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基于社会调查的艺术工作——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讲座

基于社会调查的艺术工作——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讲座

2008-03-17 14:53:03 来源: art218 作者: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家系列讲座
时间:2007年5月12日下午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信息中心
演讲人:邱志杰(艺术家)
讲题:《基于社会调查的艺术工作》
主持人:秦思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主任,副馆长)

秦思源:大家下午好!我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部主任秦思源,欢迎大家来到这个讲座活动,今天已经是我们的第四场讲座,这次我们非常荣幸请到邱志杰来给 我们讲一讲他的艺术创作。邱志杰集很多角色于一身,他是一个艺术家、批评家,也是一位老师,也是策划人,不过主要还是艺术家。同时,他在不同的创作领域当 中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策划领域邱志杰是在中国最早提出当代艺术的现场重要性问题的人。他策划的他的第一个展览“后感性”就体现出他很重视现场作品和 观众的关系,从一个策展人的角度来说,他的身份主要是艺术家,同时他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在当代艺术史上都是比较突出的。除此之外,他对社会 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视的,他有一批作品也是强调这一点。现在大家欢迎邱志杰给我们做讲座。谢谢。

邱志杰:谢谢秦思源和郭小晖及尤伦斯艺术中心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当时定题目时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我电脑里有很多文稿,可以有很多选择, 后来我之所以选择讲关于社会调查,是因为我开始以为安排的时间是5月23号,5月23号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六十五周年,这个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 的事件,中国在1942年毛泽东那次讲话以后,很少再有那么原创性的艺术思想出现,我们的艺术理论停留在翻译的层面上和转述层面上,很少原创性的试图构造 一套理论出来,毛主席在他的讲话当中关于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什么是现实关怀、创作和现实的距离,如何处理传统,如何处理精英和大众的关系,提出他的一系列 的见解,他的见解有一些我们今天不尽同意,但是他所提出的命题对我们来说依然在困扰着我们,就是精英到什么程度或者为大众服务到什么程度?
我个人开始做社会调查有关工作,实际上跟我在2003年成为中国美院的教师有关系,当时在中国美院创办一个实验工作室,叫做总体艺术工作室。我们对总体艺 术概念定义是:建立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的艺术。我们希望所培养出来的艺术家有比较全面的研究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作。社会调查是这个工作室非常重 要的课程。我给大家看一个个案,这个个案是2006年3月—5月之间我带着40多个学生做的,我带着学生进了西藏,带着他们从西藏回来以后,我发现其实好 象历年来去西藏画画的艺术家很多,可是从来没有美院的老师带学生去过,带一个班的学生集体的去过,可能怕负不起责任,我胆子大,所以就去了,虽然这件事情 以后有一点后怕。
我们当时不是去调查西藏,而是调查西藏题材的绘画,一共有40多个学生,我负责整个项目设计和主持,让大家自愿参加,其中还有一个留学生。西藏题材的绘画 所占的比例一直是全国美展里最高的,这个形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非常独特的传统,就是我们一直不断的有画家去西藏。所以,我们会想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去西 藏干什么,为什么去西藏?我们的调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文献调查。主要以图书馆资料为主,通过查阅在浙江美院图书馆的各种画册,我们找到大约1万多张跟西藏有关的绘画,事实上不止这些,因为十届美展光是 国画部分就有几十张,整个全国美展历史上大约西藏的画就有上千件,加上油画和雕塑的等。历届展览下来数量及其庞大,而且学生作品没有统计在内。这一万多张 绘画当中,媒介有国画、版画、水墨画、雕塑和壁画,连环画我们没有统计在内。
涉及的画家不计其数,从早期的张大千、董希文开始,到50年代的叶浅予、牛文;60代后的潘世勋、阿鸽等;70、80年代的陈丹青、艾轩、史国良、韩书力等人到九十年代以后的风情画,覆盖了现代中国美术史上所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
除了各个时代的画家,我们兼顾了藏族画家安多强巴的画,尼玛泽仁的画,西藏美协的画,以至于到现在为止到西宁的纪念品一条街,在拉萨街上可以买旅游文化商品,非常廉价的绘画,一百块钱一张的画,包括这些画也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范围。
图一 图二
我们通过整体研究关于西藏的绘画,扫描了400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这是董希文40年代末的画,我们用电脑喷绘出来带到藏区去。同时在课堂上研究西藏的 历史文化知识,它的风格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我们也涉及自然主义的概念、现代主义的概念,西方现代主义的概念和历史的源头,以及这些绘画和全国美展这样 一些展示制作的联系。关于西藏题材绘画的问题非常多,首先涉及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问题,有些画是西藏人非常反感的(图一),主要是因为 画中的人物用左手拿着转经桶,所以西藏人非常生气,而另外一幅画特别受欢迎,评价非常高(图二)。涉及到这样的画有没有可能是一种真实的再现,或者写实到 什么程度才算真实;也涉及到民族政策等文化问题。我们还遇到一个新的语境,就是国际政治的研究,比如香格里拉现象,今天我们把香格里拉定位在西藏“中甸 县”,但从今天的旅游文化来讲,我觉得整个西藏就是一个巨大的香格里拉,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国也是一个巨大的香格里拉。随处可见的西藏风格的手镯,西藏 风格的酒吧和印度风格的酒吧、越野车的文化和以及户外运动的关系,这些都在我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图三
油画的“民族化”是否必要?我们调查时发现当地人对这幅画完全不能接受,(图三)。水墨人物画家们在西藏题材的绘画中试图解决什么或逃避什么?从张大千开 始到董希文、吴作人,到50年代的 “民族团结”主题,到60年代后的“翻身农奴“主题,到陈丹青,到现在,西藏应该如何被表述,这种表述有没有受到西藏传统绘画的影响,这种表述是如何被纳 入当年整个中国艺术的问题框架,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些都是我们试图探讨的问题。
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是:什么人在看西藏题材绘画?外人还是西藏人自己,这些看法有什么不同?如何消费这些绘画?“香格里拉”的概念是如何成为晚期资本主义世 界的神话?今天的社会出现什么问题,文化如何互相取用,像达赖的这张画在西藏是非常受欢迎的。西藏如何被表述为世外桃源?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 这种表述的构建中如何争斗?今天中国的都市文化和欧美文化中,藏传佛教如何成为一种传奇?我常常发现常有一些不靠谱的小女孩想去西藏旅行,其实没有什么大 不了的,但她们都恨不得写一封遗书,等等类似的现象……这种传奇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以及西藏如何成为最后一块净土,如何成为可可西里式的的想象?《天下无 贼》片子里面为什么出现西藏的寺庙?《天下无贼》拍摄地点我带着学生去了,影片中的“傻根”在这个寺庙干活,刘德华和刘若英在这个寺庙里心里得到净化,以 至于后来开始反思自己,以至于人生道路上发生改变。《无极》中的“雪国”人叙事依据的是什么样的一种“西藏观”?它所建立起来的“西藏观”是谁的西藏观? 也是我们想通过这个调查去了解的。所以,在调查的阶段,我们40人来到庙里办展览,和那里的喇嘛一起来讨论这些画,在他们广场上和露天集市上举办画展,我 们还把照相机给他们,他们自己爱拍什么就拍什么。这是一张我们在集市上拍的西藏人推摩托车的图片。(图4)

