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媒体]《美术文献》2012年第3期(总77期)目录

[媒体]《美术文献》2012年第3期(总77期)目录

2012-06-23 04:24:04 来源: 《美术文献》 作者:

《美术文献》2012年第3期 封面

目录

封面 姜怡翔作品 | WORKS BY JIANG YIXIANG
封二 方少华作品 | WORKS BY FANG SHAOHUA
01   2012年巴塞尔博览会 | ART BASEL 2012 
02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 | THE 7TH SHENZHEN SCULPTURE
     BIENNALE
03   江汉繁星计划·70后艺术家研究展 2012 | RESEARCH EXHIBITION ON 
     POST-70S GENERATION ARTISTS JIANGHAN STAR PLAN 2012
05   那危个展 | NA WEI SOLO EXHIBITION
07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湖北巡展 | THE 4TH NATIONAL
     YOUTH FINE ARTS WORKS EXHIBITION·BUBEI
     ITINERANT EXHIBITION
09   从批评到历史·当代艺术写作的延伸 | FROM CRITICISM
     TO HISTORY: AN EXTENSION OF THE WRITING OF
     CONTEMPORARY ART
10   艺术广东2012 | ART CANTON 2012
11   张巍作品 | WORKS BY ZHANG WEI  
推介词 | RECOMMENDATION  12~17
12  宋庄的生态艺术与艺术生态的焦虑
    THE ANXIETY OF THE ECOLOGICAL ART AND     
    THE ARTISTIC ECOLOGY  OF SONG ZHUANG
   
档 案 | ARCHIVES  18~63
18   沉  波 | CHEN BO
24   陈友桐 | CHEN YOUTONG
30   关  矢 | GUAN SHI
34   于伯公 | YU BOGONG
40   刘港顺 | LIU GANGSHUN
46   李  暐 | LI WEI
52   谭海山 | TAN HAISHAN
58   张  巍 | ZHANG WEI

展览档案
EXHIBITIONS ARCHIVES  66~71
68    阿涅斯·瓦尔达的海滩在中国,1957-2012
      艺术创作全回顾 | THE BEACHES OF AGNES 
      VARDA IN CHINA, ARTISTIC CREATIONS IN
      RETROSPECT
70    江汉繁星计划·70后艺术家研究展 |  RESEARCH
      EXHIBITION ON POST-70S GENERATION
      ARTISTS JIANGHAN STAR PLAN
94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 | THE 7TH SHENZHEN
      SCULPTURE BIENNALE
96    第九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 | CIGE2012

新作推介 | NEW WORKS   72~99  
74    方少华 | FANG SHAOHUA
80    姜怡翔 | JIANG YIXIANG   
86    彭  涛 | PENG TAO   
92    金国明 | JIN GUOMING    

经典阅读 |CLASSIC READING  104~106
104   『当代艺术:世界趋势』总论·上 | SUMMARY OF
       CONTEMPORARY ART: WORLDWIDE TREND· PARTⅠ

展览推介 | RECOMMENDED
EXHIBITIONS  108~111

资讯 | INFORMATION
90    空间站展览现场 | ON-THE-SPOT EXHIBITION
      OF SPACE STATION
93    『占领舞台』项目第八章 | THE 8TH PROJECT
      PRESENTED BY TAKING THE STAGE OVER
100   亚洲首届户外艺术嘉年华 | THE 1ST ASIAN
         OUTDOORS ART CARNIVAL
102    艺术北京2012 | ART BEIJING 2012
112    第六届AAC艺术中国 | THE 6TH ANNUAL AAC
       AWARDS

64    第二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
      THE 2ND CHINA ART MARKET
      SUMMIT
65    记忆的穿越
      PASSING THROUGH MEMORY
66    湖北圣典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HUBEI SENDEN 2012·SPRING
      WORKS OF ART AUCTION
67    万杨作品 | WORKS BY WAN YANG
107   HIHEY.COM/AUCTION在线拍卖
      HIHEY.COM/AUCTION
封三  2012文脉中国
      CULTURAL CONTEXT OF
      CHINA 2012
封底  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SH CONTEMPORARY 2012
 

《美术文献》杂志1993年创办,是传播与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刊物。

 

宋庄的生态艺术与艺术生态的焦虑

《美术文献》2012年第3期(总77期)主题词(中文)

