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安·汉密尔顿:渐入佳境

安·汉密尔顿:渐入佳境

2013-05-30 14:11:36 来源: 《艺术世界》 作者:伍忱/采访

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

安·汉密尔顿:渐入佳境
Immersion——An Interview with Ann Hamilton

1979 年,美国女艺术家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在堪萨斯大学获得纺织设计学学位,1985 年她又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拿下雕塑专业硕士学位。纺织设计和雕塑,一个似乎很软,另一个似乎很硬,至少听起来它们互不相关,之后的汉密尔顿也没有局限在它们之中任何一个行当,她以大型的综合互动媒体装置闻名,但很难说这种柔软和硬朗没有并行于她的作品建设之中。对于有的艺术家,我们可以通过印刷品、图像、一堆圆满的阐释和访谈去了解他和他的作品——是否亲历现场并不妨碍我们进入他的创作系统。但这招对安·汉密尔顿不管用。甚至到过她作品现场的人可能也难以再向他人转述其作品的究竟。你最好自己去看,去听,去闻,去置身其中接受她给你的惊喜。

翻看她早期的作品资料,能够觉察到她对材料异常的敏感度,比如1989 年的《贫穷和过度》(privation and excesses),她用便士、蜂蜜、绵羊、两只灰浆石器、牙齿、一顶毡帽,再加上表演者的手势——双手拧蜂蜜完成了空间布置。蜂蜜在地上摊开一块巨大矩形,蜂蜜的表面铺满 750,000 个便士,表演者坐在一旁静静搅拌着毡帽里的蜂蜜,地上放着灰浆石器和人类的牙齿,隔壁的房间里圈养三只绵羊。也许这是一件需要观众闭着眼睛去闻的作品,从蜂蜜的甜腻气味、便士的金属气味和绵羊的体味混杂在一起的气味中去反思人类存在系统里的抽象欲望和生物学层面上的生存基础之间的矛盾。

1998 年在里昂现代美术馆的作品《关系》(Mattering ),则以橘色丝绸,孔雀,电线杆,壁挂式栖木,瓷墨水瓶,打字机色带,声音以及一位表演者来回应里昂市曾经作为国际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中心的历史,以及人们对物品的触觉感知和语言感知之间的关系。

汉密尔顿把展厅原有的空间加以改造,拆除部分内墙,让自然光线透进来,在距离天花板 5 尺的地方张开橘红色的大丝绸,利用机械装置拉动丝绸使其波涛汹涌,观众走在展厅里被橘色华盖笼罩,华盖下是 5 只孔雀自由漫步。电线杆穿过橘色丝绸连接天花板,表演者通过电线杆支撑坐在丝绸上方,观众很难看到。靛蓝色的打字机色带从地板上的墨水瓶里穿过丝绸被表演者缠在五指上,最后包裹住整个手掌,然后解开扔下来,表演者重复着这个动作,双手已被染成深深靛蓝色。手掌作为触觉的体验场所,当它被代表语言传播载体的打字机色带僵硬包裹住时,手与物之间的隔离令触觉麻木,对万物的感知千篇一律,甚至不复存在。汉密尔顿对材料的运用和控制软硬兼施,毫不拘谨。每件作品都是围绕展览空间定制,却从不会屈就于空间限制。摒弃把作品陈列在房间的做法,她怀抱野心要去揭开空间本身的漠然和呆板,把此地的历史记忆拉回当下,打破周遭对于这些空荡荡的展览场地的冷漠回应,此类叛逆在作品里表现得依然很温和,它不从正面直击观众的感官,而是从四面蔓延缓缓将你包围。

安·汉密尔顿,《线程-事件》(Ann Hamilton, the Event of a Thread),丝绸,秋千,鸽子,桌椅,声音材料,扬声器,绳索等,2012年

安·汉密尔顿,《手掌》(Ann Hamilton, Kaph),弧形墙,水,桌子,灰尘,布,自动秋千,手套,1997-1998 年

 

安·汉密尔顿,《冥想船》( Ann Hamilton,Meditation Boat ),落叶乔木 ,2005-2009 年

安·汉密尔顿,《转身》(Ann Hamilton, tropos ), 半透明工业玻璃窗,砾石加混凝土,马毛,桌椅,电镀笔,书本,声音材料,磁带,磁带播放机, 扬声器,1993-1994 年

 

安·汉密尔顿,《转身》(Ann Hamilton, tropos ), 半透明工业玻璃窗,砾石加混凝土,马毛,桌椅,电镀笔,书本,声音材料,磁带,磁带播放机,  扬声器,1993-1994 年 

在对汉密尔顿的采访中, 她常常提到的一个词, 就是“motion”。动作或者手势,它们很少在作品里大开大阖地呈现,尤其是早期的一系列作品里,表演者始终居于空间一隅,伏案工作,与观众相隔甚远。1994 年《转身》(Tropos)里的表演者用电镀笔把书本里的内容一行行的烧掉,观众难以看清表演者怪异的阅读方式,文本化作青烟,只有烧焦的气味弥漫在现场。2007年作品《靛蓝色》(Indigo Blue)里表演者坐在堆积如山的蓝色工装衬衫边,而她的动作就是翻开一本书,从最后一页开始,像小学生修正作业一样,用橡皮蘸着吐沫把一行行的文字擦掉,文字最终变成橡皮屑残留在页面。表演者和文本之间这种强迫症似的焚烧、抹除、遮盖、包裹等动作是汉密尔顿前些年作品的显著特征,近年她的创作从这种内省式的、有意与观众保持距离的封闭系统逐渐放开,声音元素和一些绳索牵引装置的加入强化了作品的互动感。仍然时有表演者的参与,但很明显,安·汉密尔顿期待的是让观众把身体投放进作品。而她的创作则是润滑剂让陌生人之间毫无彼此预设的动作胶合成为完美的集体行动。

汉密尔顿最近的作品是受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委托在韦德汤普森大厅创作的《线程-事件》(The Event Of A Thread)。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等大腕艺术家都曾受委托在这个面积 55,000 平方英尺的大空间里做过强有力的作品。相比之下,安·汉密尔顿对这个空间的控制不如其他人那样咄咄逼人——用大体量的硬作品来回应大尺度的空间,是件挺危险的事情,可能最终作品和空间相互抵消。安·汉密尔顿却反过来以四两拨千斤之力以柔克刚——感官世界的充斥能力才是超现实的。巨大的白色丝绸从天花板上垂下,上端的绳索交织连接了十几架秋千,有人荡起秋千,秋千拉动绳索,绳索牵引着丝绸像白色波浪般滚动,观众躺在下面感受阵阵风吹过。另外一些人不论是观看,走动,闲聊还是发呆都成为现场气氛的一部分,在这里没有什么动作是突兀的,声音、风、光线这些非实在物轻而易举地捕获整个空间。人们聚集在此地,令作品似乎退居幕后,或者说这种公共生活和记忆本身才是艺术家的初衷——我们不得不佩服安·汉密尔顿渐入佳境,轻功了得。

伍忱/采访︱Ann Hamilton/图片提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