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后媒体状态:媒体的底稿

后媒体状态:媒体的底稿

2008-09-14 10:31:37 来源: 艺术当代 作者:artda

就像摄影与电影这些旧技术媒体的例子那样,录像和电脑所构成的新技术媒体所取得的关键性成就并不仅仅在于它们发起了新的艺术运动并创造出新的表现媒介,而在于它们也对绘画和雕塑等历史性媒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说,新媒体并不仅仅是艺术之树上的一枝,它实际上改变了艺术之树本身。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进行区分,把旧技术媒体(摄影以及电影)及新技术媒体(录像与电脑)作为一方,把绘画和雕塑作为另一方。在此之前,后者根本从未被看作是媒体。然而,在媒体的影响下,他们开始被看作是非科技性的旧媒体。凭借新媒体所带来的体验,我们得以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旧媒体。通过新科技媒体的实践,我们也能够着手对于这非科技性老媒体的实践进行全新的评论。事实上,我们甚至能走得更远,新媒体本质上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它们为艺术开发出了新的形式和可能性,更多的是因为它们使得我们能够建立起有关那些旧艺术媒体的新认识方法,最重要的是它们迫使那些旧媒体进行一场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保持它们的活力。

  比如说,摄影出现后,它不仅与绘画这种依靠观察运用线条忠实地描绘真实的艺术形式进行竞争,甚至还“大胆”地宣称它所描绘的要更为接近事实—而这也确实符合事实,而绘画在长达五十年的抗争之后,最终被迫从对于物体的再现退回到对于绘画自身的特质世界的描绘上(如外表、形状、色彩、材料的性质以及画框、画布等技术装置)。它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20世纪上半叶的抽象绘画上明显地看出来。而20世纪下半叶绘画又再次回过头去创造关于对象世界的图像(从波普艺术到照相写实主义艺术),这是与摄影直接有关的一次发展。在摄影出现之前的世界中,如果说绘画直接并紧密地根基于再现对象世界,那么在摄影被发明之后,以对象为基础的绘画就完全求助于摄影所描绘的对象世界。但是这环不仅仅是电影和摄影所带来的体验而已,它们还导致了与绘画的交换:数码“绘画”程序,并且直接在电脑和屏幕上作画的体验为绘画注入了一股明确而鲜活的推动力。非常具有意义的是,它们还开创了一种源于电脑的抽象绘画新形式。不过,通过科技媒体的影响,发生变化的不仅是西方的视觉图像体系,雕塑也出现了显著的转变,电脑的计算程序与3D程序的巨大影响也给建筑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我们不禁会问,新媒体对于旧媒体所产生的影响是否要比新媒体作品本身重要得多?20世纪艺术的中心议题和方法:表述的危机、艺术作品传统观点的解体、作者的消失——所有这些因素都要归咎于新媒体的出现。20世纪所发生的剧烈地倾向文化受众的趋势,所有这些都与新媒体息息相关。

  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因媒体而发生了转变。媒体的影响是普遍性的,它的样式包含了所有艺术门类。计算机要成为“世界机器”,该词是阿兰·图灵(Alan Turing)在他1937年的一篇论文《可计算的数学》中对其电脑模型的称呼,而计算机的这一诉求也正在被媒体所满足。今天的许多科学都梦想着出现一个计算机化的宇宙模型,一个基于数字计算的完美的宇宙呈现,与此类似,今天的许多艺术家们也梦想着出现一个计算机化的艺术模式,一种可以完全由数字计算创造的艺术类型。这种计算机式的思考方式所产生的成就和带来的影响已经控制了这整个世界——机场、工厂、火车站、购物中心和医院等地如果没有了计算机或计算器,就会全然无助——而现在相应出现的“计算式艺术”(海德格尔语)又为这种思考方式进行了补充,该艺术的目的也是要征服整个世界。而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计算机式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和取得的成绩也确实很好地遵循了我们刚才描述的那种传统:它们也正在改变所有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形式。可以说,计算机不仅能够模仿万物的形态和规律,模仿自然的法则,它也能模仿形式的规律,模仿艺术世界的形式和法则。创造本身就是一个转换程序,一种运算法则。从文学到建筑,从艺术到音乐,我们开始不断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靠计算机帮助的转换程序和指令,乃至控制机制和行动指导。媒体的这种影响是全球性的,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有的艺术已经成为后媒体艺术。

