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王璜生(Wang Huangsheng)

王璜生(Wang Huangsheng)

2014-01-22 04:37:34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王璜生(Wang Huangsheng)

简历
王璜生,1956年出生,广东揭阳人
曾为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广东画院专职画家、理论家,广东美术馆馆长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策划展览
1992年 参与组织“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第三回)”(中国广州);
1997年 策划“现实关怀与语言变革”专题展(中国广州);
1998年 策划“南方语境——当代中国艺术家邀请展(第一回)”(意大利曼托瓦);
        参与组织“克里斯托与珍妮·克雷作品展”(中国广州);
        参与策划“进入都市——中国实验水墨展”(中国广州);
        策划“与摩尔对话——中国当代雕塑展”;
        参与策划“艺术中的个人与社会”展(中国广州);[2]
2000年 参与策划“中国水墨实验20年”(中国广州);[3]
2001年 参与策划“虚拟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广州)及“中国当代雕塑陶艺展(中国香港);
        策划“符罗飞——关于人民的素描”专题展(中国北京);
2002年 组织和策划“首届广州三年展”(中国广州);
2003年 参与策划“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北京);
        参与策划“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意大利威尼斯);
        组织和策划“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中国广州);
2005年 组织策划“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广州);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786118301

 

王璜生谈美术馆建设

从某种程度讲,当今中国人对美术馆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在美术馆的认识,美术馆运营和表现上,与西方存在很大的差距。美术馆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参观过国内外很多美术馆以后,我们就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思考。比如:中央美院美术馆的造型酷似一座“堡垒”,同时,又如它的设计师希望的那样,从内到外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堡垒”是一种文明的保护和知识的建构的隐喻,而“有机生命体”则是在这里面会产生很多新的可能性,是一个自由轻松交流,产生新思想的空间。首先,美术馆是保护文明和知识成果的场所。美术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收藏。国际上很多美术馆、博物馆之所以著名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拥有很多有历史意义的藏品,并以这样的藏品建构一套民族及世界艺术文化的视觉知识系统。除了拥有和介绍本民族的优秀作品之外,它们还有序地展示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成果。美术馆和博物馆作为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艺术和文化史的重要场所,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对文明和知识的保护。这种保护是通过收藏品,或者说是通过建构一种视觉的艺术史来实现的。而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美术馆真正建立起一套能够完整描述中国古代美术史和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收藏系统,并能展示于公众。

第二,美术馆必须具有知识生长性的机能。美术馆一方面要对已有的艺术成果进行关注与再造,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正在发生的文化的新趋向。我认为,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美术馆,应该具备这种知识生产的功能,应该参与这样的新文化发生成长的过程之中,但是直到今天,这种功能和意识并没有被我们国内的许多美术馆所高度认识和重视。西方美术馆的建立过程就是一套知识的建构过程。在16世纪中后期,国际上第一座专门美术馆意大利乌斐奇博物馆成立,它收藏了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珍贵作品,而成为了文艺复兴这段艺术史的最重要记录者和保护者。这种收藏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的收藏,而梳理的过程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建构过程。1793年,作为法国皇家艺术文物收藏重镇的卢浮宫,将它所建构起来的丰富的艺术史知识系统公之于众,也成为了第一座公共的美术馆;1929年,新建成的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关注到了现代艺术形态的巨大变化,因而打破了以往艺术品分类和收藏的边界;1977年,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更是对从现代到当代的艺术形态进行了推进性的总结、收藏和描述,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当代文化及社会。而在中国,我们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博物馆主要是对古代作品的收藏。事实上,与国外博物馆拥有明确的定位不同,我国国内博物馆目前并没有对自己的收藏究竟是历史的收藏还是艺术的收藏作出很好的定义。国内美术馆对于中国现代美术史的收藏和展示情况也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经典作品和系列性的收藏。长期以来,美术馆观念及文化观念的单薄,再加上社会的动荡,使我们的现代艺术史的收藏十分贫乏,而且难成系统和序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艺术轰轰烈烈地开展,一些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赢得了国际艺术界、收藏界和艺术市场的广泛关注。但是很遗憾,国内大部分美术馆对于现当代精品都表现茫然及漠然。我们今天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一个美术馆能够用知识保护系统和视觉培育系统来呈现中国美术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就应该是为不同阶层的人,包括底层的民众、学者、文化人等等提供自由表达和开放交流的场所。也就是说美术馆在知识建构和传播方面并不是单向和居高临下的输出,而是应该更加注重互动和沟通、对话和碰撞,才可能激发精神、产生思想。我认为这也是美术馆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几年来,我们在不断推进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这对于一直以来对美术馆、博物馆认识度和兴趣度不高的我国国民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鼓励。但相应地,假如美术馆、博物馆没有相应的知识生产的能力,不能够生产出好的知识产品,很好地培育公众的视觉和思想,那么就有可能存在以次等“产品”误导公众的嫌疑。 (此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视频]王璜生:当下美术馆研究性和深度的展览太少
http://art.china.cn/talkshow/2011-04/13/content_4131212.htm

2011年4月10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而不同——第二届实验艺术文献展”现场,艺术中国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进行采访。

王璜生馆长认为实验艺术是当下艺术很重要的部分,现在作为国内的美术馆,研究性的展览太少了,都是一些个人的、轰轰烈烈的展览,是非常草率的做法,实验艺术、美术史或者馆藏作品的研究性的深度展览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在当下却是比较缺失的。

谈到对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定位,王馆长说作为学院的美术馆首先要跟学院的标准和态度,学术的品质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学院”的概念并不是指一个机构,而是指一种品质。对于艺术的态度和品质,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布展中,力求从灯光、展墙,空间、展品的设置等都力求保持一种品质,使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说:就是应该以这种态度和待遇来对待艺术,至少应该是这样一个标准。另外,学院美术馆也是公共美术馆的一个部分,学院是“开门办学”,我们也应该“开门办馆”,我们会坚持“开门办馆”的做法,面向社区,加强公共文化教育活动。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