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介入现代化》生态艺术展策展草案(节选)

《介入现代化》生态艺术展策展草案(节选)

2012-12-16 17:24:47 来源: 林善文博客 作者:林善文

介入现代化进程的艺术
——生态艺术的花样年华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当代艺术里边。从我个人的口味出发,除了那些能够提出问提的作品之外,我赞赏的不多,比如我喜欢方力钧的作品,那是因为他扑捉到了这个世界嘻皮和戏谑的成分,我喜欢张晓刚是因为他浓缩了过去一个时代中国人的形象。我喜欢叶永青的作品是因为他跟别人都不一样。其他的诸如今天诸多盲目跟风的艺术家我真是觉得这些人有和无是没有多大关系的。重复和模仿无非是给予那些有所图谋的人显现嘴脸的机会罢了。这些开场白,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我下边所说的事情。

前边说了,我关心的是能够对时代有所看法和表达的人。在这些能够提出问题的艺术家当中,那些能够关注到生态问题——指向这个时代最为迫切的需要的艺术家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苏新宏是我首推的一个人。主要是他就生活在我的身边,在昆明这个城市,他在艺术生态课题上的创作持续了将近十年。在我做这样一个策展理念和想写这样一篇文章的时候,我自然想到了很多的艺术家。

我说的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环保。不仅仅是关注昆虫、野生动物和水资源的破坏,他包括我们人类的整个生存状况——人作为一个精神个体在这个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问题指向健康,科学和政治。比如徐坦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那样一些弱势群体的关注,来自瑞典的华裔艺术家盛海的千里迢迢的独自一人跑到广东一个叫贵屿的小镇,拍摄那些堆积成山的电子垃圾,捕捉到了那些穷苦百姓“不问前程的日常生活”。很多这样被人遗忘和漠视的角落是这样被这些有觉悟的艺术家所“发现”的。这位叫盛海的艺术家在2003年在斯德哥尔摩就开始创作了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题的“大地诗歌”系列作品。代表性的艺术家还有北京的舒勇(1998年开始做《地球在流血》大地环境系列作品,持续多年)。从舒勇那我又想到了赵半狄的“我死了你介意吗?”的熊猫系列(尽管我不是很喜欢他过长的熊猫时期。我总是不喜欢对一个问题没完没了的艺术家,我的意思是一个艺术家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仔细回想,涉及这个领域的艺术家还有戴光郁、尹秀珍、尹晓峰、刘成英等。如果大家不嫌长,我在这里罗列他们的作品:

戴光郁的《搁置已久的水指标》:他在十几个显影盘中,每个放置一张市民照片,然后用污染的府南河水浸泡,使照片发黄至褪色;《倾听》:艺术家俯身拉萨河上举目仰天,全身收屈,然后展开,两手伸向冰骨的河流,亲吻河水;《水墨基础技法演示》:让传统的笔墨纸砚与自然的但被熏糊的萝卜青菜拌和岷江水交互于国画艺术之上,借生态之口对国画中的矫情自恋提出警示;《平衡》:将宣纸裱上安澜索桥面,艺术家并平端盛满水有金鱼的托盘,在摇摇晃晃中穿过索桥,还有《冥想者》、口中朗诵《圣经》的行为《与大地造爱》,《走失》都是他的代表作品。尹秀珍的《洗河》、《废都》、《树琴》、《尹秀珍》、《旅行箱》、《欲望锦标》、《国际航班》、《超市》;尹晓峰的《出土文物》、《占卜》、《石头神》、《母亲河》《卵神》;张念《NO.1血》、《诞生在2000年》;张华《海市蜃楼》、《饮水》。余极《对水弹琴》。刘成英《伸手1号》、《海拔3650米,25℃》、《伸手2号》、《天问》;曾循的《河祭》、《处处留名》;朱罡的《玫瑰船》、《大镜子》;宋冬《办公室的临时建筑》、《吃系列》;林一林《口号房》、《100块与1000块》、《1000块的结果》;宋永兴《时钟》;朱昱《袖珍神学》、《植皮》;展望《镶长城》、《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黄岩《中国山水》;陈庆庆《我的肺我的氧吧》;王庆松《找乐》、《我能与你合作吗》、《又一次战争》、《老栗夜宴图》;吴高钟《5月28日诞辰》;黄一翰《我们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周啸虎的《谎言时代》,张洹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罗子丹的《一半是农民一半是白领》;余极的《尤物之吻》、《鱼对余说》、《对水弹琴》,高氏兄弟的《黄河地景"行为》系列、《临界"大十字架系列》、《拥抱系列》,张大力1995-2000期间,所创作的《对话》、《拆》、《对话和拆》,王劲松拍摄的《百拆图》,苍鑫《社会身份互换》系列、《日常的飞翔》;李海兵《一样的我,一样的目光》;梁越的《人"人"人》;朱发东《寻人启示》;邱志杰《可逆程序》、《进化的逻辑》;梁绍基“养”了12年的《自然系列》等等(有机会再找)。这些都是需要记录在案的作品。作品的好和不好暂且就不加评说,我要说的是应该用分子的概念来构建我们所坚信的艺术盛景。在中国这样一个彼此奔忙热火朝天的艺术潮流里边,这些产生于理想、抱负和心灵的作品,都不仅仅指向某一个事件和族群,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从事生态艺术研究创作的艺术家必将日益凸现他们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西方对生态问题的警觉自然要早于中国,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生态主义运动开始萌芽。70、80年代强烈的环保意识就在艺术家群体里边形成了气候,他们在生态艺术上的开阔视野,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从“水”说起,德国艺术家汉斯"哈克(hans haacke,1936-)1971年做了《莱因河水装置》,他把几十条鱼放到盛有莱因河水的一个透明的长方形鱼缸里边,在鱼缸旁边的桌上和地上,放上一排装着各种颜色的化学品和机器设置,化学药品罐和鱼缸间有塑料管道和阀门连通。让弱小的鱼儿的生命在化学污染物的威胁下开始挣扎。巴黎艺术家欧内斯特和生物工程学家克劳德"于丹合作的《生命雕像》,是以河流中的污染物——一聚胺酯和极微小的藻类混合的材料塑成的。其中活着的藻类,可以在不同的阳光和气温条件下,会时而迅速繁殖,时而停止生长,随之发生微妙变化的是雕像的颜色和形态。只要每天往雕像上浇水,这雕像就有生命。由罗伯特"史密逊的《螺旋防波堤》,我们想到了在美国70年代领导大地艺术潮流除了罗伯特"史密逊的另外一位艺术家——罗列克里斯托的《奔跑的围栏》、《山谷维幕》、《被包裹的海岸线》。以及德国艺术家赖因哈德"赖岑斯泰因与树有关的系列作品。日本艺术家菊竹清行创作的雕塑《翼》,可随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形态。在改变中人们可以看到环境中二氧化碳污染的威胁。菊竹清行的作品还有:《水乡》——可通过改变喷水模式和发出的声音对走过身边的人们作出反应;《世界》——室外雕塑作品,可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并随环境状况的改变而发出各种声音;《智能人》——位于办公楼前面,当有人经过门口时,它会旋转,并发出声音和光线表示欢迎。这些有机地把艺术、科技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的作品体现了他的一贯创作理念,倡导交互式生态艺术作品。尤基里斯在作品《跟随城市》中造了一条通道,通道由彩色玻璃和金属制成,并连着一座玻璃桥,人们站在桥上可以看到城市垃圾的命运。

