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民营美术馆成为文化艺术新浪潮

民营美术馆成为文化艺术新浪潮

2013-09-01 21:03:26 来源: 《ART概》2010年 作者:

美术馆作为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在现代可谓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美术馆,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出自于希腊的meusion,意为一个专门为供奉希腊神话中掌司诗歌、舞蹈、音乐、美术、科学等活动的九个女神meusin(缪斯)的场所。

20世纪初产生了主要收藏当代作品的新型博物馆——现代美术馆,1929年诞生的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印象主义之后的作品,为美术馆史上的又一次变革。以后,巴黎以及东京也先后建立了现代美术馆。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美术馆诞生于辛亥革命后,1925年在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的基础上建立以美术为主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1959年建成的中国美术馆,是20世纪以后中国美术作品的收藏、展览中心。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美术馆”这一词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近些年来,海内外不少国家纷纷成立了众多民营美术馆。在国内“美术馆热”也呈现一种高调姿态,本土民营美术馆犹如雨后春笋般霎间涌现在国内部分城市,呈井喷式发展。创办“民营美术馆”已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新浪潮,并对现存的固有艺术机制和格局形成了冲击和补充。现阶段,本土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境况已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公立美术馆的补充,作为民间资本注入创建的机构,愈发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特性。这一民间机构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化建构所引发的作用力,已不再是单一的侧面映现。今年10月,国内首届民营美术馆会议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隆重召开,多达60余家民营美术馆负责人与会参加,文化部以及其它政府部门领导亦参与其中。同时,全国民营美术馆联盟亦即将成立。种种迹象表明,民营美术馆发展至今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

同时,大量民营美术馆的涌现给人感觉美术馆文化时代似乎已经来临,创建美术馆似乎成了一种文化时尚。但是,真实的境况是否像外界所看到的那般光鲜,以及本土民营美术馆在创建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又是怎样的状况。甚至国内有人发表言论:“我们没有真正的美术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美术馆文化,而只有美术馆。”对于诸多问题,本刊着重选取了几家国内不同区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民营美术馆进行多层面以及深化的调查,希冀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引发人们对这一艺术文化领域的思考,这亦是本刊做此专题的缘由所在。


  
今日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展望未来构建线性发展机制

今日美术馆成立于2002年,由企业家张宝全先生创建并担任馆长,它的场馆是由北京市一家啤酒厂的锅炉房改造,2004年底由张子康先生接任馆长,2006年7月今日美术馆正式成为非盈利性机构。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今日美术馆已经成长为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典范,具备无梁无柱全开放自由展览空间及恒温恒湿、自动展板、自动灯光、多媒体声光展示系统等,集合展览、收藏、论坛、公共教育、艺术衍生品、传媒、艺术商店等功能于一身,对于促进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的交流、展示与传播、沟通中西方艺术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览侧重四点:实验性,学术性、创造性、前瞻性

当代艺术界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尺,即艺术家是否在今日美术馆举办过个展是判断其艺术地位的标准之一,换句江湖一点的话说就是只有二线以上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迄今为止今日美术馆已经举办过隋建国、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陈丹青、谭平、吕顺、汪建伟、杨千等诸多艺术家的个展。副馆长李小倩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提到,今日美术馆举办学术展览倾向四点:实验性,学术性、创造性、前瞻性。这四点也是他们寻找策展人的四个基本要素!除了举办艺术家个展之外,今日美术馆还举办文献展、提名展,如今日文献展、艺术院校大学生提名展、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作品展等,并且定期举办一些学术讲座,邀请批评家、策展人共聚一堂,探讨当代艺术新的可能性。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在收藏机制上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建有二个画库,一个是今日美术馆内的小画库,另一个是达2000平方米的标准画库,相应设备齐全!据副馆长李小倩介绍,他们会组织专业人员对馆藏作品进行学术研究,每十年对收藏作品进行一次梳理,这期间会有新的理论、新的标准加入进来,对于不够馆藏标准的艺术品进行清理。一方面保持了馆藏作品的精品化,另外也会作出阶段总结,为下一步的收藏工作提供经验。

明确目标,找准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营美术馆作为非盈利性机构,“建美术馆易,养美术馆难”似乎成为它们一个枷锁式的写照,美术馆内部造血机制极为有限。如何才能避免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或者做到让民营美术馆持续发展,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李小倩给出了她的看法,首先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今日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把当代艺术作为自己的主线,始终围绕这个中心点去开展工作;其次要找准自己的目标,今日美术馆确立了“立足今天,展望未来”的进取理念,以建成中国乃至世界高水准的当代美术馆为目标,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流派及其关键人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有潜力的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发现与培养。无论是美术馆机构自身建设,还是其学术打造百年品牌性实践,其目的在于更深层次地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力求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取得相应的位置。与此同时,今日美术馆注重开展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通过展览、学术沟通等多种形式建立共同发展的机制,努力寻求共同发展的有效契机,不遗余力地推进国内与国外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活动的良性互动,致力于在全球化语境中谋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演进的最大可能。第三,形成品牌效应。今日美术馆以高质量的展览为依托,现在延伸到艺术衍生品、会员制、传媒,大胆地引入市场化的运营思路、联合社会力量举办大型的艺术展览等业务活动,为公益性的美术馆注入资金,积极利用社会化的力量,开发艺术复制品、艺术图书、杂志、材料工具等艺术品经营。通过管理创新,为美术馆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加强管理机制的创新、办馆理念的创新,促进效率,激发整个美术馆员工的思想活力。

