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文历史 > 欧宁:再现地方生活史

欧宁:再现地方生活史

2014-04-30 17:48:30 来源: 欧宁博客 作者:欧宁

 再现地方生活史
《黟县百工》跋

欧宁

“黟县百工”调查项目起源于左靖和我于2011年发起的“碧山计划”。当时我们虽然选择黟县碧山村作为乡村建设实验的基地,但却希望把我们的工作范围推及全县农村。在进入当地农村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急需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传统手工业的现状,以便为我们从外面引进来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和音乐人等的工作找到一个切入点。于是我们发起了“黟县百工”的调研项目,主要目的是对黟县全境所有村庄现存或已消失的民间各行各业进行全面普查,通过走访和拍摄纪录,建立起一个黟县传统手工业的数据库,为我们引进外来力量激活当地生产提供一个基本资料。由于左靖在安徽大学任教,于是我们决定由他带领学生们执行这个项目,一方面可以调集大学里的研究资源,同时也让学生们有机会深入农村展开田野工作,让他们了解农村的历史和现状。

历时近三年,十多位学生前后参与共七次的调查,最后得成此书,收集了共八十九个细项,分门别类,进行文字记述和拍摄存档。学生们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既要叩门入户,与村民细心交流,同时拍摄纪录,更要运用人类学、民俗学和徽州学的知识进行历史考证,耙梳各项工艺的源流,他们的工作最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黟县民间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式的全景图像,也形成了一本弥足珍贵的地方生活的历史文献。历史不仅是开疆拓土、改朝换代,也包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涓涓细流。历史叙事也不能只见庙堂之高,不见江湖之远。据村民口述,1982年,碧山村在汪氏十三门大祠堂新建的粮点出现了村民排队交粮的长龙,一个小小山村的动静,其实折射了当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激发的活力。民间生活的饱满细节,其实更能让人全身感受一个时代的体温。

中国官方修史多以粗线条的大事记要为主,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些“宏大叙事”的历史文献中难得一见。黟县在徽州地区“为邑最古”,建县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现存地方志包括清嘉庆十七年的《黟县志》、清道光六年的《黟县续志》、清同治十年的《黟县三志》、中华民国十二年的《黟县四志》、1988年和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黟县志》。前四志的体例多以沿革纪事为开篇,再分地理志(分野、疆域、山川、乡都 、风俗、物产等)、职官选举志(县职、学职、武职、名宦等)、 人物志(忠节、儒行、尚义、孝友、列女、隐逸、寓贤等)、 政事志(户口、田地、赋役、仓储、城垣、学校、祀典、亭宇等)、艺文志(收录本地儒者士人的诗文),遇上大的战乱,则添加兵事志(例如太平天国在咸丰四年至同治二年多次入黟作乱)。新中国之后编篡的县志主要按政府职能部门划分条目,分述各部门业绩。要在这类地方志中找寻斗升民众的生活细节,仅在风俗(记载民间礼仪)和物产(统计农业物种)两个条目下略见鳞爪。

《黟县百工》一书在这方面是对官方文献的一个非常丰富的补充。它分馔饮、器物、生活、用具、礼俗、居屋和物什等七大类,对黟县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全面整理,对每一项目的制作流程、工艺细节、历史源流、背后的工匠艺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状况都有详尽的记述,这份田野考察记录,将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原始材料,对于以后我们展开农村生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论述,引入外来力量进行文化保育和传统手工业的激活再生等工作均大有助益。《黟县百工》的出版是“碧山计划”的一个初步工作成果,它让我们更加坚定在黟县进行长期的乡村建设事业的决心。感谢左靖和安徽大学的同学,让我在移居黟县之后获得继续前行的信心。

2014年4月22日,牛院,碧山。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