在中国享有广泛声誉的约瑟夫.博伊斯最为有名的作品要数他的《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这个开始于1982年的作品通过一种集体参与的方式被赋予了“对于所有摧残生活和自然的力量发出警告的行动”的作品是在艺术家死后(1986年)才完成的。他的一生致力于创作跟生态环境有关的作品很多,比如《F.I.U.保护大自然》、《切奥普斯大金字塔》等。让..迪贝兹创作的《向阿拉果致敬》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个“由子午线创作的想象纪念碑”是由135个直径为12厘米的铜质纪念章在地面上延着巴黎市南北顶点的午线安放。这个作品除了现实意义之外他占据了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点。由这个作品我又想到了同样在城市里边的地面安放的这种“便民”作品,让.马里.克罗特安放在电车路线站台地面的指南针(《人人都有手表,却很少有指南针》),还有诺贝特.拉德马赫尔安放在湖岸边长凳上的袖珍时钟。克里斯多与珍妮.克劳德针对德国柏林墙的树立他们利用240个430*380*170厘米的汽油桶作了一个8小时的临时围墙,这个带有政治抗争的作品命名为《铁幕,汽油桶墙》,他们还有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就是计划诞生于1971年1995年实施的作品《包裹德国的国会大厦》,这个作品因为饱含政治寓意而受到广泛颂扬。

艺术的疆土可以无限拓展。这种立体的交互室的多学科交叉的生态艺术所能够承载的可能性在我们的想像之外,这种无限的可能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幻象,我坚信这种类型的作品更适合于用力量、热情、人性和深度、抱负这样的词语来概括,他更能实现这样一种英雄主义文化抱负和人文热情。不管是否是通过失调的状态来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还是荒诞的形式来清理人与自然的无常状态。不管是为道德沦丧而阵痛,还是对美好时光的展望,不管是直白的表白只有一个地球,还是晦涩的言说地球不可取代,不管是用恶或者善的方式,不管是视觉暴力还是蔚为壮观,不管是轻吻还是俯视的角度,不管是以科学的形象点缀自然,还是以自然的方式阐释自然,这里边都是来自责任感,来自道德心,这种指向生命、死亡、再生主题的生态艺术必将超越时代,趣味、地方的烙印,远远别样于那些沉迷于少女的身姿、暧昧笑容反反复复之中的低级艺术趣味。

展览从来都是推动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因素。就有如没有1995年8月那位来自美国的贝特蒙女士策划的“水的保卫者”(这一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艺术展在中国的土地上持续进行了4回,分别是1995,1996,1997,2000年),在中国生态艺术的进程里,我在前边可以罗列的作品就没有那么多。这个系列展览成就了上边我提到的诸多艺术家。是从那里开始,更多的艺术家才有了做作品和做展览的机会。从某种角度上讲,是这些偶然的为数稀有的展览在牵引中国的艺术家将视点投注到了生态艺术的主题上来,是这些展览让更多的艺术家坚定了做生态艺术的信念。

在今天我想策划这样的主题展最为直接的初衷是在国内这样的声音还不够强大,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展览来带动更多的艺术家切入到生态艺术的现场。艺术不一定能够让生活屈从于理想,在祖国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留下了绿色理想与我们多数人追求的幸福生活条件和要求无法兼容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可避免,艺术无法解决。我所希望的更多更好的作品是能够实现这样一种可能:我们的倡导这样的艺术在改善艺术商品化的道路上是有效的,就有如绿化带的建设可以净化一个城市的空气。至于还能有别的,这是艺术本身的馈赠。
 
林善文
2007年2月28日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