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老栗书房 > 平价市场与文化建设

平价市场与文化建设

2012-12-18 16:55:41 来源: 作者:栗宪庭

平价市场与文化建设
——成都《西村艺术品空间》开幕代序  

2006年春,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同志》,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97.92万美元的高价之后,开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国际拍卖中的高价位行情,其后这种行情影响到中国的艺术市场,尤其经过媒体的渲染,甚至影响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和心理。除了出现作品风格雷同之外,连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开价,一开口也要几万甚至十几万了。2008年冬,随着美国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的欧美市场出现颓势,媒体又大肆渲染,仿佛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灭顶之灾了。其实,天价与低谷,都是欧美市场的事情。1986年,我在《美元冲击下的当代中国油画》中提过,中国的艺术对于欧美的艺术市场只是原料意义上的“矿石”,即人家把中国艺术品当做“矿石”,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手,然后在人家市场的炉里“百炼成钢”,高价是人家在自己市场中运作的结果。那么,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到欧美艺术市场的波动,也是自然而然的了。所以对于我们:天价不必兴奋,低谷不必沮丧,倒是该想想怎样建立自己的艺术市场模式了。

2005年,我开始探讨低端市场的问题,连续写过《宋庄集市展序》、《艺术集市2007》,又对媒体说过“三级市场制”的想法。画廊和拍卖行体系,是西方成熟的两级艺术市场机制,自然可供我们参考。我以为外加低端市场的机制,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甚至文化的建设,都是重要的环节。我在《艺术集市2007》中设想过:“……一幅作品上拍,动辄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实质上,这个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由世界上一小撮人操纵的游戏,它不但把大多数喜欢艺术的人拒斥在门外,就连大多数收藏家都难于问津,而且,这个市场也与绝大多数艺术家无关。探索低端艺术市场,或者说从建立低端市场开始,目标在于:逐渐建立和调整出一个既与绝大多数艺术家有关联,又与中国老百姓有关联的自主艺术市场。”“低端”是当时针对西方“高端”拍卖而提出的,今天我们既然抛开西方的高端市场,面对中国的平民,那么“平价市场”的提法也许更贴切。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欣赏和拥有艺术品权利的社会结构,建立平价市场的根本目的,是想通过市场的行为把艺术新的变化普及到大众,这是我所谓“平价市场是一种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不仅仅是提倡“大众买得起艺术品”,也不仅仅是便宜地卖艺术家的作品。

其一,平价市场应该成为连接艺术新变化和社会审美变迁的桥梁。艺术品作者的社会地位,即所谓几级画师、某某名家、甚至学历等这些外在标准,不能作为判断今天艺术品好坏的尺度,只有能否反映今天人的生存感觉、心理气氛,以及从艺术史角度看它所具有的语言创造性,才是判断今天艺术品的尺度。但由于中国处在文化转型期,使这一尺度显出一种不确定的状况,旧的审美尺度和欣赏习惯正在崩溃,新的尚未被社会所公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年轻艺术家无疑是一个时代审美观念变化的先驱。自1979年始,三十年来中国艺术的新变化,大多蕴涵了这个时代人的生存感觉和心理变化,只是由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原因的限制,中国艺术的变化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变化之间,一直存在和处于一种隔膜状态。

每个人审美和艺术观念,都是在接受过去审美经验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多数平民百姓,甚至包括很多文化人、白领、老板,在没有受过新的或者当代艺术的熏陶之前,更习惯于从过去的审美经验来看今天新艺术,他们对当代艺术的不理解,非常自然。所以,在新艺术和审美观念发展了三十年后,整个社会的艺术和审美观念落后于现代生活方式,成了今天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除了有意识的了解今天艺术家、评论家、美术史家有关今天艺术的论述之外,对于每一个个人,你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所谓自己的感觉,主要不是过去经验告诉你有关艺术的知识,而是你生活在今天的人生感觉。我坐出租车的时候,常常被司机问“你是艺术家吧”,我点点头“差不多吧”,他们总是问“我就看不懂抽象画,看不明白画的象什么。”我回答“你为什么一定要看画的象什么呢,你就把它当花布看行不行,你老婆买花布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这花布温柔,那花布热闹,一定会挑适合自已性情的花布。”司机点点头“敢情可以这样看艺术哈!”,我说“是啊,画的象什么,画上有故事有生活情节的现实,是中国一百年艺术的基本经验,可你老婆挑选花布的时候,在乎的是她在真实现实中的自己,她会把各种花布往自己身上一比,说这个太火气了,那个不够雅致……”。当然,挑艺术比挑花布要复杂很多,但在审美观念发生变迁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在新一轮的社会关系——即与你有切肤之感的生活中,重新建立着一种新的人格和个性,这是今天艺术产生及其判断好坏的基本起点。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作为一个时代最敏感的人,他们用艺术表达着与他相关联的真实人生感觉,那么,对于真实地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人,哪些艺术品中的人生感觉你可以共享?选择你喜欢的艺术品,行使你选择艺术的权力,你就是评论家!用你的眼光来证实你参与了这个时代审美和艺术价值系统的建造。

