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2、2013年 > [2013-5-11]“行动日”——青岛行为艺术现场

[2013-5-11]“行动日”——青岛行为艺术现场

2013-05-24 15:50:53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行动日”研讨会现场,左起:张业宏、张海涛、梁克刚、李明、俞心樵、吴方洲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舒阳行为实施现场

舒阳行为实施现场

现场观众

陈进行为实施现场

陈进行为实施现场

崔驰行为实施现场

钱荣荣行为实施现场

俞心樵诗歌朗诵现场

开幕现场

陈进个人文献资料

陈进策划的行为艺术节文献资料

陈进策划的行为艺术节文献资料

陈进策划的行为艺术节文献资料 

舒阳个人文献资料

舒阳策划的行为艺术节文献资料

吴方洲个人文献资料

吴方洲个人文献资料

吴方洲策划的行为艺术展文献资料

周斌个人文献资料

周斌个人文献资料

周斌策划的行为艺术节文献资料

青岛行为艺术文献资料

“行动日”海报

[视频]“行动日”——青岛行为艺术现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3MjEyOTU2.html

“行动日——青岛行为艺术现场”艺术展盛大开幕

2013年5月11日,青岛天泰美术馆第五个主题展“行动日——青岛行为艺术现场”于当天下午在天泰·金融广场盛情开幕。本次展览由青岛天泰美术馆馆长、著名策展人梁克刚先生,青年批评家、策展人、北京元典美术馆副馆长张海涛先生和蜜蜂出版创办人张业宏先生联合策展。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参加的嘉宾有:行为艺术家、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发起人、总策展人陈进先生,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大道行为艺术节”发起人、“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发起人之一舒阳先生,艺术家、澳门艺术博物馆策展人、“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策展人吴方洲先生,行为艺术家、成都UPON行为艺术节创办人周斌先生和诗人、艺术家俞心樵先生。众多有影响力的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论道“玛利亚•阿布拉莫维奇与中国行为艺术”。

展览开幕式上,同时举办国际行为艺术“教母”玛利亚·阿布拉莫维奇自传中文版青岛发布会和“行动日——青岛行为艺术现场”现场表演、文献展和诗歌朗诵内容。

青岛自八五新潮时期的“露天画展”结束之后,基本上成了行为艺术的“盲区”。此次活动的初衷在于开启青岛在行为艺术方面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邀请国内的著名的行为艺术家和策划人来青岛,建立高品质的交流机制,打造本土的行为艺术展品牌。“行动日”有动员大家即日就行动起来的意思,行为艺术时常也被称为“行动艺术”。它既是一个迫切的现场体验日子,也是行为艺术与公众交流的普及工程。此次“行动日——青岛行为艺术现场”是为以后青岛常态的行为艺术的节日“行动日——青岛国际行为艺术节”做的有效铺垫工作。

天泰美术馆本次带来的“行动日”,同时也希望在将来成为每年行为艺术的节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本质的行为艺术,为青岛的艺术氛围带来更多元、更丰富的展现形态。

开幕式

“行动日”行为艺术展现场研讨会纪要

时间:2013年5月11日
地点:青岛天泰美术馆

梁克刚:今天的活动就开始了。主要有两项活动:一个是国际著名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她的传记中文版的首发式,这个是由蜜蜂文库(金城出版社)做的第一本国际行为艺术家的个人传记,非常难得。另外,今天也是天泰美术馆举办的“行动日”行为艺术现场活动,包括好几项,待会儿会在美术馆大堂展开“行动日”的相关活动。

现在是艺术座谈会的时间,因为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是特别优秀的行为艺术家,中国的艺术家对她非常熟悉。而且她也曾经在中国做过非常重要的作品,就是她和情人分手的时候,两个人选择从长城的两端徒步走到长城中间会面,然后正式分手,阿布这个人和中国是有关联的。而且她知道这次中文版在中国发行也很高兴,专门为中国的读者写了一段话。今天也有幸把国内最重要的行为艺术家和行为艺术大型活动的策划人请到青岛、请到天泰美术馆,参与这样的座谈和研讨。这是一个专业座谈会,也很高兴这么多朋友利用休息日的时间参与座谈会,我们也很欣慰,这个座谈会不是封闭的,很多人在网上问“要不要门票”、“可不可以参加”,我们回答是“完全可以参加”,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行为艺术。

首先介绍一下邀请的嘉宾:
张海涛先生,著名艺术策划人,北京元典美术馆的副馆长,也是这次策划人之一。
张业宏先生,著名的出版人,蜜蜂出版的掌门人,新锐的专门做艺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商,做得非常好,这次的阿布中文版就是他来发行制作的。
周斌先生,著名的行为艺术家,成都的国际行为艺术节的总策划人。
舒阳先生,也是著名的行为艺术家,重要的策划人,大道国际艺术节的策划人。
李明先生,青岛著名的批评家,也是天泰美术馆学术委员会的最主要的主持者。
俞心樵先生,著名的诗人,文化学者,本人也是艺术家,喜欢诗歌的朋友们对他非常了解。
吴方洲先生,澳门美术馆的策划人,也是澳门的“以身观身”国际行为艺术节的策划人。
臧杰先生,青岛著名的批评家,也是出版人,良友书坊的主持人。
还有陈进先生,是北京的OPEN国际艺术节的策划人。
研讨会之后,还会有现场的作品展示,还有青岛的很多艺术家,像油画学会的副会长刘传宝先生,另外一位油画学会的副会长尤良诚先生,也是138仓库的掌门人,还有油画的收藏家赵宝山先生,还有很多艺术家在路上,我们边开会边等。
下面首先请活动的策划人之一张海涛先生讲讲活动策划的初衷和接下来讨论的话题。
   
张海涛:“行动日”青岛行为艺术现场是克刚发起的,我帮着一起策划。我理解“行动日”,就是让大家行动起来。行为艺术也被称为行动艺术,其实“行动日”这个活动是行为艺术与大众沟通普及的重要工程,我们希望以“行动日”成为青岛行为艺术的一个节日。
这个活动希望大家聊几个重要的话题:
1、阿布与中国行为艺术的关联之处,对阿布作品的印象和感受,还有阿布作品的脉络变化,以及阿布生活现实背景和中国现实的关系。
2、现在大众对行为艺术的误解。
3、讨论一下行为艺术创作的底线。
4、阿布中文版的出版也是行为艺术传播的一个脉络,我们想谈一下传媒影响下和资本运作下的行为艺术生态,评论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困境。
下面首先请著名的评论家舒阳先生谈一下感受。
   
舒阳:玛丽娜的作品以前看得比较多,在国内对艺术家影响比较多,但是她的传记和创作的生成,涉及到她创作的思想方面的东西,以前我个人了解得不是太多。这次出版物看了前面一部分,收获特别大。只是看一个作品的时候,以前不了解她作品背后的动机,只是从表面方式上来了解。实际上看到她出生在南斯拉夫冷战时期的国家的背景,她和家庭的关系,包括她后来的一些感情经历,看的时候特别深切地感受到,突然把我自己成长的很多经历唤醒,再去看作品的时候,对她作品的理解增加了纬度,感觉这个作品有些部分特别熟悉,很有触动。动作这本书,重新解读了玛丽娜的艺术创作,现在玛丽娜有点像明星式的人物。其实还有很多部分是她的教育,我在接受到国外的她的学生,都非常杰出,在不同的地方碰到都说这是玛丽娜的学生。所以在中国的教育里面没有涉及到行为艺术,可能刚刚开始而已,在咨询方面还有学术的探讨,包括创作的积累方面,个人觉得是有一些问题。
我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策划行为艺术活动,能看到一代代年轻艺术家非常激情的用这种方式去表达和创作,但时间长了之后,很多艺术家到了一定年龄就放弃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做作品,或者说年轻的艺术家,当开始做一个作品的时候,由于资讯不了解,认为出于自己的创作非常振奋的作品,可能有前面的艺术家曾经做过类似实践,这种创新的动力或者源头受到很大影响,这也是中国行为艺术在媒体宣传方面的混淆,比如会把商业活动(人体彩绘),商场开会的时候请模特在身上彩绘也叫做了行为艺术,这和视觉艺术承传的线索里只能是一种商业活动而已。
所以,主要的核心问题是学术的积累。比如说这个出版物《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对我的影响,还有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探讨。在中国,由于行为艺术的特殊性,当然这个艺术在西方的学理化也比较晚。但是现在思考行为艺术怎么样发展的时候,如果不能够把前期我个人认为的缺陷进行弥补,可能行为艺术始终会处在一种比较松散或者比较混乱的状态里。比如在媒体的报道的时候,也是以前做活动时候的经验,我们并不期望媒体成为非常专业的专家,但有时候媒体动作它的需求选择一些特别能抓住眼球的作品,甚至带有炒作性的作品。这就有一个问题,有时候很多很好的行为艺术作品,非常深度的作品,很难被推介出来,因为不太有些像炒作性的作品那么吸引眼球。所以在报道的时候,如果媒体报道的时候能够更加增加行为的角度或者全面性,或者在读解有争议作品的时候,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够更好地向公众传达行为艺术比较正确的信息,而不至于出现一边倒有时候甚至妖魔化的方式。老百姓一说行为艺术,可能觉得类似疯子干的事情,其实就像绘画一样,是一种艺术方式。绘画有好的有不好的,我们说绘画的时候,不会说是疯狂的举动,但是绘画里面会有疯狂绘画的。
所以,从报道到创作实践,都是和今天的话题这种学术性的出版,很好的知识性的传播,包括比较深入的探讨,都有很大关系。
简单谈这些感受,谢谢。
   
