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哲学 > 读利奥塔《话语,图形》笔记选

读利奥塔《话语,图形》笔记选

2013-06-18 23:01:42 来源: 盛敏的博客、豆瓣 作者:盛敏

利奥塔著《话语,图形》封面

书名:话语,图形 
作者:【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谢晶
出版年:2011-12
页数:566
丛书: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ISBN:9787208079533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的第二本著作,其主旨是批判结构主义,尤其是体现在拉康心理分析中的结构主义。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去颠覆结构主义,第二部分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去颠覆拉康心理分析和现象学的某些方面。利奥塔的出发点是话语(与结构主义和书面文本相关)和图形(与现象学和观看相关)的对立。他认为自从柏拉图以来,结构性的、抽象概念性的思维统治着哲学,贬低感性经验。书面文本和阅读经验同概念思维相契合,而图形、图像和观看经验同感性相契合。本书的意图就是捍卫图形与感性经验的尊严。

作者简介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Jean-FrancotsLyotard,1924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巴黎第八大学教授。他的第一部著作为《现象学》,走上了以理解历史为真实任务的漫长教学与研究道路。他对意识形态的深刻批判扩展到美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对思辨叙事的怀疑是他的思想的中心主题,也成为他所说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目录
系统中的厚度效果
话语边缘的厚度
否与对象的确立
附录论否认
对立与差异
观欲望“史”的一个片断
视角
中立空间与话语的地位
罗曼手稿中的图形与文本
罗曼文献中的文本与图形
新哲学的空间
绘画空间的旋转
反向旋转
另一个空间
线条与字母
“梦的工作不思想”
欲望与图形世界的默契
话语,图形
话语中的欲望
图语话形,幻想的乌托邦
返回,自我图释,双重颠倒
引用著作
插图与附图释表
人名索引
主要概念与德语术语索引

读《话语,图形》(利奥塔)笔记选

文︱盛敏
                                      
一、话语对象是话语者距离的一端,且并不能让话语将对象完全说透,只能是一个侧面或一个大致的点,也许你认为我的欲望的激发来源于话语对象的全面存在,实际上对象的显现部分同时暗示对象的隐藏部分,我们对它的把握总是侧面或单面的。全部地触及与全部地失去同样是不可把握的两极。对象因距离产生解构的欲望,产生焦虑和摇摆的取舍。主体活动如果不远远地面对对象、反思对象,如果妄想全面地挖出对象中所孕之指向、意义,我们可能什么也不能说或说出之后矛盾丛丛。话语一直企图将对象占为己有,为己服务,为意义的开张服务——但是内在的距离牵制了我们的幻想,间距不定的漂浮总是导致不定空间之根本产物的漂浮,也即我们妄想全盘掌握的指向的漂浮。

二、图形是欲望的直接表达物。第一是“见”挑起了在所见之物中挑选出象征的欲望,或者把所见之物纳入一个有待被“见”的漏斗中——它流动着可感之物的意义的沙子。通道首先产生于可见之物呈现的那个图形的相对恒定状态,话语有时是图形的面对面者,是言说往之过渡的契合的捕捉和描述。图形使话语处于边缘的视野。图像同时处于外部与内部,或称之为共同体(同质的场所)。

三、真理一定是以意思和知识的已辨明的尺度坐拥规则的中心,而不是与事实部分相符的谬误同时显现的另一面一同表现出来——尽管它们大部分时间同时亮相,同时在话语的分叉的意义中将正面与反面集合于一体。如何在话语的厚度中找到真理?在场仅为表达,可能真理就是用某些效果令所有人在话语的表面被感觉到,它被拉扯到过去的在场,过去的表达(表达并非全是真理)又从事实本身中分离出来迎合了当下的发现。

四、每一段话语的自身前方都存在着开放的距离,在这距离中间话语自身确定了所系之对象,与对象或其他相近对象的某些参照的点,这就要我们去经验它们的存在的冲突与库存——意义在次序中的反复起伏,而是存在着“否定”与“再生”的构成和重建,存在着我们自己所取出来的判断和选择。这里面“看”即视觉经验是第一冲击行为,其次是思考的震荡的力量。