其二,和艺术家一起探讨为什么“平价”。中国近代所有思想家都做过艺术通俗化的努力(通俗艺术不在此范围,所有的消费文化诸如影视剧、流行音乐等本身就是通俗艺术,另当别论),包括毛泽东从四十年代就努力让艺术家走到工农大众中去,宣传大众并向大众学习,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中的观点,我想是很多艺术家所熟知的。虽然,限于中国近代国家危难的历史原因,使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把艺术当成了政治工具,自当反省,但这不等于要艺术重新回到象牙之塔。今天艺术家的知识分子角色,不是传统孤芳自赏的士,而应当是与平民百姓血脉相通的普通人,是超越了政府官员、富商、专家教授、工人、农民、民工等社会身份的“人”,是现代意识中人人平等意义上的“人”。

韩愈说好文章的产生从艺术家的角度是“不平则鸣”之鸣,从社会的角度是“假(借)善鸣之而鸣之”。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赖于艺术家个人的心灵自由,但这种心灵自由不是自言自语,而是源于艺术家个人和社会之间形成的生命张力。另一方面,艺术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个人,而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所以,不是每一个个体灵魂,都可以为社会所共享,我们不从艺术名利场的角度看所谓成功,那是这样一种艺术——它负载了能够为社会所共享的个人感觉。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三十年新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和大多数人的欣赏没有建立良好的联系,是不正常的。平价市场的文化目标是,探索艺术家如何把艺术近三十年来的新变化,通过平价市场的方式直接面对热爱艺术的大众,同时让大众来检验艺术的新变化。

有多少人拥有艺术品,是平价市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在《艺术集市2007》提出自创、自选、低门槛三条原则的想法,自创就是必须是自己创作的作品,体现近三十年艺术观变化的基本价值,不是临摹品,不是行画。自选既是艺术家可以自由选送作品,也是大众欣赏,或者购买——收藏乃至装饰自己家庭,都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品。低门槛的首要原则是指艺术品,后面详谈。其次,低门槛就是低价位,无视西方高端市场创下的价格准则,是艺术家首先要确立的立场。国际市场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不但隐含着西方人的话语霸权,连当事人的艺术家都始料不及和无能为力,其实,连2006年创造了国际拍卖记录的张晓刚,其作品在1990年代初,一幅画也只有几百美金或几千元人民币而已。建议艺术家以切实可行的价格定位,所谓切实可行,就是买卖双方相互磨合的结果,即买卖双方今天现实的生活标准——即把艺术家维持创作生活和买方收入状况作为切实可行的交易起点,这才是真实市场规则的基础,然后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整个社会画廊、拍卖行、美术馆收藏、学术讨论等逐级的提升,一个艺术价值和价格的系统才能真正成熟。所以,每一个艺术家能不能“从我做起”, 为自己作品作出切实可行的价格定位,也是冲破西方高端艺术市场的机制,为当代艺术走进平民视野,走进平民生活所作出的努力。