图4

图5

通过前期的感性接触,主要通过观察和访问,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问卷,再进行问卷调查,这时的调查进入比较理性的阶段。这个问卷的问题包括,比如:你客厅里最 重要的墙壁和壁画是什么?A、活佛的图片。B、影视明星的照片。C、唐卡。D、自己的家人等等这样的问卷题,这是我们的一贯做法。
同时还采用一些试验调查法,我们把展品赠送给当地的群众,他们开始抢她们喜欢的画。我们说一人可以拿一张,但有些人非常不讲理,上来就想抢十张,有个人抢 了两张被我抓获了。这种风格的画是等到天黑都没人来拿走的画。(图5)这个学生租用豪华的盛装藏袍为当地老年人拍照,因为他们当时结婚的时候都没有拍照, 所以为他们组织拍了一些照片。我组织一些学生和喇嘛打篮球,拍一些录像,绿色的迷彩服和红色的喇嘛服打成一片,是要测试他们能不能接受和一些传着军装的人 游戏,后来发现效果很好。
图6
另外我们还参加了他们的运动会,跟他们拔河,显然不是他们对手。这是我们在参观当地的藏医院(图6)。这个小活佛在6岁的时候,被确认为转世灵通,此后他 的学费、生活费用全部由政府包起来,17岁的时候在台湾呆过两年,获得了无数的信徒,弄了不少钱。他现在已经25岁了,可谓衣锦还乡,给他的父母盖了新 房,这是他在展示他去各国收藏的钱币,他也很前卫,他手机里面存的歌曲都是蔡依林的(图7)。这是当地的政府组织我们给他们当地发展提意见(图8)。
我们调查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就是进行到一个关键词的转换,我们会要求调查参与者提出一个关键词儿,并且用“本来以为、现在发现”这个词造三个句子。以上是 这些学生造的句子,比如“本来以为活佛无所不知,现在发现他们都用google”、“本来以为只有“三好学生”,现在发现还有“三好喇嘛”等等。经过这个 阶段,有了关键词儿的转换,他们开始要去构造和创作有关的问题。这时候调查我们带的尺寸大一些的画也被抢光了,我们就开始改成小明信片进行。
回到美院以后,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对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一副完整的调查报告。一个假期旅行之后艺术创作活动就体现出来了。这是我们的路线(图9),这 是收集的200多份调查表(如图10),还有一些学生收集的物品、画的画。这个时候大家想到,历年来西藏题材绘画,我们以现实主义创作的名义进行的创作, 始终是有条件的和有目的的,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再现的。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这张邮票设计显然是以民族团结主题设计的(图11),这张油画是他们最喜欢的一张画(图12),他们都是大学(图1) 4毕业一般都是师专毕业,能够接受这里雪山、神湖等等象征性的描述,他们非常的喜欢(图13)。这张画是他们最恨的一张画(图14),上面的尸体是趴着 的,这对于他们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他们恨得咬牙切齿。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画家的心态,他只是想画一个裸体,但需要用少数民族的东西装饰,所以这个是完全 自己乱编的,目的就是给画裸体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基于西藏现实生活和文化资源的艺术创作,以社会学和人类学分析为方法论,当我们挪用和改造西藏文化资源的时候,其实是为了反思我们的主流文化,同时要求自己用批判性的方式来解释和使用藏区资源,要瓦解人们对藏区文化的成见,而且激活不同的观念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
图15
图16