梁克刚:就近,话筒正好在周斌先生这儿,周斌也是非常好的行为艺术家,是成都著名的行为艺术节的策划人,也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包括对阿布的看法以及自己这么多年实践的经验的看法。
   
周斌:这种场合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点紧张。像阿布这样一个年龄大的艺术家,到现在依然充满活力,这对中国的行为艺术家有鼓舞的作用。就像舒阳说的,中国的行为艺术家往往在不长的创作经历之后就放弃掉行为艺术,常常是靠着荷尔蒙的力量做一些作品,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阿布的坚持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行为艺术有示范作用。《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出来,功德无量,很多人看到这样好的读本,对行为艺术的很多误解就会有所改变。
当然了,阿布的作品,有她的线索和脉络,从一开始进行艺术,六七十年代进入她的高中期,在前两年又进入她的第二春,这样的艺术家非常值得我们尊重。中国的行为艺术界充满着太多的跳跃,平常不思考行为艺术,只是有活动的时候想个点子,做个作品,这对行为艺术的理解非常不专业。行为艺术需要我们每天去思考,去琢磨甚至要训练。当然了,它的训练方式和绘画、雕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做的这个地方,我说话的时候,我之前感到了一点点紧张,这种情绪对于我作为一个行为艺术家来说都是有帮助的,是非常珍贵的个人体验,这种体验对我在实施作品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有心人的话,这是一种训练。
说到对大众的误解,我觉得有四个方面造成这种现象:
1、中国的大众缺乏对艺术的基本教育,到了初中就没有再接触过艺术。对艺术怎么看、怎么理解,在基本的储备上是不够的。
2、媒体。媒体对行为艺术的报道是歪曲的,吸引眼球的,没有尽到义务和责任,这也造成了很多不是行为艺术的个别现象被冠以行为艺术的名义,造成很多识别的混乱。
3、现实的境况。行为艺术一开始出现是批判的,这也造成了行为艺术生存的空间比较窄。另外也比较难以商业化,从商业系统来讲对行为艺术比较排斥。
4、艺术家的问题。中国缺乏好的行为艺术家,也创作了大量的低劣作品,这种作品造成了大众认为行为艺术就是这个样子。
以上四个方面是行为艺术在中国口碑不佳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说到行为艺术创作的底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底线,我不想说我的底线,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第四个是资本运作下的行为艺术生态、出版、收藏、策展,艺术家的生存。我在做讲座的时候,经常有人提问“你们怎么生存”、“你们怎么赚钱”,我觉得如果要求不高的话,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假问题,每个人都会面临着生存的问题。
评论的体系和教育。从去年开始,我开始在四川美术学院的新媒体系教授行为艺术的课程,在中国大学里面也是第一所大学把行为艺术作为正式的课程,以前很多大学有工作坊,像中央美院,也有一些大学里面做讲座,但是能够把行为艺术作为正式的课程列入学生的学习计划,在川美是第一次。我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虽然西方从80年代在美术学院里面有行为艺术的系统(教育),但是作为我来说没有这样的经验,我也是下了一些功夫去琢磨这个事情,因为我觉得不可以误人子弟,还有一个是教学共进。我对教书本身是没有兴趣的,但是去教行为艺术是和我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的。开课的时候有些学生说,压根儿不敢告诉家长说这一学期要开行为艺术课,我觉得对行为艺术的误解很严重。但是到了现在上了四个班的课程,每个班三周的时间,每个班之后都会有展览,学生的反映在发给我的邮件里有一些感受,比如他们“我跟同学在一起三年时间,从来没有像展览中说过这么多话,有些同学三年时间都很少交流。”而有些同学说“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同学有这么强的创作力”,所以行为艺术是交流的艺术,我们上这样的课程并不是让学生将来都成为行为艺术家,而是说要学会表达自己,学会和别人交流,学会和自己交流,用这样的方式和方法。
不说太多,待会儿讨论的时候再聊。
   
梁克刚:我们先请来自澳门的艺术家吴方洲先生,也是澳门美术馆的专业策展人,澳门美术馆以高质量的国际化行为艺术节作为拳头项目,就是“以身观身”,我们也请吴先生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吴方洲:谢谢各位。我是澳门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当然我也是一个公务员。在澳门能够做这件事情,在中国来讲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一国两制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可以做一个桥头堡的角色。很多行为艺术在国内发生,我们都知道社会实践中赋予了很多艺术家创作的题材,或者说艺术家对社会的敏感度以及感受特别深刻,有深入他们必须要通过行为才能完整阐述他们的作品,所以我也看到很多年轻的作品。
我自己也是做行为艺术的,个人的感受是我对某个问题必须有深入的了解或者比较深入的感受,而且我必须有特别强调的表演欲望,我们在做行为艺术的时候,很少用表演两个字,一般都是用实施行为艺术,因为用表演的话又会被一般媒体或者观众误解成一般的表演。刚才说了,国内很多策展人在做策展的工作,也有很多艺术家在全身投入,这些行为艺术需要一个文献的整理或者文献储存的工作,作为美术馆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其中重要的功能就是收藏一些艺术品,最后通过研究和展览跟观众进行交流。
澳门能够在一国两制的情况下做这个事情,我们在2005年的时候就做了“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当然是一个大中国的概念,所有华人艺术家都可以参加的,包括港澳台的,也包括海外的华人。第一届一共收了400多件作品,400多件文献。第二届是2008年,一共收了200多件,2012年收了300件作品左右。中国的行为艺术文献我们收了大概800件,这是一个过程。下一步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的研究,这方面我想在座的各位策展人或者评论家,也欢迎和各位合作,把中国的行为艺术进行梳理和出版的工作,这是我们作为美术馆应该必须要做的工作。
刚才说的文献展,其实是图片、文字和录像的展览。现场部分,澳门从2005年开始,有一个民间的机构在做,每年一次“澳门国际行为艺术节”,做现场的部分,在澳门油坊艺术空间做,当然这个策展人就是我本身。文献部分由官方的机构来做,现场部分就由民间的机构来做,这样的分工更适合澳门的实际情况。
我先讲这些。
   
梁克刚:下面我们让俞心樵老师说几句,俞老师不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也是艺术家,也是文化学者,也参与过很多大型行为艺术活动,比较熟悉这些领域,我们请他说两句。
   