今日美术馆每年都要举办上百场艺术讲座、论坛,除了这些,一个很大的亮点是注重儿童的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如前不久举办的“材料魔术”文献展儿童工作坊的活动,带领小朋友们探寻当代艺术创作的奥妙。李小倩介绍道:美术馆每个星期都有幼儿教育的活动,这一段报名的也比较多,有很多打电话都报不上名的。既然家长们想让孩子接触到这样的教育,进行这样的熏陶,说明这项开发性的工作非常需要。在孩子们学会了三字经,也知道中国水墨画这些国粹之后,当代艺术的理念也应该让他们从小接触,相信在启发孩子创造力方面会有所帮助。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民生现代美术馆:建构百年文化品牌传承艺术文化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是中国民生银行基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文化理想而发起成立的公益性艺术机构,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红坊艺术区,面积4000平方米,由一家钢铁厂改建而成。民生现代美术馆于2010年4月正式开张,开馆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1979-2009)首度对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进程进行学术梳理,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民生现代美术馆作为国内首家由金融机构注资创建的机构,可以说是开创了金融机构投资艺术的先例。对于本土民营美术馆的发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笔者采访了民生现代美术馆何炬星馆长,何馆长针对自身美术馆的情况着重分析了国内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前景。

打造百年品牌助推文化传承

何炬星正式入主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之前,在中国民生银行担任品牌管理部总经理一职。对于这一角色的转换,何炬星认为自己目前很适应这种角色转换所带来的挑战。当笔者提及创建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初衷时,何炬星强调说:“民生银行要建百年老店,必须要有强大的企业精神来支撑,它来源于建设崇高品牌的理想、真挚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高扬的文化梦想,从这一意义上,关注文化艺术是民生银行的长期规划和制度行为,并且艺术已经成为民生银行建百年老店的庄重品牌,成为民生银行21世纪文化担当的重要表达。”

此外,何炬星还特别强调了两点:首先,民生银行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思考问题相对自由,比较关注新的事物,对于先锋的、前沿的、合符时代的事物有先天的敏感,可以最快的接受。第二,与我们的决策人有关。我们的董事长文标先生是教师出身,做过校长,当过教授,有着知识分子的情怀,他对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出自于潜在的自觉;我们的行长洪崎先生是金融学博士,他本身就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决策意识的先进程度对企业的品牌高度起着决定作用。

架构中国当代艺术的桥梁

民生现代美术馆选择将“1979年以来的中国新艺术”作为开馆展有着特殊的考虑,可以说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次集中梳理。对于此次开馆展的选择,何炬星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有两种不正确的判断:一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西方价值标准的拷贝;另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的收藏在西方。对这两种声音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借用西方的艺术方法和形式,成功地完成了对当代中国艺术形态的历史性变革,从而使中国艺术家们具有国际意义的贡献比较。这一变革进程与中国在其它领域中的进程完全一致。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尽管借用了西方的艺术方法,在表面上类似,但极大多数艺术家所表达的情绪和诉诸的个人反应依然听命于自己的生活。我仔细梳理过中国这三十年来产生的艺术家群体。

第二个问题,有一种谬误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在西方。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和整体成果还在中国。这一点,通过观看和分析我们的三十年历程展就明白无疑。当然也不可否认,在国内收藏家们还没有意识到新艺术已经到来的时候,外国少数收藏家已经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并以西方人的敏感和标准收藏了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我们认为在西方收藏家收藏的作品中,只是关注了一些关于政治符号的部分,这一部分也有一定的意义,但相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成果影响不大。因此,只要我们坚定地从中国的文化情景和价值观出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线索和作品成果完整无缺地还在中国。我们这一次的展览作品没有从国外借一件展品。我们拒绝了很多西方收藏家的参展要求,不是因为我们不大气,而是因为我们国内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坚持学术体系的建构和完善

随着国内民营美术馆的不断涌现,创建美术馆似乎成了一种文化时尚。但美术馆文化的建设在整个文化链中的价值意义尤为重要。对于美术馆的收藏体系,何炬星向笔者解释到:“建立美术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收藏。收藏要有美术馆自己的立场,当然更重要的是资本。收藏最核心的问题是价值标准,这个价值标准需要由学术体系来支撑。首先,民生现代美术馆坚定的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作为收藏范畴,其次,我们收藏的艺术品一定是从中国文化情境出发,第三,我们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一定具有严格的学术创造意义。这三条是我们讲收藏的学术标准。同时对于一个收藏者来说,还要不断地颠覆自己的审美经验,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作品。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民生现代美术馆还没有进行一件艺术品的收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始自己的收藏体系,因为美术馆刚刚开张。但这件事我们必定会做得很好很长远。”