这是一个藏族小孩画的他们的愿望(图15),这个时候“互动”取代“再现”成为我们新的关键词,文化资源的使用者自身视界的改造和反思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模 式下的重要任务。这是学生做的模型(图16),因为资金不足的原因,加上我们教室空间也不够,所以我就让他们先做模型,以后会找机会实现这些装置作品。所 以,这时候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超越个人的视界,寻找一个反思的基础,并且寻找一个作用于现实的关键词系统,我们认为这样一个操作方法是对现实主义概念的一 个新的使用。 图17
图18
图19

这是一些学生创作的作品,这个学生从西藏背回两袋牛粪,自己用牛粪给自己做了一套西装(图18),另外这个学生把西藏题材绘画的很多标题,就是我们所带去 的绘画作品的标题做了一个西藏地图(图19),他还做了一双按摩拖鞋,按摩拖鞋本来按摩足底的,他把它反过来装,按摩这些画,让参与者穿着好几双这样的拖 鞋在地图上走。这个学生的作品表面上看很简单,但是他们编了一些故事,就是把从这个从西藏带来的骨头展示时,会伴随一个非常详细地说明,这个说明就是这个 故事。做成博物馆式的展示。这个学生作了一个鞋和雪橇的连体。这个人是挂了一面鼓,当你敲这面鼓的时候会有棋子会掉下来,落在地面上的棋盘上形成一盘棋。 这是我们的老师集体决定给不及格的作业,因为此人非常简单使用西藏的资源。以上就是关于绘画的调查。
下面说说我自己相关的创作,经过这次调查我也获得了我的展览方案,这个作品包括录像、照片、实物等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作品,这是我的草图,我的草图跟他 们画出来的画之间有一些不一样,因为我画的维多利亚的女郎画得很像。第一幅画是印度人南 辛格,他是一个小学老师,正一个在英国的专门学校接受训练,是一个英国上校在喜马拉雅山地区专门建立的一个学校。当时西藏是禁区,绝对禁止外国人进去,外 国人想进西藏,必须得到西藏政府同意,因此他们一直在想各种办法。这个人的训练内容是固定的,就是每走一步路都是33英寸,而且闭着眼睛走、退着走都不能 错,最后完全变成机械性动作。他会用这个方法走到西藏,目的是为了画出西藏的地图。第一幅画表现他在学校受训练,英国上校骑在大象上训练他,一手拿着指南 针、一手拿着帆船、一手拿着望远镜、一手拿着地球仪。我这个图的一个细节上是一个铁轨,以西藏铁路通车为历史背景,他们在量着脚步的长度,我想象着他们在 这个地板上钉了一个钉板子,他必须记住正确的距离,才不会被扎到。
另外一幅画是这个人已经全副武装准备出发了,这是西藏人提出的想法,他脚踩着牦牛表示要进西藏了,两个脚之间有一条铁链,表示他的步伐已经受到控制了,他 的念珠不是普通的108颗念珠,而是100颗念珠,为了算他走几步路。他的转金桶里面不是一桶金,而是他行走的数据和观测的数据,同时他的木碗里装着水 银,是用来测水平的,他的拐杖里面有温度计,用来测量水的温度。于是这个人在1865年的时候向着西藏出发了,化妆成一个朝圣者,跟着一个商队一起走的, 别人给他一匹骆驼让他骑,他说我们的宗教信仰就是必须行走到拉萨,一步都不能错,一步都不能少,结果让大家非常感动,其实他一直都在偷偷记录他走了几步, 这个人很敬业,有一次碰到强盗来抢劫,他只好骑马逃跑。临晨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他起来为大家烧开水,让大家一起来就有热茶可以喝,大家都觉得他人非常 好,其实他是在夜里偷偷测量水的沸点,来推算出海拔高度,终于在1865年的2月他到达拉萨。在拉萨期间,他每天观测20次太阳,夜里他每天要观察16种 恒星的位置。由于这个人号称对宗教很虔诚,因此引起当地宗教界人士的注意,他见到当时的达赖喇嘛,当时的达赖喇嘛可能只有11岁。有一次他还看见有个私自 闯进西藏的人,在那里被砍头,他吓坏了,他跟着一个商队沿着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又走了800公里,后来就偷了一匹马逃向西方去了。他的整个行程花了半年时 间,在西藏呆了一个夏天,他走的路加起来有3000多公里。
这个人回到学校之后,得到英国上校的欢迎,后来他开始画地图,他所测量出来的拉萨的海拔高度是3540米,而我们今天普遍相信是3420米,他印出来的拉 萨的地图比现在的地图只有少许一些偏差,他几乎像一台机器一样准确。然后他成为这个学校的老师。巴黎地理协会送给他一块金表,印度政府赏赐给他一个村庄, 英国皇家地理协会赏给他一块金牌,说他是为亚洲探险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这个上校为他申请皇家地理协会会员的资格,但是被拒绝了,他们没有同意他成为会员, 但是给了他一块金牌。接下来就是他成为教练培训新的间谍;在1904年英军打入西藏,后来发生了《红河谷》那些故事。
最后一张,这是他们画的青藏铁路通车的画面,以及现在西藏的生活。他们有卫星天线,小孩在上学,喇嘛在家里上网,结婚也用轿车,还有图书馆。这六张画构成了这件作品的历史语境。
这是我的一个西藏行走计划,我在行走的时候,脚上会带着一个链子,用来确保每一步的大小和南辛格一样。出发点是拉萨火车站,终点应该是加德满都。除了行走 本身,我沿路一直在收集各种东西,我收集金属的作品,包括法铃、宗教法器,生活用品。西藏汽车部件很多,经常捡到很多的汽车部件,收集方式包括交换和购 买,有的是从市场上购买,有的是物物交换。有一个车会拉着我这些东西,包括我的摄影器材等等,收集物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锡,都是一些真实的生活用品,每个 都说明是什么功能,本来做什么用的,如何采集到的等等。然后,我把这些东西熔化掉,熔化成四个铁轨,每个铁轨的长度也是33英寸。熔化之前铸造厂说我这个 想法可能根本不成,结果熔化出来效果还可以。包括这张地图其实也叙述了故事的历史,展示的是各个间谍大师们进入西藏的路程,红色的是我的路程,我现在走的 这个已经过了喜马拉雅山脊了。这儿有一个人南辛格的学生基申辛格走了三年的时间,就一步步的量出来的中国东部、西部的地图,也是帮着我们量出了地图,我们 当时的地图很不清楚。这是这是一个沙俄贵族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从青海进来,在这里被藏族军队挡住不让他进,他很郁闷,往这边走,在可可西里又被藏族人赶回 去,他非常郁闷的去考察南疆了。这一段时期俄国和英国都害怕对方先弄到西藏,因为英国弄到西藏就此威胁俄国的势力范围新疆,俄国弄到西藏就会威胁到英国在 印度的利益,所以他们就展开了考察西藏的大比武,大比武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使命,后来有了一些科学的意义,因为在1890年俄国和英国之间交易搞好 了。这是瑞典探测家在1901年走的路,也是企图靠近拉萨,一到那儿被赶回来了,他往这面走,从阿里下来,又企图进去,还没有到那儿又被赶回来了,很郁闷 的跑掉了。这是美国医生大卫尼尔在1921年学会藏语混进了拉萨。
这是一个比较详细的个案,就是我自己从调查到创作的一个非常完整的历程。
这种社会调查方法我带学生做过几次,我个人的创作中也在做。对美院来说,只是把下乡改成调查,我们现在下乡的课就叫田野调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 视觉文化生产的角度理解艺术,我们要求调查工作有目的的进行。第一次让学生自己工作,就是调查中山公园,我们知道中国人以前的生活中最重要的空间就是祠 堂,北京中山公园是把皇家花园改成的一个公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如何从传统转型成一个现代国家,视觉文化生产的组织化过程,所以意 义比较重大。我们现在对每一届学生都要求他们做调查课程。现在台湾的学生也参与这个计划了,这个项目现在一直还在做,包括中山公园构成的调查----在这 里顺便预告一下关于西藏题材绘画的展览将在8月作一个系列展览,其实最早的想法是来源于我在2002年“长征”时想在草地上举办一次西藏绘画展,现在有学 生帮我,我有条件做这件事情,就可以做大规模的项目了。关于中山公园调查我想象中最后的成果可能会是在福建和台湾中山路、中山纪念堂,同时两边做,选择福 建省和台湾的中山路,主要是闽南这条线从客家地区到沿海很完整地展示了从农耕社会到现代都市的转换,客家人的祠堂建设非常具典型性。从这样一个结构继续到 中山路中山公园,每个中山公园都有运动区、休闲区、政治功能区,图书馆、博物馆区等。我们试图把这些区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当代艺术计划里。在台北我们会 去讨论台湾的当代艺术作品,台北的中山纪念堂的国民党革命历史题材绘画,跟我们大陆的历史题材绘画进行比较。这是第一次的调查。