俞心樵:我不是行为艺术家,但是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观察、思考并且支持行为艺术活动。仅就当代艺术而言,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进行过行为艺术的实践,可能是一种非常大的缺憾,各种体验的深广度会大打折扣。仅就当代艺术而言,一个艺术家没有实践过行为艺术的话,打个比方,因为我主要是做诗歌创作,就像一个不会写诗的文学工作者,这个缺憾是很大的。诗歌这样一种艺术样式为什么在文学当中的级别特别高呢?因为它更加接近于生命本体,更加接近自然,因为它是韵文。我们的文体分两大类:一类是散文,一类是韵文。什么是散文呢?包括这张纸条,也是散文,包括借条、检讨书、日记、情书,法律的条文、公文、布告,甚至包括戏剧、小说,这一切都是散文。什么是韵文呢?韵文就是诗词歌赋,为什么韵文特别高级呢?因为它有节奏和韵律。有节奏和韵律的东西跟一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跟散文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节奏和韵律更加隐秘、更加神秘,是通向生命和自然的非常隐秘的、秘密的或者说神秘的读经。
我把行为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比喻为诗歌,我觉得非常恰当。大家在认识行为艺术或者在各种艺术形态中,尤其是跟其它艺术样式(比如雕塑、绘画、装饰)相比,跟传统艺术相比,区别更大,就好比诗歌跟其它各种文字样式的区别。
先谈这些。
   
张海涛: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几个话题,首先还是针对这个主题“阿布和中国行为艺术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前两天我们在网上发出论点后,很多人觉得阿布和中国行为艺术的关联不大,但我的感受还是很明确,我认为阿布和中国行为艺术的关系联系非常大。
阿布生活的家乡背景与中国的生存环境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阿布出生在1946年,与中国一样,截止到1945年的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很大的精神创伤。南斯拉夫与中国体制有很大的相似性,阿布作为革命后代,家庭教育的军事化也给她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她利用艺术行为作为武器反对各种权利的压制,包括女权与政治权力、东正教信仰、东欧的社会主义局势。她从小就表演反战艺术,阿布的身体与极限生命体验的作品主要源于她关注的生存问题——女性和政治大环境的危机感,自我解放和某种自由度一度成为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创作的内在线索之一。源于巴尔干的内战好斗的背景,阿布创作了《巴尔干的马洛克》、2005年《指望我们(美国)》也与我们长期内斗的历史背景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中国90年代东村艺术到2000年左右的身体体验艺术与阿布70—80年代的身体艺术有很多的契合点。《节奏5》、《呼吸》、《潜能》《节奏系列》,阿布体验了各种身体伤害、窒息感、死亡感和耐力忍受,这些感觉的表达代表的艺术家:有中国80—90年代的谢德庆(极限耐力)、马六明(药物和身份体验)、张洹(身体和环境体验)、朱冥(死亡体验)、苍鑫(触觉体验)等,2000年左右朱昱(伦理极限)、杨志超(物与人合一)、何云昌(个体与自然关系)、彭禹+孙原(暴力与死亡)、大同大张(死亡极限)等。然而虽然都是生存体验,这些中国艺术家与阿布不同的是中国人在中国传统思想和现实生存感受中寻求资源,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儒家伦理学理、佛教苦修及现实生存困惑中寻求精神支撑点。而阿布80年代到现在,把对爱情关系的回顾辩证关系(中国传说的爱情观)、藏传佛教、土著文化作为艺术家发展的资源,如88年《情人——长城》、《时间的物体装置》,2002年《海景房》《巴尔干情色诗史》及最近古根海姆现场表演“对视”的作品都表达了这个创作脉络。

阿布拉莫维奇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早期单纯以身体为媒介挑战身心极限的一系列尝试(1972-1975),到后来结识德国艺术家乌维•赖斯潘(Uwe Laysiepen,简称乌雷Ulay),开始两人长达十二年的合作伙伴和情侣关系(1976-1989),再到离开乌雷(Ulay)后尝试将行为艺术与其他艺术媒介更广泛地相融合的新探索,注重语言和行为的偶发性,并结合歌唱与舞蹈,借助舞台剧的形式深入挖掘行为艺术的诸多可能性(1990年至今)。

第二个话题谈到“当代传媒影响下的行为艺术问题”

我可以结合阿布的案例来谈。阿布早期的推崇纯粹主义,在行为艺术表演时不作纪录,后来依然接受了媒介传播的推广,这就引发我们对传播意义和行为艺术价值的思考。传播和独立创作并不矛盾,传播会使行为艺术的功能更加强大。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一种体现,传媒是快捷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与人勾通的平台和渠道。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就像科技一样怎样利用才是关键,需要传媒具有特质:底线和责任、良知。传媒可以传播积极的思想,起到普及教育、改革的作用;也可以为了生存被利用而传播消极的思想,被物欲消费所利用成为包装的资本运作工具,最终成为利益的权柄。传媒对于行为艺术的表达是否具有冲突,这也是当下讨论的话题。传播媒体是推广一种思想和责任,让更多人引起共鸣,还是有积极的意义。行为艺术不论什么艺术媒体都需要推广才具有社会参与性价值,不然我们也不会知道阿布和她的经典作品。传媒有很多形成和方式,现在更加快捷更加广泛。另一个问题从行为艺术角度来看待传媒的意义:作品的价值是否有了传播就会改变对艺术的真诚态度恶劣或独立性,也不一定。因为对艺术创作是否真诚和传媒有直接关系,但因人而异,当然有了传播的欲望,也会影响对艺术的真诚度和独立性。但我建议把艺术创作和推广分得清一点,在创作时不能受传播的诱惑或干扰,不能改变你初衷的真诚,创作成品之后的推广可以传媒化,不必要排斥传媒,这样两个关系才能正常化。这个时代也逼得行为艺术家必须传媒化,不然就成了自娱自乐、无法生存。

中国行为艺术从86年到现在争议最大的是事件新闻性艺术,而媒体为了新闻性播得眼球,必然把事件的新闻性放大,断章取义,改变艺术价值的真实性,借这个机会我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行为艺术圈和现实社会一样经常有事件爆出,然而行为艺术事件能经得起历史沉淀,并进入历史的还是很少。很多艺术新闻媒体不是以艺术的价值为前题,自己无力对艺术的价值进行判断,而象很多娱乐绯闻一样炒作,为了名利作为一种策略出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容易给社会造成一种误解。认为闹出事件的艺术就是好作品,让大家一谈行为艺术就“害怕”,分辨不出哪些作品有价值,哪些作品没有有价值。另外行为艺术在传播和记录中必定损失很多感受,比如现场气味、声音的缺失,也会改变行为艺术的价值。
我就针对这两个话题谈这么多,下面请李明老师再谈谈。
   
李明:今天对青岛本地的做行为艺术的人来讲是特别欣慰的日子,行为艺术在青岛生存的土壤空间相对较小。今天有这么多的行为艺术家在天泰美术馆做这样的展览和行为作品,最大的行为是对这些年来坚持在本地进行行为实验和努力的艺术家的一个肯定和鼓励。
阿布,不论是对青岛的行为艺术家还是中国的行为艺术家有重要的背景,就是阿布曾经生活在相对不自由的制度和思想环境下。而我们大部分的在这个土壤做行为艺术的行为艺术家,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跟阿布有很多相似,用身体表达情感、观点和态度,呈现出来的必定是对身体和思想的一种批判。所以我特别赞同,如果抽失掉行为艺术中的批判性,抽失掉行为艺术中的质疑,很容易沦落成类似的中国传统的水墨显式的东西。它的干预性、社会责任和承担,应该是所有做行为艺术的当代中国艺术家所不能推卸的责任,尤其是面对各种混乱的、颠倒的价值社会问题的时候,我希望也愿意看到更多的这个土地上的艺术家用更好的形式呈现出独立的有思想的态度。
就说这些。
   