当提及民生现代美术馆的长远发展时,何炬星则强调有两点是当务之急:“在美术馆的未来建设中我们有若干安排:一是我们建立一个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它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解释体系。这个研究中心将来会设若干个理论家工作室,按照项目审批制度提供资金支持,这个中心的首席运营官郭晓彦女士在学术人之间是一个协调人的角色,既协调项目,也配置资源,同时完成项目考核评估,但自身不参与学术研究。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我们成立研究中心完全是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的一种担忧。

第二件事就是如何建立民生当代艺术奖,这个奖的目标是希望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水平。以这样为追求目标,将会在2011年举办第一届,以后会每年举办一届,只评选一个人,但是会有若干个推荐的艺术家作为入选艺术家,入选艺术家做一个公共展览,艺术家的入选和最终的获奖是通过评委推荐,结合社会公共投票产生。这样每年产生一个年度艺术家奖。这个奖可以参照的例子类似于英国的透纳奖。但价值判断、组织形式、评奖的标准和原则都完全不一样。

本土民营美术馆发展的土壤亟待完善
  
目前,国内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可谓良莠不齐,甚至有人打着美术馆的旗号做着画廊的行当。对此,何炬星强调美术馆是社会服务机构,它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公众教育的单位,它不具备盈利功能,也不以盈利为目的。正因为美术馆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所以必须解决其经济来源问题。这就要谈到完善社会公共体系的问题。国家和省、市、县级的美术馆,经济来源都是由国家负担的,这种保障依靠的是全国老百姓的纳税所得。所以凡是国家美术馆就很有优越感。民营美术馆需要自己找米下锅,就必须要思考先进的模式。美术馆基金运营的先进模式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有成功的经验,比如西方很多企业都愿意给美术馆捐款,也有很多大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愿意自己设立美术馆基金会,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国家管理理念里,凡是对于精神文化投入的资本都是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因此应当减税或者免税。因此,西方美术馆只要管理优秀,其基金会就不缺资金。那我们呢?我们有些个人和企业,他们满腔热情从西方买回国宝,进关的时候都要缴纳很高的税,做公益美术馆也没有清晰的优惠政策。这种制度差异使得我们国家的民间公益基金不能健康发展,希望政府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喜马拉雅美术馆:突破制度瓶颈创建良性运作机制

2005年,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正式成立,以高调的姿态对外正式开放。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了包括“电子园林—新媒体艺术展”、“亚洲交通—当代艺术展”、“自我造局——中国新绘画展”在内的众多大型展览。2006年开始,艺术馆开始有计划地收藏国内艺术家的作品,力图建立完整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2009年,对外宣布,将证大现代艺术馆正式更名为喜马拉雅美术馆,并将美术馆迁往上海喜马拉雅中心,可谓是开启了新篇章。笔者就当前国内民营美术馆的发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沈其斌进行了一次专访,沈其斌结合自身美术馆的情况对当下本土民营美术馆的现状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助推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公益平台

在国内,创建民营美术馆不是一件小事,当笔者提及创建喜马拉雅美术馆的缘由以及为何中途更名时,沈其斌谈到:“喜马拉雅美术馆由上海证大国际投资集团注资创办,我们集团的核心人物就是戴志康先生,他自身就有文化的理想和抱负,随着自身企业的壮大,他自己意识到应该来关注社会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建设。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他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很清晰,很朦胧地来参与了这件事情。我可以说是来协助戴志康先生在这几年当中大胆地进行这方面的艺术文化实践,同时,在这个实践过程当中,也很好地起到了对于集团整个社会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的塑造和确立的作用。因此,证大现代艺术馆,应该说是在证大集团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的作用。此外,对于期间的更名,我们也是再三考虑才做出这个决定。由于中国特殊的体制,目前,中国逐渐从公有体制逐渐开放,公众对美术馆这样的公益平台持有一定的怀疑和不信任感,这是人们固有的思维里边的一种观念,短期内很难扭转。其实,这种现象在西方是早就不存在的,比如像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MOMA,这些都是私人的博物馆,包括许多私人博物馆就用私人的名字来命名,它是一个私立的博物馆,但它是公益事业。但是,在中国就特别敏感,考虑到这样一个特殊情况,我们后来商议,就是把证大取消掉,更名为喜玛拉雅美术馆。当时,我们在上海又新建了一个综合的文化艺术的建筑,叫喜玛拉雅中心,这个喜玛拉雅中心是一个城市综合体,在我们美术馆发展过程当中将要搬迁到喜玛拉雅中心,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商议把证大去掉,所以改成喜玛拉雅美术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亟待社会整体认知完善文化建设链条

