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关于“新历史小组”

关于“新历史小组”

2012-12-30 00:20:53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年第02期 作者:任戬


注:此文原载《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年第02期

与“新历史小组”对话

新历史小组在二十世纪末九十年代在中国出现,你愿意谈谈对我的看法吗?

很高兴你的出现,新历史这个词本身对我就充满了魅力。不论从文化上还是从视觉艺术本身来说,新历史小组是对当代主流文化艺术的一个态度,工作或设计。特别是对中国问题,新历史小组的工作更为确切,从我来理解的话,它是对二十世纪末,也许是人类整个世纪末的纷乱破碎,垃圾尘埃现象的集中整合治理。用我的话说“收拾残局”“归类存档”“个个就位”,从中找出新生的机制或新文化艺术的机制。我想,新历史小组产生于中国,这点不能不归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你的看法很好,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保留的整合机制,中、土思想如同我的血液流淌于生命的不同历程当中,在不同历史中生成,它保留了生命的连续性。我在当下的工作具有压缩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过程,并与当代同步的作用。而且我是裹携着东方思想精华作为机制。我在处置一个分碎不堪的世界,也就是由多归一,复合整体的工作,这是杂多合一而不是单一生多的时代。西方只能继续分下去,东方把这份破碎的分碎运动中掺入了机制,以此去自组新的生命。

这点也使我想到,在当下“波普”冲击中,你致力于敞开与秩序,关注于图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并驰,是和你上面谈到的是不分的。我想这是处于当下每个个人对社会、文化、艺术所持的的积极态度。

我看到有些人在纷乱的当下中流失了,只有一部分人保持住了人文精神。如果这点丧失了,一切动力只导致无序的乱碰撞的乱糟糟的制造垃圾的过程,世界会很惨淡。世界要进步、发展、支撑它的人文精神与当下经验的并协,使文化艺术的发展有了秩序,不发生偏差。

谈到这里,我想这正是德里达的“分延”“差异”的意义所在。一味断裂只能导致无头脑,无眼睛的疯狂症和盲目现象。这是当下一些人的文化艺术行为举动。

我看“差异”是动力,只有这个动力压上历史的人文精神的代码之后才导致延续——历史链环的承接——传统的当代转化,否则,这个动力是无意义的甚至是可怕的。

这样,回过头来看“波普”的话,我形容它象正在流感的病毒,随风、空气而蔓布,每个人都承受它的侵蚀。有些人得之,健康人作出反应(积极态度)可以预防。要得病,也要死人,更要防御后产生免疫力。在流感过后需要健康的机体(此机体已是传统的当代转化)。

再回过头来说人文精神的话,它必须经过流感的洗礼而劫后逢生,才得以延缓。机体、世界无时不处于动态之中——一个开放的封闭体,耗散结构,吃进食物(包括病毒)——消化——吸收——排除——再生。

我想你这一形容比喻很有意思,如果从文化上来说,这也是德里达所强调的“铰合字”及扒洋葱的意义。一次所指针对一次符号,一次符号又针对构成下一次能指。文化艺术在转换中发生,一切固定的含义根本就没有存在过,都仅仅是相对的存在。当我来谈某事物时,它仅仅是残留的影子,当谈及影子时,所指已相去甚远。这表明所指的任意性在摧残人们对我们以往历史态度和学术态度。也就是,当下的人们具有了分身与一举多用的动作,同时在做多种事情。这样,由此派生了“副产品”的概念。它可以使我(一个人文精神者)在一次又一次转换时相对保留了人文精神的根基——去掉垃圾、大便的过程,保持机体的健康状态。营养和大便同时发生时,吸收营养、排除大便是正常状态,而当营养和大便不再发生时,死亡就降临机体。因此,我认为处于一切开放的当代,当一切事物打上危险的烙印之时,持有开放的封闭态度可获得生还,而当禁忌提示为概念时,我们的小心不能堵塞我们去吃去拿的冲动,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贪吃和贪拿;不吃或不拿都是失误。

你上面谈的想法,正是当代对我的一个新历史主义态度,至少是从艺术方面的一种反应,我希望来自文化的不同方面对我做出反应。

任戬
1992年6月

 