梁克刚:行为艺术在中国全境都是很艰难的,一方面这种创作方式距离普通大众比较遥远。另外,跟现实之间的关联度,创作的震撼度,产生的震动和影响是比较大的,一般被视为比较危险的艺术形态,行为艺术家也很难商业化。作品做得再好,很难靠行为艺术本身来生存,国内能够靠行为艺术本身来生存的艺术家非常少,可能会通过一些大的机构提供经费做作品,包括售卖作品的文献与图片来维持生存,在全世界来讲,行为艺术都是比较艰难的领域。但是,恰恰它又是一个最有力量的作品方式。
在艺术创作的领域当中,门槛最低的是最难做的。当然,在我的理解当中,摄影和行为艺术是最难的,因为这两项是最容易进入的。摄影,现在的数码相机很简单,现在手机的拍摄像素都比十年前的相机好得多。行为艺术也是如此,你的行动就是你的作品。恰恰是这两个没有门槛的领域,想做得好、做得棒,是最难的。因为绘画有技术门槛,雕塑、绘画都有技术门槛。当然,这次的活动是青岛第一次跟行为艺术相关的学术活动,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大家更多的了解行为艺术,因为行为艺术被妖魔化得很厉害,甚至在座的也有人开玩笑“你是不是在做行为艺术”,比如做一个特别搞笑的、八卦的行为的时候,就会说“你是不是在搞行为艺术”,也就是说“行为艺术”在现实中是一个贬义词,实际上张海涛老师也谈到了,这是传媒的一种误导,大量的非常严肃的、非常有质量的行为作品没有被报道,公众媒体关心的是怎么样吸引眼球。比如昨天晚上有人裸奔,在栈桥或者人口密集的地方裸奔,这个大家很关心,登在报纸上就会提高销量,实际上这不是至少不是一个高质量的行为艺术。大量的真正严肃的、思想的行为艺术作品,没有机会被老百姓所了解。
所以今天也特别请了一些媒体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接触行为艺术家,你看在座的行为艺术家没有哪一个像神经病(笑),都是帅哥,都很有思想,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包括年轻的艺术家,今天也来了很多学生,非常好,青岛的学校很难去开一个行为艺术的课程,假如开的话我会把这些老师们请来给你们上课,你们通过这次活动是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了解行为艺术。其实,行为艺术是最低成本的,你绘画,买不起颜料、买不起画布,身体就是你的材料,你可以创作,当然好的作品要有思想、要有情感,要有足够的力量打动别人、震憾别人,甚至让别人厌恶,也是一种影响。
所以,我们这次活动的初衷,期望让行为艺术家的每一件事情在青岛能够得到正确的传播,未来也希望看到很多年轻人参与到行为艺术创作行动当中,青岛是行为艺术的落后地带,我们这次做文献展,就没有办法找出太多的作品案例,特别是本地的作品。像成都、北京,包括方洲做的澳门的大型活动,带动效应很大。很多城市,包括西安,都有很强大的行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团队和艺术家群体。接近三十年的时间,基本跟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是平行的,出了非常多重要的行为艺术家。青岛是行为艺术的落后地区,有点像沙漠地带,我们希望这种创作形态引入到青岛,也鼓励青岛的艺术家参与到行为艺术当中,让青岛的生态更加丰富和多元,也是这次活动创办的出发点。
下面我们请臧杰老师,他既是非常重要的批评家,尤其对民国美术包括青岛市早期的美术发展史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出版人,良友书坊的掌门人。他最近也做了行为艺术的作品,他们都知道,原因就不提了,专门有人打招呼希望我们不要提敏感的事情,我们心里知道就可以了,我们请臧老师讲讲他对行为艺术的感受。
   
臧杰:谢谢大家。克刚讲的一个话题很有意思,刚才克刚讲了“开会睡觉”,特别有意思。开会睡觉的形态有两种:一种形态是真困了,开着会睡着了。另外一种形态是像俞老师这样,故意睡着的,他去开会就是为了要睡觉。这样一种方式,把自然的生理的感觉作为主观的因素,让这种因素对整个现场有直接的反弹和反应,某种程度上就有一定的行为艺术性。刚才克刚讲了一大套,其实我对行为艺术的理解只能从个人做文化史的角度上做一个理解,和大家做一个交流。行为艺术从形态上来讲,有和自我关联的,有和生命的极限,和人类的生存关系关联的,也有和现实关联的。
我最近在考虑一个问题,艺术跟现实的关联的问题,用什么样一个话题总结这个东西呢?可以这样说:艺术是有限度的。一旦一种艺术方式用于干预、批判甚至要影响现实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东西其实很无力,是有限制的。比如要反对某件事的时候,会发现原来革命当中教给我们的形式更有效。比如发传单、去街头演讲、游行,这些方式,原来用于社会革命的方式(从小都是学革命史长大的),这些东西作为现实的时候远远比艺术有效。但是,任何艺术家都要面临一个问题,作为艺术家,作为一个做艺术的人,如果篡越了原来做艺术的角色,你去发传单、去街头演讲,没有问题,这种方式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进行的行为,或者你作为一个革命者去进行的一种行为,已经远离了你作为艺术家本身的行为,只能起到艺术家社会角色的作用,而不能起到艺术本身的作用,这就为艺术提供了限度。你会发现,艺术需要个人化,它在表达的时候往往是个人的主观性。如果吸引或者团结其它的群体做这种表达的时候,其他的人也要配合这种表达,只能是某一个人的作品,或者只能是某种方式的作品,它没有社会活动家的方式更直接、更有力。
另外,行为艺术的作品在干预现实的时候,要有艺术的特性,又要有隐喻性,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要作品化。这些都使得它在干预、批判、影响现实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在民国时期,为什么木刻“运动”是中国现代运动当中最完整、最有力、发展最深远的运动?木刻运动不仅仅是创作成本低,甚至比水彩成本低,找个木板刻刻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复制、可以街头传播,这些都和当时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期,或者当时很多有意图干预现实的艺术家,他们要表达表现自己,他们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更符合艺术的社会性,更能够形成艺术的传播力,最恰当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木刻,任何一个画家都需要到一个有效的空间里看,那时候没有微博、没有网络,一个作品能产生的影响力,那时候虽然也有大众媒介,但大众媒介的印刷质量、传播力相对比较小,只有用木刻的形式才能更深入人心,可以贴到街头,传播到别人手中,可以随时在报纸上作为插空填补报版的使用。
我们现在想,鲁迅先生之所以在民国时代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这样一种方式,或者推广推动这样一种方式,有他的价值和意义。而我们今天讨论行为艺术话题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现在做的行为艺术同样面临着很大的限制,这个限制就是媒介的限制。如果没有媒介做有效的传播,不管是平面、纸媒还是网络媒介、电视媒介,如果没有这种媒介作为传播手段,行为艺术要显现它的力量,也很难。如果没有“蜜蜂”出《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这本书,我们要深入了解阿布需要花很大力气。
我在这里就表达这样一种心态,很多时候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有时艺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做艺术也是解决不了问题。
我就说这些,谢谢。
   