第二次在03年5月我带领一个班的十几个人来到北京,住进地下室招待所,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四个人,这个招待所主要是打工的人住的。他们要访问这些招待 里住宿的人;第二组是民族印刷厂招待所,这是魏公村民族大学旁边,这个招待所其实是附近谈恋爱的大学生“钟点房”,我的学生们接触到的房客非常少,所以他 们就把调查目标转向老板和服务员;花家地的招待所,主要房客是来《法制日报》上访告状的人和中央美院的考生。他们就访问这些人;协和医院招待所的人是两 种,一种是看护病人的家属,一种是“妓女”。
另外有一份针对旅客的调查,比如来之前对北京的想象等等。回去以后要求他们提交报告,每个组还必须要做一个网站,而且还要看谁能够把网站推销给旅馆,叫旅 馆付钱。他们对这些招待所做过调查之后是创作部分。学生们提出这些招待所都在地下,有时候有一个小井通到地面,地下的窗户是对着一面墙,因此他们在那里对 光非常的敏感,甚至有一些妓女,她们来到北京,可能就从来没有见过北京的太阳,因为她们都是晚上九点上班,早上五点回到家里睡觉,她们就过着这样的生活。 所以,学生们就用光做主题进行创作,这是其中一个学生的作品,完全是用黄色的空间,里面是几百只黄色的鸟,后来这个作品发展成在南京的中国艺术展的一个装 置。
第三次是对医院的调查,到陕北的乡下调查,这是学生调查牙医,这个人展示他所拔下所有的牙。到了医院的调查工作时,他们工作做得非常详细,有大量的资料。 我们分成三组调查,第一组是关于什么是病,到什么程度算是有病,后来他们提出的关键词的转化,衰老算不算一种病,如果衰老不是一种病的话,怎么会有抗衰老 的药。第二个关键词是什么是药,药本来是做用于人体的,后来发现人体本身就是药,胎盘都可以当药,指甲、毛发都可以当药。第三是什么是自然,他们调查的是 美容院整容。这次医院的调查,有一个学生通过调查,她发现有些癌症病人比原先快乐。有几个肺癌病人以前的日子过得很不爽,因为老婆不让他抽烟,自从得到了 肺癌之后,他老婆随便他抽烟,于是在医生号称只能活三个月的情况下,又活了五年,变得非常快乐。所以,这个学生得出奇怪的结论,她找到癌症协会拍了一组照 片,说明这些人都活过医生判死刑的结论。他让这些人都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他活了多长时间。 为他们组织舞会。
别的项目---我们还做过西湖调查,西湖调查比较舒服,我上课是每天这么上的,在西湖,我们可以喝10块钱的茶,然后我带着学生游山玩水,当然不是白白的 游山玩水。其实这次西湖调查,我们开始由纯粹的社会调查进入到符号学研究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我要求第一个作业是画出新的杭州地图,比如说杭州艺术地图。 这时有一个学生把地图做成地球仪,变成一个旋转的全球城市。这就是他们做的地图(如图)。做完这个作业之后,就开始分析西湖十景的神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这次调查除了用社会学知识,还大量介绍符号学的知识,包括某个书店的书柜系统是怎么编码的,南山路上的画廊和酒吧的名称如何构成一个符号系统等等,这些都 是我上课的教案。让学生比较三峡和西湖,研究西湖十景名称的结构,后来发现西湖名称里面包含春夏秋冬,这都是以湖为视点,往上看,往远看,确定一个观看的 视点,观看的视点是杭州城,这个城市是观看者、阅读者,西湖是一个网状的结构,不是给游者来解读的,而是给居住者来设计的,你得住在那儿才能看得全。三峡 不一样,三峡是让你坐船看的,如果在三峡住一年,你会很郁闷。比较这个之后,最后我们引出的结论,分析这些景点如何成为景点,有时候是名人的名迹,有时候 是因为自然的优美,有时候是因为传说和故事,比如《白蛇传》。最后我们编了很多新西湖传说,比如某个石头怎么样,有人把孩子放在这个石头上,十年之后又来 寻找这个孩子等等这样的故事。最后我们搞一次集体创作,同时也是我的作品,我们用我们的编的故事,找口齿伶俐的北方学生当导游,我们组织一个假旅游团,组 织这个旅游团我们在西湖边拿着喇叭,拿着小旗子就开始讲,很多外地的人跟着我们旅游团听,那些正规的导游非常生气。
通过调查我们最后形成了一种结论----这涉及到我们的方法论,涉及到我们的一种训练。我们现在试图以这个社会调查为基础来建立一种什么东西呢?以前的创 作的方式是艺术家的灵感,没有灵感很郁闷,就等着一直等到灵感来了才能工作。如果用我们这种方式来工作。我们首先要质疑自己观念、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灵感 的合法性。我们想一个人首先要会观察,然后才能谈得上有观点,否则他所拥有的东西只不过是迷信而已。这是我写给学生的座右铭,做社会调查写在黑板上的话, 是03年诺贝尔得奖主奈保尔的一句话。所以我们会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为一个事物,一个课题去展开调查,从无限开放的角度去调查,用做实验的方法调查,用问卷 的方式问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收集、采集具体的物品,我们也可以携带我们自己挑选的事物去插入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细 节,我们注意到了痕迹,我们进行提问,我们也进行观察,然后我们了解人们的立场、人们的信念,同时运用我们自己的旧知识和新体验,这样才会超越原有的成 见,会有更全面的认识,更有深度的认识,更细致的认识。
接着进入第二个阶段,我们第一阶段的社会调查是获得知识的阶段,第二阶段则是成为无知者的阶段,比如突然间追问什么是病、什么是药这些很常识的问题,在这 个阶段把自己变成无知者,会引入一些因素,比如重新造一个句子,新编一个故事,新编一个意象,组织游戏、制造游戏,而且尽量把它放回到现实中去,形成这样 一种观察方法或者工作的方法。今年学生中的一个小组,有一件作品获得非常大的好评,我们有一个小组做贫困设计调查,就是发掘穷人的各种小设计,比如拿汽油 桶当水槽,用磁铁收集螺丝,这些东西是在比较穷的人家里才会出现,有钱人是不会用这个的。所以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因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巧,这才是设计 的本意。穷人用非常少的资源显示他们的设计,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智慧。这些作品因为题材比较广,而且设计出来的东西基本上不用做艺术加工,这些东西往那儿一 摆,大家就感动得不行,觉得好得不得了。有一个学生用这种设计精神做了一些小设计,比如弄了一件衣服,口袋里种花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也是建立在社会调查 的方法上。
我把这种方法归纳一下:我们相信必须得通过观察走向新的知识,然后通过转换这些新的知识走向无知,最后一步是由无知产生力量。我们相信只有我们是一个无知的人,我们才可能是一个有力量的人,要成为一个无知的人,要学会放弃自己成见,走到真实的空间去。
这就是我介绍的社会调查的方法论,作为一种创作的方法。我自己现在正在做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调查,小商品文化的调查,还有关于桃花源的调查。这不光是我 自己的方法,我认为诸位听众也可以一起发展这个方法,看看能够催生出什么来。我们应该建立起我们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的工作模式,有了这个调查方法,我们可 以去做墨西哥的调查,可以去做俄罗斯的调查,我们还是做中国当代艺术,但我们就不用老去画天安门和毛主席了。