喜马拉雅美术馆地处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国际化都市——上海,当笔者问及美术馆在当地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长远发展的可能性时,沈其斌对此颇有信心地谈到:“2005年,我还在多伦美术馆做馆长时,就曾说过中国的美术馆时代将要来临。2005年之后上海就开始陆续地涌现出众多美术馆。我们喜玛拉雅美术馆,它首先是落户在上海浦东区,应该说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和潮流当中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喜玛拉雅美术馆是在证大艺术馆的基础上面发展起来的。在2005年的时候,证大集团投资兴建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现在已运营了五年,主要是从事以中国现、当代艺术为主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从事国际现、当代艺术交流。在这五年期间,在上海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当代艺术的文化交流作用,也几乎成为上海在这个领域当中的一个标杆,应该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喜玛拉雅美术馆在原有证大现代艺术馆这五年的基础上面大概应该有全面的升级和发展。喜玛拉雅美术馆定位是在原有的证大现代艺术馆的基础上面进一步再拓宽它的领域和视野。以前证大现代艺术馆还是定位为现、当代艺术,而未来喜玛拉雅美术馆去掉了“现、当代”两个词就意味着它所触及的文化艺术的面更加宽了,就不仅仅是现、当代艺术,对于传统艺术的梳理和传播、展示、研究也将成为美术馆的一个使命。尤其是喜玛拉雅美术馆今后从事公共艺术的呈现和发展。因为公共艺术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艺术和设计以及与普通公众的一种关系,因此在这方面也将成为喜玛拉雅美术馆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喜玛拉雅美术馆在发展当中首先它应该会成为在中国乃至亚洲,乃至世界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广大公众能够来参与艺术并从中得到普及推广、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公益平台,作为喜玛拉雅美术馆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它不仅仅是有一家企业共同发展,在未来的整个价值层面上,它会有基金会来主导和支持,来吸纳整合社会资源而共同来推进,因此它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空间上面,应该说还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我相信越来越多地人会意识到整个社会的精神层面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文化艺术上面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参与和扶持。因此,喜玛拉雅美术馆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当中,我认为它还是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美术馆制度亟需完善打破制度性发展瓶颈

对于目前本土民营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可谓多样。笔者谈及这方面时,沈其斌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中国的美术馆在发展当中最大的一个瓶颈问题,应该还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在西方,私立美术馆在发展过程当中,它从制度性保障上来讲,比如说基金会制度,整个社会捐赠和免税的系统等等,这些方面应该说对于西方的私立美术馆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性的保障。目前为止,在国内这方面很难有比较明确的体现,当然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出台的扶持政策和力度还远远不够,所以我认为在这方面也是所有美术馆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当然还有美术馆的团队建设方面,包括整个软件建设,在这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瓶颈制约,由于美术馆在中国本身相对来说起步还是比较晚,尤其是在现、当代艺术这个领域起步更晚,因此,国家从全民对美术馆的认识,以及中国整个教育体制和对于美术馆从业人员的培养方面,也是大量地缺乏,所以对未来民营美术馆的发展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制约。

最后,沈其斌向笔者透露到,目前,证大集团正在筹备喜玛拉雅艺术基金会,这一非盈利的艺术基金会主要由证大集团发起。目前,这一艺术基金会正在向民政部门报批。同时,沈其斌谈到本土民营美术馆在未来的发展时,特别强调要对中国美术馆事业抱有信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民营美术馆的春天将要来临。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致力于搭构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平台

2008年,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正式落户798艺术区,建筑面积近4000多平方米,是798艺术区最具影响力和最大的艺术机构之一。该机构由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首次在中国设立的以当代艺术展示、研究、教育、出版和收藏等为主要功能的复合型学术机构。中心在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与建构的同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及交流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并积极推介突出的国际艺术家和艺术项目。笔者就民营艺术机构所存在的问题采访了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

实体空间能更好地助推艺术的交流

谈及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的创建初衷时,夏季风对此表示,最早的时候是做杂志,即《艺术与投资》和《当代艺术与投资》。但是,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做纸媒还是比较平面化,不能完全地展示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面貌。当时,更多的则是着重考虑如何才能将艺术的展示更具效果以及更加立体化。基于此,我们遂决定筹备建立这一艺术中心,以更好地展示和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以及介绍国外优秀的艺术创作。

艺术中心的整体架构

对于这一艺术中心的总体规划,夏季风则特别强调了三个板块,即展示、影像和出版。

展示主要是展览,一个是国际的展览,一个是国内的展览。在国内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以后,到今天为止,已成功举办包括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以及巴西、智利、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的相关展览,包括艺术家在我们中心做过展览。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国外做活动,你像刚才提到的一些国家,像西班牙,包括像德国、韩国,包括最近在智利、在巴西都有展览输出。

影像这一部分主要也有三个板块,我们有个独立影院,主要从事的活动有三个特色,一个独立影像这一块,独立影像里面包括了导演的电影周这个板块,还有一个常规的放映板块,也就是说我们每个月基本上都会有几场,有关独立影像的放映跟交流。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视觉方面的学术论坛,主要是邀请国际上的一些策展人,包括有些国内外的艺术家,在我们中心做的有关艺术方面的学术讲座。第三个功能就是我们还有一些交流,新闻发布会也在那个厅里面完成。

第三个板块就是出版,我们艺术中心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了五本杂志,其中《艺术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创刊已经五周年了。另外还有《今日先锋》,这本杂志是八十年代创办的一本人文类的杂志,现在已由我们中心接手在做。再者,《现场》这本杂志主要针对国内外独立影像这一块为主的一个专项杂志。此外,今年我们又创办了一个杂志,《ArtInChina》是西班牙的刊号,主要是针对欧美的市场发行的一本杂志,主要是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现场为主。