张海涛:下面由这次出版《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的出版人张业宏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张业宏:没想到今天会来这么多人,人数不比北京少。我跟青岛这边有两次接触,去年这时候来了青岛,去年的时候青岛在植树,大家都在反对植树,今年来的时候前两天大家都在反对PS这个事儿。每次来青岛,城市都充满着口号性的东西。昨天晚上馆长请我们吃饭,很丰盛的海鲜、啤酒,真是饕餮盛宴。我想如果PS上马的话,今后再想吃丰富的海鲜、啤酒,也是比较难的事情,因为这些年由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加剧,各种各样的污染项目在上马,很多城市包括地下水资源都在被破坏。像青岛的城市,市民需要这种行动精神和意志,这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可能这种行为比行为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有影响和现实意义。
之前出版阿布的作品,当时我个人也不是理解这个艺术家,感觉她的作品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当时作为普通读者的理解是理解不到她作品的魅力,包括对中国行为艺术也有一些偏见,与生俱来的偏见。但是在印刷前我看了书稿,就从普通的书稿提升到一个重点读书。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原因?我想是阿布的作品把我打动了,也是这本书的文本把我打动了,把我带到一种全新的认识上,通过这些文本发现行为艺术有非常独到的魅力。
很多人一提行为艺术,脑子里马上会出现奇形怪状的人体彩绘,包括媒体上的一些报道。但是经过这本书的出版,很多人一提行为艺术,脑子里出现的会是南斯拉夫这个女人的形象,就是阿布的形象,会想起阿布这本书。所以这段时间我们也一直在多这本书的推广,昨天在北京机场来青岛的过程中,看到这本书在机场也有上架。我问售书的服务员说“有没有封面上女人脸上有蝎子的书”,她说是阿布吗?很快就拿给我这本书。还有这本杂志上精品购物指南,用三个版面做了阿布这本书的报道。所以,通过这种正常的出版和传播行为,可以让读者知道什么是好的,实际媒体也有一种判断力,当这个作品打动了千万人之后,会得到应有的关注。
阿布的作品,当时我们判断这个书稿的时候,把一个普通书稿变成重点书稿的原因就是出版行业的三种常规元素:有种、有趣、有料。像封面上这个作品,当一个蝎子在人的脸上爬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是什么后果,如果稍微内心不安宁或者气息稍微乱一点,蝎子很容易就蜇到她。“有种”在阿布身上是非常明显的特征。“有趣”,这本书暴露了很多阿布有趣的一面,比如一个女人很讨厌自己的大鼻子,这是西方人无法避免的,自己也比较排斥。另外在一张桌子上,用很长的时间面对700多位观众,这里面也有一个爆料的地方,就是跟情人在做作品的时候,最后几次她的情人坚持不下去了,原因就是作者总结了比较有趣的原因就是阿布的屁股比较大,这些都是我们正常看一个作品的时候无法看到的东西,在这本书里暴露出来,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有料”,这本书基本把阿布身边亲密接触的六十多个策展人、美术馆馆长、从小到大生她养她的父母,都做了大量采访,阿布对这本书非常认同,也是唯一授权的一本关于她的传记,所以从常规意义上的出版来讲,这三元素都有。如果这本书没有这三种元素,我们不会出版。所以在阿布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智慧,看到了爱的一面,也看到她勇敢的一面。
一本书和艺术领域的关联,前天微博上有人也在说关于阿布这本书的事情,有人觉得费这么大力气推这么一部作品,还有今天这么多人去讨论这个作品,有人觉得带给这个女人面子,或者觉得中国艺术家太不自信。实际这个事情我在微博上也提出很多看法,并不是我们不自信,在接触西方艺术的时候,包括每个人在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在面对一些艺术的时候,需要有勇气去研究、去琢磨,吸收别人比较好的东西。像许多西方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面对西方的理论和哲学或思想无法解决作品创作的背后的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们在东方的元素里吸收大量的经验。比如阿布身上有很多东方的影子,在她作品创作的后期非常影响,也是她来中国作为“情人长城”作品之后非常大的分水岭。阿布在后期已经向中国学了大量东西,那我们国人包括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学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更重要的也要借鉴西方的东西。恰恰是迄今我们国内艺术家非常自信的状态,并不是说不自信。
在这个方面,我个人的感觉是中国的行为艺术家包括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非常专业和好学,行为艺术也是非常小的一个分支,平时国内也很少有关于行为艺术的研讨和会议,包括做一次行为艺术节现场展示的时候,也非常困难,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环境上,包括从收藏群体来说,这个艺术形态生存的环境在中国是非常恶劣的。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够让行为艺术这种最廉价的艺术表达形式进入寻常老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一种表达、艺术创作的载体,可能对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好处。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领域需要大量的从业者和工作者能够静下心来认真交流,我认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让中国当代艺术在理论上能够有一种进步,现在毕竟是所有经济建设、国家建设过程中,发现我们的理论是滞后的,或者说对这种案例的总结落后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希望通过这本书,要连续出版、连续推出一批跟行为艺术有关的或者新艺术形式有关的,比如这本书里面的阿布特别推崇的艺术家是台湾的谢德庆,阿布在比耐力的时候真的是比不过谢德庆。还有国内的艺术家陈进老师的作品,他也是国内行为艺术的主要策展人,陈金先生关于行为艺术的奉献,是国内艺术家少有的,对中国行为艺术的发展做了大量推动,我们也会出版类似这样的出版物。
通过这本书,目前北京的研讨会已经做完了,现在来到青岛,下一站还会去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等,希望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都能够一起来交流。以阿布这本书为起点让群众参与,是比较好的契机,她可能不是行为艺术领域最好的艺术家,因为“好”的标准每个人评判不同,但她恰恰是国际上行为艺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我个人认为会有很多人因为她喜欢上行为艺术,喜欢上这种方式,可能对中国的行为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会持续做一年的这方面的努力,从出版的角度也比较担心对于一本书是否会有负作用,是否会让读者走入误区。所以我们在这本书的封底上也印上了“未成年人请在监护人的指导下阅读”,所以我们也有创作的底线,就是你不要伤害别人,包括伤害自己的状态,也尽可能不去伤害,我们之前也做了一些探讨。
从出版的角度看这本书,我个人就先跟大家聊这些,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青岛更多的思考,让行为艺术在青岛发展,以后有更多的行为艺术作品在青岛出来。
   
张海涛:下面由OPEN成都艺术节策展人、发起人陈进谈一谈。
   
陈进:不好意思,来晚了,之前在外面在做作品的准备工作。这个研讨会是关于欧洲的女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的关系。实际这本书我没有看完,看了一半。但是以前对阿布还是做过一些了解,实际上对我个人而言,阿布前期的作品,我并不是太喜欢,因为她里面带来的体验也罢、方式也罢,总会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伤害,每一幅作品甚至都没有完成都会被送到医院。到了她和情人两个人做作品的时候,我觉得关于两个人的关系问题,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做了很多探讨。当然不是说她前期的作品表达形式我不喜欢,而是进行的方式我不喜欢,但是前期进行的精神上的探讨,我还是非常喜欢的。到了后期,她对中国的文化、禅宗、佛教的结合,走向内在。她前期基本是外在,通过身体的反应得到的作品。可她后期基本都进入到自己身体的内部,用心灵去感受,这种东西我更喜欢一些。
行为艺术在中国非常艰难,因为对于大众来说所接受到的资料和看到的现场非常少,不知道在青岛是不是第一次做现场(梁克刚点头)?青岛这么大的城市,这么发达的一个旅游城市,今天才是第一次现场的交流,对大家来讲肯定比较陌生。很多人讲,为什么要用行为艺术?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我大概地说一下。
我们传统的艺术,雕塑、油画、版画、国画、书法等种种类型,包括戏剧、电影,这些艺术从方式上讲都是需要一个结果,艺术家创作一个作品给观众看到的不是过程,而是一个结果的展现。行为艺术在拓宽艺术的表达方式,突破了对结果的展现,更强调一个共存的时间和人之间的关系,它的好处是人有个体差异,有的人适合画油画,有的人适合做雕塑,可能有些人不适合做油画也不适合做雕塑,那么他就多了一种展现自己方式的途径。
我觉得我们看现场是第一次,会发现艺术家跟观众会有互动,不知道青岛的艺术家和青岛的观众,包括我们做作品的时候,这种互动的能力,待会儿希望大家能够参与一下。
谢谢。
   
梁克刚:这样,我们从外地请来的嘉宾大家也都说了,其实这一次并不是讲演,而是一个交流,希望能跟青岛本地的艺术界、媒体界或者说普通的朋友,大家能够有一个对话。下面我们想把话筒拿到对面,我们先请赵宝山老师,青岛的一位艺术家和收藏家,也比较有担当的一位人士,请他讲两句。
   
赵宝山:行为艺术在青岛当下的尴尬和困境。我讲一个案例,前几天要策展一个行为艺术,完全是非常温和的,结果被误读了,还有的人以为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实什么事情都没有。我的行为艺术表达的就是对城市的感受,有关方面还是有了误解甚至是误读,就会问“你这个行为艺术有没有什么口号?或者说上街游行。”在这里也澄清一下,我只是做一个关于我对城市、对生命的感受。我希望将来大家不要一提行为艺术就以为有别的事情发生,刚才臧杰说的很好,艺术跟政治还是有区别的,因为艺术是真正自身的一种体验。
我就说这些。
   
梁克刚:下面请青岛的艺术家刘传宝先生,刘传宝老师是青岛80年代最早的艺术团体,“太阳社”的创办人之一,他们在那个时候就有一些行为艺术的实践,当时我们做1987年文献展的时候,也有很多照片,几个团体的成员一起来做行为艺术的记录,我们请他谈两句。
   