其三,在国际画廊和拍卖行机制的基础上,平价市场既是探讨中国艺术市场的机制,也是探讨整个社会审美机制的一种途径。我在《艺术收藏也是一种文化建设》中提到“艺术欣赏是现代富裕国家所有人自幼年至终身的基本教养,而各种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系统,作为现代文明大众教育的社会环境,它几乎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但遗憾的是中国没有这样的社会环境。在中国的古代,琴棋书画是中国文人的基本教养,但那是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卷轴、册页、扇面的展示形式,就是适应文人小圈子欣赏而产生的,展示方式局限于闲暇时邀几位好友,焚香净手,近距离细细的品味。但是,现代社会人人都有接受高雅审美教育的权利,于是,博物馆、美术馆、大规模场馆的展出模式应运而生。中国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和文物博物馆相对成规模,但按照艺术史线索陈列的艺术博物馆完全没有,完整的艺术审美教育之于我们的生活是缺席的!我想如果人们在艺术博物馆看到整个艺术发展的线索和轨迹,不断看到博物馆陈列出的艺术新变化,理解现代和当代艺术也是自然而然的了”。我们不能等待中国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个民间和政府艺术博物馆的系统,除此之外,平价市场能不能成为艺术发展和社会审美之间的快捷和补充途径,是我们探讨的主要方向。

现代艺术有两个著名的口号,“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它的原本意图是重新寻找一条艺术和大众之间的途径,但事实上是,现代艺术的西方体制――美术馆、艺术机构、画廊、批评家、经纪人等所有艺术体制的各个环节,又把现代、当代艺术建成了一个新的象牙塔,尤其在消费社会,艺术市场成了商人尤其大商人的一个高端游戏。参考国际行规,建立中国的画廊和拍卖行机制,也许是高端艺术产生的孵化机,但在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正处在激烈动荡的时候,艺术价值体系面临着国家体制、意识形态、旧有传统势力、画种门派,官商勾结的艺术运作,艺术市场的黑箱操作等重重障碍,我们几乎不能象西方那样在艺术市场之上建立一个单纯学术性的价值系统,所以,我们希望平价市场也能成为整个社会和大众参与的第一轮艺术筛选和评论的机制。

平价市场绝不是深圳的大芬村,北京的潘家园和成都送仙桥那类的市场,那里除了少量的真古董,充满了模仿和劣质行画。但是,也别指望平价市场的每件作品都是伟大的作品,当然,任何市场的目标都是鼓励和发掘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问题是,再伟大的画廊和拍卖行甚至批评家,都不能保证不出现平庸的艺术品,因为任何时代的艺术都有某种意义上的雷同性,即使中国文人画最伟大的元明清三代,以及西方伟大的文艺复兴,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也不过数十人而已。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艺术上的整体新变化,对于一个时代也许更重要,事实上,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少数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看到他们引领的那个时代,并看到这个时代与过去时代在整体风格上的区别与变化。所以,平价市场能发现多少伟大的艺术家,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新的艺术价值的变化,是平价市场必须尊重的基本标准。

平价市场的目标,在乎连接艺术价值的上端——艺术家,以及社会审美变化的基础——大众这两端。上端在于给每一个认真创作的艺术家以机会,哪怕他没有太大的创造力,哪怕他只有一点点自己东西。因为,一个时代所有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才能烘托出若干个大师来,才是一个时代艺术价值系统成熟的前提。同时,平价市场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和大众,通过平价市场的途径,在艺术不断的变化与整个社会审美变化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循环,这才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这也是我所谓的文化建设,既是文化建设,平价市场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艺术品买卖的市场形态,而是通过平价市场把聚集在这里的众多艺术家,和大众审美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磨合的“社会形态”,即它不但是未来中国艺术市场金字塔的基座,也应该成为全社会介入艺术评价的社会机制。从市场的角度看,若干年下来,在平价市场广泛形成的过程中,画廊和拍卖行一级一级的参与,中国才能建立起自己艺术市场的金字塔。

栗宪庭
2009-10-10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2014-5-27]“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作品现场

[2014-5-27]“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作品现场

2014-05-30 20:16:21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抽肠

木驴

 

兽咬

车裂

吊刺

沉河

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
THE CRITIQUE OF EVOLUTION: ART STATEMENT OF DAI FAN

开幕时间: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下午16:00 - 18:00pm 
媒体见面会:2014年5月27日下午14:30 - 16:00pm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F座荔空间
展览时间:2014年5月27日至2014年6月3日