美术馆文化的发展是必然的文化需求
  
目前,中国本土民营美术馆愈来愈多,创建美术馆似乎成了一种文化时尚。当笔者提及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在当地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和今后发展的可能性时,夏季风则认为美术馆越建越多肯定是好事情,恰恰可以看出中国以前对这方面的欠缺,公共美术教育这块,博物馆比较少,美术馆也比较少,做当代艺术这一块的更少。现在有好多人意识到这一块,一下子做了很多机构,当然可能这是主要的理由,还会涉及到其它的目的,那个我们不管。美术馆对一个社会来说,美术馆、博物馆越来越多肯定是好事情,对整个公众的一个艺术教育是有好处的。我感觉有时候在中国有好多人办事情还是用大跃进式的方式在做美术馆,可能会一哄而上。在创建美术馆方面,硬件建设可能没有问题,反过来在软件方面,主要在于美术馆本身有一个系统性的美学在里面,有一个美术馆学科在里边。在软件建设这块可能相对来说比较迟缓,对展览的选择,对整个美术馆自身的经营方向性不明确,包括人员不是那么专业等等。像这些问题,现在可能还是不清楚。所以说,好多人都在说看到很多私人美术馆,到处都是美术馆。比如说特别民族化的东西,甚至有一些商业化的东西,他们针对的主要是对798而言,比如说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比较纯粹,它是有专业性的,它的方向性很明确,就像我们主要针对中国当下的年轻艺术家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我们想推动这一块,包括和国际上的交流也是如此。另外包括出版也是围绕这个方向展开的。我感觉可能接下来对中国的美术馆热而言,近段时间硬件设施做好了,接下去应该更多地思考软件方面的配套环节。

着眼于国际视角,倾向专业化运作

面对本土越来越多的私人美术馆涌现,在提到自身艺术中心的优势时,夏季风强调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以及对艺术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很清晰的规划。最重要的三个板块(展示、影像和出版)下面又有很多细化的分置。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有一个很好的良性运作。此外,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以年轻一代策展人和批评家为工作团队,他们将以新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理想来传达自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时间有如白驹过隙,转瞬间今年就要过去。谈到来年的展览计划时,夏季风透露到:“过了元旦,届时会有一个“纸上美术馆”的大型展览,所展出的艺术家全是今年馆内杂志的封面艺术家。同时,这也是一次系统的梳理。我们邀请这批艺术家在我们中心做一个大型的群展,同时也是一个实验,就像工作坊一样,我们希望从纸本到实体空间的转换,参展艺术家包括汪建伟等等。这个展览,我们在这边做完之后还会在欧洲巡展。明年其他的大型展览,我们基本上想控制在六个左右,小的展览,包括像独立影像这一块,影像档案馆这一块的项目有很多,但是大型的展览我们会控制在六个,其中包括国外的几个展览,现在因为有两个展览还在接洽的过程当中,一个是博伊斯的,是德国的一个博物馆跟我们合作的一个展览项目,好多博伊斯首次面世的文献都会运过来,但现在还没有最终敲定。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展览则是日本艺术家荒木经惟的大型回顾展。目前,荒木经惟得了癌症,而且是晚期。再者,他在国内没有做过正式的个展。之前,虽有一些机构给他做过展览,但大多都是他们购买他的东西做的展览,我们希望给他相对来说做一个比较大型的回顾性的展览,这个展览,现在我们也在洽谈过程当中。此外,还有一个屠宏涛的个展和梁绍基的个展。我个认为梁绍基是被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严重低估的艺术家。

最后,夏季风馆长希望通过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为大众提供一个美术教育的互动平台,希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同时,夏季风希望政府能够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以及民间个人或企业能够进行捐赠,一起参与到这项非盈利性公益事业中来。

上上国际美术馆:努力发出边缘艺术的呼声

上上国际美术馆成立于2006年,由王中文先生发起创建并任馆长,它位于宋庄艺术区,占地面积60余亩,展馆面积20000余平方米,为目前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美术馆。上上国际美术馆以“艺术进入生活态”为理念,致力于促进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与体验,引导大众接近艺术,了解艺术,享受艺术,同时希望创造契机与参观者沟通,协助参观者丰富“美术馆经验”,通过艺术教育普及艺术的理念,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上上国际美术馆区别于其他美术馆的最大一点在于它地处全世界最大艺术区——宋庄艺术区的中心,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艺术家群体,他们普遍怀有理想主义情结,这是一个极具后现代特质的地方,浸淫在此种气质之下,上上国际美术馆展现的是宋庄特质:独立、自由、边缘。这种贴近宋庄艺术生活语境的做法,使得它看起来虽然不国际化,却更地域化,富于“草莽精神的浪荡不羁”情怀。借用王中文馆长的说法,宋庄始终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绕不过的现象。美术馆如何为艺术家群体营造良好的平台,推动新的潮流至关重要,这需要宋庄艺术机构的整体协作。在整个宋庄艺术生态链中,上上国际美术馆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

