上是潜浅自我的投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搜集并解释梦、语误、错失、非随意联想,它以这种方式探测那决定有意识生活的深层无意识。人是自己的无意识的傀儡,梦游的男子是这只傀儡的物化。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潜浅自身与诸位拍摄对象以各自的虚拟纪实分饰了“梦游者”的角色。当明亮的光线投入无意识,所有被拍摄者都成为了自身的主人。通过沟通与相处,潜浅与拍摄对象建立起共同的情绪场域,交流与拍摄本身就是对彼此的治疗。拍摄对象分为四组逻辑:迷茫与徘徊中的抵抗;妖冶与戏剧性的撕扯;纸醉金迷与情绪的过剩消费;平和与爱的写实。潜浅拍摄四组对象的肖像,并在自己过去的记忆中找到链接点,组合为超现实的构图。正如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说,“相机把每个人变成别人的现实中的游客,最终变成自己的现实中的游客。”

面具:两性互为表里的掩饰

好男一身毛,
好女一身毛,
崴脚。
——《崴脚》,潜浅,写于2009年6月17日 01:27a.m.

乔治·布洛(Georges Buraud)在《面具》一书中写道:“面具是被定格了的梦。”继而补充:“梦是运动中转瞬即逝的面具,是正在出生、正在上演自己的悲喜剧又正在消亡的变动不居的面具。”

潜浅选择男性作为投射傀儡的性别。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曾提问,是否有种最初的诅咒使男女注定要互相伤害,或者这种使他们对抗的冲突只表现为人类史的一个过渡时刻?诚然,自然界的任何生理命运都没有将永恒的敌意强加给雄性和雌性,只是在某些语境下,女性竭力追求超越性的光芒被放大。事实上,“现代”女性早已接受男性价值,男性的女性化现象也长期存在,男女以趋同的方式思考、行动、工作和创造。在肉体的精神层面理解上,男女都是被动的、被激素和物种源欲控制的猎物,依波伏娃所说,男女双方都以自己的方式经受肉体构成的生存的古怪模糊性。在男女以为互相对抗的斗争中,每个人反对的却是自己。

潜浅的摄影中,男女作为彼此的他者存在,在对比度清晰的肖像和特写中,这种关系表现得尤为肯定与强烈。他们的关系是相互、矛盾以及开放的。他们以分担的方式经历一些好与坏的名词:欲望、焦虑、占有、梦想、爱情、冒险、给予、结合。塑料袋中挣扎的男女共同到达窒息的时刻,在纠缠的肢体中爆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相爱的情侣缠绵在水中,沉淀成叶慈叙事的爱情诗。抵抗与统一,成为潜浅摄影作品中两性关系无止的循环。

每位被拍摄者都在镜头前呈现了自己隐藏的一面,照片拍摄的肖像也许比日常行为中的他们更为真实。潜浅营造了每位对象特定的拍摄空间,如同完成一件装置。但她只控制一半的场景编排,另一半的内容由拍摄对象引导她走入更深邃的内心表现,这部分的情绪和戏剧性是失控的。起初拍摄对象在镜头前呈现局部或闪躲的“面具”,这种掩饰逐渐成为一种中介行为,一种在隐藏和显露两极之间摇摆的行为。通过撕扯垃圾、泼洒金漆,拍摄对象在虚构的情节中释放真实的压抑,甚至愤怒,在某些意想不到的行为中,他们放射的意志力显得格外强烈。通过与摄影师不断地置换能量,从而无限接近“面具”所带来的整体安全感——拍摄对象与拍摄者在彼此面前达到透明,共同处于起动状态,并且让“面具”更恰当地适应于主体。

金色挣扎地:焦虑更迭的现代生活

照片同时利用艺术的威望和现实的魔术。照片是幻想的云霞和信息的颗粒。摄影已变成富裕、浪费和焦躁的社会的典型艺术。
—— 《论摄影》,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77

