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风土电影笔记

风土电影笔记

2013-02-15 00:12:05 来源: 《艺术世界》 作者:鬼叔中

《玉扣纸》·洗竹蔴

风土电影笔记(节选)

文、图︱鬼叔中

鬼叔中,原名甯元乖。1967 年生于福建宁化,诗人,独立纪录片导演。广为人知的系列作品《玉扣纸》、《老族谱》、《砻谷纪》、《罗盘经》等以客家传统文化为主脉,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道出无尽的浓郁的乡愁。

在乡间行走,与那些纯朴善良的农民兄弟打交道,我更放心,尽管他们身上带着那么一点点小农狭隘,但是真诚靠谱。

古老技艺、风土民俗、道德人心几千年下来,绵绵延延,不曾断裂。我们荣幸生活在一个突飞猛进的新时代,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坏时代。很多传统东西在我们这辈可能永远消逝了。《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上的美好农事记忆,如今已是残花败柳,分崩离析,油尽灯将灭……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捶胸顿足,显然有点螳臂挡车。

重复一句无奈之言:我只能用风土影像为农耕时代唱一曲挽歌。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农耕文化拥护者,宁愿去过一个乡巴佬的生活,做一个不合时宜的怀旧者。我的风土影像,只想给孩子们留下温柔的乡村记忆。

《玉扣纸》·踏竹蔴

《老族谱》·刷谱

2009-2-25
治平畲族自治乡分管文化的乡官范衍冰,昨来电话:茜坑手工造纸开工了。马上短信我高中同学制片人黄苏建,她说,看把你激动得捡到宝似的……
茜坑,一个纯净小山村,乡官和村官带路引荐,认识作坊主胡兰山、胡兰煌兄弟。今天拍摄仅能作踩点之用。

2009-2-27
决定去茜坑扎下来,周五下班与德林、敬清开车赶往茜坑,摸黑进村,惹得茜坑狗声大作……路上忐忑不安,虽然事先让好友范乡官跟主人家联系了,仍担心人家会不会嫌烦?其实山里人早把我们当贵客。媳妇刘青香勤快地提来水桶,还抢着帮我们倒洗脚水,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
作坊主胡兰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过村支书,如今像个善良的地主(德林说这比喻也不是很恰当),温良谦让。

纸厂工人基本上是从长汀请来的,5 点起床,不午休,饭碗一放进纸寮,晚上 7 点裁纸收工,天天如此。

“做纸看纸坨,踩竹蔴看甩脚,烤纸看铺坨。”我的镜头专注一物时,沉得住气?踏竹蔴,做纸,烘纸……工人们晨昏重复同样动作……不急不躁,火候恰到。作为槽户(作坊主)居然能从做好的玉扣纸,看出哪道环节工序出过问题……剥竹蔴,榨竹蔴,踩竹蔴,打槽(轰槽),做纸(抄纸),榨纸,牵纸,裁坨,焙纸(干纸),拔纸,切纸,绑纸……

2009-3-9
“后生时走纸寮,老来住草寮”。纸厂工钱低微,纸厂工人仍乐观逍遥,“穷鬼快活,饿鬼吹箫。”本想偷拍他们劳累后此起彼伏的呼噜,却拍到老萧脱衣还唱歌……他的秋衣是破的。

2009-4-1
昨晚老萧电话,怪我没下去。我答应过给他送样片。老萧山歌唱得贼好,为人厚道,纸做完了,其它工人都回长汀老家,他却留下帮老胡劈山,相信我不会践约……

2009-12-2
安静的拍摄环境里,镜头无目的推拉摇摆,其实你手上功夫不够,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东张西望啦……
向毛晨雨、那颖禹学习。毛晨雨是这个喧嚣世界的一位隐士,仿佛魏晋文人转世。诗意纪录片《神衍像》安静固定的中长镜头里,融入众多“细毛家”民俗、乡习、农事……有点魔幻现实主义。那颖禹的《我们的主人家呵,就这样去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异类——一部杂糅视频、图片、文本的混合录像。内容从劳作、歌唱、动植物、民族史碎片、舞蹈、游戏、主观访谈、旅途偶遇、风物、祭祀、婚丧、工艺制造……消解故事,消解情节,诗意气息贯穿,很梦幻。

2010-4-9
春暖花开,人世并无安宁,玉树地震,冰岛火山……《老族谱》后期,尤其具体到片子细枝末节的纠缠困扰时,对自己的工作深深质疑,这种费心费劲的个人努力究竟有何意义?
毛晨雨看了《老族谱》粗剪版本,感叹:客家地域文化壮观!是呵,这两年在县域内跑了很多小村,游游荡荡,许多原生态风土任其自生自灭。经济挂帅时代,推崇“黑猫白猫”论,浮躁的肉食者无太多闲功夫顾及谋之,庆幸干预不多,否则变味走调难免。古时候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绵延不断,未曾停顿。像时间的呼吸,像大地的心跳……因为我在优酷上传了一个《老族谱》片花,引得众多媒体顺藤摸瓜,媒体有敏锐嗅觉,居然发现千年“木活字印刷术”活态留存在我们宁化。于是大炒特炒这条新闻,包括省图书馆,CCTV《大迁徙》纪录片摄制组,文化部文化厅《客家文化》摄制组……吊起他们浓厚兴趣,声称这个发现足够申遗……