美术馆建设要大而全,还是要小而精?王中文给出了他独到的看法:美术馆的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星星画会可以在露天办,圆明园也是在小树林展览,硬件是附加的,应该尽可能的好,但不是核心内容。场馆气派,那只是个形式与学术无关。谈到学术,中国现在基本没有什么学术,都是脱离现实,高高在上的悬浮体。我们先从非人过渡到人,再谈学术才靠谱。王馆长的看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仍可带给我们些许思考:美术馆的建设是否要好大喜功?一味的讲求学术可能适得其反,学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上上美术馆一直平等虔诚地对待所有认真从事艺术创作的个体,长期关注不被关注的艺术家,不设门槛的接纳方式使得更多有才气的艺术家得到更多的机会展示他们的艺术才华,虽然现在无名无利,但是任何个体都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前提是他们是在严肃的进行艺术创作。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王馆长一直强调宋庄地域、宋庄语境,可以想象王馆长的宋庄情结!宋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众多村民的艺术熏陶、艺术常识以及艺术接纳力是其他地方的人民所不可比拟的,宋庄艺术机构的“培养”功不可没。上上国际美术馆坚持文化为所有人,发动群众运动,提供尽多的可能,使民间的非主流发出独立的声音。普通村民可以随意进入美术馆场地,工作人员还可以负责解说,我们一直强调美术馆应该发挥更多的公共艺术教育功能,如何发挥?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改善他们的审美习惯,要比专业性的小众的艺术研究更为重要。

除了关注宋庄地域,上上国际美术馆还关注其它地域的当代艺术发展生态,山东艺术展、湖南艺术展、广东艺术展,一个个以地域为特征的当代艺术展览呈现在世人面前,据王中文透露,他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在全国邀请各地方来北京做展览,他认为当代艺术要去中心化,反对北京、上海统一化,每个地域都应该呈现它当代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多点开花比一枝独秀更适合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实!

在谈及今后民营美术馆发展建议时,王馆长沉默良久,未几,吐出几句话:美术馆应该是一个传播公共艺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社会的希望工程,最大的瓶颈就是这个社会从来没有热爱过真正的艺术,资本也不是推动真正具有普世价值的艺术。春天离我们还很远,早期民营美术馆的夭折案例意味着现今美术馆更加的独立,得好好活着,慢慢发展,春天也就不远了。

本色美术馆:突破枷锁,真我本色

本色美术馆处于江苏苏州,位于京杭运河河畔,面积13000平方米,是由陈翰星先生私人投资兴建并得到民政部认可的非盈利艺术文化机构,主要致力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在试验性方面的探索,呈现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模式、创作生态。本色美术馆以“二十一世纪的东方美学”为主要学术方向,通过策划主题展览,举办学术讲座等各种途径,发掘当代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艺术新力量,梳理突破传统的艺术新思路,力求多角度,多层面集中展现中国及亚洲地区当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苏州地处江南核心地段,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琴棋书画的聚集场地,有着浓厚的中国书画传统,本色美术馆浸淫于此,整体设计风格古朴:整体造型为三个立方体相连而成,外立面用100多万块古青砖凹凸拼贴而成,青灰色质感使整个建筑气势内敛而又饱含张力,与周边河流,湖泊,民居等自然生态相得益彰。就在这样一个传统气息浓厚的诗意之地,却滋养了当代艺术的诞生发展,当代艺术的发展如何才能突破传统艺术的束缚与阻碍,毕竟在传统气息浓厚之地,接受前卫、先锋的当代艺术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观念的转变!经过本色美术馆的努力,当代艺术逐步站稳脚跟,苏州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聚集地之一。

2010年6月,由著名策展人王林先生策划的本色美术馆开馆展《“中国性”2010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开幕,44个不同年代不同流派的优秀艺术家给参观者带来一场当代中国艺术的集体盛宴。从装置到雕塑,从水墨到油画,从行为到影像,整个美术馆的空间流动变成一个小型的中国当代艺术之旅。此展的举办初步形成了本色美术馆的目标,一方面为当代艺术的发展作出梳理,另外一方面寻求艺术发展突破的可能性。馆长陈翰星告诉笔者,本色美术馆最大的一个特色是艺术家驻留计划,它有12个独立工作室和18间供艺术家住宿的客房,艺术家可以进行为期一个月到六个月不等时间的艺术创作,这就衍生出当代艺术更多的可能性,艺术家可以根据苏州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人文创作出独特的“环境艺术”,如有一名国外艺术家叫玛雅,她以前是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工作人员,现在在本色美术馆工作,她之前从来没有来过亚洲,来到苏州后,利用当地的环保材料做了一些装置,表达她的环保理念,还用美术馆的景观做了一口井,这是多媒体的一个装置作品。由此可见,本色美术馆一直关注艺术空间要与艺术家的作品发生紧密的联系。其中有名的当初刘庆和的苏州计划——浮现:司空见惯的铁丝和不锈钢被艺术家做了重新界定,即把材料从传统功能中抽离出来,置换成了视觉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充分考虑媒介与条件和环境构成怎样的关系,它们的结合又释放出什么样信息,根据本色美术馆的独特空间格局,去创作布置作品。

作为第三代民营美术馆的代表,本色美术馆道路任重道远,如何才能避免中国早期民营美术馆的“夭折”厄运,陈翰星给出了他的看法,一定要定位明确,目标不要过高;其次要量力而行,在目前的大形势下,国家还没有具体的一套针对民营美术馆的扶持措施,单靠个人的力量确实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特色鲜明才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寻找相对固定的商业回报去培养自身长远的学术追求并建立自身的收藏体系,以商养艺,而非以艺养艺。