一位尼泊尔的圣人曾对潜浅说,她的生命里是森林与大海。于是,金成为了潜浅命理中重要的元素,她一直佩戴金饰以平衡圣人所谓泛滥的“木”与“水”。同时,在当代生活里,金也是欲望和贪婪的物化,诱惑且充满危险。“吞金术”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罪人吞下重金属将生命消耗殆尽。在现代生活的焦灼与旧有记忆的纠缠之间,潜浅选择以“吞金术”在极端中涅槃,已达成最终的自我救赎。

一次的偶然拍摄,她进入了自己的镜头,从而启发了通过自我行为完成摄影的概念。潜浅在自己的镜头前无意识地行走、跳跃,与她互动的是金色的三角形面具,闪烁的多面球体,密闭空间的矛盾结构以及不切实际的颜色。与物件的触碰像完成一部即兴的现代舞,肢体与物件的互动关系反弹在拍摄内容里。如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用冰块、火焰以及五角星接近神秘力量,潜浅用三角形构成的多面体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建立起“吞金术仪式”,用自身的行动轨迹构成了对吞金术的视觉解释。

此外,她捕捉不同拍摄对象在各自时空轨迹中演绎出的焦虑与迷惘,平行却又在某时刻发生交集。垃圾堆是潜浅偏爱的题材之一,贯穿在肖像、特写、标本与分镜之中。相当于收藏家衡量珍品的标准,摄影师对某题材的偏执与肯定,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潜浅利用废物来制造物件、场景和环境,甚至取景废物本身,她在摄影中反映出的意识,是由破烂和垃圾临时建立起来的生活解放。漂亮的人们躺在垃圾堆上,是城市里脏与美的生活写真。摩登大厦中堆砌的名牌服饰也是一种现代性的垃圾,用来填补人们生活中安全感的缺失。与此对立的蓝色芭蕾舞裙,在北欧城镇一个随意垃圾场里被发现,反而显得超脱而独立。

另一个特点是模糊的光晕重复出现在照片上,让不同组的内容产生了暧昧的联系。克莱格·欧文斯(Craig Owens)主张摄影的再现以及观看者如何感受从来不是牢固地建立在其表达对象的基础上,它始终与境遇(circumstance)联系在一起。模糊的照片增加了主动的感知,在辨识不清的观看状态下,观众甚至主动地参与到同照片之间的视觉交流中,寻求更多感知的时间,从而填补细节,识别拍摄对象。此外,模糊也唤起了另一种知觉:它激起了联想和心境,而不是像在对焦锐利的照片中那种理性的反应。

卡洛琳·冯·库尔滕(Caroline von Courten)提出,由模糊的照片唤起的这种感受可以同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 Merleau-Ponty)的“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一词相比较,意思就是熟悉的现象必须从一个临界的距离和凝视来质疑。模糊便为熟悉的现象促成了这一临界距离。对于高科技的摄影设备以及可以制造对焦锐利照片的程序而言,模糊的照片弥补了日常生活中细节丰富的图像,为视觉回复平静提供了一个场所。

持续四个月的高强度制作产生了大量的作品,每一组相对独立的虚拟纪实都潜移默化地与其他内容发生了时间上的重合。在选定肖像与特写系列之后,潜浅在大量结果中抽取出分镜系列,以蒙太奇的手法作为对肖像和特写的情节说明与补充。同时,《吞金术》的新作也与自己过去的创作关联,定义为标本的系列是超越了四个月创作的非线性时间重塑,连接现在与过去,他人与自我。“吞金术”虽然听上去残忍,却是潜浅在临界状态的自救,在游移不定的状态中,她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扎根落地,最终与记忆达成和解。 

关于艺术家

潜浅,1985年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曾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合作创办TH.PHOTO GALLERY,参与并策划“MY WAY:黄觉、Tenth、潜浅三人展”,“如何停住时光?Gérard Rondeau个展”、“没意义:杨大为个展” 等。近期展览包括Digest Design × Qiananarchy, (Triple Major/The Fashion Door, 2013)及“是什么让今天的生活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阿斯巴甜艺术项目(应空间,2014)等。从2007年起,潜浅开始世界范围内个人摄影项目的拍摄,取材自德国、美国、尼泊尔、加拿大、日本、冰岛、香港、上海、北京等地。近期的拍摄项目包括于冰岛的“记忆的场域”,香港的“Life Is Far Too Important To Be Taken Seriously”, 上海北京两地的“Timing”长期项目以及最新主题性创作“吞金术”。

