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八月四个展

[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八月四个展

2013-08-02 16:03:59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开幕时间:2013年8月3日下午16:00
展览时间:2013年8月3日—9月2日
展览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四重展将于8月3日下午4点同步开幕,这四位艺术家分别是:屠宏涛、倪有鱼、梁硕和聂力。展览名称依次如下:①心远忘言:屠宏涛个展;②形影不离:倪有鱼个展;③长物志NO.4:梁硕;④蜂巢·生成Ⅳ变形记:聂力个展。

其中“70后”最具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之一屠宏涛的个展“心远忘言”,策展人邀请台湾著名学者、艺评家王嘉骥(Chia Chi Jason Wang)先生担纲。展出继2011年“植物的欲望:屠宏涛个展”之后,集中呈现艺术家近两年来的创作成果。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2号。

 心远忘言:屠宏涛个展

展览名称:心远忘言:屠宏涛个展
艺 术 家:屠宏涛
策 展 人:王嘉骥
出 品 人:夏季风
展览总监:佟娟娟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八月份将以两个最大展厅的规模,推出中国“70后”最具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之一屠宏涛的个展“心远忘言”。策展人邀请台湾著名学者、艺评家王嘉骥(Chia Chi Jason Wang)先生担纲。此次展出的作品由布面油画和纸本作品两部分构成,是继2011年“植物的欲望:屠宏涛个展”之后,艺术家近两年来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
 
展览中文名称“心远忘言”,典出东晋诗人陶潜(365-427)《饮酒诗》的“心远地自偏”和“欲辨已忘言”二诗句;展览英文名称“The Road Not Taken”(意为:人稀之径),则借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同名诗作。两者均有意呼应屠宏涛近期的创作以及学术思考状态,尤其是他重返中国艺文传统的经典主题“自然”。而“自然”作为当代艺术的主题,以风景为其形式,至少在目前确属“人稀之径”,尤为令人瞩目。

一直以来,深受西方绘画涵化的屠宏涛,习惯性地游走在古典主义、社会写实主义,以及个人化的表现主义之间,对于笔触、线、面与油彩的运用,主要都是为了塑造形象的体量感和坚实感。2011年之后,屠宏涛似乎降低或压抑了形象在画面里的立体性与空间深度,线性的笔触大量增加,提供了一种与中国传统线条及笔法对话的联想。简而言之,就是他作品中物质感的营造让位给了精神性的传达和情感表露。 

在他最新的作品中,社会群像不复见,巍峨孤高的树成为重要主题,这是他从中国传统转化而出的新表现之一。屠宏涛笔下的世界,并不属于离世绝俗之境,也许可游,但不可居。若就画面透视所反映的人的身体位置、状态,及其身处的风景来看,屠宏涛再现的都不是人们能够终极安顿之所,而更多的是过境之地、途中之径,以及暂时驻足之处。不仅如此,自然世界经由他的画家之手转译之后,也出现了变异;即使不像历经浩劫与扰攘之后,已然荒芜残败的家园,也让人忐忑地感觉其中蛰伏了潜行的变动与危机。

也许可以这么描述,屠宏涛画中表达的自然,不是静而是动;而且,呼之欲出的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以及等待爆发之后的自然动能。如果可以将此景象视为一种另类的图像学,屠宏涛这一幅幅静谧中带着躁动与混乱的画面,又何尝不是某种国家景观的体现?  

更进一步说,“崩毁中的状态与情境”一直是屠宏涛作品持续捕捉到的不变主题与意象。从物质性的身体崩解,到近期这些看起来满布伤口或伤痕累累的风景,以及那些等待盛开,然却可能提前夭折或枯萎的含苞花朵,忧郁的气息始终在他的作品中挥之不去。或者,甚至可以这么说:屠宏涛画中的花草树石风景,描摹的并非崩毁所造成的死亡,而更像是一幅幅未来劫后余生的预警图。 

 关于策展人王嘉骥 (Chia Chi Jason Wang )

生于台湾基隆市,现居台北市。先是从事艺术史研究、典籍翻译与教学;1990年代起,开始进行艺术评论写作;1998 年之后,从事当代艺术策展。过去十五年来,历任台北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台湾展、台湾美术双年展、台北当代艺术馆策展人。并曾于2006年至2012 年间,专任于新竹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 

形影不离:倪有鱼个展

展览名称:形影不离:倪有鱼个展
艺 术 家:倪有鱼
策 展 人:王嘉骥
出 品 人:夏季风
展览总监:佟娟娟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8月3日推出的“形影不离”,是“80后”新锐艺术家倪有鱼继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简史”之后第二个个展。此次重点展出的是他的“观音”与“银河计划”中的最新作品,正如展览名称“形影不离”(英文名称:Form and Matter,意为“表象”与“实质”),艺术家针对“物的属性与意象”这一议题,意在学术上对其进行观念性的探讨。

作为“80后”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家之一,倪有鱼惯于将寻常微小之物经由敏锐而感性的手法进行观念创作。此次展出的“观音”和“银河计划”两大系列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观音”系列作品创作的酝酿和实施长达三年有余,最初的想法来源于艺术家多年以来对禅宗的兴趣。艺术家根据观音的造型,翻制了一百六十多块肥皂,经由各种交流渠道,发给不同年龄、国籍、职业、宗教信仰的普通人,邀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来使用(或不使用)这块特殊造型的香皂。参与者依约与艺术家保持联系,表达对观音造型肥皂及使用的心得。最后,艺术家将收回的每一尊观音皂拍摄了正反两面的高精度微距照片,从中挑选出八十一张形状各异的“观音”排列展出。整个创作过程类似禅宗公案,或者说更像是一个社会调查的文本,艺术家从哲学思辨的层面将“意象”重新还原回“物性”。而在“银河计划”系列当中,倪有鱼将收集在手的不同国家和不同面值的金属钱币,用铁锤砸扁并加以打磨,消解了货币原有的交易功能,并将其转换为艺术创作载体,以毛笔和放大镜在金属薄片上小心翼翼地绘制微型图画。此次展出的《夏季星空2013》和《西湖十景》两组作品,即是“银河计划”系列的重要构成部分。