刘传宝:今天是一个“行动日”,应该感谢来自中国的行为艺术家给青岛带来的春风,我们非常感动地感觉到这种新的东西来青岛确实是第一次,我在青岛土生土长,青岛很多艺术活动也好,过去和现在,基本上我都知道一些,但是像今天这样的研讨会,还有阿布这本书的发布会、讨论会,在青岛是第一次,这对青岛的艺术家和关心艺术的朋友是非常好的信息。
确实像宝山说的,青岛的艺术家很尴尬,有很多问题,臧杰刚才也讲了,行为艺术和革命家相比,很弱小,但是艺术有它自身的价值,艺术家表达对生命的感受,确实和政治有些区别。当然了,艺术家也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有一种对现实不妥协的精神,我觉得青岛应该经常有这种超前性的艺术活动,天泰美术馆这几届美展,恰恰就表达了这种先进性的状态,这一次对青岛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们,是一个好的契机。
谢谢大家,希望你们经常来青岛。
 
梁克刚:下面我们请财经日报的主编张逸之老师,也是一位前辈艺术家,刚刚参加完我们上一次“新水墨”的展览,同时他也是一位批评家,我们请他来谈一谈。身份是双重的,又是媒体从业人员,需不需要检讨一下以前对行为艺术的误导?(笑)。
   
张逸之:因为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也没有做发言的准备。首先也是想表达对天泰美术馆以及克刚兄,包括今天来到青岛的各位老师,表达一种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大家都知道,在青岛的这种环境下,包括上次做的“新水墨展”和这次“行为艺术展”,绝对是具有开创性的概念。其实通过这样的机会,也督促青岛的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媒体,包括艺术的受众和爱好者,要深度思考艺术前沿的状态。
为什么对今天的选题感兴趣呢?在中国,经常听到很多人随便在一个场合就说“你这个样子像行为艺术”,把行为艺术已经变成泛化的、不准确的东西,对所有人来讲有必要对行为艺术做一个真正学术性的、实质性的认识,我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对行为艺术也进行过学习。我有几点感受,跟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
第一个,我们说现代艺术的极致化的状态就是抽象,我觉得后现代艺术就是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是后现代艺术的状态,是今天所有搞艺术和欣赏艺术的人绕不过去的过程,我也特别尊重和感谢在青岛勇于做行为艺术的艺术家朋友,或者给行为艺术提供土壤的朋友,是我们特别要感谢的。
第二点,也特别担心一种误读。人们很容易把行为艺术误读为表演艺术,同时又很容易把行为艺术和政治行为(示威、游行)挂钩,反而这两样对行为艺术来讲都不是特别重要的,甚至是要避免和界定的,这是特别担心的一种状态。
最后一点,因为阿布艺术家我也学习了很长时间,没有深入了解,一直在学艺术史的同时在学习她。刚才讲到了阿布和中国行为艺术的关系,可能在世界上这么多著名的行为艺术家里面,阿布真的和中国尤其是和东方的文化艺术精神有非常重要联系的人,尤其是后期。刚才大家都看到了,对东方的宗教、禅宗、佛教,有非常重要的体验和行为,特别通过她身上对今天的东方的艺术家面向世界全新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渠道。最近一段时间,从我们自身的创作都在感受,现在很多搞当代艺术的,包括进行水墨创作的,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找到东方文化精神的原点,从这个原点出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特质的艺术,从阿布身上来讲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借鉴。
就说这些,再次感谢天泰美术馆的活动,也呼吁媒体朋友用恰当的方式多多关注青岛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家,谢谢。

梁克刚:谢谢。旁边是《东方航线》的主编邴琴老师,也是资深的媒体人,特别热心天泰美术馆的活动,每次重要的展览都会来支持,我们也请她聊聊。
   
邴琴:我想说的行为艺术作为最有争议性的载体,长久以来被很多行为所连累,很多人打着行为艺术的幌子,实际只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把行为艺术拉低了,我觉得后期需要为行为艺术做一个更高质量的门槛性的定义。我们要做一个界定,到底什么样的才是行为艺术。刚才张业宏老师提到了阿布的行为艺术,我个人对这个比较欣赏,包括我跟朋友在私下里也有探讨,阿布有一次把身体自由地交给每一个可以接触她的人,她做了一个事先的声明,就是“允许你对我的身体做任何处理,包括伤害,但不会追究你”,开始的时候大家比较保守,可能只是在她的脸上用口红画一下,但是到后来就有人用刀片去割她的皮肤。她最后就做了一个总结“当你把权力完全交给大众的时候,就会失控”。这个行为艺术就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做了深刻的证明题,这句话非常经典,不仅用在艺术上,用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都非常有意义,这就是行为艺术的贡献。
如果你要把你的一些行为定义成行为艺术的话,就要看有没有一定的贡献性,包括思想上、影响上,这样对行为艺术真正本位的回归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今天也请了很多青岛本地的艺术家,考虑了一个年代的问题,我觉得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整个艺术界是非常活跃的,经历了混乱、安定之后大的激动的爆发期,所以80年代是非常幸福的年代,也是成长期以后经常追忆的年代。70年代之后的人,基本上在非常保守的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大家的思想界定里面,在生活和工作中“规矩”这个词界定的特别深。从这方面分析,如果行为艺术的后期发展会有更好的前景,我比较寄希望于90年代和80年代的这群人,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接受的生活教育更加无拘无束、更加开放。反观当代的艺术包括行为艺术,其实有一个问题一直想得到一个解答,为什么行为艺术是最具争议性的话题?比如在生活中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好,可能是一笑置之,就不理了。听到一首不好听的歌,也只是一笑而过。但是如果有人做了行为艺术,就会引起非常大的反响,不管是政府的政治性还是民众的眼光,都会特别不同。如果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为什么现在的油画也在画身体而已经被奉为艺术了呢?行为艺术一直徘徊在边缘,是作为艺术家要去讨论的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把它从边缘化拉到一个能走向台面,真正让大众所接受所普及的,这方面是需要继续提高它的影响力。
认识比较浅,谢谢大家。
   
梁克刚:下面请《深蓝杂志》的主编肖瑶女士,她也是特别热心我们美术馆的各项活动,支持非常大,这次也是难得的机会,是国内最好的行为艺术家和本地的一个交流,我们听听肖女士她的感受。
   
肖瑶:我特别不敢发言,因为参加过天泰几次活动,每次都要发言我觉得特忐忑。我是《深蓝杂志》社的主编,我跟朋友说过,我说作为媒体人,我一直把自己当成艺术的旁观者,尤其去年天泰美术馆成立之后,我这个旁观者做的特过瘾,因为来参加过好几次活动,每次都能认识到很多老师,认识到很多好的作品,也会看到青岛艺术的进步。
既然说到这本书,说两个事:特别惭愧,知道阿布是今年3月份知道的,就是3月份那个新闻,我每天有听新闻的习惯,打开新闻看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她的鼻子,感受特别深,出于做媒体的习惯就去百度搜了一下,印象最深得就是刚才邴琴说的阿布那句话。长这么大,第一个有印象的行为作品,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看到张环(音)的“十二平方米”,当时很不懂。一直到阿布说的这句话,后来还跟邴琴交流过,我说我这才知道行为艺术是干什么的。所以3月份的时候就看到了阿布的这本书,大家都在那儿聊天,我就看了半天。张总,给您汇报一下,我们杂志新出的这刊就是主推这本书,刚才有人说传媒是个双刃剑,我想说的是现在我已经开始喜欢这个东西,只要有一点点兴趣的这个人,都会一步步去研究。所有的艺术,包括行为艺术,包括这个人,包括其它本来熟悉和不熟悉的东西,只要它是好的,总有一天会被我们认知,不管传媒起到什么作用,总会有好的和不好的,我们就看看好的就好了。
就说这些,谢谢。
   