学术主持:张海涛

前几天晓东约我主持策划一期《美术文献》杂志的“宋庄”主题。她问我什么特征能代表宋庄艺术。我想了又想,认为任何艺术样式与形态的局部特征都代表不了宋庄特点,而宋庄目前在中国相对完整的群落生态现象和宋庄生态艺术的关系,却可以成为宋庄可以探讨的话题 。我们游走于国内其它几个重要的艺术城市,如广东、成都、上海、杭州,发现在这些城市的艺术机构都叹息自己的城市缺少有活力的艺术生态。宋庄的艺术生态建构让我这个老住户有种参与的动力和责任,因为文化群落是平衡城市物质与文明的一个亮点。近几年在宋庄美术馆的工作中才发现宋庄的生态艺术和生态构想其实也让我们存有很多的焦虑,如:宋庄未来创意文化产业建设中现代化进程对宋庄自然文化可能带来冲击;艺术家、美术机构生存保障问题及艺术家创作形态的独立性等等。

一、国内、外艺术思潮与艺术生态的关系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生态在当代艺术中出现是近两年的事,他也指艺术家之间和他与所生存的艺术群落环境的良性生态链,这个良性的生态的多元性也会滋生和促进了艺术本体现象的发展。

艺术史上很多艺术思潮的形成都与群落生态密切相关。如:早期法国巴黎郊区蒙马特高地便聚集了如梵高、毕加索、莫蒂里安尼等大师,这时艺术家聚居的村落艺术与巴黎的左岸齐名成为了法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发源中心。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了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艺术思潮;另一个波希米亚式的艺术村落美国纽约市西区格林威治村,住在这里的多半是作家、艺术家,如亨利•詹姆斯、艾伦•波、尤金•奥尼尔……都在这里写下他们的名著。格林威治村代表着美国社会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是美国反文化的各种激进思想和文艺潮流的发生地。在社会思想上,格林威治村也无时不反映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变革。从上个世纪的妇女争取选举权,到本世纪60年代的反战,7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同性恋争取权益运动,格林威治村都是波涛汹涌,掀起不断的文艺浪潮。还有美国另一个艺术村落东村在20世纪40和50年代,开始崛起为一个具有波西米亚风格的地区,渐渐成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艺术家街区。自那时起,这一地区相继成为50年代“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的朋克一族的聚集地。东村曾到处充斥着通俗艺术、反战示威、地下电影、性解放运动、另类报刊以及摇滚乐。

在西方早期的著名艺术村落和中国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东村、树村、霍营、宋庄早期及798及周边艺术群落一样具有波西米亚特征,这里的艺术村也出现了多个艺术现象。如、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独立的文化思潮;而中国的“东村”则开启了行为艺术的身体感受新倾向。

以上文化现象也会带给我们些思考:什么时期和环境才会出现这样的村落,为什么在这些村落会有新的艺术现象发生?而这些村落在城市化、信息化时代又会像哪些形态转变?为什么有些村落会消失?这里我们将提到村落的艺术聚集边缘化,不受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化的干扰及新的信息暗流才会使新的思潮发生;而也正是这一特点又会使其消失。一个新生事物和土壤的出现必然刺激并会倍受关注,而这样也会遭受保守权利的干预;另外现代化、商业化最终进入村落也加速了艺术村落的消失,因此在未来野生的波西米亚式村落逐步会减少而转化成废旧厂房改造的时尚艺术街区,而顺应时代的发展,生态艺术和艺术生态也逐渐资本化、团队化、运营化、时尚化,如798艺术区、美国现代城等艺术区。波希比亚式的文化村落应大力保护。举例:日、韩的城市化严重,很多艺术区在城市街区里由民间机构发起,这个机构根据作品质量选择艺术家入住,有的政府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另外部分资金民间机构自己解决。这些艺术区和国际联系多,活力时尚,我们也可以很好的借鉴。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与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缘特征有关,这些具有不同文化针对性的艺术环境,形成了早期萌动的艺术生态和艺术潮流,个体发展与群体的传帮带有关。1979年的《星星美展》标志了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人们内心压抑的团体释放,充满着感性和自发式的萌动;85新潮是由地方艺术家群体式的反叛行动,伴随着地方和外来讯息的相互传递,各个地方的各种文艺团组,在有限信息的冲击下,自然形成激情的艺术运动。其特点是以地方为基点的各自发挥,而后形成全国性的星火燎原之势;89大展则将地方各种民间艺术团队和个人进行了一次集结,使大家了解了北京的文化积淀;90年代初个体经营有了发展,人们开始摆脱体制束缚,北京圆明园艺术群落成为各地艺术群体和个人留宿的会所,自我放逐和乌托邦式的生活方式愈演愈烈,抉择于理想和现实、体制内外之间。1994年由于社会的原因,聚集在圆明园的外地艺术家又一次流落到宋庄。当时一位艺术家张惠平的学生介绍而偶然入住,陆续艺术家方力钧、刘炜、岳敏君、杨少斌、王音和批评家栗宪庭迁移宋庄。宋庄早期与圆明园画家村的感觉一样,只是部分艺术家可以购买低价院落而为此欣慰。       