A4当代艺术中心:拓展捐赠渠道,建立持续发展模式

A4当代艺术中心是在2003年8月份成立的由成都万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的非盈利性机构,目前正在运用的空间有1800平方米。美术馆项目、图书馆项目,包括音乐厅项目都是在建设过程当中。

企业作为复合型开发和城市运营商,必然要承担城市建设的全职能发展责任。艺术机构和场馆不仅成为大型社区的配套设施,更成为带动新城发展的文化驱动和精神导引。A4当代艺术中心在秉持自己的学术态度同时,特别关注艺术教育及公众的参与度。中心每年策划实施四至六场大型的当代艺术展览。此外通过艺术形式深度介入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开展各类慈善公益活动。目前同时推进的两项公益计划:四川地震灾区公益救助计划、高校当代艺术教育培训计划。中心从城市文化运营的角度出发全方位的整合各类文化艺术形式,目前建设有“麓镇音乐会”、“A4艺术生活会”、“当代艺术品鉴沙龙”等多个极具城市影响力的艺术品牌的活动,内容涵盖音乐、电影、话剧、艺术生活、健康环保等各类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全面介入精神文化生活领域,成为成都极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目前,国内众多民营美术馆的发展状况可谓是众生相、运作良莠不齐,如何有效地发挥民营美术馆的艺术文化教育和传播功能,是体现美术馆社会公共价值的重要方面。首先,应该认清民营美术馆当前所面临的困境。通常而言,美术馆的功能体现在如何将最好的艺术推介给民众,从而以艺术这一独特的方式和途径引导公众重新观看和认识自我和社会。A4当代艺术中心经理孙莉认为,对于一个美术馆而言,除了专题讲座、艺术沙龙等形式外,核心的途径和方式就是展览。甚至可以说,美术馆功能的体现就是在展览中。

提到民营美术馆的运营问题,孙莉向笔者讲到:“A4当代艺术中心每年都会有固定的经费作为中心的运营费用,以保证其学术的独立性和专业度,目前以非盈利方式运营。从长远的发展考虑,艺术衍生品经营会作为可盈利的模式之一。”此外,系统规划性的资金支持体系,明确的学术定位,专业的管理推广团队,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社会文化艺术捐赠和赞助体系的完善均是民营美术馆良性运作的重要条件。

2010年,A4当代艺术中心实施了“青年策展人计划”,每次展览时,该艺术中心都组织召开一个小型研讨会,通过现场的理论对话,就展览所呈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通过此次青年策展人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探讨了像A4这样一个非盈利民营美术馆,如何有效推广当代艺术。

另外,展览的举办与公共文化的关系,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与社区、都市文化的关系。就空间所在的位置而言,其本来就是社区、都市文化的一部分,而策展人计划本身也契合了A4本来的高端定位和前沿角色。二是与成都当代艺术生态的关系。此次青年策展人计划中的展览,邀请的大多都是成都以外的艺术家,因此这也是一个与成都本土艺术家交流的极佳机会,而其之间的差异尤其值得思考和反省。三是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不论是整个策展人计划,还是其中的每一个展览和学术活动,实际上都是策展人个体的思考和实践。而作为策展人,他们的实验与探索都是建基于对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情境的审视和认知。坚持学术定位是美术馆运营的基本底线,只有在此基础上,方可通过不同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建立起灵活的、长效的策展机制,进而持续地展开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当然,也正是机构非盈利性为这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

美术馆的艺术收藏和学术建设都依赖于长期、系统、持续的资金投入,孙莉认为民营非盈利性美术馆若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金运营体系,拓展社会捐赠赞助渠道是非常重要、关乎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元典美术馆:美术馆文化的终极指向还是服务大众

目前,在当代艺术圈提及元典美术馆负责人谷燕,无不对其持有钦佩之情。近几年,谷燕已经将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美术馆的发展上,只身出国考察国外的美术馆,了解国外民营美术馆的运作模式,可谓是尽心尽力。谈起谷燕以前的事业可谓是顺风顺水,在国内谷燕可以说是一位相当成功的房产商。但是,向来喜好文艺的谷燕却将事业风向标转向了艺术领域,毅然关停了所有地产业务,将所有积蓄拿来投资美术馆,完全投入到公益文化事业中。谷燕的这一举措令很多人不解,有的人认为“疯了”。正是谷燕这种闯劲为她赢得了众多赞誉,真正让她走上公益爱心事业的还是她心中那份社会情结。本刊编辑就民营美术馆的发展等问题对谷燕进行了一次专访,谷燕就自身美术馆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并对国内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提出了些许颇有建设性的观点。

打造纯粹的公益性艺术机构
  
谈到元典美术馆就不得不提元艺术中心,作为其前身,元艺术中心于2008年以《文化之后的文化》当代艺术展在海淀区正式开馆,作为一家私人投资的非盈利公益文化机构正式对外开放。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谷燕将这一机构于2010年3月搬迁到朝阳区望京地区,并正式取得北京市民营事业机构法人资格证书,更名为元典美术馆,于同月21日以双首展《春分》、《海豹湾》正式开馆,并成功举办了“伟大的天上的抽象”大型艺术展以及韩国著名艺术家沈文燮个展。在当地文化的传播和建设方面,元典美术馆已成为重要的一个视野窗口,在业界亦获得了高度的关注和好评。