《罗盘经》·普庵教

《罗盘经》·除灵字号

《砻谷纪》·流水在钉砻钉 

2010-4-26
应朋友之邀,昨晚心血来潮在“零壹画室”进行了一次《老族谱》内部放映。本想洗耳恭听些批评和建议,可惜能掏心窝剔骨刺的寥寥,除了肉麻恭维和不着边际的谬赞,老鬼需要这些东西吗?

什么抢救客家民俗、抢救宁化地域内非物文化……我胆敢挑此重担,我从来就没有这种责任感,只是利用为五斗折腰的业余时间玩着自己喜欢的事而已!这跟别人热衷于入仕、发财、泡妞、打牌……一回事,没啥区别。

放映结束听到一则更令我不悦的流言,什么官方拨了经费六万,帮我买了桑塔纳,简直空穴来风!!!扯鸡巴蛋!!!

老鬼在此郑重声明:本人玩独立影像的现有设备(摄像机、电脑、非编),是我同学黄苏建和高盖,凭同学信任和个人感情,他们无求回报私人出资购置的,与任何官方无关;为了下乡拍摄方便,这部 97 年二手普桑,也是吾妻甯马氏咬咬牙掏钱为我添置的。

拍所谓客家民俗、非物质文化等风土影像,并未受谁人旨意,纯属个人喜好,凭个人一腔热情做的蠢事。说不定哪天我又放弃,把设备归还二位同学。什么挖掘保护,关我屁事……

2010-5-16
石牛夏氏祠堂,修葺一新,大理石地板,大红油漆,乡村艳俗的外景,太让人失望了,我如何将《老族谱 2》继续拍下去?

2010-7-31
胡兰山请来工人洗竹蔴,前天电话叫我下去拍完整过程。
盘湖,竹蔴堆起来后,捅开塘底锁头,放出石灰水,湖底垫湖架(旧竹片),湖壁垫茅子(芒茅)。放湖塘水,然后引净水泡竹蔴,一遍熬黄,二遍熬黑(水像墨汁),三遍四遍后越白,还竹蔴本来面目……盘湖洗竹蔴,赤脚下湖,竹蔴割破手脚,石灰水泡烂手脚。
 
2010-12-8
流水少年时,跟其父学过钉砻手艺。
流水仍住二百年老屋,农村低保被前任村干部取消。老婆天生语言障碍,他似乎也得了失语症,总是口齿不清,我听不明白他偶尔冒出的一、二句话。流水其实多才多艺,钉砻,做碓,钉风车……只是英雄末路,无用武之地矣。

砻,南中国几千年农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农具,脱谷工具。民以食为天,谷子收仓,怎么变成大米?碾米机发明之前,非砻莫属,轰隆隆机械碾米代替笨重的土砻。年轻一代对“砻”字匪夷所思,将来没人会钉砻,也没人需要砻了……“砻”,这一必将在汉语世界里消失的字眼,我的挽留也徒劳。

2010-12-10
“砻谷碓米”时代已经 out。毛主席听说学生只知道大米从粮站麻袋里来,所以决定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现在的孩子晓得大米来自超市。
尽管邻居们怂恿流水把砻钉得小一点,做个样子,他仍然一丝不苟。他是在做一件质朴的艺术品,他不是一个应付了事的人。

七十岁老汉火车去了趟北京,外面世界不会冲击他们吗?小山村会变得狡黠吗?我在金光漈拍《砻谷纪》,围观,议论,村子里掀起小小波澜。
一年后央视纪录片《大迁徙》摄制组慕名来采集砻谷素材,农忙时节,正在犁田浑身泥巴的流水被叫回摆弄土砻,像一具木偶,猜猜当时流水内心的感受,听说要上 CCTV,他嫣然一笑……

2010-12-26
我的乡村是忧伤的乡村,正如胡桂林的音乐,用意加进了现代金属的嘈杂噪音。处女般完整的乡村已经没有了……
流水钉制土砻的过程,不亚于一个艺术家创作一件朴素的装置作品,然而哪个艺术家能有流水如此单纯的心境在做事,所谓艺术大师们的创作无非头上安头,自圆其说,起心动念都像纷纷扰扰的客尘,早已渗进他的作品。德林说所有艺术家都应该去看看流水的工作。

以上为节选,全文请见《艺术世界》2012年7月刊 265期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