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香港]当代艺术家90年代多媒体作品群展

[香港]当代艺术家90年代多媒体作品群展

2013-08-02 15:43:59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展览时间:2013年7月26日——9月4日(周一至周六,上午10时至晚上7时)
展览地点:香港艺术门画廊(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6楼601-605号)

传媒垂询:周雪婷/艺术门画廊
cher@pearllamfineart.com /+8621 6323 1989
Erica Siu及Veronica Chu / Sutton PR Asia
erica@suttonprasia.com / veronica@suttonprasia.com / +852 2528 0792

Déjà Disparu
香港当代艺术家90年代多媒体作品群展

香港,艺术门画廊于7月25日呈献何兆基、鲍蔼伦、黄志恒及余伟建的作品群展「Déjà Disparu」,展览于26日对公众开放。展览主题「Déjà Disparu」源自著名文化理论家Ackbar Abbas所着,关于香港上世纪90年代文化政治的《香港—文化和政治的消失》(《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一书。由陈浩扬策划的展览探索我们对城市空间中物质迅速变化所产生的麻木感,并探讨我们对于地域性和时间性的集体意识。

Ackbar Abbas 对「Déjà Disparu」定义为:“对于这种处境,那种一直以来的新奇特别的感觉已经不在了,我们所剩下的只有一堆陈词滥调,或者一堆从未有过的回忆。这个就好像是目前一件事情的发生速度造成了一种严重的不同步:过量的图片信息反而让这一代对事情视而不见,没能力看懂所提供的内容,处于一种逆向的幻觉中。” 1

「Déjà Disparu」将焦点放在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四位艺术家。此展览欲通过不同的媒介——摄影、雕塑及影像装置,反映出这种超负荷的经验。展出作品集体地表达了一种介于想象和回归之间的状态;这好比一种既渴望逃离,却又被困住的感受,同时又觉得所有的物体都变得毫无生气和逐渐消失。

鲍蔼伦的《循环影院》(1999)是一个颠覆电影叙事结构的单频影像,作品表达了人们如何接受及适应面对城市发展中带来的暂时性。鲍蔼伦在繁忙的香港港岛东区走廊高速公路上平移摄像机追踪拍摄行驶过的车辆。当平移摄像机的速度和某一辆行驶的汽车速度相同时,该车辆被短暂地定格在镜头中,然后在下一瞬间随着车辆加速而淡出人们的视线。接着,艺术家将视线锁定在另一辆车,似乎完全忘记了之前所见。这样的观看行为,是对无法控制的命运作出的一种单调动作,我们对于城市的理解只是一系列扁平的图像,而这些图像不仅永远无法捕捉,也禁不起我们更进一步的审视,既定的故事必须不断向前发展。
黄志恒的《在地定向》(1998)最早于1998年在香港Para/Site艺术空间展出,探究质询难以捉摸的地图以及我们于永久性的城市地形上前行的不可能。在香港的鸟瞰图上,黄志恒从她所设定的中心点,向四个方向画直线,并沿着设定的轨迹实地行走,记录邻近周围的日常生活。当既定路线遇上建筑物或其它障碍物时,艺术家会沿着就近空地继续完成路线。在此次展览中,黄志恒将她在1998年的一次徒步旅行记录投影在画廊的天花板上,以此扭曲画廊的定向方位。

1 Ackbar Abbas,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25-26.

Ackbar Abbas,《香港—文化和政治的消失》(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97),25-26。

此外,黄志恒也将制作2013新版《在地定向》,沿着曾在1998年向西的路线行走,希望能藉此辨别城市里发生的实际变化。

何兆基深谙希腊神话与法国现象学,他认为身体仅仅是人们感知的工具。通过身体与不同的人造构造物的接触,他的作品揭示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其中许多潜在的可能性。在《地心吸力环》(1996)中,艺术家将自己倒挂在一个环形钢铁装置中,引发人们思考地心吸力的存在,即认为这是一个限制真实面貌的物理状态。如此大胆的行为赞扬的是人们向往自我审视的寂静和私人空间 。

余伟建自1989年于美联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本次参展的系列纪实摄影作品揭示了在香港生活的各种客观瞥见。这次展出的两个摄影作品系列,其中《HKG》系列是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作品,记录了那段时期香港发生的具体变化,以及香港回归前后的城市剪影与社会事件。另一作品系列《我住石硖尾1954﹣2006》则记录了住在香港石硖尾老居民的正面肖像照(石硖尾公屋是前殖民政府于1953年所建造的第一个公屋,现已拆毁)。艺术家细致地记录了很多老一辈人的生活和他们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的财物。余伟建的作品让人们意识到住所或土地的史实性,他的视觉日记结合展览中其他艺术家强调“稍纵即逝”的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份具争议性的简略回顾。

「Déjà Disparu」策展人陈浩扬说:「无论现在的城市空间变得如何同质化(这是一个目前还在持续的过程), 这些往往被忽略了的艺术家展出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见解,使我们从站在历史的距离,以不同的方式正视记忆缺失,这一动力源于人们渴望保留一个适于创造及生存的空间。」