从社会现实的层面来看,肥皂和钱币是当代物质文明的日常必备品,同时,也都涉及“价值”的能指。肥皂具有洗涤与清洁作用,不管用于盥洗身体或物品,即是生活的净化,也暗示人从身体转向心理,乃至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而钱币是为了兑换与交易目的而设,更与物质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是,有人用金钱满足拥有物质的欲望,有人则用于精神生活的提升──这些都跟价值的判断、选择与转化有关。随着携带着“使用价值”的外部形态的剥离,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是否因此而消解,抑或经由转化完成了自身重构,就此而言,“形影不离”其实隐喻了物质及其价值的永恒辩证关系,艺术家有意对物质充斥的当代消费主义社会,以及人们普遍的价值观,提出了另类、感性而柔软的艺术反思。

长物志NO.4:梁硕

展览名称:长物志№4:梁硕
艺 术 家:梁硕
策 展 人:戴卓群
出 品 人:夏季风
展览总监:佟娟娟 

由独立策展人戴卓群策划的“长物志”艺术项目,8月3日为我们带来第四回:梁硕个展。 

一直以来作为雕塑艺术家被大众广泛认知的梁硕,在此次项目中将集中呈现其以水墨作为媒介的探索和实验,通过对水墨技法和特性的不懈学习与掌握,对传统画史画论的研读与探究,梁硕再次站在反经验的立场,消解传统绘画中对技法与意境的刻意追求,以一种近乎游戏性的心态对生活中的戏谑细节进行情趣十足的描绘。无论是带着黑色幽默情调的墙壁装饰抑或自然风景中突兀的人造景观……其笔下的物象在脱离精英格调的精致感后,散发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质朴美感。梁硕将这一艺术形式命为“渣”,对他而言,“渣”是一种实存,更是态度,乃至趣味。  

在梁硕早期以“城市民工”为对象的作品里,清楚地将创作的关注点从对雕塑本身的追求转移到了对一种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体认,并且通过弱化语言上的塑造性和艺术处理对雕塑做出反叛,使雕塑这一形式变得普通无奇。在其后又经由对绘画、装置、影像、表演等多样媒介和创作形式的丰富探索,将对那些既寻常、莫名而又卑微之事物的深切关注成为其艺术创作脉络中的核心线索。带着对艺术无休止的困惑和焦虑,梁硕似乎渐渐体受到了艺术对于他的真切意义:艺术不能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但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反应,找到精神的自由出口。

蜂巢·生成Ⅳ 变形记:聂力个展

展览名称:蜂巢·生成IV 变形记:聂力个展
艺 术 家:聂力
策 展 人:王小雨
出 品 人:夏季风
展览总监:佟娟娟

“蜂巢·生成”项目作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独家推出的、面向全国年轻艺术家开放的一个展示平台,迄今已成功举办了贺勋、冷广敏、袁泽强的个展,取得了较大的反响。第四回展览将于8月3日将推出,西南年轻艺术家聂力带来他的第一个个展“变形记”。

1987年生于云南的聂力,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其身上具备的质朴而独特的个人体验,在他同龄的年轻艺术家当中非常少见。正是这种品质,始终让他的创作与当下流行的画风保持着恰当的距离,从而让他的作品葆有原创性的艺术冲击力。
 
对于云南这块火热而神奇的土地,聂力有着强烈的心灵感触。在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野猪,尽管从未亲眼见过,却一直存在于家乡神奇的传说和现实当中。在他的想象中,夜晚的深沉与寂静、肆意流淌的月光、奇异的声响、莫名动物的啼叫、悄然上演的林间戏剧、无声的暴力、恐惧、恶梦、孤独、好奇、历险……这一切在黑夜中发酵的事物,被一齐寄托在野猪这一意象之上,在象征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力,同时也暗含着一丝难以排遣的乡愁。  

但聂力并非要去复原自己的记忆和想象,他没有将野猪放归到大自然的背景中去,也无意讲述一个童年的乡间故事。在聂力的画面当中,野猪总是被高墙、铁网所围堵,而它们的身边,总是散落着一些人类的物件:书本、刀子、电筒、猎枪、提琴、篝火等等。与聂力记忆中的故事所不同的是,这些野猪看上去并不像是闯入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或许恰恰相反,人类一变形的方式入侵了野猪们的世界。我们能在这些野猪的表象之下,看到人的孤独、本能、与周遭的抵牾幻化成野猪的形象,在现实的黑夜当中左奔右突。聂力在他的绘画当中抒发了自己对“人——动物”的理解,人类永远被自己的动物性所困扰,这种与理性相对的本能冲动制造了无穷无尽的麻烦,但它亦是从现实逃离出去的路径。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也许,聂力在他的梦中也会化身成一只野猪——或者说,他的绘画即是他的梦境本身——披挂着鬃毛与獠牙,在欲望、诗意、压抑共同生发的世界中晃荡,抑或回到童年记忆当中的玉米地,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主人公,狠狠地撒上一回野。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