梁克刚:我们今天还特别有幸请到了王俊女士,特别有思想的一个人。
   
王俊:今天来参加这个活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概念非常重要,当你认知一个事情首先要知道它的概念,我们只能看见我们听说过的东西,就像现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可能觉得这中间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听说过这里有空气,所以我们能看到空气,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个是摄像机,但是人的注意力是很宽阔的,但又非常聚焦的,只有知道那是摄像机反映出概念来,才知道它是摄像机,但是如果没有听说过的话对这个东西是无动于衷的。我觉得青岛也是这样,在整个艺术当中,只有听说过行为艺术,有了这个概念之后,看到这种东西才会有反应。
阿布这位行为艺术家,首先我认为她是美丽的,我一直坚持艺术一定是美的,长得丑的或者丑陋的人没有办法成为行为艺术家,一定要符合审美的标准,大家看到的内心当中会有一种震撼。我看到阿布,她书里讲的非常好“能量,是一种消耗和滋养”,看到阿布的行为艺术,某种程度上是挑战人生的极限,无论是她的赤裸还是她的坚持,都给展示生命这个个体的另外一种可能性。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每个人生的体验也是有限的,而我们所了解到的人生就是周围的路人甲乙丙丁他们的人生是怎样的,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些人给我们展示生命的不一样。我觉得她和她的情人之间,整个那段时间和这个男人联系在一起,从相遇到分手,是一个浪漫的故事。等到1982年之后,又想展现一个人被打得支离破碎之后如何重建,展示更好的自己。在她的行为艺术中是给周围人的滋养,只要我们在观看观察,周围这些人都是艺术的元素,我们都参与了这样一场行为艺术,有的时候除了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之外,要去探究人生的可能性。
现在我们和世界联系起来,是通过互联网、通过传媒,但是并没有借助物的力量达到极致。我们认为一本书是写作的艺术,一本画是绘画的艺术,阿布的作品给我们另外一种感觉“原来人生也可以这样”。周围不缺乏行为艺术,而是缺乏发现行为艺术的眼睛,我们缺乏这种概念和判断,最后形成推理。当你有了这个概念之后,才知道“哦,这个事情是行为艺术”,应该从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它,去发现美。而从这种行为艺术当中,能量是守恒的,艺术家对自己的消耗会对我们起到滋养的作用,所以是一种平衡。
另外我觉得阿布真的很美,无论是从面容还是身材,还是整个表达,作为一个行为艺术家是需要天赋的,她是一个天赋的行为艺术家。
谢谢。
   
梁克刚:阿俊说得非常好,阿俊提了一个标准,长的丑的就别搞艺术了(笑)。
   
王俊:我是这么认为的。
   
梁克刚:幸亏这次请的都是帅哥(笑)。我们请青岛的一位年轻的艺术家钱荣荣讲两句,这是90后的艺术家,我们很期待听听新一代的年轻人怎么看待。
   
钱荣荣:不好意思,我是90后。刚才王俊女士语速太快了,我是个慢性子,我把节奏放慢一些。我首先要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当然我不是代表天泰,我是代表青岛的年轻艺术家和青岛所有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我觉得特别荣幸,特别在青岛这种所谓的艺术沙漠里。青岛包括在国内对行为艺术都是有一定的曲解,所以在青岛年轻人里面对行为艺术了解特别少,在我的理解,行为本身是可以不三不四的,但是行为艺术首先是有自己的判断力,行为艺术家有自己的坚持和立场,知道这个行为的潜质是什么,有自己的坚持和批判,艺术家有这种责任。我也希望今天来的各位老师给青岛的年轻人上的这一课,真正让他们有一定的思考。
谢谢。
   
张海涛:我刚才听了大家的谈话,我想有几个问题回应一下。
一个是关于行为艺术的概念,我想读一段百度百科做的行为艺术概念的理解:行为艺术被媒体解释为身体艺术、行动艺术、表演艺术,就是以身体为材料做出行为表演,体验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交流、传达和转换艺术家的思想感受,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观念而不是一种视觉和审美的体验,它可以融入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体验,综合地表达人和情感,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这个话题从专业的角度说,有几个质疑点,把行为艺术解释为身体艺术,我觉得身体艺术的面相对比较窄。另外,把行为艺术解释为表演艺术的时候,其实行为艺术和表演艺术是有区别的,表演艺术它的排练性和虚拟性更强,而行为艺术它的直接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更强。这时候刚才有嘉宾,包括臧老师也提到了行为艺术的功能问题,他提到艺术好像在现实的介入面前是非常无力的,我对这个观点不是太同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影响,隐喻性和思想性很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敏锐性,其实是平和物质和经济的一个支点,但是现实介入和艺术的区别,艺术可能更夸张,它把这个更强烈、更有力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可能就与现实之间直接介入,我认为更强烈一些,更有力一些。
另外,关于创作独立性与传媒是否矛盾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有了传媒之后,好像创作是否就会不独立了。但是从当代艺术的功能来讲,传媒更大的能发挥行为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功能是传播思想和情感,最终是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如果没有传媒的话,我们可能也不知道阿布是谁,她的思想也无法传播,所以她的艺术功能就没法儿地线。但是,创作过程中不能受传媒的影响,比如说一个艺术家为了传媒改变创作的独立性或者创作的真诚度,或者是独立的思想,这个时候就会受到传媒的干扰。
另外,行为艺术为什么会受到争议?这个时候行为艺术它的特点说明了一切,它是非常直接的,可能不是一种虚拟的,有时候它的体验是非常真实的,这时候就非常有力地介入现实的时候,它表达的是最困惑的问题和最针对性的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被大家所误导,认为我们表达了最敏感的问题。比如我们表达暴力的、政治的、色情的思想的时候,认为它就是没有底线的,其实就是你表达批判一个东西的时候,为的是更积极地推动积极的东西的发展。
就说这些。
   
梁克刚:刚才钱荣荣说的是这些老师是来上课,这些老师是希望你们来拍砖的,现在把话筒给舒阳老师。
   
舒阳:有一点行为艺术的概念我想跟海涛商榷一下。海涛的说法是比较传统的,就是行为艺术跟剧场的区别。
   
张海涛:我是念的百度百科里面的,我是质疑这个理念的。
   
舒阳:实际在90年代以来,在西方,比如在英国,开始发展现场艺术。现场艺术的艺术家来自两个来源:一个是剧场,一个是行为艺术家。他们的实验剧场已经突破了所谓“剧”的概念,更强调“场”,这一点和发展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也是用一种新的概念来界定。我在英国伦敦的时候,里面就有现场门类的方式,完全不是在舞台的剧场里面,很多偶发。中国的艺术教育是比较专业化的,每个艺术家获得的教育来自某种专业,有时候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90年代末,做过很多外剧场的尝试,当时叫做“外剧场戏剧”,实际里面是偶发的,是一些行为、行动,包括现场音乐,是即兴的,包括声音,这些都可能作为一种场的结构被界定。如果我们不能拓开这个领域,行为艺术在中国发展历史上叫做“行动艺术”。“行为艺术”这个词是来自90年代早期对谢德庆的推介以及一些大型活动的影响。所以在英文里面,“行为艺术”里面有表演的意思,要界定的是怎么引入一种艺术,怎么描述一种艺术。但是在中国行为艺术里面完全看不到表演的意思,行为肯定不是表演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往往强调为了行为艺术去证明,觉得它被妖魔化。简单来说,就像绘画,我们现在是用行为艺术涵盖了很多具体的不同的艺术方式,他们都是和身体现场有关的方式,如果我们今天转换一下,我们今天谈什么是绘画,这个概念就比较宽泛,不能够确立的描述,因为有水彩、水墨、油画等等,妨碍于感受具体的艺术作品,把它过度概念化,这种概念化和外延有关系,外延太大了,内涵就少了,这是语言自身的概念问题。
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发展一些理论的技术,包括描述的方式来比较准确地、恰当地、更加具体地涉及到不同的艺术方式。我并不是说反对用“行为艺术”,因为从90年代以来已经形成了谈论艺术的一种传统,但不要把它当成某一种艺术门类。因为行为艺术在艺术史上形成学理化比较晚,就是因为它的功能是突破传统艺术类型或门类的一种界定,可以说行为艺术是采用的非常广普的方式,它的核心是做刚才各位讲的批判性、颠覆性,要颠覆的是某种主流文化的僵化,要拓开一些领域,必然不是建立某种殿堂或者体系化的艺术出现,我们今天为它证明不能够再把它放在博物馆式的、高高在上的、固定不变的概念来描述的艺术,这也是行为艺术的活力所在。
再一个,行为艺术在西方的发展,在19世纪末,最早是现场的叫“行动诗歌”,是在法国,当时一些诗人把诗歌撕碎了,字母随便洒落进行偶发的拼贴然后进行朗读,其实行为艺术是突破各种艺术边界的,如果今天过于强调限定这种边界,无疑对这种艺术的发生和专注的点有所偏颇,会让我们的思路重新局限于另外的某种固定的艺术样式。
   
张海涛:我也回应一下,舒阳说得非常对,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行为艺术和剧场它的界限不是那么清晰,或者说互相融合了。但是我还是希望行为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不能说因为融合了而不提倡它的优势,结合阿布的经历就想谈一下关于行为艺术和剧场的关系。阿布早期是非常抵触戏剧化、剧场化的,她到后期跟戏剧或者影像融合的时候,她在行为艺术向戏剧融合的过程中,还是提倡一种偶发性或者侧重于行为艺术的特点,舒阳说得也对,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有很多融合,但是我个人认为它还是有侧重的地方。刚才我们假设了一个话题,我们把这个侧重拉大一点分析,最终表达的思想和观念才是最重要的,利用各种途径或者是融合,最终表达的东西更重要。
现在时间差不多了,观众有什么问题可以跟嘉宾互动?
   