现阶段,国内民营美术馆事业进行得可谓是如火如荼,给人感觉好像美术馆时代已经来临。在谈到元典美术馆的创建初衷时,谷燕向笔者讲到,当时成立的时候就是想做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民营非盈利机构,当代艺术市场的混乱导致很多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也会受到影响,元典美术馆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这是其一;再者,很多艺术家只是倾向于创作,追求艺术文化本身,艺术市场被社会认知的成份又比较低。这时,我们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多元的综合性平台。第三就是我们有一个很系统的艺术宗旨,如果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后,就很容易迷失,所以做了这么一个公益的美术馆,它不受市场干扰,所以我们本身有一个以中国文化为自己核心的艺术宗旨,这样就可以不受市场干扰。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就决定创建美术馆而非画廊。

创建文化支点营造艺术文化平台

对于时下的“美术馆热”,美术馆文化如何才能与当地的文化建设形成一种互动,成为了当下美术馆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共识。当笔者提及元典美术馆在当地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时,谷燕对此颇有信心,向笔者讲到:“我们元典美术馆是在北京在望京地区,但是我们的着眼点还是立足于北京,放眼世界。我们周边艺术机构非常多,例如798、酒厂等等。但是更多的可能是画廊。如果从整个历史文化解释,望京地区是一个人口众多、商业也很发达的地区,有很多中外的大机构在望京开发区。但是在美术馆文化教育这一块,无论是来自欣赏还是文化艺术熏陶,我觉得望京地区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域,这是第一。第二,从整个地区来说,该地区科技可能是高度发达,但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如果没有一个文化上的支撑,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是一个瓶颈,没有底蕴。众多艺术家以及爱好者聚集在望京地区及其周围,我觉得从大家的需求来说,可能也需要美术馆这么一个平台为大家提供机会欣赏或者是展览展示的机会。

至于元典美术馆在当地发展的可能性,我认为元典美术馆地处望京地区,离中央美院很近,毗邻酒厂艺术区、798艺术区等等,实际上我们是在它们的中心地区,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家,艺术区域氛围的聚集,相对应该是比较核心的,这是第一。

第二,望京地区有这么多的机构和社区,元典美术馆在较大程度上为参观的人群提供了一个接触文化艺术的平台。另外我们所处的位置交通非常便利,所以方便外区的人来这里参观,包括国外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团队在工作方面的专业和敬业。这些方面都为美术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可能性。

美术馆的终极指向还是服务于大众

作为美术馆本身,如何与公众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交流已是绕不开的问题。谈及此点,谷燕向笔者提到:“这方面我们做得还是比较多,我们做了不少活动来完善,我们都是邀请更广泛的群体参与进来,并不仅仅是艺术家群体,而是各界的人士来做活动。此外,美术馆做一些有影响力的展览,每次我们都会通知很多大众媒体,这样他们的全面报道是非常公众化的,无论是他们面对的人群还是宣传的语境,都是大众更可以理解的。另外,我们也做了很多社会活动,比如我们美术馆自身也去宣传,包括我们到各个院校去进行宣传,以及我们做的一些艺术跨界的交流活动,包括跟社区的联系,其实目的都是让美术馆能够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谈到这些环节总绕不开资金问题,“建美术馆易,养美术馆难”似乎成了民营美术馆发展的枷锁式写照。对于资金链方面的问题,谷燕特别强调到:“我们到目前为止是完全非盈利。目前,我们正在筹备、组织一些美术馆的配套服务。比如说我们要做一个艺术俱乐部,俱乐部是一个独立法人,但是俱乐部将来的运营效益是为美术馆来服务的。还有就是我们做了一个科技实验室,是为视觉艺术服务的一个实验室,但是它的服务范围很广。它们甚至都可以从脑科学的角度去做很多的实验以及报告,这些方面产生的费用、经济效益都是为美术馆做配套服务的。其实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现阶段创办民营美术馆是非常困难的,还是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我们也试图同一些机构在谈,看有没有可能得到一些别人的资助或者是赞助或者是捐赠,但这些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事情。另外还有就是政府的配套支持,我们也在努力,但是目前来说,都还只是在努力中。

突显自身美术馆的发展优势

现阶段,国内相当一部分民营美术馆在硬件设施方面已无可挑剔,不过在软件建设方面的上升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当笔者问及元典美术馆的优势时,谷燕介绍到:“我们美术馆最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美术馆可能得益于我们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艺术家或者是批评家,大家对美术馆的认知是共同的,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面大家都是齐心协力地来做,也没有人计较付出和利益,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第二,我们的实验和脑认知的实验室也是最大的一个优势,因为我们这个实验室从全球来说,对视觉艺术,无论是平面绘画、对装置、抑或雕塑,以及对其它的艺术,在全球来说都是一个最领先的实验室。而且在这方面恰恰也有很大的需求,因为它是从科学的角度以及脑科学的角度进行艺术创作,能把人们潜意识最深层、最真实的意识调动起来。

笔者通过和谷燕初步交谈,发现她对美术馆的付出远远超出外界的想象,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执著亦非常人所及。在此,笔者用谷燕的一句话来做为结语:“做美术馆,也是为了要证明中国人是有文化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