艺术门画廊总监Althea Viafora-Kress表示:「我们十分荣幸能够再次在艺术门画廊展示香港艺术家的作品。这一系列的香港艺术家多媒体作品,为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审视呈现了绝妙解读。」

艺术家简介

鲍蔼伦
鲍蔼伦出生于香港,是一名职业放射科技师。她于1982年入读香港理工大学,修读放射诊断专业文凭。职业放射科技师的工作并不能满足她对视频艺术和媒体艺术的创造性之热爱。她的第一部作品《手套》,于1984年公映于各个国际影展。鲍蔼伦曾担任音乐短片导演、电影摄影师、策展人、教育及艺术行政工作者。1995年,鲍蔼伦参加了由Kim Hon-Yee及白南准策划的南韩光州双年展,展开了她的国际艺术生涯。她是「录映太奇」(Videotage)的创办人之一及艺术总监,并自1996年成为香港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组织委员会成员及策展人。鲍蔼伦在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演艺学院兼职授课,并且是一名全职医学影像技术师。同时,她还是香港艺术馆、香港艺术发展局和许多艺术节的顾问。她曾参与的展览包括:录映太奇举办的「平行世界」、Input/Output 画廊举办的重置展等展览。

黄志恒
黄志恒199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并于1997年获香港大学园境建筑系硕士学位。另外,她也是香港Para/Site 艺术空间的创办者之一,曾在香港、上海、北京、台北、纽约、夏威夷、东京、墨尔本、威尼斯、首尔、光州、奥斯陆,慕尼黑、卡塞尔及柏林等地方举办展览。她荣获的奖项包括瑞士the Centre de Reflexion sur l’Image et ses Contextes的艺术家奖学金(2000年)、香港夏利豪基金会现代艺术比赛最具潜质奖(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翁凌宇艺术创作奖(1992年)。她曾参与的艺术家驻地项目有美国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国际艺术家留驻计划(1999年)、美国纽约布朗美术馆艺术家留驻计划(2000年)、瑞士Valais艺术学院驻校艺术家(2001年)及挪威北欧艺术中心艺术家留驻计划(2002年)。

何兆基
何兆基出生于1964年,并于1989年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美术学士学位。1995年他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获得雕塑艺术硕士学位,并于2003年获得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术学博士学位。他目前是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副教授。

何兆基曾参与多项国际展览,包括1996年第23届圣保罗国际双年展及2001年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他获得多个奖项包括Civitella Ranieri奖学金(Civitella Ranieri中心,意大利)、斯塔尔基金会奖学金(亚洲文化协会,美国纽约)和艺术发展奖学金(香港艺术发展局)。

余伟建
余伟建1964年生于香港,1984年至1985年间在观塘职业训练学校学习,并在1987年至1989年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取得摄影高级文凭。余伟建的报导覆盖了当地和国际主要新闻,包括2004年雅典奥运、2004年东南亚海啸,还有无数的亚太区要闻。他是香港摄影记者协会的创始会员。他于2004年获得美国国家头条新闻奖。此外,他的许多摄影作品都被香港新闻协会授予奖项,并曾在香港、中国大陆、夏威夷和柏林举办展览。余伟建在香港大学任新闻摄影的客席教授,出版了《HKG》(1998)和《我住石硖尾1954﹣2006》(2007)两本书。他在香港举办的个展包括《消失的海岸线》(2010)、《我住石硖尾》(2007)和《HKG》(2007)。他的部份作品现被收录在香港文化博物馆。

陈浩扬简介

陈浩扬是活跃于香港及上海的策展人。于2007年至2009年担任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总监,其后在奥沙画廊(Osage Gallery)担任总监至2011年。陈浩扬曾经与陈邵雄、顾德新、李杰、林一林、林明弘、小泽刚(Tsuyoshi Ozawa)、汪建伟、颜磊等艺术家合作策划不少展览。陈浩扬与艺术门合作策划了「雷虹个展:非几何研究」、「曾建华 Ecce Homo Trilogy I特定空间个展」、「虚构的复得:亚洲五位年轻艺术家群展」、以及年初举办的「苏笑柏个展」。陈浩扬拥有美国纽约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策展研究中心硕士学位。

艺术门
艺术门由林明珠创立。艺术门透过在香港、上海和即将在新加坡开幕的画廊空间举办独具匠心的展览,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并在融入到本土的艺术圈的同时吸引更多国际观小�

艺术门透过举办一系列高质量的展览,致力推广和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哲学与理念的中国艺术家,同时亦举办国际著名艺术家的重要展览。艺术门于2013年的强势展览阵容包括 Jim Lambie、Jenny Holzer、Yinka Shonibare及朱金石等艺术家的个展。

对比窗(Pearl Lam Design)呈献包括 André Dubreuil、Maarten Baas、Mattia Bonetti 及 Studio Makkink & Bey 在内的国际知名及新晋设计师。画廊鼓励他们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艺术与传统工艺制作技术糅合和突破,创作出能反映其在华经历的新作。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