五、判断话语中的意义倾向,继而“否定”话语意义的“是”,是针对到达主体的意见。否定首先是进入语言活动中的自我生成过程,它由历史与经验所产生的个体拒绝构成,也许还有暴力的裁决,截肢的死亡在内。“否定”的内容威胁到了话语存在中的内涵的存在性——可见的对象中蕴藏着不可见的活动意义,否认则是证实另外一种意义的成立,是暗的证实和明的否认。

六、潜伏的无意识状态是行为附近的潜伏,是在行为周围居住的某种暂时未用、未出的遮蔽的不知。它的功能就是休息时分的不知,是暂遭泯灭的他者。但是潜在的无意识状态是待唤醒的非主动性的汇编,是仓储,是被动性的生成等候。一旦触动了这个前意识,撬动了它的功能性能量,这个不知定会从搁置中走向前台。会侵越主体的行动优先权——但它不是主体的位置,不在其位上构成活动或支配活动的经验性支出,它只是处于被反思后的主体协同者的位置。

七、反思具有否定性的走向但它在自己运作的固有因素里,把自己的探索性抛向另外一端所存在的陌生性中。要具有反思必须在熟悉的各种元素里找到虚无的存在,并能深究本质之变化继而怀疑、思考这种本质的现今存在的全部合理性——“思”一定会反反复复进行琢磨与“看”,它试图从“看”与“思”的事物里找出符合本质的变异,再回到母题上进行“看”的思考。这一特殊现象的自身意义其属性是事实上的逆境的拆解,在言语中充当解构更迭以及话语进行话语的反思——反思对反思进行反思,是思想活动与思想内容的相交于检验。反思不是反射,它是包含深度探测的显现活动。

八、针对每一个人的反思能力,当一个潜在意义汲取的可能性不存在可感觉到的深度时,反思在灌输的意义里层将会无法揭示。反思处于见者与被见者之间,在社会——语言事实之间游荡,在我已经说出的内容和我言说的对象之间。倘若我对言说的对象没有充沛的了解,没有结构性的撒播种子在其中发芽,我的反思的意指活动与我的抽象的思维活动,及具体表意的瞄向活动,它们会在自相矛盾中回应不了反思的深度意义的再次推进。反思一定是在原文本上挑衅与抹去已存在的意义,并将这种可说出的意义推向更深的确定性的意义优先地位,而不是一种简单听诊后的重复描写。

九、指示(语言与言语)是指向量上的一个动作,它必然会有一个悬隔的点。那么容积在其点的周围一定还会有上和下、左和右、前面与后面,活生生的来者与推手而去的东西将把指示引向何方?运动定点为这里——意义暂时在这里进行实际上的吸纳,它会联系将要产生的内容,生成性的内容。因而这里是一个中介,一个没有与其他的这里相融的感觉活动相拥的这里,指示者与被指示者只能从这里走向那里,走向新的糅合与我们尚不清楚会发生何种变异的那里。但是这里有着吆喝的关联性和系统的言语合拍的相连之线,它潜在或明显地挑选与串联言语的操作程序,它是焦点。

十、真实地把握某个感觉对象的全貌,但话语却不能全部地抖出被把握对象的真相,应该是话语将之设定又不说出它——既然说出它的全部真相话语的指示、启示活动会完全丧失,那么构成话语的因素就要把先验的否定性与最初发现的差异结合起来,伴随着对象里存在的精神演变,在话语陈述里造成分裂、分开、不和、破裂——如果没有上述的两分法的参与就不会有鲜明的主体,不会有客体,不会有意向性的深度,更不会有任何伴随着说不尽的延异的东西在内,话语更谈不上被我们全盘了然地把握。

十一、语言只有在活动时才能产生意义。意义一方面是主体直接呈现在那儿,它主宰着运动后的直观体会;另一方面我们将之归类于普遍性的普通事物具体运动后的概念展出,那么前者必然是外在的,后者则是内在思考的产物。但是它们一旦分离开来,其中介、中间项又会导致意义往哪一面倾斜呢?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