关于应空间

创建于2013年,应空间作为对当代艺术开放式的提问,探索艺术家如何创出新的计划和观念,及其背后的创作方法和动机。作为创造性与可能性的实施平台,应空间记录价值观的变化,并试图通过展览及活动,推广融合了新收藏观念的生活方式。

应空间一层为展览空间,支持新思想、实验、跨界、极限审美,甚至是演出、派对以及各种没有不可能的可能性。二层为收藏体验空间,以展览活动的方式建立并分享真实以及真诚的收藏体验。
 
应空间由设计品牌柏埔BOPO资助。 

Save the date
Saturday 16th August 2014
3.00 – 7.00 p.m.
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Ying Space invite you to our newly coming exhibition opening of Goblin Alchemis: Qiananarchy Photography Exhibition on 16th August 2014.

Curator ︱Milia Xin BI
Duration︱16th August, 2014 – 19th September, 2014 (Exhibition closes on every Monday)
Location︱Ying Space, Red No.3-A, Caochangdi, Chaoyang District

 
GOBLIN ALCHEMIS

Gold is the very metal that human desire comes into materialisation. Gold translates the riddle from the path of destruction to self-rescue to language we would give a glance at once in material narrative: desire has always been the danger to humans. Qiananarchy names the project as 'Goblin Alchemis', which refers the same old anxiety and insecurity in our daily life to complement the metaphor behind this project on its own. In her works, she explains anxiety the glossary that parallel meant to go through for every person, with perceptual perspective: the raising hand to give an erotogenic touch or to commit a murder, the experience of visual hallucination in eight-side spaces, the shared emotional collapse which captured by the visual halos of lens defocusing, and the repeated scenes refer to the ever changing manifestations of Atlas, which is the fixed human nature that always thus and ever shall be. Qiananarchy has always working in the grey zone in which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women, and the reality and dreams. The fictive photography technique wakes the reality, she captures the hidden personality of each participant and to exchange the spirits of the photographer herself with other people. Along with the photography works, the installa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exhibition, opens the interpretation space to human desire, sensitivity and the sense of security. Moreover, videos and radios are applied as complementary to track back to Qiananarchy's personal nonlinear narrative environment. Finally, to compromise with memories, and to find the balance of life. 

ABOUT THE ARTIST

Qiananarchy (b.1985), now lives and works in Beijing. Co-founded TH.PHOTO GALLERY during April 2009 to November 2010, Qiananarchy has involved her works and herself in curating several exhibitions such as MY WAY – Group Show of HUANG Jue, Tenth and Qiananarchy, How To Stop The Time? Gérard Rondeau Solo Exhibition, Nonsense – YANG Dawei Solo Exhibition, etc. Recent exhibition projects including Digest Design × Qiananarchy, (TRIPLE MAJOR/ THE FASHION DOOR, 2013), 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Life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Aspartime Art Project, (YING SPACE, 2014). Since 2007, Qiananarchy has launched her personal photography projects by travelling internationally: Germany, USA, Nepal, Canada, Japan, Iceland, Hong Kong, Shanghai and Beijing. Recent shooting projects including The Memory Domain based in Iceland, Life Is Far Too Important To Be Taken Seriously based in Hong Kong, the on going project Timing based Shanghai and Beijing and the themed series Goblin Alchemies. 

ABOUT YING SPACE

Created since 2013, as an open-dialogue within the contemporary art context, Ying Space aims to explore how creative ideas and new concepts formed by the artists, as well as the motivations and methods behind. Ying Space also creates a platform to record how values changing. Through the exhibitions and events, Ying Space promotes a lifestyle merged with the new concept of art collection.
The ground floor is the Exhibition Space, supports new thoughts, creative ideas, experiments, crossover challenges, and extreme aesthetic, even the parties, lives and the concept of impossible is nothing. The first floor is the Project Space for showing the art collection merged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haring the experience of art collecting.
Ying Space is sponsored by a design brand BOPO.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