二、宋庄的生态艺术的内容和特征

所谓“生态艺术”,应该包涵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三组相关的内容和探讨话语。在此三组逻辑关系中,社会生态受文化生态的意识制约,进而影响并改变自然生态。倘使人类不去改变文化生态观和相关的社会生态观,仅仅依赖科技的外在进步和法制的何等完善,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有所改变。

我们谈宋庄的生态建构多数人认为与艺术无关,其实不然。对于宋庄的艺术本体的发展中,近几年的艺术形态被外界关注的很少,这也与北京的艺术群落生态变化密不可分。从北京艺术生态的历史发现,宋庄在94—2003年的发展中靠的是艺术家自发性、边缘生存和乌托邦的感觉,这个阶段的艺术形态以玩世、艳俗、政治波普及自由的艺术形态为主体,是由于圆明园及宋庄艺术群落是这几个艺术形态的源起地,也曾经影响全国的艺术样式,很多传统写实绘画的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也选择了这种风格;也有从圆明园过来的艺术家依然保持了这种样式。这个阶段没有政府团体介入,宋庄那时艺术的草根性更多的被国外、国内各界关注。2004年至2008年,798艺术区崛起,从艺术上和生态上也影响了宋庄艺术的发展。798艺术的展示权和商业话语权吸引了很多精英艺术家流出宋庄。新鲜的798血液和思想吸引了很多艺术家追随。加上地理位置和时尚氛围的优势,798的艺术显得很有朝气;然而,宋庄不少的艺术家更多地表现出沉寂的一面。2009-2012年金融危机对798的冲击及其周边艺术区城市化进程拆迁、画廊倒闭,很多艺术家为了寻求生存的稳定性;再加上宋庄艺术园区在栗宪庭先生的努力争取下,生存环境的好转,使很多精英艺术家回流宋庄。到目前宋庄约有6000位艺术家入住,加上从事艺术的工作人员及家属达到15000人之多,艺术家以小堡村为中心辐射居住在十几个自然村,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时的宋庄必然庞杂,把很多好“鸟”也给遮蔽了。

宋庄目前的艺术处在多元的发展期。从形态上说宋庄的艺术类型和媒介也更加多元化,沉稳化。当然,精英艺术依然潜隐在其中,这些年宋庄的艺术更多地关注生存、生态特征:重视情感、良知、心性、公益、朴素纪实和社群的现象。这些特征都与宋庄相对完整的生态及艺术家对于宋庄的情感分不开的,也和其它地区的艺术现象的不同之处:关注做为人本身的永恒价值转换。在宋庄让我记忆深刻的生态艺术现象大致有这么几个方向,这些现象打破当代艺术中点子化、概念空洞的观念表达:

一、栗宪庭老师近年主持和邀请的艺术生态现象田野调查展,这些展览更多是对现实直接有效的介入,关注情感、良知和公益性。
2006年宋庄美术馆开馆展,“天与地——现实主义的记忆”纪实摄影展
2007年4月30日至今五届“中国记录片交流周”在宋庄举办、2007年 “吕楠摄影作品展”、2007年“生活在宋庄——艺术家田野调查作品展
2009年“群落!群落!”展
2010年垃圾围城——王久良之观察、2010年“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2011年“经书”毛同强个展、“红色考古”包泡个展
2011年“八零后艺术档案”
……

二、是我策划的展览,关注人和自然、人造自然的关系,信息化社会生态对人造情感和东方自然思想的当代化转换;
2007年 首届主题文献展 ——权充IV·暧昧Ⅲ·潜默
2008年 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 、08年“生活在宋庄(四)——宋庄及周边艺术群落田野调查展”、
2009年 第五届宋庄艺术节·青年策展人邀请展——“未来索引:自然·不自然”
2010年 第一届798多媒体艺术节——人造“风景”新媒体艺术主题展 、2010年 自然?——龙德轩当代艺术展
2010年 自动!全自动!——卓凡人工装置展 、2010年 微/生/物——陈友桐个展、2010年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 、2010年“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
2011年 参与策划“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包括”人造情感”新媒体艺术主题展)、“八零后艺术档案”
2012年 文化·沙漠——库布其当代艺术展
……