《消毒》艺术行动报告

一、“气候”状况

* 全球“寒流”结束。“温室效应”导致意识形态国家瓦解。多旋风暖流覆盖大地,世界变暖。

* 中国艺术界“花开花落”却又“乍暖还寒”“风寒流感”。“健康”成为问题和新历史态度的焦点。

* 为孕育“健康”的新历史态度和新人文艺术,我们进行一系列实验。《消毒》艺术行动作为对当下各种病毒症的消解是整个实验性工作的准备步骤,它为进一步建构性工作清理场地。

二、“病毒”状况

A 政治性病毒:意识形态废墟上的意识形态后遗症。

A1 红眼症:红——看天下一片红,一片红还是一片红。政治波普、红色泼皮……变色调侃——黑。

A2 狂犬症:咬——乱咬乱叫,乱跑乱闹,唐吉柯德——当代骑士——过时前卫。

B 商业性病毒:金币感染的的前发性瘟疫。

B1 同性恋:艺术家、批评家、商人合谋三位一体,鸡奸。

B2 阳痿症:内气亏空,无力进入艺术市场,废了。……精气勃发、无货。

B3 早泄:市场阉割,个体不在,早失早亡……

C 自恋性病毒:东方文人家传。

C1 东方自恋症:人类文明始于东方终于东方,我是地球的圆心。阿Q爱画圆圈就是少了那么一点。

C2 窥阴症:江南流水,一看还羞,佳人半遮帘、细细把玩……

三、“消毒”状态

* 1992年5月25日,中国武汉任戬、余虹、张三夕、周细平、野牛、王玉北、祝锡琨、梁小川、叶双贵九人策划参与《消毒》艺术行动,决定借“广州90年代双年展”的当下情境对上述病毒状况进行消毒。

* 1992年7月21日去武汉卫生保健防疫站在医生的协助下进行自身免疫消毒。

* 1992年8月28日完成“消毒”程序与准备工具(来水儿、工作服、帽子、口罩、标志)

* 1992年9月29日在武汉大学生物病毒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生物标本楼进行了《消毒》模拟实验。意大利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学者莫妮卡女士当场进行采访及录像、拍照记录。

* 1992年10月17日,任戬、周细平、祝锡琨、梁小川、叶双贵五人登上南下列车去广州完成《消毒》艺术行动。

* 1992年10月21日下午14时,在广州中央大酒店展厅对“中国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进行了消毒,消毒做法为:五个人以清理工的身份同时用来水儿喷撒展厅和搓拭作品、地面,使展厅空间弥漫来水儿味道、提示病院感觉。 15时《消毒》1号完成。

* 1992年10月21日晚,在广州岗顶旅店完成《消毒》2号、3号、文件。

* 1992年10月22日在广州大尾象画展展厅撒发《消毒》文件,受到艺术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关注。

* 1992年10月23日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展厅撒发了《消毒》2号、3号文件。接受广东电视台记者关于《消毒》艺术行动的新闻采访。

* 1992年10月27日接受香港艺术撰稿人李锦萍女士的采访。

* 1992年11月1日在武汉完成《消毒》4号“病毒免疫卡”作品文件。

* 1992年11月5日开始向有关人士发送“病毒免疫卡”。

* 1993年第2期《江苏画刊》重点介绍《“消毒”艺术行动》

* 1993年第2期《美术家》介绍《消毒》艺术行动。

《新历史 · 1993大消费》综合产品艺术活动


 

* 任务的提出

武汉“新历史小组”对中国当下艺术状况后意识形态性质的判断导致了自身任务的选择:

1.瓦解艺术界的前意识形态后遗症,为后意识形态艺术的诞生清理场 地。具体作法是1992 年10月借“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的情景而从事的《消毒艺术行动》。

2.进行后意识形态艺术的实验,建构新人文艺术。

《新历史 · 1993大消费》综合产品艺术乃是对任务2的具体实施。

* 实验参照: 波普艺术规则和经济时代一般行为规则。

* 实验意图

1.彻底下放波普艺术使之成为可供日常消费的产品艺术。经由创作=生产、作品=产品、展览=展销、收藏=流通、欣赏=消费的双向对流,实现艺术=生活的双向对流。彻底改变艺术、艺术家、艺术品和欣赏者的贵族式存在方式。

