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2、2013年 > 面对“不自然”的焦虑——刘宪标的生存寓言

面对“不自然”的焦虑——刘宪标的生存寓言

2012-06-29 23:25:27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张海涛

刘宪标 《漓江盛宴》 系列

面对“不自然”的焦虑
——刘宪标的生存寓言

文/张海涛

摄影技术作为一个经典的媒介,自19世纪40年代兴起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作为摄影艺术的拍摄方式是快拍好还是摆拍好不再是争议其价值的所在,另作为摄影媒介技术在近期与数码技术合成后有了更大的拓展,但也不是一种惊人的事情。唯有可以支撑摄影作品价值所在的支点就是摄影本体语言的个性;另外是摄影关注什么,即关注的话题是否传达出其敏锐的当代性。刘宪标的作品不仅仅把重心放在摄影本体语言的拍摄方式、构成、色调、肌理、材料和观念等元素的实验上,而主要把重心放在关注什么之上,这也是当代摄影、纪录片作品区别于现代主义时期摄影自我语言翻新的地方。他的作品有四个系列《漓江盛宴》、《园》、《乡关何处》、《山水》中都隐藏一个重要的线索:刘宪标常年生活在被世人称为自然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而这里和谐的自然山水,近些年在现代人工化破坏中越来越不自然,继而带来艺术家对于自然生态的焦虑:感伤、责任、良知、追忆、未来想象是艺术家迫切的情绪表达。表现不自然的现实形态,也是区别于传统的当代艺术价值所在。越来越不自然的桂林山水极具典型性,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世界生态危机的症结其实也正是人类越来越不自然的价值观导致的,刘宪标的作品就是真诚表达这样的焦虑。

“自然·不自然”这里有几层含义:1、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对“自然”的融入,如《易经》中看出“自然•不自然”成为审视人生价值的一个标准。2、在当下现实人工化生存方式对自然界的影响,使世界变得越来越不自然。我们的现实再次提示,平衡相悖相生的两种关系成为迫切的需求,使科学与人文、物质与文化、传统与现代、手工与人工、自然与不自然双韧相生,和谐而平衡。未来新的科学技术与道德规范、环境问题成为未来人类面临的焦点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让人们感到困惑。

人类在生物学和数字通讯技术方面经历深刻变革的同时,也是人类依托自然这个载体进行人工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人类依此逐渐改变人自然的本质和生存方式:即不自然的历史现象。这些“不自然”的历史现象必然与高科技技术有关,科学新技术在改造人类的肉体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观念,人工生命技术、机械自动技术、生化技术、数字信息化技术以及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形成了超自然的概念。人们与人工流产、人工受精、安乐死申请、转基因、克隆、变性怀孕、选择自杀权利等不自然生命的限制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做为生物体、自然人的生命模式正在被进化的未来人造物系统所取代,而这些都越来越远离人们自然的生存状态。弗洛依德自然的“心理人”模式正在逐渐被新的模式所取代,人类也超越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说,进入人工改造的大胆领域。自然与不自然思想矛盾正向我们这个时代发起挑战,这个时代即将成为旧人类尾端和未来开始的交界的时期。

经济带来的文化精神的匮乏,必将又带来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这些现象都正在走向失控的状态,“面对危机刹不住车“这才是最可怕的症结,良性的自然物态规律是我们自然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无法改变的事实。

刘宪标的《漓江盛宴》系列以行为者荒诞的摆拍强化了与漓江美丽山水背景的不自然反差,作者试图用佛家的禁忌“荤腥”欲望来消解自然的和谐。作者导演的野性、尴尬、异化场景正是对现实感受艺术转换,也呈现一种作者对生存的寓言性表达。