三、廖文老师通过东方类手工方式对艺术家心性和修为的表现,也反映艺术家的积极生活状态;
2008年3月15日 第二届“生活在宋庄——艺术家田野调查作品展”女性版、2008“心斋”展
2010年“心纠手结──类手工方式营造心境”展、2012“女红绣事”展、

四、王林在宋庄艺术节策划的“底层人文”展,对社会生态中的弱势阶层的关注;
2007年11月8日第三届“中国宋庄第三届艺术节”开幕,主题为“艺术链接”,王林策划“底层人文”开展

五、邱志杰在第二届宋庄艺术节期间策划的新民间运动展对文化生态中民间艺术的群体性当代化转换和借鉴。
2006年10月6日邱志杰策划的“新民间运动”展开幕。

回首西方大国崛起的几个因素中,除了经济市场化、体制制度、素质教育之外与殖民侵略、科技人工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关系,这样的革命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文化,然而也带来了利润垄断、利益民主、伦理关系、世界格局的不平衡,生态环境、文化沙漠化的危机也越来越严重,不是国家经济强大了世界就会良性发展,重复利润和机器的冰冷使这样人类不会长久,人的文化出了问题,人类所在的生存环境都会发生变化,精神空了人也就没了。栗宪庭老师和我近几年一起做的展览,更多是从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视角关注群体生态并且积极植入社会发展。展览里群体生态现象的意义重于每个艺术家的作品意义,把艺术作品个体纳入大的艺术群体生态之中,让整个群体生态“活”起来,给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建立一个实际生存的平台。这样的展览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精英小众的生态圈,而是把群体艺术的时空差异做为背景。栗老师常说“让艺术圈的这潭死水流动起来,大浪淘沙需要在这潭活水中才能淘出金子,”我们做的事先是把艺术的浪花掀起来。当然这个群体中艺术家的作品选择需和这个生态有紧密的联系,每个个体也体现群体的特征。

三、宋庄群落艺术生态的焦虑

宋庄与其它的艺术区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它的历史历时18年,宋庄二代也开始成长,大家已经把这里当作“家”的状态。然而宋庄的艺术生态还需要建构和完善,这里艺术生态链考查和组成包括:
1、艺术群体形成的时间、地点、缘由;2、艺术家生存状况、收入情况;3、形成艺术群落社会背景;4、艺术群落的近些年艺术家人数变化及当下生存状况;5、艺术群落硬件配套服务设施,如美术馆、图书馆、网站、画廊、画材店等;6、艺术群落艺术家艺术类型和样式及全国的影响力;7、艺术群落的未来建构,对其它产业的带动;8、艺术基金、艺术服务机构市场流通、艺术及展览定位;9、包括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的生存机制等;10、艺术税收制度、中国艺术品收藏机制、国外艺术家驻地计划、艺术普及项目等。

宋庄大多数艺术家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依然是“生存与艺术的困惑”,多数艺术家靠打短工或兼职为生,生活没有保障。2008年前后的宋庄房屋诉讼案、目前病重的艺术家周一斌医疗保障问题和宋庄二代子女上学问题也暴露出外来艺术家生存的不确定性。我也了解到日韩和西方很多艺术家也从事其它职业,国内每年有上百万艺术类考生投入到艺术工作中,艺术成为职业在国内目前非常困难。国内缺少直接的平价市场流通手段和艺术基金的扶持,我们只能鼓励艺术家从事其他职业养活自己的艺术。中国目前的大的环境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切为经济服务:一、满足国民的物质欲望,二、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文化在经济面前很脆弱,798周边有些艺术区2009年被拆就是证明。宋庄的未来也可能会受到城市化拆迁、商业利益和艺术意识形态化的冲击,建议政府保留宋庄自然村落基础上发展产业、保证艺术家创作的自由度。“宋庄的生态和艺术生态”的建构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艺术家生存空间的打造与艺术公共化发展,我们希望所做出的实际而具体的努力,为以后宋庄的生态艺术和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作出一点事情。    

张海涛
2012年3月5日于宋庄美术馆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张海涛:宋庄的生态艺术与艺术生态的焦虑
view.php?tid=6975&cid=30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