策 展 人:顾振清、张海涛
艺术总监:杨荔
行政总监:杨楠
展览助理:吴天一、杨天瑜、焦靖雯
媒体推广:张璐
合作媒体: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联    系:www.li-space.cominfo@li-space.com;+86-10-51273272

Opening: 4:00pm.-6:00pm., May 27th, 2014
Press conference: 2:30pm.-4:00pm., May 27th, 2014 
Exhibition venue: Li-Space, Block F, Red No.1, Caochangdi,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Exhibition dates: May 27th—June 3rd, 2014
Curator: Gu Zhenqing, Zhang Haitao
Art director: Yang Li
Administrative director: Yang Nan
Exhibition assistants: Wu tianyi, Yang Tianyu, Jiao Jingwen
Media promotion: Zhang Lu
Media partner: Art Archives Net (www.artda.cn)
Contact: www.li-space.cominfo@li-space.com;+86-10-51273272


未来“酷·刑”考古
——戴帆的“进化批判”分析

文︱张海涛

未来世界生物工程和计算机科技的进步引发的“人造自然”现象随之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与观念。它是一种不自然、重组自然、仿造自然的人工现象。弗洛伊德自然的“心理人”模式正在逐渐被新的模式所取代。遗传重组的潜势正在迅速推进人类质疑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说,进入人工改造的大胆领域。自然与超自然思想矛盾正向我们这个时代发起挑战,这个时代即将成为旧人类尾端和后人类开始的交界的时期。

戴帆近两年在思考创作一系列“酷刑”考古作品,作品将古代酷刑符号,以当代视角进行了考察,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时期“酷刑”方式的进化特征,其实它也是一个不断技术化、媒介化的发展线索,从此可以看出一个权利与人工变革的历史,不同时代的酷刑也赋予了不同时代针对性的烙印。我看完他的作品方案后给了两个小建议:一种是选择以社会学、历史学方式纪实调查,收集整理呈现,真实的还原“酷刑”的历史;另一种选择是以未来人工化视角转换历史中的“酷刑”。戴帆不加思索地选择了第二种表达方式,这与他个人性格及以前作品脉络有相承之处,如何以未来的方式转换历史中的考古。必然从其造型、材质、色彩等语言上下工夫,如其炫烂精细的做工、抛光的色彩、弧线不明的造型、未来科幻材质。甚至利用高科技自动、感应器、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未来酷刑考古”是一个悖论的融合体,戴帆喜欢把权利欲望、灵性死亡,与冰冷的技术神秘的重构在一起,它把科学主义的理性技术与人文关怀的人本主义在作品中统一起来,让人造世界与自然世界相悖丛生。
      
纪实刑具考察是一种普遍考古的方式把刑具收集、调查,像一部纪录片一样朴素、真实;而未来“酷刑”考古,更多以个人或未来人视角转换为艺术的“刑具”,它通过人造技术创造出另一种的艺术真实。未来刑具考古,借用中国古典刑具符号链接未来,这样的刑具不是仅为一种残酷美学,也具有未来的诗意化,隐藏着残酷、时尚和消费,又像科幻片的飞行器、机器人,更像奢侈品那样“酷”,,但本质上充满着残酷的内核,就像一架架从未来降落到展厅的战斗机,非常震撼!当下人工化世界、虚拟生物都将隐藏于诗意化外壳中,充满不可触摸的不确定性。一个非理性的观点更适合当今这个摆脱乌托邦信仰的不确定世界,人工化仿真,网络虚拟,转基因混杂等超自然现象的人类,外表上看上去完美,内心却是神经质地病态异化,天性淡化,很难自我驾驭。

戴帆将历史脉络中如五马分尸、下油锅、腰斩、凌迟等无法忍受的“酷刑”触及到我们几千年的权利话语系统,历史上的合法与不合法的刑讯逼供,制造了无数起冤假错案,给底层的弱势群体带来沉重的痛苦,从古至今留存的惨无人道的酷刑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权利、法律、资本、利益一直是酷刑存在的刽子手,人类一直存在过于侵权的行为,并把其潜规则合法化,很少人质疑这些酷刑背后的东西。

权利、欲望、时尚更是未来人所追求的,这样“灿烂”的背后剩下就是“烂”,“酷刑”原本是残酷的身心伤害,在当下也成为了时尚,如“跑酷、酷哥、酷毙了”这样新时代词汇应运如生,如“耳钉、切舌、穿孔、挂体、纹身”等极端自残的方式也成为了年青人追逐刺激、释放压抑和宣泄欲望的途径,从集体意识中出走寻求自我个性和自由的体现。人类一直在平衡民主与权利的关系,或多或少存在着冲突与差异,自由多多少、权利多多少一直在寻求平衡点,美国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同性与性解放运动,及中国“五四”、至今的开放都是寻求一个支点,酷刑也在这个支点中改变着它的形态。

2014年5月18日于北京

 

进化?还是演化?

