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张海涛:我们担心宋庄什么?

张海涛:我们担心宋庄什么?

2013-03-15 03:24:51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张海涛:我们担心宋庄什么?
——我们需要维护宋庄艺术品牌的责任

宋庄美术馆曾做过几届宋庄生态田野调查展,后由于资金问题而中断,原宋庄美术馆策展人张海涛曾策划过其中的一届,而且他至今已在宋庄居住了14年了,对宋庄的艺术生态比较了解。在他看来,现在艺术家最担心的就是政府的产业化和城市化给他们的创作、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下面内容是张海涛给我们介绍的宋庄存在的问题。

艺术区与产业结合是避免不了的趋势,而文化在经济面前是非常脆弱的,很多方面必定会受到冲击。宋庄的特点是当代艺术家多,包括画家、诗人、作家、音乐人、导演等,他们的创作以“纯”艺术为主,这些作品不是商业和实用性的创造为主要目的,政府为了经济效益,肯定会引入房地产、旅游、产品开发、实用美术(如服装设计、动漫影视产业)等,从而必定改变宋庄原有的以思想创造为主体的当代艺术品牌,同时被带动的是房租越来越高,生活消费成本也越来越高,艺术家的工作室也会越来越不稳定,生活压力大心境必将会浮躁,甚至要不断搬迁。798艺术区艺术家和很多重要画廊的搬出和其周边艺术区拆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艺术与商业是可以有结合点的,例如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村上隆就曾把艺术产品化,但创作和作品推广要分开看,推广可以产业化,前提要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先锋性,而且他们的作品本来就转换的是大众流行文化,这也是些特例而已。与宋庄不同的是西方的文化艺术产业以实用的产业美术为主体,宋庄应该保持原创性和当代性的基础。现在政府把纯艺术和商品化的实用美术、传统艺术混淆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会给当代艺术的创作生态带来冲击,甚至让传统的官方机构来策划和介入他们不了解的宋庄产业博览会,这样必定会改变宋庄的原有品质。当代艺术家的比例被压缩,展览的定位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那就跟官方传统机构和商业艺术区无异了,失去宋庄自己的特点,也将失去中国整体文化的多元性。

例如去年官方主办的宋庄艺术品产业博览会,把国家画院的作品作为主导展示,这样会对宋庄生态造成冲击,这是最可怕的。如果当代艺术的学术性生态被破坏,把商品画、保守的主流艺术引入,那么宋庄的当代品牌就丧失了。这里我们并不是说传统艺术不好,而是在宋庄谈传统就不合时宜,因为传统艺术在国内体制内还是主流,有大量的人群在从事主流事业,应保持宋庄当代艺术自由的主体地位,不能用把官方主流艺术强加给宋庄。

宋庄艺术工厂路的画廊多是卖行画的,路边也会有很多摆地摊的,对于这些现象大多数宋庄画家是反感的,认为那种廉价的地摊画缺乏创造力,对宋庄影响不好,我们建议他们可以去潘家园、琉璃厂、大芬村或花鸟市场卖。宋庄的底线应该是原创性,即使艺术家的生存再艰难,也要坚持这个底线。实在困难的艺术家画商品画也可以,但还是建议不要在宋庄摆摊卖,如果在宋庄将来把销售行画的市场扩大,最终会把宋庄的牌子砸了,这都是现实消费化对宋庄文化的冲击。工厂路的那些地摊是廉价的以模仿为主流的市场,与栗宪庭先生提出的平价市场不是一回事,栗先生提出的平价市场目前虽比不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但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也会切实给艺术家的生存带来希望,最重要的是平价市场的作品底线必须是原创的当代艺术品。

2004,宋庄摩托队,左起:张海涛、 老冯(冯国栋)、窦金军(注:摄影/作品文字介绍均由沉波本人拟写)

2006,工厂路(摄影/沉波)

2005,片山这一年还俗,与刘桐(前妻)携孩子又回到宋庄,在宋庄的大兴庄村租住下这处院子,重新开始艺术创作(摄影/沉波)