秦思源:邱志杰刚才的总结非常丰富,介绍了很多给学生的课题,学生和老师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点像老师和同学同时来学习一样,因为同时做调查。
邱志杰:我们都是一起做项目,没有像这样上课。
秦思源:我觉得邱志杰的讲座可能引起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不管大家有什么学术的问题,很简单的问题还是很复杂的问题,现在都可以提出来。
提问:邱老师你好,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艺术的走势和中国当代艺术的格局?
邱志杰:问题很大,通常我不预测历史,因为预测历史风险太大,而且历史最好不要由我们来决定,历史是不可预测的。如果我预测的话,我的预测立刻成为影响历 史的因素,历史必定会偏离我的预测,比如预言股票要涨,大家都去买股票,导致股票跌了;我也可以预言这个人的画比较好卖,听信我的人都去买他的画,结果他 的画果真越来越贵,我这个预言直接成为他画好卖的因素,预测好像就是在制造未来,不是再现或者描述未来,我觉得是这样的关系。
中国艺术有没有未来,其实取决于我们能做得如何,现在机会非常好,但是风险也非常大。艺术家的实验性也没有2001年时强了;我们现在所能调用的资源,和 我们在社会中所放大的能量已经很接近当时文艺复兴时的大师的境况,历史上艺术这么好过的时代是非常非常少的,我认为要珍惜,因为身边有大量的朋友都腐败 了、堕落了,很危险。我之所以花很多时间教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年轻人还没有腐败,起码还没来得及腐败。