《园》系列作品是艺术家以多地考察偶拍的手法获得,我们传统心理认为偶然拾得的图像必然是自然的;其实不然,在刘宪标偶然获取影像时已经带有主观的发现,他“潜意识”地选择了不自然的场域:如悬挂的羊羔和牛肉、近距离的纹身、被框着的睡佛、庞大的人造水泥厂、骑满人且被砍伐的树干、垃圾堆中的山水、谈判中的开发商背影、受伤的树枝、迷茫的攀枝青年、被枝叶遮面的人、水土流失的孤树。艺术家在不同地域考察式的快拍,也如提供实实在在的一手证据,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但与传统纪实摄影的“真实”不同的是刘宪标的作品加了有态度的艺术语言转换:统一阴郁的色调,这种色调也贯穿于他所有作品之中,有种伤逝的感受,又似乎即将发生什么不祥的预兆。另外在《园》系列作品艺术语言上运用中国圆形扇面图式,任何事物放在其中都会有种“虚幻、诗意”的寓言感受,存在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自然与不自然之间。

《乡关何处》系列与《山水》系列都是以宽幅画面拍摄而成,这样的方式也有东方横轴“诗意”的容量感,但这样的诗意感又似乎很虚假。《乡关何处》作者导演了一个面对即将被工业化的自然人沉思、忧虑的画面,给我们有很多的想象空间。作者似乎在感悟人生存在的价值、想象我们不确定的未来、追忆过去或是焦虑思绪万千的人与自然。

《山水》系列把作者切身拍摄的现场搬入画面,桂林自然山水与人工开采的残壁形成强烈的反差,自然在不断吞噬,作者运用低沉的构图把景物放在画面之中,显得更加压抑。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随之迎来了越来越频繁的严寒、酷热、旱灾、水灾、飓风、海啸、地震、土崩、泥石流、瘟疫、饥荒;大片土地沙漠化、农药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基因变异和传染;还有人类自身泛滥的享乐、乱伦、冷血等……如果说以前还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的话,科学家霍金为我们揭示出了谜底:原来是缘于“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然后导致人和自然自我调节功能的失控和变异。

结语

艺术家作品《乡关何处》之三及之十五中描述的“主人翁”凝视后工业城市焦虑的背影和拖着沉重的身躯让人感动,也成为艺术家面对生存困惑无奈的寓言。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科技革命使人类文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种进步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不容质疑的,但这些进步是以人类耐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破坏和道德伦理缺失而付出代价的。人类的巨变通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发展了城市化进程;通过科技革命发展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物质欲望需求;还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的建立来促使人们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然而世界文明价值的概念似乎是以西方空前的殖民来夺取话语权。后人类的症结是深知世界早已出了问题,但没有一个国家或联合国有能力改变现状。为了生活得便捷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减排、愿意停止城市化和开采能源。每个国家都在寻求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联合国也成了一个失控的组织。         
人工化的快餐、扁平、假造和模式化需要手工的、边缘的、朴素的思想来平衡,必须用自然引导科学和哲学的总源。人工化、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未来城市也开始了山水文化的规划,平衡自然的心理回归,刘宪标的作品也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愿望。

2012年6月10于宋庄

刘宪标 《漓江盛宴》 系列

刘宪标 《山水》系列

刘宪标 《乡关何处》之一  108X36cm

刘宪标 《乡关何处》之五  108X36cm

刘宪标 《乡关何处》之五  108X36cm

刘宪标  《乡关何处》之九  108X36cm

刘宪标 《乡关何处》之十 108X36cm

刘宪标 《乡关何处》之十四  108X36cm

刘宪标 《乡关何处》之十五  108X36cm

2006-01-23 广西柳州鱼峰山公园

2006-04 江西南昌佛像

2007-10-30 山东滕州西港柴里煤矿

2008-02-20 湖南岳阳洞庭湖 

2007-11 观湖图

2009-04 广西北海银滩(梦海图)

2010-03-01 桂林七星公园(爱花图)

2010-04 湖南允山一个在树下躲雨的老人(躲雨图)

2010-09 广西桂林

2010-10-28 广西防城港澫尾海滩(观海图)

2010-11-08 桂林会仙工业园一个失火的化工厂(观火图)

2010-12 桂林六和圩(休闲图)

2011-04-26 桂林龙胜龙脊(美腿图)

2012-03-24 爱花图 (广西桂林草坪)

2012-03-24 覌花图 (广西桂林草坪)之二

刘宪标-16 2010-11-08 桂林会仙工业园一个失火的化工厂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