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2、2013年 > 张海涛:怎样选择独立影像节的实验片

张海涛:怎样选择独立影像节的实验片

2013-08-09 01:33:28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影像单元选片人董冰峰、张海涛、炭叹

张海涛:怎样选择独立影像节的实验片
——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每当遇到影像节选片工作我都会思考以下的几个问题:

一是选片中要预设展映时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因素,是否自我审查,即如何理解独立性与实验影像的关系;二是我们运用怎样的选片机制;三是怎么选好的作品,也就是选片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什么;四是思考全国艺术地图、艺术生态特征与学术现象;五是选片时要考虑展映时艺术家或导演交流的内容,做好笔记;六是选片人对选片结果怎样总结入档,如何使归档资料直接可以排片。

刚才说到的这几个问题其实作为一个选片人也要担当策展人的角色,不仅仅只是选几个片子甩手走人,其实需要考虑到整个影展的流程以及独立影像艺术的意义所在,为影展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工作。

一、不确定的可能性:审查与自我审查

这两年各影展组委会对北京、南京、云南影展出现被叫停的情况,给参展导演带来的不便表示不安。因为去年北京影展的“拉闸事件”,大家觉得当代影像艺术的自由表达对社会的意义更加凸显。在国内电影的审查机构如广电部门规定作品公映就必须有龙标。当然中国的电影审查充满了意识形态的模式,电影是一级制,如争议性的“政治、色情、暴力”画面有所界定不能公映。而西方是多级制,相对包容、多元和自由一些。在这里面所有的艺术价值判断中存在着学术性和终极意义的利弊问题。也是因为严格的审查制度,很多好的作品与大众无缘。这些影片只能在民间和西方发行、参展。 因此我们选片时还是要多考虑作品的品质,保持作品的独立性。

艺术作品的审查制度在展览展示时体现的非常明显。但审查制度和流程非常不完善,文革时期的艺术品基本成了政治审查,而现在的审查机构多是通过不懂艺术的安全部门和警察部门,甚至消防部门,这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审查的标准和艺术的价值判断很不确定。

其实严格的说所有的艺术品也都会经过审核,大型的艺术节活动都是要到有关文化部门审批的,一定人数的聚会需要地方和中央的安全部门审查或暗中审查,一旦你的展览讯息和“敏感”信息在媒体中发出,布展或开展时自然会出现有关部门的身影,暗审或明审都会存在。还有在创建艺术公共空间和美术馆时是需要审批的,在这些机构展示时也有自我审查制度,不然出了事也是会有麻烦的。

我们想说明一个问题,艺术家作品中涉及现实敏感话题,只是想改变现实中不完善的现象,从而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适于生活,我们不是为了政治报复,因此艺术对现实社会只有好处。

二、选片机制

这次选片制度,依然是三人投票的民主机制:组委会邀请了我、董冰峰与炭叹作为这次实验影像的选片人。我这是第四次参与北京独立影像展的选片工作,第一二次是影展未更名时的北京独立电影论坛期间,因为独立电影论坛对于实验影像不侧重,影展都是我独自一人作为实验影像选片人出现,去年影展更名为“第九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后对于实验影像开始重视起来。我邀请了王泊乔、吴秋龑一起选片,因为征集的片源少,所以我们作品多以邀请的艺术家为主体,整个影展以数字化影像和实验动画成为亮点。而与今年相比,让我吃惊的是今年征集的稿件多而且品质不错,原本还想邀请一些艺术家或导演参加影展保证影展质量,这个念头一下被打消了,说明北京独立影像展的品牌逐渐建立,影响力逐渐扩大,因此这次选片我们运用了严格的民主选片制度,大家一起看片,最终投票决定入围作品,不带有个人选片判断的习惯和感情,最终每人签字“画押”,严肃而认真。

三、如何选好的片子

影像艺术作品价值判断有五个重要的元素:即媒介、技术、题材、语言、感受,这五个元素都与作品价值意义有关。影像媒介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从而使其技术与语言也具有时代特征,如影像技术的实拍和虚拟特效,只是存在于近一两个世纪,近期影像的虚拟化也会产生新的情感与伦理,这是区别于其它媒介的独自特质。

技术对于影像艺术是其语言表达的支点,很多影像特效技术的出现使其在艺术语言上创造出了其它媒介所没有的效果。同时为了真实、自由和真诚的表达,我们需要创作的独立性,虽然我们不排斥市场和普及性推广的作用,但不会因此而改变创作的初衷。创作的独立性很重要,实验影像创作有的是低成本制作,也有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投入,但投入的时间和物质成本多少,不一定与作品品质成正比,而是和作者想表达的感受有关。有的作品投资很少的钱,作品品质也很不错,甚至一个人独自能完成一件不错的作品,因此我们不能总拿没钱来为自己寻找不创作的理由。这次展览低成本不错的作品有:卫诗磊的作品《补色》、易雨潇的《我想对你说》、卖卖的《五部昆虫默片》、谭荔洁的《甘二》、游正裕的《想我这男身》、王瑞的《气》、雷磊的《照片回收》和陈沛炫的《影响》等。

在题材选择上,过去、现在、未来虚设或永恒普世的题材都可以转换成艺术家想表达的当代艺术感受、新的认知和新的诠释。因此不是说当代人就只能选择当下存在的题材表象符号,作品才能具有当代性。

