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2012-09-24 18:03:43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作者: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之一,一直密切关注艺术、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这三者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数字革命对塑造未来世界的每一步革新。电子艺术节的举办城市林兹(Linz)是奥地利第三大城市,座落于多瑙河畔,因拥有河运的地理优势,在十九世纪开始成为商业及工业重镇,在纳粹时代更曾被希特勒计划打造为军备及行政中心,二战期间被严重军事破坏。战后复苏的林兹锐意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电子艺术节属于重点培养对象。得益于地方的支持,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不断地在发展,1987 年开始颁发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1996 年成立内部的研发中心 FutureLab 并定期提供驻留计划和教育项目;2009 年落成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现在的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已经成为一个研究、发展和展示数字艺术和媒体文化的国际平台,艺术节覆盖了约 65000 平米的中心城市地带,其中最主要的展览场地包括了大本营电子艺术中心,Mariedom 教堂,和举办展览及媒体艺术大奖的 OÖ Kulturquartier 中心。

 

图为2009年林茨电子艺术节“Human Nature”现场

●电子艺术节——科技与社会
●电子艺术中心——未来博物馆
●电子艺术未来实验室—— 面向未来创新
●实验室

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是欧洲最古老的电子艺术节,于1979年9月18日第一次呈现,当时只有20位艺术家和科学家参与其中,对比2008年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500位艺术家、讲演者、科学家,林茨电子艺术节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艺术盛会。艺术节从数字革新出发,后来发展为多针对新媒体领域的最重要的领航船。其影响力贯穿欧洲与亚洲,近期更是在日本的MOT展出其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之前于2007年的与上海电子艺术节的合作,和2008年与中国美术馆《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项目的合作,都可见其在新媒体艺术展出和研究方面之贡献。另外因为转译的原因,这些信息往往不能通达到各个方面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工作者,林茨电子艺术节积累的经验和展出的作品、研究的成果都在其庞大的网络上有所体现,但是观者需要基础的英文,甚至德文的阅读能力,方能探究其发展之脉络。

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这一项目自1987年启动以来,受到了广泛的来自全球的支持和欢迎。这个项目设立了多个针对新媒体艺术的奖项:Computer Animation / Film / VFX 电脑动画、电影、视觉特效Interactive Art 互动艺术Digital Musics & Sound Art 数字音乐和声音艺术Hybrid Art 混合型艺术Digital Communities 数字社群U19- freestyle computing 19岁——自由 计算[the next idea] voestalpine Art and Technology Grant 奥钢联艺术与科技大奖

每年有针对奖项而邀请的评委参与评审,每个奖项的获奖者将获得相应的奖金。针对这一大奖的设置和评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其每年评委的方向不同,导致了不同奖项在选择上的差异,即使评委的工作和林茨电子艺术节主席的认知相抵触,其结果也会遵循评委的决定。林茨电子艺术节奖项的设置完全间离于艺术系统,除了部分邀约的申请人之外,大量的来自非艺术领域的申请也属常见。

电子艺术中心——未来博物馆,这一机构的新址位于蓝色多瑙河边,于2007年落成开幕,有以其外立面的LED灯光装置闻名,曾经有多位艺术家通过整座大楼的外部LED装置进行表演。中心有着大量的收藏和互动参与项目,与传统美术的博物馆不同,陈列的东西较少,早期的电子艺术装置通常需要大量的空间和维护工作。有一层的内墙,艺术家创作了一个与多瑙河上运输的船只信息相关的作品,构成了环境、经济、信息、媒体之间的关联。还有三维雕刻实验室、视神经实验室等区域,可供参观者参与并制造其喜爱的三维手工制品。有其值得提及的是面部神经的收藏作品,多为面部神经类型作品的演示版本。收集了大量的来自全球和各个领域根据这个方向研究的成果。而且中心照顾到儿童的需要,还开辟了一部分互动空间给儿童作为数字媒体互动的游乐场。中心的总面积达5100平方米,不是一个很大的博物馆,而且内容也不是很多。会让人有着在传统博物馆与科技馆中间的感觉。当然就呈现整个林茨电子艺术的发展来讲,此中心显然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中心有浅尝辄止之感了。

图为林茨电子艺术节历年出版物

电子艺术未来实验室(Futurelab)——面向未来创新实验室,这一机构可以被看做是林茨电子艺术节在综合上述三个机构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延伸,有着艺术实验室和艺术家工作室的交互特性。另外,每年都有根据最新的艺术形态需要创造的艺术项目,其中有信息建筑、媒体艺术表演、展览、信息设计等等方面。