2.建构一套全面日常化、生活化、大众化的艺术语言,为当代生活的艺术表达和艺术介入提供新的可能。

3.艺术家、理论家、企业家联手、立体操作,改变艺术社会生效的方式。

* 艺术产品

1.《集邮 · 大消费系列》,由《集邮 · 大花布面料》和《集邮 · 任戬牛仔系列》构成。 / 制作者:任戬。

将全世界的国旗图案转化成邮票图案、油画构成《集 · 邮》系列,经“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和国际艺术界的介绍认可成为标准艺术图案,完成国旗图式艺术波普化的学科性视觉定标(艺术界的认可)。《集 · 邮》作为标准艺术图案(架上油画)转化成布面印染基础图案,进而制作成牛仔服装,经大众消费使用而完成国旗图式艺术波普化的社会性视觉定标(全社会的认可)。邮票与集邮的当代方式,牛仔与穿着的当代方式成为国旗“下放”而“当代化”的有效途径,“国旗图式”最终获得新的视觉意义并成为新视觉语言的一部分。

2.《大肖像系列》由12幅著名企业家肖像广告构成。 / 制作者:周细平

以政治领袖标准像的制作方式制作当代企业家肖像,在两大波普图式的历时性重叠中对政治时代向经济时代转换的历史过程进行艺术化的视觉定标并为新的经济时代造像。

以经济时代的广告语言确定政治标淮像和经济标准像的历史性差异,作为广告图式,企业家大肖像获得艺术生效和经济生效的双重效应并区别于政治肖像和宗教肖像图式。

3.《大遗产系列》由《后冷战时代》和《装饰时代》构成。 / 制作者:梁小川

“冷战结束”,“炮弹”成为遗产被珍藏,双如:“战争与和平”。也许这是假象,也许无法珍藏的恰恰是这永恒的对抗:战争与和平,人类永远穿行其间。场景艺术《大遗产系列之一:后冷战时代》借助典型的波普形式重建战争与和平的永恒场景,并对此进行抽干处理和视觉定标,使参观者穿行其间直观永恒。产品艺术《大遗产系列之二:装饰时代》,“炮弹”的“装饰化”导致其“形式”和“实质”的剥离,最终完成“武器”向“装饰品”的转换,作为陶艺的“炮弹”进入家庭、宾馆、办公室、商店、广场……介入当代生活,成为装饰时代的新语汇,并与和平状态构成隐喻性反差。

4.《大陶艺系列》由《大名瓷》和《小名瓷》构成。 / 制作者:叶双贵

《大陶艺系列》以世界各地著名陶瓷造型为外观样式,以当代卡通符号取代古代陶器表面装饰而构成基本图案,从而将立体的陶器实物转化成平面的大型剪纸、活广告和卡通贺卡,由此布置“世界著名陶艺展销会”(即“大陶艺自选商场”)。实际上,与会者参观、购买、消费的却只是有形无实的“陶艺”,如此观众参与的艺术行为对当代广告、包装、形象化的非实在性交往进行“视觉定标”。满足当代人直接消费形象,间接消费实物的需求。

5.《1993•新历史大摇滚》,由《大时代》、《大生产》、《大消费》等十首歌曲构成。盒带同时出版。 / 制作者:新历史小组。

新历史大摇滚旨在实视五四以来“政治摇滚”向‘‘经济摇滚”的转换,它力图通过政治摇滚的变调的当代流行曲调的伪模仿来确定一种内在的波普化旋律,从而与造型艺术上新历史波普相呼应。

* 展销方式

1.前期广告宣传:大招贴1000张、请帖3000份、包装袋800个……

2.集体展示与促销展示酒会:地点——北京王府井“麦当劳快餐厅”。

时间——1993.4.25.上午。方式——以上述艺术产品布;置大厅。艺术家乐队、服务人员均穿“集邮.任戬牛仔”服、新闻发布会后由艺术家集体演唱《1993.新历史大摇滚》、然后用自助餐并商谈艺术产品购销事宜。出席者——艺术界、新闻界、理论界、政界、企业界、商界名流。

3.个别展销:1993.4.2S.上午集体展示结束之后,出席者分别到各产品艺术展销场所参观购销(个别展销见附件2)