文︱顾振清

进化一词来自日语,是清末民初中国文人引进的一个日源汉词,用以翻译英文“evolution”一词。英文“evolution”意指万物的生长、变化。严复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时将“evolution”译为“天演”,反对使用日本人翻译的“进化”。其实,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并没有为“evolution”下定义。他认为物竞天择的最后结果,包括了生物体的进步及退步两种现象。赫胥黎界说“evolution”一词,既指进化,又包含退化之义。很多学者认为,演化就是生物物种为了因应时空的嬗变而在形态和行为上异于远祖的一种现象。生物演化是随机的,并无进步退步之分。日本制造的“进化”一词,片面强调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进步”的过程。“进化”援引的正是近代欧洲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价值观。社会达尔文主义借助欧洲率先进入现代性的时间优势,宣扬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在世界上人为区分优等民族、劣等民族。这正是近代日本的民族危机意识和“脱亚入欧”的理论诱因之一。1912年后,基督教公元历法的应用和不可逆的线性时间观念的流行、普及,在中国社会塑造了一种迥异于过去的思维路径和价值观念。“进化”一词对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催生了一种从低级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向高级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最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线性发展的历史元叙事。蹒跚走向现代性的中国,先是既忙于启蒙又忙于救亡,后又演变为一味地求富求强,与时俱进。人人向前看,天天向前进。那么,前方究竟怎么样?前方究竟会更好?还是更坏?

戴帆一向着迷于人性及人性进化的研究。近来,他把这种研究兴趣转化到了针对古往今来各种刑具进化方式的推演、论证之上。戴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多种中国古代刑具进行解构和重构,从中梳理传统文化的脉络和源流、模拟传统器物的新样本和新范式。其实,戴帆反思的是中国古代人工造物一种另类的“营造法式”。 他在现代性条件下臆想、打造的酷刑器物拥有华丽、夸张的外表色泽和精巧、繁复的造型设计,却仍杀机四伏、凶险万分。这种危险装置以咄咄逼人的视觉张力彰显着一种人性恶的刺痛感和一种人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沉重感。

戴帆(DAI FAN)

艺术家档案

戴帆(DAI FAN)是处于社会学、未来学、政治、科技、设计五支源流交叉点上的艺术家。戴帆生活工作于北京和纽约,其作品渗透着以未来的视角对历史、政治、权力、宗教文化的反省和思考,戴帆最新的个展“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是利用高科技自动的介入建构了延续生命痛苦的科幻酷刑花园,展览中的所有刑具作品均处于机械运动的攻击状态。“原始的未来”——惩罚艺术在冷酷的浪漫氛围中触及几千年的权力本身,散发着奇特、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未来酷刑是人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一种令人费解的极其野蛮、残酷的美丽现象”。产生事实真相的仪式与实施惩罚的仪式同步进行,对痛苦精确计算的酷刑包含着一整套的国家权力经济学”。在18、19世纪,西方的观察家塑造了中国酷爱酷刑的形象,在鸦片战争中给西方的帝国主义者正当的理由:中国“骇人听闻”“无法相像”的酷刑,被解释为中国未能走向文明化的标志,欧洲流传的信念是要将殖民地从“另一时代的罪恶”中解救出来,这种傲慢的心态导致了欧洲人不断征服折磨殖民地的原住民。殖民者利用酷刑来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始终被人书写着。戴帆的《未来酷刑系列》作品对人具备真实的惩罚和攻击性,人和传统作品之间那种欣赏和被欣赏关系在其转换成为被惩罚与惩罚的关系,最能挑动人情绪的文化差异点。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进化批判:戴帆艺术宣言
view.php?tid=8973&cid=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