提问:邱老师,我们知道现在艺术学校的学生的知识储备是非常不够的,你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是很辛苦的跟学生交流、启发他们,如何打开他们的头脑,去重新换一个角度看生活,看历史,我想请邱老师谈谈教学当中的问题。
邱志杰:我很感动,有人这样体谅。困难确实非常大,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而是从中学教育开始,甚至从小学教育就开始的问题。所以教学困难非常非常大, 首先要学生感动,同时加以利诱;我的一个学生对我说,邱老师,你什么时候开奔驰来我们学校,同学就会觉得搞艺术会有前途了。但其实我最好的教学办法是每年 暑假挑4个学生在我的工作室当助手,我给他们发工资,提供吃住,随便找一些活让他们干,没事干的时候在“798”晃晃,这些学生在下学期一定会成为学习骨 干,因为他们真正到了现场,真正在我的工作室里看我接待记者、接待收藏家;他们从来没有在漂亮的空间里做展览的经验,所以对作品控制得不好,但为我工作的 时候,他们就被迫提高标准了:因为你的错误会导致老师多花钱,他会内疚的;每年暑假我都会调4个学生,第二年再换4个,每一届保证一个班有4个骨干,那已 经很好了,当年我读书的时候一个班8个人也不就出我一个人在做当代艺术吗,现在一个班20个人,能够出4个骨干已经比以前好了。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们 比我有前途,因为你们受的教育比我好,这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困难特别大。特别是碰到热衷玩电脑游戏的学生,一点招都没有。