这次影展的作品题材非常丰富,如蒋文勇的《我们走在路上谈论灵魂时谈论什么》、许家玲《一日》、那颖禹的《山寨峰火》、游正裕的作品《寻找三叔》等作品借用过去记忆题材,运用新的影像语言进行了当代化理解和转换;钟甦《空城记》、张阳传《安•所归》、史杰鹏/黄香/徐若涛《玉门》、陈曦《年年有余》、陈镪《悬城》、陈轴《Im not not not Chen Zhou》、吴超《发生》、熊娟《代码4》、丁世伟《双簧》、陈映的《双鱼座》作品直接表达当下现实困惑的生存感受;张一品作品《在哪》、易雨潇《我想对你说》、朱旭全《我想像爸爸一样成功》借用作者对未来的愿望来警世现实世界的生存危机;马海蛟《画家与草民》、寇路阳《凤凰》、袁可如《翎音》、何焕源/刘尧卿《湖》、陈晶晶的《呼吸》、韩婧《叶埠梧桥》等作品题材借古寓今,使经典的人类学传说故事、自然哲学思想等普世话题进行了当代转换。

在选片时作品影像语言的独特性亦很重要:影像镜头、电脑特效、音效等元素的实验性和创新感,是实验影像的特点;同时影像艺术对其它元素的融入也很重要,如把观念、寓言性、互动性交融其中;甚至可以把其它媒介跨界融入,如装置、绘画、表演介入影像之中。这次影展中,在影像语言上探索和实验中有不少的作品运用多屏语言展示,使用当代艺术中影像装置的语言手段创作;另外卫诗磊《补色》、易雨潇《我想对你说》等作品将实拍影像与动画结合,把静止图像转换为动画语言;而卖卖《五部昆虫默片》等作品借用了传统默片语言创作;而更多的作品则运用影像拼贴、文字拼贴、电子音效、行为艺术表演、戏剧与装置、水墨的语言介入影像。

作品中感受表达的敏锐性是艺术家区别于其它时代的文化针对性,先锋艺术家对生存环境与生存感受的困惑,不同于常人和普通艺术家,这样鲜活、真实的新感觉需要紧紧的抓住。

总体看来,艺术家作品也需要放在历史脉络和文化现实背景中来做出判断,表达适合中国现实生存、发展的影像。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思想不同于西方,中国现实中对文化思想的束缚很重,这也是我们这个经济浪潮中创作独立影像的意义之一,对文化和现实的介入需要每个艺术家的参与。

四、选片结果形成的生态特征

通过这次选片结果看出,影像艺术的生态主要依靠国内几个大的影展起作用,从展览、评论、出版、教育、推广、收藏、档案整理等各个生态环节都多与影展或其组委会有关。

展览展示中导演与观众的研讨、专家论坛促进了影像评论的发展;影像艺术的出版也与影展组委会和栗宪庭电影基金的图录、展后册的发行有联系;教育方面栗宪庭电影学校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虽然今年受到有关部门的干预,我们相信,但还会有更多人参与者其中。

这次影展发现投搞中各大院校的在校生或毕业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也成为亮点,按片源数量比例排序依次为自由导演、国美、央美、传媒大学、电影学院、川美、湖美、广东部分学校等。可以看出艺术院校逐渐成为实验影像的主力创作基地,原因与实验影像的教师资源有关。中国美院近些年跨媒体艺术学院综合实力很强,学校很重视这块,从不同专业角度有不同的师资力量,如张培力、高士强、邱志杰、吴俊勇等教师力量,培养的学生很多作品虽有其老师的影子,这是个不好的现象,但在中国影像教育艺术生态和地图上依然有自己的特点和意义。国美的老师杨福东注重经典思想的影像转换和当代艺术思维中的影像实验,如这次影展里的学生作品具有此类型特征;高士强则关注政治与历史、日常生活的关系;张培力培养的学生偏行为艺术观念的记录和空间思考;整体看来这次的片量多,与国美的学生毕业有关,大家有了毕业作品可以拿出来看看。国美投稿的学生作品品相沉稳,语言讲究。

在野的北京艺术家的影像偏观念行动的艺术表达,作品特征与这些艺术家的个人当代艺术脉络有关,意识形态性强,作品有深度广度,但影像技术和语言不讲究,略显粗糙;央美也是影像艺术的重镇,目前活跃的老师有缪晓春、费俊、吴秋龑、吕胜中、贾樟柯等,除了三维动画外,方向比较多元,作品短、频、快,个人感受突出,但语言需要讲究些;川美的老师张小涛、李一凡、沈朝方(已离开),电影学院的刘旭光等老师,培养的学生综合性强,结合了实验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形态;而传媒大学更多的是动画技术突出,象李杰、李智勇、谭力勤(客座)等老师努力有关,动画偏重娱乐化,技术化,需要学生加强深度训练;而湖美的魏光庆老师、袁晓舫、炭叹等老师,今年开始把肢体影像带入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广州华南师大李邦耀、杨国辛等老师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学生偏数字虚拟性特征等;天津美院张锰等关注传统禅意训练,学生感觉好,但坚持下来从事影像艺术的不多。台湾、香港影像艺术内容偏重转型期的政治转换与影像记忆,比较细腻和日常化。当然这些评价只代表我个人观点,各院校作品倾向也会互相交叉。

总体看来这次选片整体感觉是影像语言拼贴多,而当代艺术领域的录像艺术少,整个片子相对沉稳。意义和表达明确的作品少,暧昧时空交叉的作品多。

五、选片归档与排片

今年我们三位选片人从97部征集稿件中选出30部。30部影片我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实验长片、实验动画、实验短片,将在影展时分为三个半天时间展映,因此我们在选片前根据展映时间来预设入围数量,将这三个部分的片子统计好展映时间与导演交流时间,提交给组委会总体排片,归档。

2013年7月16日于通州宋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