4.巡回展销;选择上海、成都、哈尔滨、广州、武汉现场巡回展销,其他城市录像文献巡回展销。

5.后期纪实报导与理论阐释。

关于产品艺术

当社会结构由观念消费向商品消费、意识形态向后意识形态,观念下放向商品下放转换的时候,我们看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以往的艺术作品和生活商品已满足不了人们新的消费需要,寻求新的媒介物来作用于这种需要就成为当下艺术作品生产的关键问题。产品艺术以其新的方式和不同阶段的策略提出对此问题的回答。

改变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策略。

以往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处于相互对立的二个边界之中,区分出精神活动和商品活动,各不相干,没有联系。阻隔的发生,各自单向发展,构筑了各自的严格边界。使用和消费受到了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当下的策略是把艺术生产当作产品生产来进行,使艺术直接产品化。产品是人类的日常需要,具有艺术作品和生活商品都不具备的功能——介于艺术品和商品之间的中性作用。它使精神和物质共同携带。如果把产品走入极端,就可改变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重新确定艺术与生活的策略。

以往,人们强调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尚性,导致了“沙龙艺术”“精神贵族”的支配地位;现在,人们又强调经济商品的占有性。这两种关系都发生了问题。要改变这种关系、从新确定新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要有一种新的媒介方式——产品艺术。产品既不是艺术品又不仅仅是商品。商品是生活媒介,艺术是精神媒介。产品艺术的出现确定了艺术与生活的本来面目——还原艺术的纯粹性(观念下放)。还原生活的真实性(商品的上升)。

艺术于生活的转化策略。

通过前两个策略的工作使艺术与生活都处于休眠状态,艺术家可以随时唤醒它们。把艺术转化成生活,生活转化成艺术。使艺术和生活都处于流动可转化之中,原有意义中心的限定与阻隔被敞开穿透。艺术活动成了创造性活动,可以使用精神和物质的各种媒介。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家已不是原有艺术家的概念,而是个创造者,这时才可实现“人人成为艺术家”的现实。当下,以往艺术的流通形式(作品、展厅、画廊、画商)正在被新的艺术流通形式所转换(产品、商店、生产、工厂)。这一转折性的方式变化使“艺术的死亡”仅仅是流通接受形式的死亡,新的流通形式要产生新的艺术。这也是权力的转移,当代交往方式的作用。“彻底的波普”的形成,在权力的下放中、商品的下放中、精神的下放中获得接受。回复现实生活本身——彻底的现实主义。这是产品艺术的最终战略。一个流通的合理化分配。

产品艺术在当下的主要针对问题是意识形态结构向经济形态结构的转换。上文是“观念波普”(政治波普)等观念艺术。调整大泼皮。语境的改变。艺术也作为“个人话语“将被抹去。下文就是“产品艺术”等直接物质性的现实。“精神下放”(上山下乡)成为“产品下放”(上工下厂)。通向直接彻底的现实主义。“大生产”会成为这一语境的媒介。艺术的下放将彻底抹去艺术的最后晃子。文本的空间写作、社会化写作可改变平面写作(架上画)、单向写作(艺术的定义)的线性方式。作为生存方式的全感官形式将替代单感官形式。作为艺术和生活的媒介的产品将通过不同的双向接受获得全敞开的流通。产品艺术会在这全敞开的流通中自然形成成文。


 

新历史小组大事记

1988年12月,任戬从哈尔滨黑龙江画院调入武汉大学建筑系。当时的主要想法是:武汉是文化、艺术很活跃的地方,仅次于北京。集中一些有才能的人,在一起好好干一翻文化艺术事业!这样来武汉后就与赵冰等人组织了两次文化艺术研讨会“并成立了“沙龙49”文化沙龙”。形成了以武汉大学为地方的武汉文化艺术联系点。

1989年在武汉大学见到弓克(早期北方群体参与者之一)与弓克进行文化艺术理论谈话,主要议题:人类黄昏与架上画的死亡,免疫与分头作战问题。

1990 - 1991年前后任戬与周细平结识,共同的生命意识的感受促成他们的密切交往。以武汉大学珞珈山、东湖区域展开艺术,文化交流活动;经岛子介绍余虹与任戬认识,余虹又介绍张三夕介入,周细平介绍梁小川介入,任戬介绍祝裼锟及当时来往比较密切的赵冰与未明夫妇介入,这些人经常在周细平、梁小川家以及武汉大学任戬画室聚会,讨论艺术和哲学问题。

