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小汉斯演讲“21世纪的策展”

小汉斯演讲“21世纪的策展”

2013-12-15 10:31:52 来源: cafa 作者:张高珊

 

2013年11月25日上午十点,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关于21世纪策展的讲座,主持人王春辰老师对汉斯做了简要介绍。主讲人是世界知名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1968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拥有丰富的策展实践,23岁时就在自己的厨房里策划了一场包括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等著名艺术家在内的展览。现任英国蛇形美术馆总监,并于去年在北京发布了他主导的“后匆匆主义”。

小汉斯这次演讲主要回顾了他的整个策展生涯,而在叙事性描述中又结合了理论性的思考,从侧面反映了整个策展史的发展历程。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策展,“策展”在当时是一个含糊的概念,他的父母都不理解他所选择的事业,甚至以为策展属于医学某个领域。事实上,策展发展到今天已经广为人知,定义也比较清晰,并且适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服装、音乐、日常销售等,都广泛应用到“策划”这个概念。小汉斯认为策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保持:策展具备延续记忆的作用。2、收藏:给予收藏下来的作品新的意义。3、生产:对艺术史的总结以及对知识的更新。而策展人在策展中主要担当艺术的媒介,他是连接展览与艺术家的中介。小汉斯策展的灵感受到了其他领域(如文学)的滋养。他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应该要关注差异,而不仅仅是消除差异,并且认为展览应该与生活贴近。目前一切形式都在扩展当中越做越大,但是正如一个越南作家所说:“你可以不断扩张领土,但你失去了专注。”所以在展览越做越大的大环境下,依旧有许多艺术家鼓励小汉斯在小的空间做展览。于是汉斯一直利用房间,将其转化成艺术性形态,在小的空间内做展览的尝试和探索。

早期小汉斯的展览重心一直和空间相关,2000年之后重心转向时间。他在伦敦有一个著名的“Marathon”访谈项目,在特定的空间内与艺术家们进行对话。访谈内容非常丰富,包含绘画、建筑、音乐等等。参与访谈的听众们目的不一,主要针对建筑或者艺术。访谈是一个汇聚知识的形式,如何把这两类观众都吸引过来是值得思考的重心。小汉斯采用的方式是将访谈项目与建筑艺术相结合,在后期不仅利用空间做访谈,甚至邀请艺术家在此进行表演活动,访谈成为了一个反思的场所,结合了对话、建筑、艺术、数码媒体等各种形式。比如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在2012年将对话空间进行了改造,建造了一个与记忆相关的建筑,从这个项目出发,将访谈的主题定为“记忆的遗存”,该话题产生于这样一个背景:当今世界处在一个信息时代,但是我们所接纳的信息越多,记忆反而越少。如何拒绝遗忘,保存记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最近小汉斯主要在策划的项目名为“89+”,所谓“89+”是指出生于媒体时代的89后艺术家,这个项目属于一个合作项目,项目灵感来自于美国艺术家瑞恩·马卡顿所绘制的“89+”艺术家地图。在未来的二十年,将出版相关书籍、举办展览来介绍89后年青艺术家的作品。至今为止,在“89+”项目网站已保存了超过3000个艺术家的信息及其档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其中也包含许多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展览最后,小汉斯播放了一段关于“89+”项目的视频,让观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个项目的趣味性。

小汉斯以其开放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就“21世纪策展”做了一个精彩的阐释。从个人的探索中总结出了许多理论性的成果,让听众受益匪浅。

Q&A

问题:您策划了将近150个展览,请问您怎么去评价一个展览的好坏以及一个策展人的价值?

汉斯:我认为评价一个展览的尺度在于这个展览是否创造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在展览中,艺术家的表现占很重要的一部分,许多时候艺术家本人就是策展人或者联合策展人,策展人与艺术家应该进行非常密切的联系和交流,清晰地了解艺术家的想法。此外,在策划展览时应该思考这个展览是否是一个必要的展览,展览的必须性和迫切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展览实际上是一次学术的探险,因为艺术家会不断带来惊喜,策展人应该把时代迫切需要的东西凝聚起来,再重新呈现。在策展中需要很多人共同合作,策展人并非核心,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尤其是策展人与艺术家的默契。作为一个策展人,我认为应当谨记的原则是“永远是策展跟随艺术,而非艺术跟随策展。”策展人永远不要去阻挡艺术发展的道路。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