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财经 > 为什么要购买艺术品?

为什么要购买艺术品?

2012-07-03 00:45:06 来源: The Economist 作者:陈颖/编译

 

“所有的艺术都是邪恶的,”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他也许还应当加上一句所有的艺术都是情绪化的,包括对它的买卖。研究艺术收藏家的动机已然成为了经济学者间一件流行的事。英国巴克莱银行目前就生成了能够证明艺术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心理与社会因素的数据。

在一份名为“利润还是快乐?探索财富趋势背后的动机(Profit or Pleasure? Exploring the Motivations Behind Treasure Trends)”的新报告中,只有十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购买艺术品纯粹只是为了投资,有75%的人称收藏带来的乐趣才是关键。这次研究调查访问了来自17个国家的2000名富豪。

对于许多收藏家来说,每年六月的艺术巴塞尔(Art Basel)是他们例行的一个“乐趣中转站”。超过300间高端的国际性画廊在这座城市中欢聚一堂,为它的观众带来为期六天的一次盛会。许多收藏家、经销商以及策展人都期待着这一年一次的“团聚”,无比兴奋地相互打招呼。Art Basel的社交性会让某些藏家觉得反感,于是什么都不买地回家。CIBC-Wood Gundy的艺术投资顾问Jay Smith就承认说:“当我什么都不买的时候,我就觉得艺博会简直无聊透顶。购买作品会让你觉得你融入到了其中。”

购买艺术品不会仅仅是提供一种参与感,它还会产生胜利感、文化优越感以及社会身份的特殊感。有人还说它甚至填补了一种精神上的空虚。然而收藏家最经常用到的词语则是购买艺术品能够让他们变得“兴奋”起来。白手起家的船运大亨George Economou在今年的Art Basel上买入了数件作品,其中包括赫尔曼·舍雷尔(Hermann Scherer)作于1924年的一件木质雕塑(价格超过了100万欧元)。他对在拍卖行买入作品和在艺博会上购买作品做出了区分:前者让他感到“更加激动、更加有动力、更加活跃”,后者则拥有一种持续时间更长的紧张感。在拍卖会上,某件作品的入手或是失去一般都是几分钟内的事情;而在艺博会上,经销商通常会在一天结束之后才会把作品转交给收藏家。

购买昂贵的艺术品是有竞争性的,这对于一位成功的买家来说是增加了征服感。“有的收藏家总想买下那些别的收藏家也想获得的作品,”纽约经销商Andrew Kreps解释说。“‘不可贪恋邻居的妻子(Thou shalt not covet thy neighbour’s wife)’是最让收藏家感到困惑的禁令。”在Art Basel,那些带来了重要作品的经销商会悄悄地收集一份对这件作品感兴趣的买家的名单,然后将作品卖给那位他们认为能为作品提供最好的归宿的收藏家。其他的收藏家则会因此而倍感焦虑,着急自己和别的藏家相比到底谁更加有价值。为了缓和这种感觉,经销商们通常都会称那件作品被某间博物馆买走了。“你也会怀疑那到底是不是真的,”某位藏家说。“但是当你想到你的对手是像MoMA这样的主流艺术机构时,你的挫败感就不会那么严重。”

如果说购买艺术品基本上是令人心情愉悦的话,那么出售艺术品则正好相反。很少有收藏家能够像Joel Mallin那样幸运——这位纽约藏家收藏的达明安·赫斯特的药柜作品“Lullaby Spring”在2007年6月的伦敦苏富比上获得了创纪录的1920万美元,而他在2002年花了不到100万美元就买下了这件作品。在本届Art Basel的一场讨论会上,Joel Mallin承认他对复制那次让人狂喜的经历已经不抱有希望了。

许多藏家在出售作品时都会经历一次懊悔的过程。他们会感到“矛盾”甚至是“愧疚”。出售藏品让他们觉得很不舒服,尤其是那些会与艺术家及带有“一级经销商”(他们代理了艺术家,会出售新鲜出炉的作品)的商店进行交流的藏家,他们宁愿称自己的行为是“交换”而不是出售藏品。

许多因素都滋养着这种惋惜感。首先,出售藏品总是与债务、死亡和离婚有解不开的联系;没有人希望他们看起来像是很缺钱一样。其次,收藏家们在认识到这些作品的完整价值之前总是特别犹豫到底要不要售出它们,而之后往往由于它们太过贵重而决定不卖了。最后,艺术界里盛行一种强烈的“持有者”规矩;通常,如果某位收藏家被打上了“卖家”的标签——尤其是那些迅速地在拍卖行上“甩卖”作品的人——那么经销商(他们总是希望控制他们所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市场)就会拒绝卖给他/她更多的作品。比如查尔斯·萨奇就被冠上了这样一种身份,甚至还有谣传称诸如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和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等英国艺术家都明令禁止自己的代理画廊将自己的作品卖给他。

Art Basel具有一种微妙的生态学。它以精英主义与友谊、商业与乐趣之间的平衡而成长。正确地对待它,结果便是快速增长的成交量;对它的误解而造成的经销商与收藏家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则会很容易地令你烦恼。今年Art Basel的主办方做了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决定:允许带有黑色通行证的VIP在上午11点时进场;而带有紫色通行证、不那么重要的VIP则要等到下午3点才能进场。这一决定给那些地位极高的VIP带来了相当可观的优势:他们面对的竞争更少,需要快速作出决定的压力也随之减小。不过这遭到了另一批VIP的诟病,这其中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降级”让他们觉得尴尬。

显然,这种交错时间进入带来的平静氛围成为了艺博会上各种讨论的首要话题。Art Basel的联合总监Marc Spiegler表示这种“先下手为强的狂热气氛”的缺乏允许收藏家能够“对艺博会进行探索,对新的画廊和艺术家进行挖掘”。然而许多经销商则认为它导致决策过程变得死气沉沉而且延缓,甚至还有可能浪费掉了收藏家的购买热情。考虑到Art Basel没有公布任何系统性的调查和硬性的数据,我们也只能通过这些从访谈中收集到的轶事证据去了解情况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市场的情感特质仍将会保持含糊不明确的状态。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