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Art Info Junkie 第一弹

Art Info Junkie 第一弹

2014-06-24 22:55:09 来源: artspy艺术眼 作者:blancdeXIN

1.

不定期更新,来自每日走神吃喝拉撒间隙大量而散漫的阅读,随手分享一些艺术界小伙伴们会感兴趣的英文文章摘选。不保证准确,不保证靠谱。眼见前段时间一篇以讹传讹漏洞百出的《西方学术界讥笑中国当代艺术邪恶》竟能引发疯转与辟谣,故想推荐一些三观即便不端正但也不毁得那么低级的文章。文章不一定有中译,可以说大多数都没有。#翻译滞后是一种微妙的速度差#

2.

Thomas Piketty, Thomas Piketty, Thomas Piketty. 过去几周内如果你没被这个法国人刷过屏,又不是忙于布展或者自拍,请检讨。他的著作盘踞畅销榜首,主流媒体连篇累牍讨论,亚马逊上纸书已断货,而且还是一部700多页的经济学专著——《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资本在二十一世纪)。这么宏大的叙事在知识系统精分的今天实在太另类、太十九世纪思想史范儿了,难怪纽约时报特写之一直接称其跟亚当斯密与马克思叫板(Das Kapital有没有?)。今年芳龄仅42的经济学家博士期间做的是纯经济理论,避重就轻的钻研方式对他来说太容易太没劲,从此走上经济史和政治经济的路线。

Piketty分析经济史,着重看资本聚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此消彼长,中心思想大概可归纳为: 西方资本主义的平等主义承诺基本就是逗逼、极端贫富不均—经济增长滞后于资本回报,顶层财富聚敛加速甩开中产和工薪阶层—长此以往将动摇民主社会的政治根基。极度贫富不均直接意味着机会不均,而财富所能获得的影响力在当今社会也越发隐形和深远。《微物之神》作者Arundhati Roy在新书《Capitalism: A Ghost Story》(节选)中所分析的大财团摆布下NGO隐恶就是非常精彩的例证:Non-tax-paying legal entities with massive resources and an almost unlimited brief—wholly unaccountable, wholly non-transparent—what better way to parlay economic wealth into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to turn money into power? What better way for usurers to use a minuscule percentage of their profits to run the world? (这些不被征税的合法集团,资源脉络极广、完全不用负责、完全不透明,将经济财富裂变为政治、社会、乃至文化资本,仅用一小部分收益就能控制世界,还有什么渠道比这个更理想?)

扯远了。Paul Krugman在给纽约书评的长文中分析:“The big idea of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at we haven’t just gone back to nineteenth-century levels of income inequality, we’re also on a path back to “patrimonial capitalism,” in which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economy are controlled not by talented individuals but by family dynasties.” (《资本主义在二十一世纪》中最重要的观点是: 我们不仅在收入失衡方面回到了十九世纪,并且返回了一种“世袭资本主义”,即经济大权掌控在大家族而非有才华的人手中)。其实贫富不均极端化、美国梦破产近年讨论相当白热化,却无法缓解情况进一步恶化或者对国策上产生影响—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而Piketty的著作在纽约和华盛顿的精英圈中被认真对待,正因为他并不是另一个巧舌如簧、擅长危言耸听的当代理论家。真学霸在研究中搜集了200多年的税收数据来研究资本和财富的变迁,建模分析被同行怒赞无懈可击(这种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学过数据统计们的同学们都懂的),另外还提出了具体的施政建议(例如对财富而非收入征税)。外行我就不赘述了。

这部行业内部引发风暴的书最终是为大问题、大众所写。Piketty说我们回到了巴尔扎克、简·奥斯汀的时代,diaosi无望翻身,获得财富逐渐只能靠世袭或者婚姻—否则你以为那些经典故事为什么总以嫁娶为主线呢?#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纽约时报这篇文章从艺术界角度思考Piketty热,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有不少律师医生等收藏买卖艺术品,但现在基本是超级藏家与银行家的时代。文中还举例了这么一个例子:1882年某英国银行家天价买下一件创造拍卖纪录的古典题材油画,如今艺术家与作品已几乎被美术史遗忘。类似事情重演是必然的,不过我更关心的是Piketty所论述的这一切,对那些带有激进政治态度的当代艺术创作与展示,对我们看待这些创作的意图和有效性,意味着什么。

3.

切尔西画廊巨头David Zwirner最近把19街的空间之一改造成了巧克力工厂流水线,劳工全部来自艺术家在哥伦比亚老家的亲戚。与其说是探讨全球劳工关系,不如说是对这种探讨的完美消费。86年出生的艺术家Oscar Murillo本人是另一种消费新趋势的代表:大画廊签约年轻炸子鸡,拍卖行和大藏家自行创造市场。纽约头号口无遮拦艺评人Jerry Saltz撰专文扒皮此现象及推手之一Stefan Simchowitz。其实一线艺评人鞭笞大推手、大画廊、大美术馆根本是家常便饭,因为他们仅靠艺评吃饭就能活,骂得中肯又能够遏制恶性攻击。这事儿能有朝一日在天朝实现么?

图自:http://2.bp.blogspot.com/-MEZRvRR_g_k/UznfsgIw5-I/AAAAAAAAEMM/-flf9bMNrCw/s1600/poop.png

4.

Teenage Riot——我看过的有关《饥饿游戏》最好的也最不像影评的影评,没有之一。摘抄:“Two things are certain in America: War and sequels.”(在美国最必然的两件事:战争和续集)还有 “This is not much longer the reality of war. Instead, flocks of drones—not good, not bad, not violent—begin to carry out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terror. The Hunger Games becomes a sweet Baudrillardian nostalgia trip. It succors me to watch it. To think—the stomping boot of history once had a human face.”(战争的现实不再如此。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飞机—不好不坏也不暴力—将恐怖不均衡地散播出去。《饥饿游戏》是鲍德里亚式的甜蜜怀旧之旅,它让我观影的时候体会到一种拯救。想想看,历史的滚滚车轮曾经有过面孔血肉。)

5.

有关Jonathan Crary新书《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的一篇书评。时间奴隶在全球化之中永动不停歇,而对此唯一有效的抵制不再是所谓的“破坏生产工具”,而是睡眠:“In the depersonalization of slumber, the sleeper inhabits a world in common, a shared enactment of withdrawal from the calamitous nullity and waste of 24/7 praxis.” 时区混乱随时收发邮件的大家都懂的。#谁要想引用这篇文章写某个展的展评请拿去# #捂嘴笑的表情#

6.

Missing Links——让我们在所谓的后互联网艺术时代追溯Net art的发端。

欲关注作者更多消息请点击blancdeXIN(王辛)个人网站:blancdexin.com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