2006,老栗(栗宪庭)一家(摄影/沉波)

2007,申云在小堡的家门口买猪肉(摄影/沉波)

2007,徐志伟为方力钧拍照(摄影/沉波)

2008,小堡村新年夜招待艺术家(摄影/沉波)

2009,宋庄第五届艺术节开幕式,栗宪庭发言(摄影/沉波)

宋庄艺术家的生存是个麻烦事,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靠卖画维持生计,很多艺术家是靠别的方式生存养活自己。艺术家需要工作室,要买创作材料,要生活,还要去城里看展览交流,现在消费又很高,生活没有保障,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小孩上学没有户口,没有医疗保障。宋庄艺术家流动性比较大,有些艺术家2006年见798形势好的时候搬到798了,2008年以后市场不好,他们又搬回来了,甚至有些艺术家撑不下去便回老家了,有来有往这是很尴尬的处境。

艺术家的综合能力非常重要,既要创作,而且要推广自己的作品,还要具备识别、运作、生存能力和理论素养。艺术史就是“圈子化的”历史,是信息交替的艺术史,艺术家必须把握艺术史的整体脉络,掌握当代艺术和现实中的最新信息,谁能拿到第一手资料,谁就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宋庄氛围不好,有些封闭,与外界交流不多;798相对开放些,好的画廊多,眼界开阔些。网络虽然使地域不再是限制,但是很多的艺术家,观念还是需要转变。

虽然宋庄现在不缺基础硬件建设,画廊有上百家,美术馆有十几家,但是好的画廊和好的美术馆极少,缺的是软件和好的展览。虽然有十几家美术馆,但平时长期开放的就三四家开着的也不一定展览品质好。虽然很多空间挂得是画廊的牌子,其实就是个画店,自己画画,挂几张画,整体展览质量远不如798和草场地,画廊盈利的只有几家,多是跟国外藏家有联系。比如以前的龙德轩艺术中心展览不错,但后来搬走了,原因是没有市场,生存不下去,这个地方做了展览根本没人来买。工厂路那些卖行画的画店能卖些作品,因为他们搞批发,卖得很便宜,有自己的渠道。当代艺术家生存困难的时候会画一些,摆个地摊,但是在这条街上几个月都卖不出去一张,没有自己的客户。

宋庄艺术地产盈利丰厚,把地价房租都抬高了。对此艺术家深受其苦,但也无计可施,宋庄艺术家与当地村民的矛盾也多是与土地房屋有关,闹得沸沸扬扬的房讼案就是典型的例子。房讼案是这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宋庄当地村民去城里买房或上辈的房产,很多房子就都闲置下来,被艺术家买下,后来宋庄因艺术家的到来,房价疯涨,有些原房主又后悔了,国家有一项行政规定,不允许农民买卖给外来人口土地和房屋,所以他们抓住合同无效的规定要求原价收回,该案艺术家们持续争取了好几年,成为法律专家研究房讼案的典型案例,最后法院判虽判房屋合同无效,不过房子农民要收回的话必须按照市场评估价和拆迁综合指数赔偿,有些农民有能力的就花几十万收回了,大部分是不愿意花高价收回,这样判决对艺术家也算是公平。

宋庄有很多需要建设的是软实力的东西,比如品质高的当代艺术学院、艺术图书馆、大型国际博览会、拍卖会、有凝聚力的国际双年展和艺术家生存机制等,而这些迫切需要建构的资金却没有人来投资。建议政府围绕和保持宋庄当代的品牌基础上,来给艺术家生存和艺术的生态的架构作出实际作用,这样自然会带来宋庄的经济发展。文化是平衡经济的支点,也是人类精神补济的手段,文化失衡,必定人的精神空虚。我们不能一味的按经济效应来衡量一切价值,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投入和维护艺术区的品牌。

2013年2月于通州宋庄

注:本文是根据《收藏·拍卖》杂志编辑王金坪与张海涛访谈录音整理而成。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将用一生纪录宋庄的人——沉波宋庄纪实摄影档案
view.php?tid=6700&cid=30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