1992年5月,新历史小组正式成立。成员为:任戬、周细平、祝锡锟、梁小川、余虹、张三夕、王玉北、赵冰、岛子、弓克,不久叶双贵与野牛,余佑斌、陈默陆续加入。

6月,小组开始策划第一次艺术活动,以广州90年代艺术双年展为背景,实施“消毒”行为艺术。

7月,在武汉大学生物系做艺术活动的前期准备——疫苗提取。

8月,在武汉免疫站做自身免疫。

10月在广洲90年代双年展展厅,文献展展厅进行了“消毒”行为艺术的实施。

1992年11月,小组开始策划第二次艺术行动“新历史1993大消费”产品艺术系列活动。

1993年4月,在北京王府井卖当劳,中萃时装精品店进行布展。于临展的半夜被国家安全部封杀。

1993年6月,“新历史1993大消费”在武汉实施完成。

1993年7 - 8月实施“九日义务劳动”艺术活动,

1993年10月策划“太阳100”艺术活动,12月在武汉,长江、韶山实施前后一个月。张先冰、吴根友加入小组活动。

1994年3月实施“绿色工程”艺术活动之一“3、15”。

1994年5月实施“绿色工程”艺术活动之二“诗风绿”。

1994年6月注册成立“新历史波普艺术中心”

此期间开始将产品艺术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任戬、周细平进入武汉大学数字艺术公司做企业形象设计。梁小川去浙江成立新海岸广告公司。叶双贵在武汉成立多媒体广告公司。祝裼锟在大连成立新土地广告公司。余虹调往广州中山大学。张三夕调往海南大学任教。

1995年任戬离开武汉回到哈尔滨与北方艺术群体之前"的七七七“团体成员巴威、孟凡果进行企业形象的设计策划。

1996年任戬去北京中国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委员会任设计总监。召集周细平、梁小川去北京继续从事企业形象设计制作。

1998年任戬调往大连大学。周细平在北京继续从事企业形象设计制作。

1999年任戬在大连工业大学担任艺术设计学院教学院长。提出“视觉知识”的概念。从事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验。

2000年周细平策划设计了“麦肯姆”产品艺术活动。

2001年王玉北在南京进行“产品艺术”实践。

2002年任戬作品“大声唱”周细平作品“大肖像”参加“光州双年展” 。

2002年祝锡锟调入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任戬一起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实验。

2003年新历史小组任戬、周细平、祝锡琨、梁小川、叶双贵、陈默等人在武汉东胡聚会七天,讨论小组艺术活动与下一步要展开的艺术活动。

2004年新历史小组策划“向后看”艺术展。与2005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览。

2008年任戬、祝裼锟完成《艺术设计的学科基础教程》8册教材,第一次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建立“学科基础”的概念,并进行了应用。


新历史小组前后成员名单

任戬:大连工业大学教授

周细平:武汉、自由艺术家

祝锡琨:大连工业大学副教授

梁小川:武汉、自由艺术家

叶双贵:武汉工业大学副教授

余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已去世)

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王玉北: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

陈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于佑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弓克:文化人、艺术家

赵冰:武汉大学教授

岛子:清华大学教授

李薇:清华大学教授

徐长健:大连、艺术家

吴根有:武汉大学教授

张先冰:文化人、企业家


新历史小组历年艺术活动

1992“消毒行动”(任戬、周细平、祝锡琨、梁小川、叶双贵、余虹、张三夕)

1993“93大消费”(任戬、周细平、梁小川、叶双贵、余虹、张三夕)

1993“九日义务劳动”(任戬、周细平、梁小川、叶双贵)

1993“太阳100”(任戬、周细平、梁小川、叶双贵)

1992“绿色工程”(任戬、周细平、祝锡琨、梁小川、叶双贵、张先冰、吴根有)

1993“免费艺术消遣”(祝锡琨)

1993“红色广场”(祝锡琨)

2000“麦肯姆”(周细平、任戬)2000

1999“100幅中外经典服饰素描”(祝锡琨、任戬)

2004“半成品艺术实验”(任戬、周细平、祝锡琨、梁小川、叶双贵)

2004“后样态 - 浅刻”(任戬、祝锡琨)

2004“向后看 - 抹平经典”(任戬、祝锡琨、周细平、梁小川、叶双贵、陈连富、马尚、徐长健、张天一)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