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媒体]《批评家》第六辑

[媒体]《批评家》第六辑

2013-08-09 14:59:28 来源: 《批评家》 作者:

摘要: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是中国当代社会三大主要特征,也是中国当代文化三大核心课题。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工业化和城市化则是两个已然陈旧的话题,只有全球化是当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全新课题。流行的俗语是,全球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毫无疑问,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只有那些表达了人类共同心声和普遍关切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才能获得世界艺坛和世界民众的认同和共鸣。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这就是奈保尔所说的“普世文明”的出现。尽管在亨廷顿看来,这种“普世”的文化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力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主流与非主流,中心与边缘,全球化与民族性,这些问题也始终纠结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本土化是否就是要亮出“中国牌”,当民族化被简单地等同于肤浅的符号和元素的时候,我们是该甩掉那种文化狭隘主义的沉重包袱了。如何抛开狭隘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去谈论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便是本辑《批评家》在“理论前沿”栏目中研讨的问题。

【王端廷】 卷首语

理论前沿
彭锋 《有关全球化时代美学与艺术的思考》                   
夏可君 《寻求中国当代艺术普世性价值的几种可能性》          
廖邦铭 《当代艺术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问题》                
梁蓝波 《艺术领域中的“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 
王瑞芸 《东方思想对于美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陈平 《地缘性与美术史:以“哥特式”观念的变迁为例》                               
 
反思批评
王小箭 《身份焦虑与爱国主义》                             
王南溟 《文化主权与身份》                           
 
个案研究
孙振华《他总是带着那一代人的痕迹——理想主义视野中的隋建国》    
杨小彦 《现场的生存方式——关于张小涛艺术诸多解释中的一种非解释性的现场体察》
 
批评译林
梁舒涵 《1980年代艺术之争的影响》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