提问:邱老师,艺术从最开始来源于社会,从调查来说一步一步深入,从社会的问题变成艺术品,或者是非常生活化的东西变成艺术品,固定在那儿不能走向社会,不能有回归的过程,好像把一个特别好的东西打捞起来放在那儿展览,请问通过社会问题的调查解决问题出路在哪里?
邱志杰:我们对中山公园调查最后的项目就是在中山公园做一个公共艺术项目,这些公共艺术可以是一个电影节,免费播放电影,也可以是公共雕塑或者公共装置, 都是在这些空间里展开的。我认为有现实最后走到艺术品是必要的,只有变成艺术品,他才能获得足够的观察距离,如果没有这种距离,当然就算不上一种真正的观 察,而且艺术品所起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有时候可能不是具体的,就是说,作用不是那么直接的具体在某一件作品上,而是这个作品能够被展出,能够被看到, 就可以了。

提问:您谈到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种强调对创作、艺术和生活的关心,我也接触过一些,我并不是学美术的,但是我最近接触了一些学生们,我感觉他 们有一个观点就是艺术高于生活,好象艺术创作就是一种灵感,但我觉得他们真正对生命的感悟并不很敏锐。我想这是不是一个整个现代美术界的一种现象,就是艺 术是高于生活的?
邱志杰: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脱离生活,我同意艺术高于生活,但是我坚决反对艺术脱离生活,艺术当然是高于生活,所以需要升华,这是试图使得我们对生活的感 悟变成一个艺术,比如有的学生刚到西藏的时候看到雪山大呼小叫,最后他们出来到西宁的时候,在西宁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他们对整个西藏的文化有了一种全面 的分析了,这就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提高了。

提问:目前的美术的教育还是比较缺少这方面的?
邱志杰:非常缺少,是的。但是我觉得美院的学生比别的专业学生要好一些,因为每年有一次下乡其实是非常好的,每年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国外的美院没有这样的机会。