  然而,这种后媒体状态并没有使这个充满装置设备的世界的特质,或是媒体世界的内在性质显得多余和过剩。相反,媒体的个别性和特殊性越发得到充分区别。从绘画到电影,特定的媒体或特定的媒体特性只有在后媒体状态下才有可能。例如,计算机善于模仿和描绘出一卷16毫米电影胶片的特定程序的粒状形态,甚至比一卷真正的电影胶片所能达到的效果还要好。长笛乐曲音调的电子仿音,比长笛演奏者用尽一切办法演奏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更像长笛的音调。同样地,如果要在电影胶卷上打了一个孔,以此产生写作中笔迹抖动的效果,那么计算机对于这种抖动的模仿甚至比真实的抖动还要好,我们在“预置钢琴”(Prepared Piano,为约翰·凯奇所发明)里也可见一斑。后媒体计算机这一世界机器,使我们能够实现大量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都蕴藏在媒体的特性中。

  今天,所有的艺术实践都遵循媒体的稿本以及媒体的法则。这里的媒体不仅包括从摄影到计算机的新旧科技媒体,同时也包括绘画、雕塑等类比性的老式媒体,它们在科技媒体的压力下,被技术媒体所影响,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公正地说所有的艺术实践都遵循媒体的稿本。科技媒体艺术是通过器械的帮助而制造出的艺术,它构成我们媒体经验的核心。媒体经验已经成为所有审美经验的标准。从而,在艺术中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超脱于媒体,我们自身也没有谁能逃离媒体。

后媒体状态被定义为两个阶段:

  1.媒体间的平等;

  2.媒体间的混合。

  第一个阶段是要取得各媒体间的平等,为新媒体(摄影、电影、录像、数码艺术)建立与传统媒体(绘画和雕塑)一样的艺术认可度。在这一阶段中,所有媒体,包括绘画和摄影,都全力探索各媒体自身的内在特质世界。

  绘画展示了颜料的内在价值,展现了它的流动、滴漏和突起;摄影证明了其真实描绘对象的能力;电影表现了其叙事能力;录像展示了其对于电视大众媒介的颠覆;而数码艺术则表现了其在虚拟世界中的想象力。

  就媒体的艺术价值及认识论价值而言,第一阶段基本上已经结束,媒体的特质性和批判性已有目共睹。媒体的平等,即各媒体在其艺术性与合法性上的平等,在其试图明确所有媒体(从绘画到录像等)的各自特质并获得成功后,已经成为普遍之势。

  在艺术及认识论的角度上看,第二阶段是要在媒体世界中混合各媒体的特质。

  例如,录像通过使用多台摄影设备取代单一屏幕,以及在同一时间从多个角度而不是一个角度来讲述故事,从而成功取得原属于电影的叙事想象。摄影凭借新款大型数码相机和图形处理程序的运用,得以创造出不可见的虚拟世界。雕塑作品可以由照片或录像带组成。通过发光二极管,语言(文字)也可以是雕塑。在装置空间中,原本限于二维空间的摄影和录像艺术也获得了空间和雕塑的维度。绘画经常涉及影像或数码平面设计程序,抑或是两者都用。电影越发显现出在纪录性现实主义方面的优势,而这种现实主义正是从录像那里获得的对于大众媒体的批评。互联网在其聊天室中为所有媒体提供对话和文本,而网络中的全部文本储存能够用来进行文本的自动控制和语言世界的自产。同时,网络也创造出自产性的图片世界。通过网络,人人都能制作自己的广播节目,并用Podcast代替广播。此外,网络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与网络电视(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为每个人提供材料,使他们可以选择使用照相机、录像机或电脑等任何媒体,来创造他们自己的文本和视听装置,由此可能相应会产生电影、音乐或建筑等产品。

  这种媒体的混合导致了艺术和美中媒体的巨大革新。从而,绘画重获新生,这不是它自身的缘故,而是因为对于其他媒体的借鉴。录像从电影那里获得生命,电影从文学那里获得生命,而雕塑从摄影和录像那里获得生命。它们都依靠数码和科技的创新而存在。隐藏在所有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密码就是计算机的二进制码,而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美学由运算规则和程序组成。因此,艺术实践的这种现状最合适的叫法应该是“后媒体状态”,因为再没有哪种媒体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相反,各种不同的媒体互相影响也互为决定。所有媒体形式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普遍通用的自给自足的媒介。

  所有这些的最终作用就是要解放观察者、访问者和使用者。“用户创新”或“消费者产生消费内容”这类词语见证了一种新民主艺术的诞生,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其中,互联网便是最好的参与平台。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种“机制”,一处“空间和地方”,公众在其中可以讲他们的作品通过媒体的帮助传递给其他人,而不需要受到评判标准的限制。在此之前,只有“合法化”的艺术才能被允许在博物馆或是其他国有或私人的空间中展出,现在,“非合法化”的艺术道路终于铺好了,艺术间的竞争已经结束,然而这种竞争又回到了它的起始点,回到了科学与理论、艺术与实践的关系上面。

2008年09月13日 10:29:51   作者:彼得•韦伯   来源:《艺术当代》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