梁克刚:有没有朋友提问题的或者跟嘉宾进行交流的?
   
观众:大家好,我叫刘肖君(音),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大家都说中国没有优秀的行为艺术家,其实最近很巧我是在看《红楼梦》,我觉得林黛玉本身就是很优秀的行为艺术家。第一个,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凄美爱情故事,林黛玉是天上的降珠仙草,神鹰伺者是来灌溉仙草的,下凡之后是用一生的眼泪来灌溉,是很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我觉得也是很优秀的行为艺术的一场盛宴。第二个是黛玉葬花,也是很优秀的行为艺术,表达了黛玉对自然的美景、美物的感受和她的情感。再就是通过我看阿布的这本书,对她个人的了解,一个女人除了要有对爱情的执着以外,要有自己独立的能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能力和价值,如果阿布失去了爱情,可能现在人们了解她的东西会更少,但是她通过艺术本身把她的爱情给表达出来,会让人感觉到阿布本身对待爱情的态度或者个人生活的一些经历,这就是我个人的见解,希望老师给我一些批评。
   
梁克刚:感谢这位同学,她的研究认为是我们中国人发明了行为艺术(音),建议把林黛玉写进世界美术史,葬花是第一位行为艺术事件。
   
张海涛:刚才这位观众的提议,这个表达只能叫行为的表达,而不能叫行为艺术的表达,行为艺术加了“艺术”之后,一个宗旨是必须有艺术的转换,还有艺术史的脉络,还有艺术家非常人的敏锐的表达能力。我们不能把行为和行为艺术混为一谈,不能说文革就是最大的行为艺术,二战就是最大的行为艺术,这是不正确的。黛玉葬花是现实中的行为表达,而不是艺术的表达。
   
梁克刚:我们对张老师的批判进行反驳,黛玉葬花是很艺术的行为艺术。
   
观众:张老师好,我个人是戏剧爱好者,在剧场有一个门类叫肢体剧场,特别想听一下舒阳老师和张海涛老师给大家再谈谈肢体剧场和行为艺术的区别,或者你们个人的看法。为什么我们要把阿布的创作定义为行为艺术而不是肢体剧场?谢谢老师。
   
张海涛:我们刚才已经谈过这个问题,发展到这个阶段,是可以融合的,但是我认为肢体表演性和排练性更强,当然也有偶发。但是我认为行为艺术的体验性和直接性,现场感、互动性更强。
   
观众:可是肢体剧场已经脱离了戏剧的观演,更多的也有现场的互动和观众的互动。
   
张海涛:就是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还有很多融合,但是最终还是有点模糊的,我个人还是提倡它的侧重点。
   
舒阳:最近国内比较活跃的是林君建(音)肢体剧场,首先国内肢体剧场的从业人大部分来自舞蹈,当代舞蹈在世界上的发展也有这样的趋势,过去的芭蕾舞、民族舞等等一些界定,所谓当代舞很多都是跟行为艺术是交叉的,互相介入的有很多。像凯奇早期的合作,都在美术史里面经常被提及。肢体剧场首先限定在肢体,行为艺术是一个大帽子,里面有肢体艺术,肢体艺术联系比较紧密的就是身体艺术,但是也有一个方式不大一样,当我们强调剧场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不是在讲身体本身,是在讲一个场合,这个场有重合的部分,但是强调了一种方式就是要设定某种空间的概念,肢体如何在里面展开,可以是日常的,也可以是专业训练的。但是身体艺术没有场的概念,场是自然形成的现场的“场域”而不是剧场,所以在这个逻辑上有小的区别。再一个,身体艺术比目前的肢体剧场更加深入,比如我们诉诸到身体本身,像奥兰给自己身体做手术,这个就没有用肢体剧场来做,它就是一个外科手术,把自己的身体变形用图片展示出来。剧场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如果你的实验性还在于剧场的概念里,那么剧场的所有因素就成为要考虑的一个方式,但是身体艺术不用考虑。
谢谢。
   
观众:我问一个问题,阿布这本书给自己设计了一个葬礼,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她的遗体,剩下两个棺材分别放遗体的模型。葬礼之后要做成自己身体的蛋糕,然后给所有人一口一口分享掉。看到这里觉得她是非常有想象力的行为艺术家,这是有原创性的,但是我觉得行为艺术是可以模仿的,阿布这样说了,中国的行为艺术家也可以按照这样子来。但是我们没有感受到,因为我们没有现场的体验,但是看视频的话可以感受到行为艺术家能量的传递,阿布的能量是非常强的,包括表情以及周边人们细微的变化,中国的行为艺术家很大程度上一个是他在模仿,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他知道国外有这样的行为艺术家从而模仿出做出一个行为艺术,另一个是他的能量非常弱,看完了就看完了,而不是像阿布这样,你会想象假设你坐在那里,会有怎样的感同身受。这种行为艺术家的培养,画画可以教、写作可以教,但是各位专家,你们认为如何培养行为艺术家?
   
梁克刚: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模仿的问题,不说模仿,抄袭,抄袭是艺术里最大的耻辱,好的艺术家特别抵触,哪怕是无疑间撞车也会放弃,创造是艺术的核心价值,艺术家视独创性、唯一性为最高原则,无疑间撞车只要别人做得比他早就会放弃。有一种是细仿,可能是调侃的,也是一种艺术方式。你说的中国艺术家的模仿,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比较丢人的,山寨的,这个不能保证一辈子不被人知道,一旦被知道负作用很大的。第二种情况就是他不知道,毕竟以前接受这种信息的机会很少,会有撞车,就像专利一样,看谁先做的。谁先做的还不重要,看谁先被记录,你说是你先做的,但是你没法儿证明也不行。关于行为艺术的教学问题,比如你到了18岁以后,一定会利用拥抱表达爱慕之情,或者对喜欢的人去亲吻他(她),这是表达思想的能力和准确度,就是用行动表达思想怎么样更准确,怎么样让人一看你想表达什么,可能还是抽象的思想。比如你感觉到冷、热、生气、高兴,这些太简单了。如果一个抽象的东西去表达如何去表达,艺术家做的就是这样的东西,是用一种行动或者方式,用一种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动作行为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或者说对某件事情的感受。像这些老师已经在大学里做行为艺术的课程了,通过自己的作品,通过国际上重要的案例以及好的艺术家的作品,就可以传递给学生一些经验和方法,这个方法不是照着作品去做,而是看别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障碍。
   
张海涛:我跟克刚有一些共同的想法,你刚才说的抄袭问题,克刚刚才讲了两个,我认为还有一个,因为艺术的语言和媒介从西方传过来,我们会吸收很多西方的东西,一个是克刚刚才说的低级的模仿,就是个人能力有限,山寨的模仿。另外是挪用和复制的转换,是作为观念性的创作,是激活原作的活力,这时候的创作是第二种。还有,在西方的有些艺术,比如对媚俗艺术的表现,而到了中国,结合中国的本土、现实的生存体验,还有西方流行的波谱艺术,这种艺术要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变异,还是有意义的。
另外就是教学的问题,教学肯定是可以教的,因为阿布也参与教学。行为艺术的教学不是像别的艺术一样那么死板,可能更多的是引导或者方法论的指导。
   
梁克刚:时间原因,就不能再深入讨论,待会儿在现场大家可以单独跟老师们提出自己的问题,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