秦思源:做邱志杰的学生的确很幸福,可以做很多项目,增长很多知识。在现在这个框架下,无论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还是一种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如何引导学生跟 随你作一些社会调查,作一系列的作品,这是不是也有一点危险,你是在带一批学生在走入你自己的一种思路,而不是让他们寻找自己的思路?
邱志杰:对,我就是要带学生走入我的思路,而且我非常明确地希望能形成一种学派,我不相信西方的美术学院所谓启发学生个性的教育方法,在我们教室里面不许 谈个性,谁谈个性就踢出去,我们只谈可能性。你要是有灵感,明天给你一个展览给你,你可以马上就爆发了,如果你等着灵感来,那就不行了,只有业余画家才玩 儿灵感,才玩儿个性,职业选手要讲水准。我基本上不相信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到自己的一条道路,如果人家自己能找到,交钱到学校来干嘛?我认为教育就是应该这 么做的,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是天才,教育当然是硬给你一个东西,这是首先让他认识规则,他得先接受,以后他也有机会修正,也有机会去发展,甚至会反抗,可能 有非常激烈的反抗,以至于出现“杀父情结”,那时候他们就出息了。这是我对教学的一个设想。因为除了你给他的影响,他还会受到别的影响的。
去年我们在延安谈到这一点时产生了非常大的争论,就是关于个性的问题,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放弃自我获得新的自我的一个过程。建立在西方式的个人主义和 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教育,基本上是认为每个人会找出自己的路来,说这是启发式教学。其实是以个性和自由的名义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由。
我们实行工作室制度,工作室就是应该旗帜鲜明方向明确。每个工作室都说自己是让学生自己发展的,那工作室和工作室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学生的自由表现在他们 选择工作室之前,以及离开这个工作室之后。在工作室学习期间,我们不假装民主,这才是对于学生们选择工作室的时候的自由的尊重。
提问:刚才发现你所做的调查项目非常有趣,请问决定去观察什么、调查什么,是基于什么标准选择的呢?
邱志杰:第一是方便,要力所能及。第二考虑这个课题价值,每个课题能量不一样,一个是课题本身价值,那么这个课题的感性程度、敏感程度、调查程度、包括设 计都是考虑因素。事实上可调查的对象、可研究的对象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你还要考虑可行性,需要多长时间,比如中山公园调查可以进行十年,可以有十届学生 参与,西藏调查有一个月,大体上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所以,要考虑到方便性、有效性,考虑到这些东西是不是可调查的。“招待所调查”很容易进行, 因为不管是招待所老板还是服务员,还是旅客他们都爱说话。医院调查很难进行,因为医生忙不理你,病人烦不理你,所以就很难。调查项目本身就有好做和不好做 之分。调查能力本身的提高和增长的问题,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研究出很多,我们也研究怎么做社会调查,其实有很多非常专业的技巧,非常具体,具体到包括对方 讲到特别兴奋的时候,要假装用笔在本子上飞快的记录,显得他讲得很重要。对方在回忆的时候,在陷入沉思的时候你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有非常多的技巧, 包括对方拒绝被调查的时候你怎么办,这个时候你要想法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只是表一个态。比如说这个病人很烦,你可以告诉他我听说过有一个药方治疗你 这种病挺有效的……就可以打开话题。有很多调查技巧在这个过程当中训练、发展。做调查最好的就是通过让这些学生学会倾听,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孩子一 上来就表达,就说,但是通过做社会调查后他们学会了倾听。

提问:大家都知道你策划过很多展览,每次在策划展览时候怎么用什么标准?如果明年的798艺术节让你来策划的话,你会选择商业的因素多一些,还是实验性的因素多一些,你怎么来挑选作品呢?
邱志杰:第一个问题你问策划展览时候用什么标准,不同展览用不同的标准,有的展览是用历史的标准,有时候公共展览就是公共的标准,得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个问题,大山子艺术节的策展,假如有人邀请我,我肯定拒绝,我肯定不会做江湖大会式的策展,我现在基本上把策展这个坏习惯戒掉了,因为我好像太会策展 了,以至于很多策展人很忌讳我,都不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展览!开玩笑。其实当时我跳出来做策展人,是因为当时中国没有几个策展人,总得有人做组织工作,有些 艺术家也在做。其实我不是很专业的策展人,我在某些方面比如理念和构造方案上,讨论作品上没问题,但我在拉赞助的时候有问题,现在有很多的更专业的策展人 出现,所以我觉得我不做对策展岁中国策展事业没有什么损失,而且其实更好。所以我现在比较少策展。假如我还做的话,只会做研究性的展览,我会做主题系列 展,就像我现在做的这类,我肯定不会做798艺术节的策展,我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而且做策展获得成就感、和我去创作作品相比性价比太低,我有能力做作品, 在作品里实现我的创造力,又能够满足成就感,满足创造力,还能够挣到钱,做策展哪能跟做这种工作比。我除了教书,同时正在组建策展专业,我们现在叫展示文 化研究中心,今年招进来7个研究生,因为中央美院有艺术行政专业,我们做策展专业,视觉文化和展示策划,我们一直在研究策展,在观察策展。我挺愿意做一个 不怀好意的艺术家去参加策展人的想法,因为他的策展是我的研究对象,研究怎么策展。

秦思源: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讲得也津津有味,这是一个真正的老师,可以把所有的听众抓住,没有一个人走。这次讲座告一段落,我要感谢邱志杰先生给我们做的 讲座,因为这个讲座里面牵扯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学生和老师关系,学习的一种状态和学习内容,因为他和一般的老师讲的不一样,这是一种教学理论、教学的哲 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等等,所以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正是我们希望得到的效果。我们再次感谢邱志杰先生的讲座。下一个讲座是宋冬, 5月19号,周六,欢迎大家来参与。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