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文历史 >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

2013-03-01 17:19:34 来源: 百度百科 作者: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封面

书名:《“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6年8月1日) 
丛书名: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博士文丛
作者:张国庆
平装: 302页
开本:32开
ISBN:730705129X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美国文学的翻译和接受的脉络,并以此为背景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对美国“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的译介、批评的发展变化情况。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垮掉的一代”文学与中国新时期诗歌和小说之间的关系。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

导论部分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文学翻译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它与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相互关系。美国文学翻译对象的选择、对翻译作品的批评和接受,都明显受到中国当代政治、文化和文学环境的深刻影响,烙上深深的时代痕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文学的译介是一种有计划的政治行为,文学话语被屏蔽,文学译介偏离了文学自身的轨道,因此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的翻译备受重视,译本数量巨大,反映美国社会现实、具有批判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翻译的重点对象,而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翻译备受冷遇。同时。对美国翻译文学的解读和评论也主要采取社会历史和阶级论的分析方法,为政治意识形态所左右。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文学翻译空前活跃起来,翻译对象的选择标准也发生丁变化,开始重视翻译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同时也重视那些关注人与社会矛盾冲突的文学作品的翻译,这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实际情况的。作为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大批文化局外人作家的作品被大量翻译过来。

第一章对“垮掉的一代”进行了界定,并将研究的对象局限在克鲁亚克、金斯伯格以及巴罗斯三个代表作家上。本章还从道德、政治、宗教、文学、出版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垮掉的一代”的另类和异端品质。最后,本章从历史文化传统、传统文学的影响、社会现实因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垮掉的一代”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本章研究吸收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垮掉的一代”放在几百年的美国文学文化大背景下来考察,既有宏观的勾勒,也有微观的探究,有许多新的发现。

第二章论述了“垮掉的一代”文学在当代中国的翻译、介绍和批评的历史过程。20世纪60年代至TO年代,“垮掉派”及其文学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标本而受到全面的批判,“垮掉派”作品的翻译是以“黄皮书”的形式出现的,仅供批判之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垮掉派”文学采用比较单一的社会历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和分析,强调作品反映、揭露现实的思想性,并往往依据数十年来形成定势的文学“艺术性”,来否定“垮掉派”文学具有艺术性。这一期间,“垮掉派”文学的翻译是零散的,分散在文学期刊、美国文学史教科书和美国文学作品选读中,是美国文学史或文学批评的辅助材料,没有独立的主体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气候的日益宽松和容忍,中国批评界对“垮掉派”及其文学开始从历史、文学、社会、文化等多角度进行了探讨,批评和研究更加客观、全面。“垮掉派”文学的翻译也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主体地位,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本章还对“垮掉派”文学的几个中译版本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总结出这些翻译版本的得失,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误译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误译的原因。

第三章论述了“垮掉派”文学与新时期诗歌的关系。“文革”前和“文革”时期,中国社会现状同战后美国社会现状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中国地下文学沙龙青年以及知青文学群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渐渐形成了迥异于主流社会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他们大量阅读了包括“垮掉派”文学在内的西方文学作品,对“垮掉派”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迷惘、悲观、怀疑、反叛的情绪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上的共鸣,他们及时地在文学创作中宣泄了这种情感。但两者在艺术上的差异是明显的,本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后朦胧诗”颠覆了朦胧诗的抒情和意象艺术,它采取反文化、反英雄的文化姿态,创造了一种平民化、口语化和情节化的诗歌风格。在精神渊源上,“后朦胧诗”同“垮掉的一代”极为相似,可以在诗歌的创作主体、诗歌观点以及诗歌语言等几个方面捕捉到两者之间的契合之处。“垮掉派”文学,尤其是克鲁亚克的小说,存在一条很明显的主题线索:疏离—寻找—幻灭,伴随其中的还有反叛、性爱和宗教的主题。中国当代先锋、另类小说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主题,这种主题上的类似性为我们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切人口。

第四章就是从疏离、反叛、性、寻找、宗教等五个方面对“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主题进行了对比分析,意在探讨两个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另类文学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这两种文学形态的了解。在进行主题比较的过程中,既有详细深入的文本细读,也有文学发展脉络的宏观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两者在文学主题上的异同。

第五章是“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小说研究的继续,本章着重分析了中国新时期小说中存在的两种类似于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特殊人群——“迷惘的一代”和边缘人群。第一类型的人群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感到迷惘、反叛,但这种迷惘和反叛不是建立在理想主义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的,因而他们又感到无助、无能,失去了方向,常常以一种消极、自我伤害的手段对待自己的漂泊、无根的生存状态,他们缺少实际的行动,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在自我麻醉和纵欲中沉沦和毁灭。他们是中国新时期小说中最早出现的类似美国“垮掉派”的人物,本书借用现成的一个名称——“迷惘的一代”来称呼他们。在精神实质上。他们同美国“垮掉派”是一致的,这种精神实质的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者自身具有的特征:其一,他们都具有类似的文化身份,都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其二,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够发展形成自己的另类、反叛个性。另一种类型的“垮掉派”人物是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边缘人群,如流氓、痞子、顽主。他们是一批迷失自我的社会反叛者,他们除了物质外,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嘲弄一切严肃的问题,蔑视一切高尚的东西,他们是一种“形似而质异”的“垮掉派”。通过对这些小说人物同“垮掉派”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的比较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垮掉派”文学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理解。

结语部分简要介绍了“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并回顾了“垮掉的一代”留给我们的文化和文学遗产,同时也分析了“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影响。20世纪末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标榜或者自我标榜为,“中国的垮掉派”的作家,通过分析,指出他们的精神实质同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相差甚远,是“垮掉的一代”在20世纪末中国的虚幻的投影。

【图书目录】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本文中所引用的英文小说缩写表

导论

第一章 “垮掉的一代”:美国文学中的“异端”和“另类”

第一节 “垮掉的一代”界定
第二节 “垮掉的一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美国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垮掉的一代”的种子
二、文学传统的熏陶
三、社会现实的催化
第三节 “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的异端性和另类品质
第四节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一、卡萨迪
二、杰克·克鲁亚克
三、阿伦·金斯伯格
四、威廉·巴罗斯

第二章 “垮掉的一代”文学在当代中国的翻译和批评

第一节 20世纪60至70年代“垮掉的一代”文学的翻译和接受
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垮掉的一代”,文学的翻译和接受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垮掉的一代”文学的翻译和接受
第四节 “垮掉的一代”文学作品翻译个案分析

第三章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诗歌

第一节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早期知青诗歌
一、青年亚文化群体
二、地下阅读
三、情感的共鸣
四、情感的释放
第二节 “垮掉的一代”与“后朦胧诗”

第四章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小说(上)

第一节 疏离的主题:“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小说主题(一)
第二节 反叛的主题:“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小说主题(二)
第三节 性的主题:“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小说主题(三)
第四节 寻找的主题:“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小说主题(四)
第五节 宗教的主题:“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小说主题(五)

第五章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小说(下)

第一节 “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小说人物(一)
第二节 流氓、痞子和顽主:“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人物(二)

结语 “垮掉的一代”的遗产
一、永远的“垮掉派”
二、“垮掉的一代”和美国“反文化运动”
三、“垮掉派”之后的美国文学和艺术
四、“垮掉的一代”在世纪末中国虚幻的投影

参考文献

后记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人文历史 > 垮掉的一代
view.php?tid=6801&cid=68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