介绍林茨电子艺术节,主要是因为其强大的历史特性与影响力,直接影响到欧洲乃至日本和中国的电子艺术节,受到全球电子艺术家的推崇。其相对理性和系统的判断,不同于如火人(Burning Man)这样的大型松散组织的文化地域现象。其理性的方面可以完整的被其设置的4个关联机构所解释。从一个艺术节到实验室的历程,经历了30年的时间,林茨电子艺术节依旧是全球最大的、最全面的、最权威的电子艺术机构,之前我曾经介绍的那些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子艺术节和电子艺术平台,除了之后要介绍的ZKM有所不同以外,多沿袭了林茨电子艺术节的模式。2007年上海的电子艺术节也有与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合作,2008年林茨电子艺术节更是作为中国美术馆《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的文献部分被展出,同时还在皇城艺术馆主办了一个针对电子艺术研究分类的研讨会。

自70年代兴起的电子艺术潮流可以被看做是来自实验艺术与实验科学的双重力量,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新媒体这一命题被提出,无论是当时的电子艺术、不稳定媒体、录像艺术、行动主义,都有着实验艺术在实践中向前推进的痕迹。如70年代的海纳(Heiner)和彼得·韦伯(Peter Weibel)都是年轻的行为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与媒体无关的艺术作品和行动。之后海纳成为了Montevideo(荷兰媒体学院)的主席,韦伯更是ZKM(德国媒体中心)的发起人,这可以被看做是实验艺术的演进,可以被看做是当代艺术就视觉艺术发展需要的,在媒体方面的延伸。而60年代末的洛伦佐的玩具天气(Toy Weather)和后来其提出的蝴蝶效应,确立了混沌科学介入到艺术的可能,或者可以说来自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正在推动科学的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分形、拓扑研究等等也被引入到视觉艺术的实践中,以及涉及到环境科学、物理学、机器人、虚拟现实等等方面的科学与艺术的实践,既可以被看做是相互借用的关系,也可以被看做是相互构建的促进关系。尤其是今天的新媒体艺术,如果放置在展厅和视觉艺术的模式中,就可以被看做当代艺术最当代的呈现。因其在媒介方面对现实生活最接近的反映,以及这些媒介所构建的当代的环境、伦理、信息传递关系,我很难想象那些过去的媒介可以如此丰富的反映这一进程,我意不在于这些媒介对过去媒介的替代上,而是在历史演进中这些媒介出现的必然,其在现实生活和艺术上的反射关系,需要我们去正视其存在。另一个方面就是视觉艺术家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科学的贡献,往往可以弥合科学中缺乏人性的一面,往往是视觉艺术家的介入导致了新科技在更广泛意义被社会化的过程。当然这里还需要提及的就是存在于人群和人性中的某种自然因素,如互联网的传播与应用,就没有局限在其早期的作用之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和分享模式的科学技术,它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想必也已超出创造者的想象。正是这一技术在公众中的应用导致了这一巨大的成就。

更好的理解过去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在概念、逻辑方面前人的进程,但是今日之不同在于媒介、语境、文化、社会、伦理等等方面,对某些涉及过去问题的再次求证,往往能产生不同的感受,感知创造之不同也许正是一个向后看和比较的起点。这样我们才能认清实验在何处,有时候实验并非凭空的闪电,抑或是前所未有之奇景,也许创造如同科学实验一样,就是在不断的、重复的过程中,发现那些细微的、潜在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在导致某种改变。

艺术观念如同哲学家的思考游戏,是通过不断的阅读、思索所产生的智慧,那么媒体艺术应该是这一智慧在现实社会最直接的媒材上的延伸,或许媒体本身已经构成了某些特定的文化上的、语境上的、感知上的关系。说到这里,其实林茨电子艺术节已经摆脱了艺术试验中命题的悖论,逐渐接近科学实验般的,接近创造的根本构架和选择模式,通过对基于那些媒介关系产生的课题进行筛选。在观念上这个机构正在从一个简单的艺术行动,逐渐发展成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实验链。

纵观西方新媒体发展至今,其局限也在于那些掌门人及其理论建构在视觉实验艺术之上,这很难适用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应该继续演进的新媒体概念。这也解释了新媒体这一概念逐渐老化的成因之一。

(感谢殷歌丽女士、ARS ELECTRONICA对此专题的贡献,此专题涉及的所有文本与图片版权来自作者,北京艺术实验室协助取得)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